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策略】
一、先明考向
1.现代文阅读(论述类/实用类):常考查“根据原文内容推断合理结论”“判断选项推断是否成立”。要求学生能基于原文信息,通过逻辑推导得出结论,且结论需“不夸大、不缩小、不脱离原文核心”。例如2024年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第3题,要求根据“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推断选项正误,需紧扣原文中“文学借历史叙事表达价值”的核心观点,排除“文学比历史更具真实性”这类过度推断的选项。
2.文言文阅读:主要体现在“根据语境推断实词含义”“根据情节推断人物态度/事件结果”。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推导未知信息。例如推断“及迁洛阳,高祖躬幸其第”中“躬”的含义,可结合“幸其第”(亲临他的府第)的语境,推断“躬”为“亲自”,而非“弯腰”。
3.语言文字运用:多考查“根据上下文推断补写句子”“根据语境推断词语/标点的选用”。要求学生把握语段逻辑和话题一致性,推断空缺内容。例如补写句子题中,若前文讲“垃圾分类的意义”,后文讲“需完善配套设施”,中间可推断补写“但垃圾分类落地仍面临挑战”,衔接前后逻辑。
二、夯实基础
1.建立“推断依据库”,积累文本信息提取技巧
每日精读1篇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优先选用高考真题),圈画“关键信息句”。包括观点句、因果句、条件句、对比句等。
每圈画1个关键句,在旁边标注“可推断方向”。如看到“传统手工艺因缺乏创新而市场萎缩”(因果句),可标注“推断方向:若传统手工艺加强创新,可能改善市场状况”。每周整理1次“推断依据库”,总结高频关键句类型及对应推断逻辑。
2.积累“语境推断素材”,突破文言文与语用难点
文言文:整理“多义实词推断案例”,如“属”字,记录“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结合“予”“作文”,推断“属”为“嘱托”。“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结合“神情”“不”,推断“属”为“类似”,每个案例标注“推断方法”。
语言文字运用:收集“逻辑衔接词与语境对应表”,如“因此”对应因果逻辑、“然而”对应转折逻辑、“此外”对应并列逻辑,结合真题例句理解用法,确保补写句子、选词填空时能快速匹配逻辑。
三、专项突破
(一)现代文阅读推断题:“三步验证法”排除错误选项
以“根据原文内容推断”题型为例,具体步骤:
1.第一步:定位原文依据。
找到选项对应的原文区间,标记选项中“推断词”,判断该推断是“必然推断”还是“或然推断”。例如选项“数字化阅读必然会取代纸质阅读”,“必然”为必然推断,需在原文中找是否有“绝对化表述”;若原文仅说“数字化阅读使用率逐年上升”,则无绝对化依据。
2.第二步:验证逻辑链条。
分析选项推断的“前提-结论”是否成立。如选项“因为经典作品具有永恒价值,所以青少年应优先阅读经典”,前提是“经典有永恒价值”,需确认原文是否有此表述,结论是“青少年应优先阅读”,需确认原文是否有“优先”的依据,若原文仅说“经典值得阅读”,则“优先”属于过度推断。
3.第三步:排除常见错误类型。
总结3类高频错误选项特征,快速排除:①无中生有,选项推断的内容在原文中无任何依据;②过度推断,将“可能”说成“必然”、将“部分”说成“全部”;③因果倒置,原文是“A导致B”,选项说成“B导致A”。
(二)推导文言文实词含义
1.语境分析法。
看实词所在句子的主谓宾搭配、前后修饰语,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亡”后接宾语“郑”,结合语境“有益于君”,推断“亡”为“使…灭亡”(使动用法)。
2.邻字辅助法。
利用前后相邻的字推测含义,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疲”与“敝”并列,“疲”为“疲劳”,可推断“敝”也为“疲惫”。
3.语法分析法。
判断实词在句中的词性,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军”在主语“沛公”后,作谓语,推断为动词“驻军”,而非名词“军队”。
4.联想迁移法。
联系教材中已学的相同实词含义,例如推断“使者持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中“节”的含义,可联想《苏武传》中“持节牧羊”,推断“节”为“符节,古代使臣所持的信物”。
(三)语言文字运用补写句子需衔接前后文,形成逻辑闭环。
1.第一步:划分语段层次。
用“/”划分语段,明确每部分的话题,如“垃圾分类的意义/面临的问题/解决措施”,确定补写句子所在的层次话题。
2.第二步:找“前后勾连词”。
圈画前后文的逻辑词,如“首先”“其次”“但是”“因此”,代词,如“这”“其”“他们”,同义词语,如前文说“数据安全”,后文可能用“信息保护”呼应,如前文讲“线上教学的优势”,后文讲“线上教学存在互动不足的问题”,中间补写句需有“但”这类转折词,衔接“优势”与“问题”。
3.第三步:验证“主语一致”。
补写句子的主语需与前后文主语一致或有明确指代,避免话题脱节。如前文主语是“传统节日”,补写句若主语换为“年轻人”,需有“年轻人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这类衔接,确保不突兀。
四、建立“推断错题本”,避免重复失误。
1.错题本分类记录:按“现代文推断”“文言文推断”“语用推断”三类分类,每道错题记录以下内容:
题干与选项(或原文关键句):完整抄录,方便回顾;
错误原因:标注“无中生有”“过度推断”“语境分析错误”等具体类型,例如“2023年全国卷Ⅱ论述类第3题D项:错误原因是过度推断,原文‘民俗文化需要保护’,选项推断‘只有政府保护才能挽救民俗文化’,‘只有’一词绝对化,无原文依据”;
正确思路:用“推断方法论”重新分析,例如“用‘三步验证法’:①定位原文‘民俗文化保护需社会各界参与’;②验证逻辑:选项‘只有政府保护’与原文‘社会各界参与’矛盾;③排除错误类型:属于过度推断”。
定期复盘与重做。每周日花30分钟复盘本周错题,重点看“错误原因”和“正确思路”;每月将所有错题重做1次,若仍出错,标记为“高频易错点”,额外补充2-3道同类题训练,多次错“过度推断”类选项,可集中训练5道此类真题。
【选题(文中加粗的题目) 理由:所谓推断就是由事实或前提条件, 由已知推出未知,或者由结果推出原因,或者由现象推出原理,或者由原理说明现象。高考语文不同板块的试题都有对推断能力的考查,对此能力进行跨板块地训练,有助于提升应对这类题目的答题水平。 】
【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
从“菊落之争”重新审视博物学
①北宋王安石《残菊》的前两句为:“黄昏风雨打(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说:“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用《楚辞》之中“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于是,二人拉开了菊落之争的大幕,之后不断有士人加入辩论队伍。从争辩中可以看到宋代士人引经据典来证明菊有无落英;但也注意到他们改变了追求博物知识的方式,从故纸堆中走出,用亲事雍培的事实来佐证菊有无落英。这与重视实践和重归经典的宋代博物学不谋而合,也使得大量与中国传统博物学特征相契合的植物学专著涌现出来。
②蔡絛的《西清诗话》记载:“欧阳公见王荆公诗:‘黄昏风雨暝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因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荆公闻之,怒曰:‘是定不知《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欧阳九不学之过也”。南宋人史正志在《菊谱》记录道:“王介甫武夷诗云: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永叔见之,戏介甫曰: ‘秋花不落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介甫闻之笑曰:‘欧九不学之过也。岂不见《楚辞》云: ‘夕餐秋菊之落英’。”
③王安石的“残菊飘零满地金”本没有错,南宋人史铸便在《百菊集谱》中列举前人诗句来证明菊有落英,同为南宋人的史正志也以亲身实践来说明菊花瓣扶疏者多落、结密者不落。实际上,后来学士也多未在王安石的诗句上做文章,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他所持论据“夕餐秋菊之落英”上。经文献考证,“落”乃始义,“英”作叶解。“落英”为初生之苗叶,并非王安石所理解的落地菊英。
④诸多士人在详考“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后便戛然而止,原因或是众士人虽多为饱学之士,却不务农事,在园艺领域缺乏基本常识。士人们退而求其次,认为王安石用“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证明“残菊飘零满地金”是正确的,那么证明了“夕餐秋菊之落英”非王安石所解之义,不就可以论证其所撰之诗的错误吗?
⑤在这场与欧阳修的辩论中,从逻辑上说,王安石的结论是正确的。众士人却通过王安石所持论据的错误来推出他结论的错误,而肯定欧阳修的说法。
⑥中国传统博物学是对自然物种进行辨识、命名、分类的一门知识,是关于自然与人文各类知识的总汇,其鲜明的人文与实用特征使之有别于西方的自然科学。按阶段划分,中国传统博物学大致经历了先秦至晋、晋至宋、元至清中叶、清末四个阶段。其中, 因雕版印刷业的繁荣,博物学到了宋代逐渐兴盛,涌现出了一大批药学、动植物学和农学著作。而像前述史正志的《史氏菊谱》、史铸的《百菊集谱》等观赏类植物专著的大量出现, 是中国传统博物学兴盛的集中体现。
⑦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将中国古代植物学专著作者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在特殊植物资源 丰富的地区任职的官员;第二类是专门负责征集和运输政府贡品的官员;第三类是对某些栽培 植物有很大热情的官员;第四类是退休的文职人员,他们把退休后的晚年生活奉献给园艺事业;第五类是艺术家;第六类是 16 世纪后期明末出现的学者。欧阳修被李约瑟归为第一类,史正志则被归为第四类。其他四类,除第六类“16 世纪后期明末出现的学者 ”外,在宋代植物学专著的作者群体中都能一一对应。这其中不乏像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陆游(《天彭牡丹记》)、范成大(《范村梅谱》《范村菊谱》) 、周必大(《唐昌玉蕊辩证》) 这样的士大夫领袖。从其著作内容来看,儒者士子有了自觉的博物意识,追求知识的方式也不断变化。在“菊落之争”中,史正志便从参合文献与注重实践两方面为“菊是否有落英”作出较为公允的判断。
⑧中国古代儒者士子们探求博物知识的方式, 明显不同于西方自然科学家了解自然物种性质的方法。中西思想观念中的“科学”应当作何理解、可否用博物学的眼光重新看待中国传统科学、可否用博物学的知识架构重建中国古代科学史等,这种差别或许可以做出一定的回答。
3.第①段加点词语“故纸堆 ”在文中具体指的是:。(2 分)
4.某中学要通过学生撰写“志 ”和“调查报告 ”来评估博物学研究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为研究小组拟了标题,依据本文,以下标题不合适的一项是(3 分) ( )
A.家乡花鸟画、稻米文化志
B.家乡粮食、菜蔬、果品志
C.家乡禽鸟类习性变化调查
D.家乡公园、行道植物调查
5.下列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判断是(2 分) ( )
A.中国传统博物学是产生于宋朝的一门自然科学。
B.欧阳修、陆游等不能归入中国传统科学家之列。
C.中国传统科学只在文献中考证而不作实践实证。
D.中国传统科学著作的作者多是儒者士子或官员。
6.第⑤段“从逻辑上 ”肯定王安石的结论而否定“众士人 ”,请分析本文作者在王欧论辩中得出判断的推理过程。(5 分)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高原骑手
四月的最后一天,嘉措家的牛羊要转场了,拆卸下来的毡房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分别由马和牦牛驮运。嘉措走在牦牛身边,眼睛不时瞟向它。过了第一道隘口,嘉措把它身上的一口锅背到自己肩上;到了大坡,又将一个麻袋也挪过来。
嗯,我们的小嘉措,开始心疼他的牦牛了嘛。阿妈一边赶着羊群一边对阿爸说。
它有名字,它叫扎日!嘉措更正道。
晚上扎营,嘉措和哥哥多吉一个帐篷。
你睡着了吗?嘉措小声问多吉。
嗯。多吉回答。
我听见你的枣红马就在我们帐篷旁呢。嘉措说。
嗯。多吉闭着眼睛。
它刚刚打了个响鼻,你听见了吗?
嗯。多吉的声音越来越轻。
你说,枣红马愿意参加赛马大会吗?嘉措又问。
当然会。多吉猛地坐起来,一匹骏马怎么会不愿意参加赛马大会呢?要是没有赛马大会,世界又何必生出骏马!
可是——
你闭嘴。嘉措刚张口就被多吉打断。
闭了嘴的嘉措却闭不上眼睛,帐篷外牦牛们反刍的声音此起彼伏,嘉措从无数混杂的声音里听出扎日的声音。他坐起来,轻轻走出帐篷。星空很亮,月色如雪。
扎日。嘉措轻轻喊了一声,在它旁边坐下。你喜欢“扎日”这个名字吗?
扎日不说话,把脸转向嘉措。嘉措注视着扎日,它的眼睛像蒙了一层水雾,在黑夜里显得十分莹亮。扎日眨了眨眼,长长呼出一口气,热气拂过嘉措的手臂,让他有些猝不及防。嘉措想,这大概是他和扎日最近距离的一次接触吧。
白天的时候,嘉措带一本书去噶玛坡。他发现扎日总会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吃草,有时不小心走远了,它又会折回来,把那些啃过的草地再啃一遍。嘉措感到,扎日这么做并不是出于顺从,而是它想和他待在—起。
有天傍晚,嘉措把牛羊赶回去,发现草场里停了一辆小货车,车轮卷着草叶和泥巴的混合物,车厢上甩满泥点,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嘉措认得这是住在同德县的阿木乎的车,专门到草原上收购牛羊用的。
它都比你还大了嘛,明年再卖的话,连一只羊的价格都不如了嘛。阿爸皱着眉头说。
扎日被赶出牛圈时,嘉措无法抑制情绪,他突然冲到阿木乎面前,乞求他,又转身拦住阿爸。留下它吧,它一定会争气的,我保证,我和它可以一起参加牦牛大赛,我们会赢上奖品……
嘉措很惊讶能从舌头上卷出这番话。当然,惊讶的还有阿爸和阿妈。
扎日,扎日,嘉措对扎日说话,你得和我参加牦牛大赛了,你准备好了吗,扎日?
多吉有时会在牛圈外指挥嘉措。咳,嘉措,耗牛又笨又倔,你得用鞭子!嘉措还记得扎日被鞭打的那次,转场时,不太合群的它故意将身上的重物甩到地上,几只酥油茶碗摔得稀碎,扎日被抽了好几鞭子。
嘉措,你想和多吉一样勇敢英武吗?嘉措问自己。嘉措常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你想变成多吉吗?你想与人摔跤吗?你想像个勇士拿起鞭子吗?
答案都是否定的。
八月到来的时候,嘉措已经能够骑着扎日去放羊了。嘉措记不得扎日什么时候迈出的第一步。嘉措没有给扎日系上缰绳,也不需要扯嚼子,他只要两腿轻轻一夹,后脚跟碰一碰,扎日就知道跑起来了。他们逐渐熟悉了草原上每一条恣意的溪流、每一棵倔强的梭梭柴、每一块裸露在外的孤傲石头。他们会在水花飞溅中穿过沟底的河流,再飞奔到远处的.属.于他们的噶玛坡上。噶玛坡非常安静,风从坡上刮过,只留下凉爽。嘉措看书,或者发发呆,扎日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啃草。远处,有人在骑马,有人在赶羊,却与他们毫不相干。
比赛快要临近时,嘉措带扎日去溪边洗了个澡。水从扎日的脊背流过,像长着小脚丫似的,在它黑黑的毛发上奔跑,小脚丫经过之处,毛乖顺地贴在皮上。扎日充分享受着这舒服的时刻,在水中一动不动,任其摆布。
比赛的日子终于到了,牦牛们被精心打扮,长而弯的牛角上系上了各色彩绸,表示夺魁在望。
除了骑手,草原上还站满了观战的人,有的腰上扎了红带,神采奕奕。
牦牛和它们的骑手都一字排开,螺号声声。嘉措站在起跑线上,看着不远处的终点。突然, 嘉措看见了远处的噶玛坡,虽然它那么矮小,那么不起眼,但此刻,却像一颗星球正要从草原上缓缓升起。
枪声响了,嘉措腿轻轻一夹,扎日便向前跑去,草叶和泥土在牛蹄下翻卷上来。耳边充满欢呼声,分不清每一缕欢呼该分配给哪一个骑手,或许人们并不是给某个特定骑手加油,而是通过这样的呐喊表达一种兴奋。牦牛.们.不像马,天生就有方向感,或许正是这种愣头愣脑的样子更引起人们的阵阵尖叫和哄笑。
终点处人们挥着彩旗,呼喊着“秀加不、秀加不”(加油的意思)。呐喊声震耳欲聋,五彩的旗子就在前方,欢呼声更热烈了。嘉措看见熟悉的溪水永不停息地向前;看见草地上的牛羊都转过脑袋看向他;还看见阳光从噶玛坡后面照过来,给它镶上了一道金边。
嘉措分明感到自己的腿在这个时候轻轻一夹,右脚在扎日肚皮上一碰,以他们惯常的默契,这是向右转弯的意思。果然,扎日偏离了主道,向噶玛坡的方向奔去。松软的草皮带着绿草和花朵在他们身后雨点般地溅向空中。人们也发现这个冲在最前面就要夺魁的骑手偏离了方向,发出惊讶和着急的叫声,但嘉措并不去管这些,当然,也管不了这些。这个时候,他的脑海里都是他从同德县舅舅家走向草原的那个夜晚,分不清是舅舅的还是自己的,歌声悠长,久久回荡在天地之间……
(取材于汤成难同名小说)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帐篷外牦牛们反刍的声音此起彼伏 此起彼伏:持续,接连不断
B.让他有些猝不及防 猝不及防:突然发生而缺乏心理准备
C.每一棵倔强的梭梭柴 倔强:坚硬、直立的样子
D.分不清……该分配给哪一个骑手 分配:按照需求进行安排
17.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开头写嘉措帮助牦牛减轻负担,与后文写二者之间的亲密、默契相呼应。
B.嘉措和哥哥多吉都是高原骑手,但二人性情和对待动物伙伴的态度不同。
C.作品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也间接呈现了人物的内心。
D.作品对观赛者的刻画,表现出作者对“看客 ”及其文化观念的冷峻批判。
18.请根据上下文推测画线句中嘉措被哥哥多吉打断的话是什么,并写出你的推测理由。(6 分)
19.作品结尾出人意料:明明冲在最前面就要夺魁,嘉措却指引扎日偏离方向,向噶玛坡跑去。请写出这个结尾的用意并简要分析。(6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9 题。
材料一:
①褚裒,字季野,康献皇后父也。裒少有简贵之风。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 “季野有皮里春秋。” 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谢安亦雅重之,恒云:“裒虽不言, 而四时之气亦备矣。”康帝为琅邪王时,将纳妃,妙选素望,诏娉裒女为妃,于是出为豫章太守。及康帝即位,征拜侍中,迁尚书。在官清约,虽居方伯,恒使私童樵采。顷之,征为卫将军,领中书令。
②二十九年而康献皇太后临朝,有司以裒皇太后父,议加不臣之礼,拜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持节、都督、刺史如故。裒以近戚, 惧获讥嫌,上疏固请居籓,曰:“臣以虚鄙,才不周用,过蒙国恩。无劳受宠,负愧实深!臣有何勋可以克堪?何颜可以冒进?委身圣世,岂复遗力,实惧颠坠, 所误者大。”于是改授都督徐兖青扬州之晋陵吴国诸军事。
③永和初,复征裒, 将以为扬州、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说裒曰:“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裒长史王胡之亦劝焉,于是固辞归籓, 朝野咸叹服之。 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疏奏,即以和为尚书令,浩为扬州刺史。
④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节选自《晋书》)
材料二:
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事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公东出, 乘估客船,送故吏数人投钱唐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下。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 “昨有一伧父,来亭中投宿,有尊贵客,权移之。”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 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14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 )
(1)顷之,征为卫将军( )(2)臣有何勋可以克堪( )
15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 )
(1)权移之: A .权衡 B .职权 C .权且 D .权势 ( )
(2)更宰杀为馔:A .再次 B .另外 C .调换 D .轮流 ( )
16 .把材料一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 分)
17 .材料二画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3分)
远 近 久 承 公 名 令 于 是 大 遽 不 敢 移 公 便 于 牛 屋 下 修 刺 诣 公。
18.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叙事方面有较大差异, 请结合材料一第③段与材料二内容作简要分析。
19 .材料二能否作为例证印证材料一第①段画线句对褚裒的评价,请做出判断并简要分析理由。
【参考答案】
一、3. 经典 文献
4.A(根据第⑥段“中国传统博物学是对自然物种进行辨识、命名、分类的一门知识”, A中“花鸟画 ”、“稻米文化 ”不属于“ 自然物种 ”)
5.D(从第⑥段“中国传统博物学……按阶段划分, 中国传统博物学大致经历了先秦至晋、晋至宋、元至清中叶、清末四个阶段”可知 A 中“产生于宋朝 ”错误。文中并无关于“传统科学家 ”的标准论述, 自然推不出 B。从第⑦段“在‘菊落之争 ’中,史正志便从参合文献与注重实践两方面为‘菊是否有落英 ’作出较为公允的判断 ”可知 C 中“不作实践实证 ”错误。综合第⑦段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植物学专著作者的分类可得出 D 正确)
6. 5 分
答案示例 欧阳修指责王安石的“落英 ”、王安石批驳欧阳修的“落英 ”是同一意思
(“落地菊花 ”);“菊残飘零满地金 ”的结论也被有些士人列举经典(文献)和实践(实证)证为正确。而众士人“落英 ”为“初始菊蕊或菊叶 ”是王、欧二人都没看出的意思。王安石遵循了逻辑的同一律,而众士人在欧王的论证中违反同一律。
评分说明 分析出王安石举例遵循同一律的论证过程, 即为满分;画横线的句子可以不答。只答出画横线的句子,最多 2 分。
7. 4 分
答案示例 本文从王欧的“菊落之争 ”引出论题(议论对象),举实例论述这一论争重文献乏实证的特点;接着界定中国传统博物学并简述其发展历史、特点; 然后借李约瑟的分类,进一步论述中国古代博物学由重文献到文献参合实证的特点;最后总结指出中国探求博物方式方法的独特性,并据此提出对中国古代科学重新认识的思考。
评分说明 提出论题(论述对象) 1 分;借菊落之争举例论述中国传统博物学特点 1 分;界定(阐释)中国传统博物学及其历史 1 分;借李约瑟的分类论述博物探求方式的变化 1 分;总结由中国博物学引发对中国古代科学的重新认识 1 分。横线处说出其一即可。
二、16.(3 分)D(“分配”并非“按照需求进行安排”)
17.(3 分)D(“对‘看客’及其文化观念的冷峻批判”理解失当)
18. 【评分参考:本题 6 分,第一问“话是什么”2 分,第二问“写出理由”4 分。只要符合作品情境且能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答案示例)①“可是,就没有不想参加赛马大会的马么?”(或:“你又不是枣红马,你怎么知道它愿意呢?”“参加赛马,它们就得被鞭子打啊!”……) (2 分)②因为从全文看,嘉措对待动物是把它当同伴来看的(或者:爱它的)(2 分);他和他的牦牛扎日之所以参加牦牛大赛,只是为了保住扎日不被卖掉(2 分)。(意思对,能符合上下文逻辑即可)
19. 【评分参考:本题 6 分,用意 2 分(对“正轨”与“偏向”的态度,各 1 分),分析 4 分】
(“噶玛坡”作用 2 分,人物与作者的观念 2 分)。只要符合作品情境且能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答案要点)
①这样结尾的用意:真正的“高原骑手”不以胜利来体现自己的勇猛(1 分),而把与生灵的心灵相契(或:生命的自由/人与生灵的亲近)看得重于一切。(1分)
②简要分析:噶玛坡是嘉措感受到扎日对自己的依恋的地方(噶玛坡对嘉措和扎日来说是自由自在的乐土)(1 分);比赛前和比赛中,嘉措眼中的噶玛坡“像星球缓缓升起”,被阳光镶上金边,都暗示了噶玛坡对人物的召唤和人物最后的选择(1 分);作品中嘉措曾多次问自己是否想像哥哥多吉一样成为一个惯常意义上用鞭子驯化生灵、用胜利来体现自己勇猛的人,答案都是否定的(1 分);所以,嘉措与扎日会向着自在安宁的噶玛坡跑去,嘉措的选择也是作者的选择(1 分)。
三、14.(1)不久(2)能够
15.(1)C (2)B
16.褚裒又认为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应该委任贤能,提拔和敬重有德望的老臣,于是就举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
17.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
18.叙事的目的不同,材料一第③段叙述褚裒让贤与荐贤的史实,注重历史事实的实录;材料二则详尽地叙述了吴兴县令对褚裒前倨后恭的故事情节,注重人物塑造;
叙事的节奏不同,材料一第③段节奏明快,以“于是”“乃”“即”等词语,简练地呈现事件发展的过程;材料二节奏舒缓,具体描述人物言行细节,详尽地呈现人物关系与形象;
叙事的内容有别,材料一第③段叙述的是客观真实的历史事件。材料二则立足一定的事实,展开丰富的想象,追求故事的生动新奇。
【评分说明:1 点 2 分,任答 2 点即可得 3 分】
19.示例一:
可以。(1 分)材料一评价认为褚裒嘴上不评论人物,但内心已有所褒贬(1 分)。材料二中褚裒面对前倨后恭,丑态百出的吴兴县令, 始终保持言谈、脸色的一致,似乎对其行为毫不在意(1 分)。但是,正是这种不因其态度变化而变化的表现正体现了对其的不屑(1 分)。因此,认为可以作为例证证明这一评价。
示例二:
不太合适(1 分)。材料一评价认为褚裒嘴上不评论人物,但内心已有所褒贬(1 分)。尽管从材料二事件本身看,褚裒以自己前后一致不变的态度表达出对前倨后恭县令的褒贬(1 分),契合这一评价。但是,作为小说内容,其真实性有待商榷(1分) ,作为例证不太合适。
示例三:不可以(1 分)。材料一评价认为褚裒嘴上不评论人物,但内心已有所褒贬(1 分)。材料二选自“雅量”篇, 目的是为了证明褚裒的雅量,突出他对吴兴太守行为的原谅(1 分),体现的是襟怀之磊落,不以他人前倨后恭而有所不屑(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