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三文言文阅读题名校9月模拟汇编(学生版教师版)

2025-10-14 16:28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03人

1. ( 重庆市一中 2025-2026 学年高三 9 月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华州郑县尉。罢秩,东归省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镒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见与语,遂大称赏,请结忘年之契。及辞,遗贽钱百万,曰: “愿备太夫人一日之膳。”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曰:“敢不承君厚意。”

德宗在东宫时,素知贽名,乃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贽性忠荩,既居近密, 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 由是顾待益厚。建中四年,朱泚谋逆,从驾幸奉天。时天下叛乱,机务填委,征发指踪,千端万绪,一日之内,诏书数百。贽挥翰起草,思如泉注,初若不经思虑,既成之后,莫不 尽事情,中于机会,胥吏简札不暇,同舍皆伏其能。

兴元初,师次城固,帝念奉天时言,播迁患难应识其人,遂遣中使持诏召贽赴行在。时贽母韦氏在江东,帝遣中使迎至京师,缙绅 之。俄丁母忧,东归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 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 “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裴延龄日 贽于上前。上由是信延龄而不直贽。贽竟罢相,改为太子宾客,罢知政事。

贽性畏慎及策免私居朝谒之外不通宾客无所过从。 延龄言贽与张滂、李充等摇动军情,乃贬贽为忠州别驾。

《旧唐书》

材料二:

史臣曰:近代论陆宣公,比汉之贾谊,而高迈之行,刚正之节,经国成务之要,激切仗义之心,初蒙天子重知,末涂沦踬,皆相类也。而谊止中大夫,贽及台铉,不为不遇矣。昔公孙鞅挟三策说秦王,淳于髡以隐语见齐君,从古以还,正言不易。昔周昭戒急论议,正为此也。贽居珥笔之列,调饪之地,欲以片心除众弊,独手遏群邪, 君上不亮其诚,群小共攻其短,欲无放逐,其可得乎? 《诗》称 “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贽之谓欤!

《旧唐书》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贽性畏 A 慎 B 及策免 C 私居 D 朝谒 E 之外不通 F 宾客 G 无所 H 过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 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曲,委婉、细致,与《劝学》中 “其曲中规”的“曲”意思不同。

B. 荣,意动用法,与《孔雀东南飞》中 “足以荣汝身”的“荣”意思相同。

C. 爱,爱惜,与《过秦论》中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不同。

D. 短,诋毁,与《屈原列传》中 “短屈原于顷襄王”的“短”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贽年少时勤习儒学,十八岁考中进士,凭博学宏词科登科,被授予华州郑县尉。东归路上拜谒刺史张镒,后得张镒赏识。

B. 朋友曾赠送陆贽百万钱,他只取一串新茶以示不敢领受朋友厚意;后寄居在嵩山丰乐寺,藩镇赠送的财物他也一概不接受。

C. 朱泚谋逆时,陆贽随皇帝到奉天,政务繁多,陆贽起草诏书,思如泉涌,所写都能切中事理和时机,同事都佩服他的才能。

D. 陆贽遇事有不可行之处,就极力向皇帝进言,朋友认为他言辞过于严厉,但陆贽表示要上不辜负天子,下不辜负所学知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

2)君上不亮其诚,群小共攻其短,欲无放逐,其可得乎?

14. 材料二表明了什么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其观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2026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颜色 憔悴, 形容 枯槁。渔父曰: “ 世人皆浊,何不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 ” 屈原曰: “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 “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遂去,不复与言。

(节选自《楚辞 ·渔父》,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有渔父者,下船而来,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招子贡言曰: “ 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 “ 其圣人与! ” 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 将 杖桡而引其船,顾见孔子, 还乡 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 “ 嘻! 甚 矣子之好学也! ”

(节选自《庄子 ·杂篇·渔父》,有删改)

材料三:

屈原《离骚》辞,称遇渔父于江渚,以兹叙事,足验凭虚。而司马迁之徒,采为逸事,编诸史籍,疑误后学,不其甚邪!嵇康撰《高士传》,取《庄子》《楚辞》二渔父事,合成一篇。夫以园吏之寓言,骚人之假说,而定为实录,斯已谬矣。况此二渔父者, 较年则前后别时,论地则南北殊壤,而辄并之为一,岂非惑哉 ?苟如是,则苏代所言双擒蚌鸥,伍胥所遇渡水芦中,斯并渔父善事,亦可同归一录,何止榆袂缁帷之林,濯缨沧浪之水乎?庄周著书,以寓言为主;嵇康述《高士传》,多引其虚辞。 苟以此为实则其流甚多至如学鸠笑而后言鲋鱼忿以作色 。向使康撰《幽明录》《齐谐记》,并可引为真事矣。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 ·别传》,有删改)

材料四:

古之史官,必广其所记,非独人君之举。汉初,武帝从董仲舒之言,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善恶之事, 不毕集。司马迁、班固,撰而成之,肢肱辅弱之臣,扶义傲傥之士,皆有记录。又汉时,阮仓作《列仙图》,皆因其志尚,率尔而作,不在正史。魏文帝又作《列异》,以序鬼物奇怪之事,嵇康作《高士传》,以叙圣贤之风。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 推其本源,盖亦史官之末事也,今取其见存,部而类之,谓之杂传。

(节选自《隋书 ·经籍志》,有删改)

10.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苟以此 A 为实 B 则其流 C 甚多 D 至如 E 学鸠笑 F 而后言 G 鲋鱼 H 忿以作色。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颜色,脸色,与下文中的 “形容”“还乡”都属于古今异义词,词义和现代汉语并不相同。

B. 将,读 jiāng ,意为将要,与《赤壁赋》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的“将”读音和意义都相同。

C. 甚,在句中作谓语,与《齐桓晋文之事》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宜”一样,都是谓语前置。

D. 靡,无,没有,与《曹刿论战》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的“靡”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的渔父是屈原以文学笔法演绎的世俗形象,屈原以其为衬,强化了对自身追求的坚守。

B. 材料二中的渔父是庄子创造出的道家思想的化身,庄子借以批判儒家入世的执着,宣扬自己的处世之道。

C. 材料三认为嵇康撰写的《幽明录》《齐谐记》犯了引寓言为真事的错误,没有遵循实录原则。

D. 材料四认为杂传源于史官广泛记事的传统,在发展中名目逐渐扩大,题材多样,掺杂虚诞,自成一类。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较年则前后别时,论地则南北殊壤,而辄并之为一,岂非惑哉?

2)推其本源,盖亦史官之末事也,今取其见存,部而类之,谓之杂传。

14. 对嵇康使用材料一、二中的渔父事迹作为史传素材这种现象,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你更认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请选择下载
相关下载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