【考点解读】
比较分析评价能力在高考语文中的考查,主要涵盖以下几个维度:
1.不同文本间的比较分析评价:如对两则或多则现代文材料(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在观点、论证方法、表达风格、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判断其异同,并评价各自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像材料一中关于人工智能威胁的论述与材料二中对人类智能和文学优势的阐述,就常成为此类考查的素材。
2.文本内部要素的比较分析评价:针对单一文本内的不同内容,如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情节的不同阶段、景物描写的不同作用、论点与论据的匹配度等进行比较,分析其内在联系与差异,进而评价文本的表达效果。例如《忆蜀山》中,作者不同时期对蜀山景象的观察与感受,就可作为文本内部比较的对象。
3.文本与现实、经典作品的比较分析评价:将文本所反映的观点、现象、情感等与现实社会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对比,探讨其现实意义、传承与创新等。如在古诗文阅读中,可将诗歌描绘的意境与其他同类题材诗歌的意境作比较,评价其独特之处。
4.对文本观点、艺术手法等的评价:要求考生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论证是否充分、艺术手法是否恰当等作出判断,并阐述理由。比如对《送邳州杨文学序》中作者的论述逻辑和观点的评价,以及对黄庭坚《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艺术手法的评价。
【答题方法】
(一)比较分析题答题步骤
1.明确比较对象与角度:仔细审题,确定题目要求比较的是不同文本的观点,还是同一文本的不同部分;是比较论证方法,还是比较情感态度等。例如在“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这一题目中,比较对象是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比较角度是“是否截然相反”。
2.梳理文本信息:分别阅读相关文本,提取与比较对象和角度相关的关键信息。对于论述类文本,要找出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对于文学类文本,要筛选出人物、情节、景物、情感等内容。如分析材料一时,需提炼出其从近期、远期、终极威胁三个层面阐述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分析材料二时,要总结出其强调人类智能(尤其是文学所承载的价值观传导等能力)具有机器人无法替代的优势。
3.对比分析,找出异同:将提取的信息进行对比,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在对比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核心内容,避免被次要信息干扰。比如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同点是都关注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同点是材料一侧重阐述人工智能的威胁,材料二侧重凸显人类智能的独特优势,二者并非截然相反,而是从不同角度看待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
4.归纳整合,组织答案:根据对比分析的结果,按照题目要求,清晰、有条理地组织答案。答案应先表明观点(如是否同意题目说法),再分点阐述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进行总结。同时,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避免空泛议论。
(二)评价题答题步骤
1.准确理解评价对象:明确题目要求评价的是文本的观点、艺术手法,还是人物形象等。例如“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评价对象是“别人认为该诗‘太过’‘太夸张’”这一批评是否恰当。
2.结合文本分析评价对象:深入文本,找出与评价对象相关的内容,分析其特点、作用或合理性。对于诗歌,要从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入手;对于论述文,要分析观点的依据、论证的逻辑性等。以黄庭坚的诗为例,诗中“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等句,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被画中烟雨归雁的景象所深深吸引,仿佛身临其境,完全沉浸在画境之中,所以“要别人提醒才知是丹青”并非夸张,反而更突出了画作的逼真和艺术魅力。
3.提出自己的评价观点:基于对文本的分析,明确表达自己对评价对象的看法,是肯定、否定,还是部分肯定部分否定。如针对上述诗歌批评,可提出“这个批评不恰当”的观点。
4.阐述理由,论证观点:围绕自己的评价观点,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和相关文学理论、审美标准等进行论证。理由要充分、合理,具有说服力。比如可从“这种写法更能凸显画作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画作的喜爱和赞赏,是一种巧妙的艺术处理,而非夸张”等方面阐述理由。
【典型例题】
【选题(文中加粗的题目)理由:比较分析评价能力在高考语文中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答题技巧和策略。】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 ·霍金、比尔 ·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 《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材料二
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陷,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
倒像是“缺点”。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 等仿生大招, 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 ”和兼容“悖谬 ”的能力,
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 2+2=8 或者 2+2=0 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 ”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 Q 的“精神胜利 ”,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5.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忆蜀山
脚下的石板路,沿着依山傍河的小街蜿蜒。路面石板经历了千百年风雨,被无数代人的鞋底踩踏,虽斑驳不平,却光滑如玉。走在镂空的石板街上,不仅能听见脚步声,还隐约有流水的声音。那是河水的韵律,是山泉的吟哦,是积水从屋檐滴落在街边石条上的回声。小街的两边,都是古旧的砖木房屋。小街两边的房屋间,不时出现一条条极窄的小巷。小巷虽不长,却让人感觉幽深。因为,两边小巷尽头的风景不一样,一边,是绿意蓊郁的山景,是山脚下茂密葳蕤的兰草灌木,另一边,是波光潋滟的河景,河水在斑斓天光下流淌。
小巷尽头的山,是蜀山;小巷尽头的河,是蠡河。
五十多年前,曾经踯躅在蜀山脚下。那时,我还是 18 岁的少年,第一次远离家门,在这里学木匠谋生。我经常来蜀山脚下干活,遇见蜀山古镇时,心情郁闷,身体疲惫,没有旅游者的心情,但是古镇上的景象,还是让我惊奇。
对蜀山古镇的第一印象,是镇头那座蜀山大桥。这是蠡河上的一座古老的石头拱桥。初春之晨,稀薄的晨雾还在河面飘漾,蜀山大桥却是一番热闹的景象。高高的桥面上,行人熙熙攘攘,小贩在桥上摆摊卖水果蔬菜日用百货,人们在桥上大声吆喝,讨价还价,也有人站在桥头聊天拉家常。桥下,暗绿色的蠡河水在流动,河上船只来来往往,桥上的行人和桥下的船工高声应和互相打着招呼。稍大的木船从拱桥的圆洞中穿过,艄公站在船头上,挥动一根长长的竹篙,在河面和桥墩上撑击点舞……这充满诗意的景象,很像是《清明上河图》中那座大桥。
那时走过蜀山老街,总是脚步匆匆,没有看风景的闲情逸致。但是街上总有些独特的景物吸引我。蜀山镇附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紫衫茶壶,那是天下少有的情景。让人惊叹的是制壶人那些灵巧的手,紫泥犹如柔软的糯米糕,被这些手敲打着,揉搓着,拿捏着,搓刮着,塑造成一把把形态各异的茶壶。这些未经烧制的茶壶泥坯看上去就是完美的艺术品,虽然它们玲珑温润,但不是成品,它们必须送进山上的窑中经烈火焚烧,才能脱胎成紫砂壶。由砂石泥土变成紫砂茶壶这个过程,就在蜀山周围完成。我抬头看蜀山,只见山上云气飘旋,那是烧窑的柴火在冒烟。
古镇上有好几家茶馆店,每天早晨,茶馆里人头挤挤。一天下午,提前完成了一天活计,我走进一家坐落在山脚下的小茶馆。下午的茶馆,店堂里茶客寥寥。我找了一张临窗的桌子坐下来,窗外,绿荫闪烁,那是蜀山的影子。一把紫砂壶端上来,茶香扑鼻。我用笨拙的动作把热茶斟入小小的茶盏时,从壶嘴里射出的茶水大半都溅在桌面上。慌乱中一位面目清癯,穿着朴素,举止文雅的中年人走过来,微笑着端茶壶为我斟茶。这时,店里的一个伙计跑过来,惊讶地问我:“你认识他吗?顾景舟,他是名人,宜兴最好的紫砂壶就是他做的! ”
中年人见我一脸懵懂,笑着说:“别听他瞎吹。”接着问我:“那个上海来的小木匠? ”我诺诺地点头,又摇头答道:“我刚来不久,还没有学会做木匠。”说心里话,我并不喜欢做木匠,在这里拜师学艺,曾被人告知,要先磨刀三年。每天的活计,除了为师傅磨刀,就是拉大锯,把粗大的树段锯成木板。一天下来,精疲力竭,浑身酸痛。我想,做茶壶,比干木匠活有趣得多。他见我愁眉苦脸的样子,笑着说:“你还小,应该读书。学点手艺也没错。”
我看着窗外摇曳的绿荫,突兀地问了一句:“这里不是四川,这座山为什么叫蜀山呢? ”他脸上的微笑没有消失,“这是因为苏东坡上过这座山。这座山原来叫独山,苏东坡来这里,觉得这里的风景和他家乡很像,他说:此山似蜀。蜀山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他喝了一口茶,看着窗外的绿荫,仿佛是自言自语:“蜀山脚下,还有东坡书院呢,在山的另一边,现在是学堂了。”他放下茶壶站起来,拍拍我的肩膀,转身走出店堂,脚步悠然。我记住了他的名字,顾景舟。
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顾景舟作为紫砂艺人的地位,他是承前启后的紫砂工艺大师。我在蜀山遇见他时,正是紫砂艺术被忽略的时代,也是他失意的日子。
那天从茶馆店里出来,我沿着山脚一路寻找,走到古镇尽头,绕过蜀山,在山的南麓,终于找到了当年的东坡书院。那时,这里已成为一所小学,但依然保留着东坡之名:东坡小学。我站在校门口,隔着门墙往里看,只见院落里古树参天,天井里散落着一地斑驳的树影。正是放学的时候,孩子们的欢笑声从里面一路传出来……
我在东坡小学门口站了很久,心里想象着苏东坡当年如何在蜀山脚下流连忘返。东坡小学的古老前身,曾经是苏东坡住过的草堂,故被人们称为东坡草堂,后来,在这里建起东坡书院,再后来,成为东坡小学。
那天离开东坡小学,已近黄昏,但我还是不想急着回我寄居的村庄,我要登上蜀山顶看看。山不高,从南麓攀登,越过山峰,下山就可以回到蜀山大桥边。登临山顶时,正好看到日落,天边的云霞如无边无际的火焰,慢慢吞噬着一轮血红的残阳。从山顶俯瞰,蠡河是一条晶莹的光带,古镇的黑色屋脊在山脚下蜿蜒,像泼洒在山河之间的一道浓墨。我也看见了依山而建的龙窑,那是一条攀卧在山坡的巨龙,被古树掩隐着,被烟雾笼罩着。巨龙的腹中,蕴蓄着熊熊火焰,那些被灵巧的手捏制成的茶壶和陶器,正在烈火中涅槃新生……
半个多世纪过去,山河依旧,但人间的景象天翻地覆。近日重返蜀山,看到了新时代带来的变化,陶都丁蜀,是富甲江南的名镇,紫砂工艺,早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华国粹。东坡小学又成了东坡书院。龙窑进了博物馆。蜀山古街上,石板路还在,老房子还在,当年的气韵还没有消散……
(取材于赵丽宏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的开头部分,描写了依山傍水的小巷, 突出了它的古朴、幽静、狭窄等特点。
B.作者写他 18 岁时远离家乡来到蜀山谋生,因为心情的苦闷而无心欣赏当地美景。
C.文中交代蜀山的得名与苏轼有关,因他觉得那里风景与家乡很像,后称“蜀山 ”。
D.结尾处作者重返故地发出感慨,那里虽然山河依旧,可却有着浓郁的新时代气息。
18.文中横线处的一段文字,能否删掉?请联系上下文的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6 分)
19.题目为《忆蜀山》, 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忆 ”了有关蜀山的哪些内容。(6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4 题。
送邳州杨文学序(明)萧与成
①辛巳之秋,积雨既霁。客有任邳州文学者,告行于予,且曰:“吾先世高大父廷评公,以儒学显。自是子孙世其学,至吾先叔某为侍御,吾叔某为宪副,皆起家进士。茂著英声,用能显我先人。仆无似,弗克绍厥绪业,以振吾家声。顾俯首卑秩,以为先人羞,用是恧① 焉,其何以教我。”
②予语之曰:“是何言哉!吾闻君子非无位之患,惟弗胜其位之为患。职无崇卑,顾为之何如耳。故古之上圣人, 虽乘田委吏之贱,犹不耻为之,亦曰:吾能举其职而已矣。反是,则虽尊且贵,有不足齿录者。故溯观往古,跻膴仕② , 陟显秩, 而名磨灭者,不可胜数, 而苏湖③ 竟以善教称焉。今子领朝廷之命,以为一州学者师,行有可师,则人翕然仰之矣。行无足观,则人欢然訾之矣。子之职,不既重已乎?矧际圣明,驭天更化,信能陶成善类,以为世用,则宠擢之典,有不以疏且远而遗者,其所以立后世名以光乃前人者,不有在兹乎?”③客曰:“子之言,则予既得闻命矣!□自揣芜陋,思得多士,相与切磋,以底于成,何教人之能?今邳之士人, 多弗力于学,而又以芜陋者为之师。予惧夫成材之难,□职之未始克称也。夫是之故惴惴焉。”
④予曰:“否,非此之谓也。今夫硗瘠之地,或成茂林者,无他,培之而已矣。沃行之区,或为荒芜者,无他,废之而已矣。人之成オ与否,亦犹是也。今吾子以作人为取者,不培之是务而废之, 无乃不可乎? 夫谓己不能教者, 自诬者也; 谓人不足教者, 诬人者也,君子弗为也。”
⑤客拜,唯唯而退。遂书以予之。 (选自《萧太史铁峰集》, 有删改)
【注】①恧( n ǜ):惭愧。②膴( w ǔ)仕:高官厚禄。膴,厚。 ③苏湖:代指在苏州、湖州二地采用新的教法办学的北宋教育家胡瑗。
21.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 杨文学前往邳州任职之时特地与作者告别并请教指点迷津。
B. 杨文学为自己不能像长辈一样都能功名茂著感到自惭形秽。
C.杨文学向作者夸耀自己先辈实质是为了表现对儒学的尊崇。
D. 杨文学不满于自己官职卑微而想通过求学修业来实现抱负。
22.分析第②段的行文思路。(4 分)
23.可填入第③方框处的词语是( ) A.且 而 B.若 夫 C.然 而 D.然 乃
24.李明同学在读第③④两段作者与杨文学问答时,点评道: “不惧不怨,为人做事理当如此。”你认为李明的点评是否恰当,请陈述你的理由。(4 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 分)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