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小说阅读复习——小说线索

2025-07-18 08:24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3人

2026届高考小说阅读复习——小说线索

一、小说线索的概念

贯穿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贯穿全文始终。

二、小说线索类型

1.单线结构:内容简单、事件单一的短篇文学作品,大都只有一条线索。

例:莫泊桑《项链》以“一条项链”为线索,展开了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项链、得知假项链的主要情节,揭示了虚荣心的危害、人生命运的无常、生命的真实意义等主题。

《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表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2.双线结构

(1)双线并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两条线索并列存在,平行发展。

例:《安娜·卡列尼娜》采用双线并行的线索结构,一条线索是安娜为了追求爱情的堕落,一条线索是列文在农村的改革与探索,通过两条线索并行,反映俄国的社会现状。

小说《深造》采用双线并行的结构,一条线索是任蕴清心理、思想发生转变的过程,一条线索是任志明为国家大义而坚定英勇报国。

(2)明暗线交织

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正面描写人物活动、场面、情节等。(显性)暗线是间接的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侧面表现情节、人物、场面。(隐性)明暗线交织,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例:《药》明线是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过程,暗线是革命者夏瑜的牺牲,两条线索通过“人血馒头”这一物品交织,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愚昧和麻木。

(3)主副线偕行

主线占主导地位,起主要作用;副线占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主线、副线的判断依据是线索关联的情节、人物、场景等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轻重。

例: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画家费曼为了使患肺炎的年轻女画家获得生的希望,在一个夜晚冒着暴风雨在墙上画上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因而不幸罹患肺炎去世的故。其中,老费曼描绘藤叶是主线,苏艾帮助琼珊是副线。

3.多线型结构:

三条以上线索互相交叉,这种作品往往需要独自表现众多的相对平列的人物。

例:《水浒传》中刻画的一百单八将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又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交织出现,采用多线型线索结构组织情节、人物、场景。

三、分析小说线索的思路

(一)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线索是贯穿情节发展的脉络,先梳理小说主要情节,再分析小说线索。这是准确分析线索的基础。

(二)关注文本中的一些常见的线索标志

1.文章的标题

2.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3.作品中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4.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5.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四、小说线索的作用

1.情节角度:使情节集中紧凑完整,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跌宕曲折。

2.人物角度: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丰满鲜明。

3.主题角度:使主题丰富深刻。

五、例题

辩才禅师

沈祖棻

树林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角红墙,那正是巍峨的永欣寺。红的墙在落日的光辉里闪着眩目的色彩,当它映入骑在马上的辩才禅师眼帘的时候,他的心立刻跳动起来。

他像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兵士,在一种没有生还之望的心情中意外地回到了故乡。他想到立刻就可以回到他住惯了的寺院,看见他心爱的东西——那维系着他全部生命的一卷《兰亭》,他欢喜得要发狂了。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如何的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

秋渐渐地深了,萧条的气象笼罩了大地。辩才禅师近来总感到生活中还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可以说,是缺少一个人——一个能够了解《兰亭》、同时也就是能够了解他珍爱《兰亭》的心情的人。他的弟子中,却没有一个能够了解《兰亭》的,这一点,辩才禅师不能不认为是他生活中的遗憾。

有一天,那是一个寂静的黄昏,辩才禅师刚临摹过一通《兰亭》,慢慢地踱出禅室,远远地望见有一个生客在院子前面徘徊着,似乎是来庙中观览的。

“是什么地方的施主光降寒寺?”辩才禅师殷勤地问。

客人慢慢地走了进来,是一个三十几岁书生模样的人,高高的身材,穿一件宽大的黄袍,头上戴着巾,巾下覆着一个略瘦而苍白的脸,他非常合礼地作了一个揖,用清朗而沉着的声音回答辩才禅师的问话。

“弟子姓萧,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到南方做买卖;偶尔经过宝刹,一些生动的壁画吸引了我,这伟大的艺术给了我最高的启示,使我留住了。” 辩才禅师很高兴地邀请来客进了禅室。他们下棋,弹琴,谈论文史,立刻非常相得了。有一天,姓萧的客人带来了一幅梁元帝《自画职贡图》给辩才禅师看,画是那样精巧;辩才禅师一见,就深深地赞叹起来。于是姓萧的客人说:

“弟子最好书画,的确,好的画像好的字一样值得人称赞。”

“好的字吗?那不用说是二王了!”辩才禅师得意地叫起来。

“不瞒禅师说,弟子先世都传二王的楷书法,弟子也是从幼年就爱好二王书法,用心揣摩过的;现在出门还随身带着几通王帖哩。”整个下午,他们在详细欣赏和互相赞叹来客所携带的二王法帖中度过。最后,辩才禅师看不过对方的过分夸张和骄傲,终于笑着说:

“这几通固然不错,但是还不能算怎样好;老僧有一幅真迹,倒很异乎寻常呢!”

“是什么帖呢?”对方似乎不信地问。 “《兰亭》!”用轻快的调子毫不费力地说出这两个字,口角上挂着得意的微笑。 “经过了多少离乱,哪会有真迹存在;不过是响拓本罢了。”对方轻蔑地笑了。

“什么话!智永禅师在世的时候,一直珍藏着,临死的时候,亲手交付给我,哪会有错呢?” 辩才禅师亲自从屋梁上取出《兰亭》,小心地打开了放在客人面前,得意地说:

“请看吧!如何?” 客人取在手中,细细地看了一会儿,指了几处地方说: “你看!这笔不得势,那笔也不得神!果然是响拓本呢!” 辩才禅师不答话,挥手将《兰亭》夺过来,感到从未受过的侮辱,脸涨得通红,气呼呼地叫道:

“你不懂!你完全不懂!你不许再和我提‘兰亭’两个字。” 对方并不生气,轻松地笑了!

“何必生气呢?弟子和禅师取笑的。弟子揣摩了二十年王帖,难道连真伪都辨不出吗?这的确是稀见的神品,快取过来让我细细赏鉴一下吧!人间的乐事,还有更胜于此的吗?”

“请原谅我的粗鲁吧!你可以细细地欣赏,要知道这机会并不是容易的哩!”辩才禅师立刻转怒为喜,温和地说;同时又将《兰亭》笑嘻嘻地递过去。 客人郑重地接了过来,细细地赏玩着,一面笑着对辩才禅师说:

“看到这样的神品,就像见了天人一样,真是神光四射,令人目眩神迷;它将我们从这污浊的尘世带到了另一个美的世界,使我们忘记了一切!”

“你才是真正能懂得《兰亭》价值的人啊,同时也是最能了解我心情的人啊!”辩才禅师快活得叫了起来,紧紧握着客人的手,他的眼中流出欢喜的泪了!

从此以后,禅师和客人每天在一起鉴赏《兰亭》,也不再藏在梁上。客人每天到永欣寺来,辩才禅师将他奉为上客,徒弟们也都和他相熟。每逢禅师外出做佛事的时候,就留客人独自欣赏《兰亭》;等到禅师回寺之后,两个人又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

那一天,辩才禅师正在灵记桥南严迁家里做佛事,忽然都督派人传唤他,他不知道什么事,奇怪极了!后来又有差役来催促他,说是御史要见他,叫他赶快就去。辩才禅师感到更糊涂了,就匆匆忙忙随着来人去见御史。 辩才禅师一抬头,看见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萧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御史庄严地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已经取得,所以请你来……” 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爪,将他的心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 写于一九三五年 (有删改)

设问:这篇小说采用了明暗线交织的写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写法的好处。

【参考答案】①明线是辩才禅师拒绝皇帝回到寺庙后认识客人丢失《兰亭》的过程;暗线是皇帝直接骗取《兰亭》未果后,派御史用计谋骗得《兰亭》。②明线表现了辩才禅师的淳朴善良,和暗线皇帝巧取豪夺的险恶形成对比,使主题丰富深刻。③双线交织呼应,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