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三语文微专题 :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

2025-09-13 14:57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8人

【选题理由:表达效果是指通过语言、文字或标点等,将某种情感、思想或事实呈现出来所产生的影响、作用,表达效果题考查的鉴赏评价能力,通过对标点符号使用的鉴赏评价可以提升学生关联思维、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水平。】

七大点号:句号、逗号、冒号、顿号、分号、问号、感叹号

五大标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括号

关于标点符号的功能,《标点符号用法》明确为六种,即停顿功能(标示书面语所需的停顿)、语气功能(陈述、祈使、疑问、感叹)、定性功能(如着重号标示被强调的部分,引号标示直接引语等)、修辞功能、审美功能(如描写鱼吐泡泡时用多个句号)、简化功能(如省略号)。其中,修辞功能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关系最为密切。

1.题型变化。传统的考查方式,注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新的考查方式——注重标点符号的功能辨析;注重标点符号的修辞功能,变判断标点符号用法正确与否为分析标点符号在特定情境中的作用(如逗号的表现力)。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标点的表情达意作用。

2.明考与暗考。“比较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比较分析题目,原句与改句在标点符号使用方面多有异同。其标点符号的不同,也就意味着表达效果(语气语调、情绪情感、思想内涵、强调侧重等)的不同。无论是明考还是暗考,分析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这一知识点是有内在关联的。

3.考查重点。考査标点符号的修辞效果,引导考生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作者可以借助标点符号构造特殊的语句以便更好地表达感情、刻画心理、描绘神态等。这时,标点符号就产生了积极的修辞作用。

修辞功能:表现力、表达效果

(内容强调、情感表达、形象刻画、描摹性状、渲染气氛、审美手法、读者体验、结构逻辑、语言赏析、语气节奏……)

【例 1】“上半天,”他放松了胡子,慢慢地说,“西头,老富的中风,他的儿子,就说是:因为,社神不安,之故。这样一来,将来,万一有,什么,鸡犬不宁,的事,就难免要到,府上……是的,都要来到府上,麻烦。”(鲁迅 《彷徨 ·长明灯》)

故意“滥用”逗号,把语句弄得支离破碎,造成意群的破坏,这样鲜明地突出了郭老娃说话断断续续、故作姿态的语气腔调。一连串的逗号,既生动表现了郭老娃体弱气衰、中气不足的说话特征,又形象地反映出这个封建遗老自命不凡、装腔作势、以势压人的个性特点,活画出“这一个”外表看起来慢条斯理、敦厚和善,实质上老谋深算、阴险毒辣的封建乡绅形象。

【例 2】黛玉笑道:“你也太受用了。即如大家学会了抚起来,你不懂,可不是对——”黛玉说到那里,想起心上的事,便缩住口,不肯往下说了。(曹雪芹 《红楼梦》)

这里的 “ 可不是对” 后面用破折号咽下了 “ 牛弹琴”的话语,这是跳脱格的急收形式,也是留白。若不用破折号(或省略号) 为表现方式留白,就难以表现 “ “缩住口,不肯往下说” 的情态。

【例 3】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鲁迅 《呐喊 ·故乡》)以叹号表示惊叹语气,表达对故乡萧索的景色之悲凉慨叹。

【例 4】赵老:什么捐?

巡长:卫生捐。

赵老(狂笑):卫生捐?卫生——捐! (老舍 《龙须沟》)

赵老说第一个“卫生捐”时,后面用的是问号,表示疑问、惊诧,意思是龙须沟的卫生从来没有人管过,怎么还要交卫生捐;巡长说 “卫生捐” 用句号是陈述的肯定语气;赵老说第二个“卫生捐”时,后面用的是叹号,是质问,充满了愤怒;接着“卫生”后面的破折号,拉长了声音,“捐”后用感叹号,表示语气的加重,展现了老赵对解放前巡警向百姓索要苛捐杂税的诘问、愤怒和无奈。 【例 5】仿佛已经看见了灯烛辉煌的美景,他们两个肩膀贴着肩膀,齐着步调,嘴里哼着先生教给他们的口号:“增——进——全——国——儿——童——的——幸——福!”(叶圣陶《四三集,儿童节》)

8 个破折号表示两个儿童哼口号时音调拉长,富有情趣,让人如闻其声。

【例 6】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 ’”(鲁迅《故乡》)

三种点号,两种标号,这些标点极好地配合文字,充分表现出“我”与阔别多年的闰土见面时欣喜、惊异、悲凉、感慨……把阔别重逢时“我”的百感交集的心理、欲言又止的复杂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 7】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

周——总——理——(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周总理 ”每一个字后面都加上一个表示音节延长的破折号,使语气变得舒缓、深沉,形成了一种凄楚悲伤的意境,强化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例 8】若飞!博古!希夷!邓发!黄老先生以及一切遇难的中美朋友、同志和扬眉!你们集体牺牲,你们已成为“四八”烈士。(《周恩来选集 ·“四八”烈士永垂不朽》)

(1946 年 4 月 8 日, 中共和谈代表团在由重庆返回延安时,因飞机失事而不幸全部遇难)

在人名与人名之间,突破常规,改顿号感叹号,强调和突出了作者深情悼念、深切怀念之情。 【例 9】我应声说:

“这好极!他□———怎样?…… ”(鲁迅《故乡》)

,“这好极”后面的叹号表示了“我”当时的喜悦心情。“他,———怎样?……”里的破折号、

问号则表现了“我”对二十年未见过面的闰土的关切和急于要了解闰土近况的心情;后面的省略号又说明“我”又有很多话要对闰土说。

【例 10】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的题诗)

最后一句末尾的问号,是对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悍然发动“皖南事变”的反革命暴行提出了责问;而接着又使用了叹号,则表达了他对敌人假抗日、真反共和妄图掩盖血腥罪恶的卑劣行径的强烈申述和抗议。问号和叹号并用,前者表示责问,后者表示愤激,相得益彰,战斗力极强。

【例 11】“晶晶——你等等我 !”卫卫痛苦地向着晶晶远去的身影呼喊。海滨上空响起一个女孩子响亮而清晰的声音 :“我们从此——一、刀、两、断 ! ”(吕雷《海风轻轻吹》)

卫卫的父母“开后门”做了些见不得人的事,晶晶知道后,愤怒地发出了“我们从此——一、刀、两、断 !”这一字一顿,铿锵有力,强调突出了晶晶的高尚和无私无畏,体现了青年一代对不正之风的愤恨。按顿号的常规用法,“一、刀、两、断 !”中间是不应该用顿号的,但作者根据内容的需要,特意用顿号来隔开,以表示“一刀两断”的决心。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