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策略】
个性化解读和创意解读是提升高考复习效率与答题质量的关键。这不仅要求学生扎实掌握考点知识,更要打破思维定式,从独特视角剖析文本。
(一)分层突破,精准定位个性化理解
高考小说散文考点繁多,如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描写,散文的情感主旨、语言特色等。在复习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分层个性化解读。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从文本表层信息入手,结合自身生活体验理解考点。比如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让学生联系身边类似的人,说说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现实中的体现,以此加深对人物形象考点的理解。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挖掘文本深层内涵,从不同文化背景、时代视角解读考点。例如解读散文中的思乡情感,可对比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作家的思乡作品,找出其中的共性与个性,培养个性化的解读能力。
(二)关联生活,赋予创意解读活力
将考点复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让创意解读更具活力。在复习情节结构考点时,可让学生把小说情节与自己经历过的或听说过的故事进行类比,思考情节设置的巧妙之处,甚至尝试为小说改写或续写情节,从创意实践中理解情节的作用。对于环境描写考点,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家乡的环境,分析这些环境如何影响人的心情和行为,再迁移到文本中,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和主题的烘托作用。这种将文本与生活关联的方式,能让学生跳出机械记忆考点的误区,用创意思维解读考点。
(三)多元碰撞,激发个性化解读火花
组织小组讨论是激发个性化解读的有效方式。针对同一考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进行思想碰撞。比如在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时,有的学生可能关注修辞手法,有的学生可能注重语言的情感表达,还有的学生可能从方言特色等角度解读。通过讨论,学生能了解到多种解读视角,拓宽自己的思路。同时,教师可引入不同学者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观点,让学生对比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特的解读方式。
(四)实战演练,固化创意解读能力
在掌握考点知识和解读方法后,通过大量的实战演练来固化能力。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小说散文试题,让学生运用个性化和创意解读的方法进行答题。在批改过程中,不仅关注答案的正确性,更要重视学生解读思路的独特性和创意性。对于有新颖解读的答案,给予鼓励和表扬,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供其他同学借鉴。同时,引导学生总结答题经验,将创意解读的方法转化为应试能力,在考试中能够灵活运用,取得好成绩。
【考点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串门子
阎连科
北方农村称串门为串门子。
串门子不是风俗。风俗有一定的地域性,带着地域文化而成为地方特色或历史遗迹。串门没有地域。中国人、外国人、南方人、北方人、古人、今人、城市人、乡村人,只要有邻里的存在,就有串门的存在,只不过串门的目的和频率略有不同罢了。
今天的都市,串门的频率日渐低落。一幢楼里,楼上楼下,左右邻居,门前屋后,相处三年五载,互不来往,不知对方在哪个单位上班,姓甚名谁,是很正常的事。这种串门的消失,缘于社会的发达,一个家庭已经能够构成一个独立生活的空间。厨房、厕所独立使用成为串门消失的第一步,继之的洗澡间、电视、电话等进入家庭,使这个家庭已经基本可以和邻居老死不相往来而独立生活下去。加上经济日渐的宽裕,每个家庭都可以独立购置生活必需品,而不需要借东掏西,到此,串门就没有必要了,就如煤油灯、打火石、尿罐子、熏蚊的艾绳一样从居民百姓中间消失了。
串门依然在农村存在,绝无消失的迹象,这原因除了农村的住居和生活节奏及地理环境永远无法和都市并肩以外,重要的是串门是农民精神生活的一个部分,是农民相互传递信息的一个方式。在孤僻偏远的村落,人们生活在缓慢如凝死的生活节奏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串门子聊天才把彼此间沟通起来。张家长,李家短,天旱雨涝,丰收歉收,对世事的评估,都要靠串门子说闲话才能发表出来。事实上,串门子是乡村生活的一种“报纸”形式,乡村新闻和乡村文学在农民头脑中酝酿之后,成熟与不成熟,都要靠串门子进行“投稿刊登”。闷热的夏天,张家的女人到了李家,说说男人,说说公婆,说说和另一邻家的矛盾,把城里人看来不值得的欢乐慷慨地分给对方一半,也把积郁凝结在心中的苦闷发散出去一半;男人们相互串门,坐在一起,兴趣所至,把劣质烟抽得云天雾地,把春种秋收和对时势的不解,说得云山雾罩。如果双方脾性相投,又有风雨难处,串了门子,就是那么闷头一坐,彼此间沉默得海深水长。一个时晌不见有丁点儿言语,到饭时,村街上唤他吃饭的叫声悠然深长,拖着黄昏的最后一抹日光,传到房檐下时,一个站了起来,另一个说你在这儿吃饭算了,那个答说我吃过饭再过来串门。这就别了,并不像都市别时客气地说声再见,却极有可能三年五载不再见了。而他们不说再见,顿饭工夫之后,就又果真串上门来,再次见了。乡村里男人串门,不如女人串门那样话如雨注。女人往往是直接为了说话才去串门的。而男人更多时候不是为了说话,而是为了事情。但共同的一点,串门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排遣。排遣欢乐,排遣孤寂,排遣郁闷。串门一踏过门坎,进入了排遣,它就成了乡村的精神生活,成了文化生活。这种为了维护精神平衡的文化生活,是乡村文化生活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绝不仅仅是为了借个东西,还个南北,绝不仅仅是因为生活空间的狭小而随意地走动。正因为这样,串门子在乡村只要一日没有乡村都市化,它就根深叶茂,青枝绿叶,不会枯萎消失。
串门子源于何时是不消探究的,因为今天我们看到的任何动物都有串门或群聚的活动,由此我们已经可以推断串门作为一种活动,自然从人类祖先的出生开始,串门便随之存在。而作为一种维持人类精神平衡的文化生活的存在,这种串门活动有了更新的高一级的意义,则是人类发展的发展。但是,串门子的消失或相对消失,虽然还为时尚早,但毕竟已经在人类的人工天堂上开始出现。凡是已经开始消失串门活动的都市,这种串门便成了都市现代化的最好民间量具,消失的程度,科学地标志了这个都市繁华的程度。透过已经看到的现代人生活的曙光,中国许多乡村,已经开始了都市化的住居和生活方式,串门子的意义已经退减下去。这是乡村的幸运,是农民命运中空前的转折。然而,如果串门从乡村生活中消失殆尽,农民彻底不依靠串门来弥补精神生活的空缺了,我们为农民庆幸,又能不为遍地都市繁华而悲哀吗?
好在那一天还十分遥远,尤其在我们东方的这块黄褐褐的土地上。
(有删改)
问题:作者在结尾提出“为农民庆幸”,又“为遍地都市繁华而悲哀”,你是否认同这种矛盾态度?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认同:
①物质进步与文化流失并存,矛盾具有客观性。都市化让农民摆脱生活困境,是历史进步;但串门子作为乡村精神纽带,承载着情感联结与集体记忆,其消亡会导致人际关系疏离。
②传统精神载体的消逝可能会影响文化根脉传承。串门子不仅是社交方式,更是乡土文化的活态传承,如文中的口述新闻、民间文学酝酿。都市化如果瓦解了此类传统,将割裂农民与土地的情感联结。
③反思都市化不可逆进程中的调和可能。作者并非否定都市化,而是呼吁警惕“非此即彼”的发展逻辑。现实中,乡村振兴可通过保留民俗活动、建设公共文化空间(如村史馆、邻里中心),在现代化中延续串门子的精神内核。
不认同:
①文化形态自然更替,无需固守传统。串门子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其消减是文化演进的必然结果。都市化进程中,新社交方式会逐渐填补精神需求。
②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权。文中提到“农民彻底不依靠串门”是“空前的转折”,隐含对农民主体性的肯定。文人怀旧视角强加文化焦虑,可能忽视农民的真实诉求。
③都市化创造新型精神生活空间。都市繁华并非必然导致精神荒芜,反而催生图书馆、广场舞、志愿团体等公共文化空间。与串门子“家长里短”的局限相比,反而拓宽了农民的精神世界。
【知识点】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议论性散文
【导语】这篇散文以“串门子”切入,借城乡对比呈现传统人际交往方式的变迁。作者用细腻笔触揭示农村串门的精神内涵,它既是信息传播“报纸”,也是情感宣泄渠道。文章既肯定都市化进步,又隐忧传统生活方式消逝。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使说理生动,结尾矛盾态度引发读者思考,彰显作者对乡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人文关怀。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认同。
①矛盾的客观性:都市化让农民摆脱了闭塞与贫困,物质生活改善(“为农民庆幸”),但串门子所承载的精神联结(如情感分享、孤独排遣)在都市化中逐渐消解,这种文化流失值得“悲哀”。二者源于物质进步与精神需求的不同步,具有现实必然性。
②传统载体的不可替代性:串门子不仅是社交方式,更是乡土文化的“活态传承”——乡村新闻、民间智慧通过闲聊传递,邻里默契在沉默中达成。都市化若彻底取代这种“面对面”的精神互动,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疏离,割裂农民与土地的情感纽带。
③现代化进程中的反思:作者的矛盾并非否定都市化,而是警惕“单向度发展”。现实中,乡村振兴虽需基础设施升级,但也可通过保留村口闲聊空间、组织民俗活动等方式,延续串门子的精神内核(如排遣、联结),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不认同。
①文化形态的自然演进具有合理性:串门子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依赖于封闭的熟人社会和缓慢的生活节奏。随着农村都市化,新型社交方式(如社区活动、线上交流)会自然填补精神需求,其消亡是文化随时代迭代的必然,无需固守传统形式。
②农民的自主选择应被尊重:文中提到“农民彻底不依靠串门”是“空前的转折”,隐含对农民主体性的肯定。农民可能更渴望通过都市化改善生活,而文人视角的“悲哀”或许是对乡土文化的过度怀旧,忽视了农民对物质与精神进步的自主追求。
③都市繁华未必导致精神荒芜:都市化带来的公共文化空间(如图书馆、文化广场)、多元社交渠道,能为农民提供更丰富的精神生活。相比串门子的“家长里短”,这些新形式可能拓宽视野,而非造成精神贫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