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思路要清晰》写作指导+优秀范文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同学们,咱们今天这节写作课,要聊的是写文章的 “导航仪”—— 思路要清晰。可能有同学会说:“老师,写作文不就是想到啥写啥吗?思路清不清晰有那么重要吗?” 那我先给大家讲个真实的事儿:上周我看咱们班一位同学的作文,题目是《我的好朋友》,开头写 “他特别仗义”,结果写着写着,突然扯到 “他打游戏特别厉害,能连赢十局”,接着又说 “他上周买了个新笔袋,特别好看”—— 读到最后,我都忘了这篇文章到底想夸他啥了。你看,没有清晰的思路,再好的素材也像撒在地上的珠子,串不成一串像样的项链。所以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把 “思路清晰” 这门功夫,掰开揉碎了学明白。
一、先搞懂:啥叫 “思路清晰”?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 咱们走路得知道 “从哪出发、往哪走、咋走、到哪停”,写文章也是一样 ——思路清晰,就是让你的文字 “走一条稳稳的路”:起点明确(中心)、路线清楚(顺序)、沿途风景都围绕目的地(材料)。
咱们拿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举例子:这篇文章的 “路” 是按时间走的 ——
起点:“我” 和莎莉文小姐第一次见面(迷茫又期待);
第一站:莎莉文小姐教 “我” 认识 “洋娃娃” 等简单单词(初步接触文字);
第二站:“我” 因为分不清 “杯” 和 “水” 发脾气(学习遇到瓶颈);
第三站:莎莉文小姐带 “我” 摸流水,让 “我” 真正理解 “水” 的含义(突然开窍);
终点:“我” 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收获成长)。
你看,顺着 “时间顺序” 这条线走,每一步都接得上,读者跟着走就不会迷路。要是把顺序打乱,先写 “摸流水开窍”,再写 “第一次见面”,是不是就乱套了?
二、第一步:把 “中心” 钉死 —— 别让文章 “跑题”
写文章的第一步,不是急着动笔,而是先找 “中心”—— 也就是你写这篇文章,到底想表达啥?是夸一个人 “热心”,还是讲一件事 “让你懂得了坚持”,或者是说一个道理 “团结就是力量”?中心就像磁铁,所有的材料都得被它吸住,不相关的材料,再好也得 “丢掉”。
咱们看教材里的例子:要表达 “他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给了 7 个材料,咱们一个一个筛:
A. 放学之后总是先写作业:跟 “爱学习” 有关,留着;
B. 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跟 “爱学习” 有关,留着;
C. 写完作业常锻炼:这是 “爱运动”,跟 “爱学习” 没关系,去掉;
D. 帮同学补习:这是 “热心”,不是 “爱学习” 本身,去掉;
E. 参加公益活动:这是 “有爱心”,去掉;
F. 骑车上学不让接送:这是 “独立”,去掉;
G. 爱课外阅读、常去书店:跟 “爱学习” 有关,留着。
筛完之后,剩下 A、B、G,这三个材料凑在一起,就能稳稳地突出 “爱学习” 这个中心。要是把 C、E、F 加进去,文章就变成 “他又爱学习又爱运动又有爱心”,啥特点都写了,结果啥特点都没写清楚 —— 这就是 “中心不明确” 的坑,大家千万别踩。
那咋找 “中心” 呢?教大家一个小技巧:拿到题目,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要写谁 / 写啥事儿?”(比如:写我的同桌)
2.“这个人 / 这件事最让我印象深的点是啥?”(比如:同桌特别 “较真”)
3.“我想通过写这个点,让读者感受到啥?”(比如:较真也能很可爱)
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就是中心:“我要写我的同桌,他特别较真,但这种较真让我觉得很可爱。”
三、第二步:给内容排 “顺序”—— 别让文章 “乱套”
中心定好了,材料也选好了,接下来就得给材料排 “出场顺序”—— 就像排队买东西,得有先来后到,不然就会挤成一团。常用的顺序有三种,咱们一个一个说:
1. 时间顺序:写 “事儿” 的万能法宝
时间顺序,就是按 “先发生、后发生” 的顺序写,比如 “早上→中午→晚上”“小时候→长大一点→现在”。咱们写记叙文(讲故事),基本都能用这个顺序,因为故事本身就是按时间发生的。
比如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就是按 “第一次见牧羊人(1913 年)→第二次见他(1920 年)→第三次见他(1945 年)” 的时间线写的,读者跟着时间走,就能清楚看到 “荒地变成绿洲” 的过程。
再比如咱们要写《这天,我回家晚了》,用时间顺序可以这么排:
放学时:本来打算按时回家,突然看到同学的自行车链断了;
晚饭后(本来该到家的时间):我帮同学一起修自行车,手都蹭脏了;
天黑后:终于修好车,跟同学告别,赶紧往家跑;
到家时:妈妈在门口等我,听完原因没骂我,还帮我擦手。
你看,顺着时间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清清楚楚,读者一眼就能看明白 “你为啥晚回家”。
2. 逻辑顺序:写 “观点” 的好帮手
逻辑顺序,就是按 “先讲啥、后讲啥更有道理” 的顺序写,比如 “先总说→再分说”“先讲原因→再讲结果”“先讲浅的→再讲深的”。咱们写议论文(讲道理)、写人物品质的文章,常用这个顺序。
比如课文《纪念白求恩》,就是按 “先夸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再夸他的共产主义精神→最后夸他对技术精益求精” 的逻辑写的 —— 从 “大的精神” 到 “具体的做法”,一层一层往深了讲,让人觉得特别有说服力。
再比如咱们要写 “我的老师很负责”,用逻辑顺序可以这么排:
总说:我的老师是个特别负责的人;
分说 1:上课的时候,她会盯着每个同学的状态,走神了就轻轻提醒;
分说 2:批改作业的时候,她会把错字、病句都标出来,还写评语;
分说 3:遇到同学请假,她会单独把笔记和作业送上门;
总说:这样的老师,让我们特别安心。
从 “总” 到 “分” 再到 “总”,既清楚又有重点,老师的 “负责” 一下子就立起来了。
3. 空间顺序:写 “景物” 的专用技巧
空间顺序,就是按 “从哪到哪” 的位置顺序写,比如 “从远到近”“从里到外”“从左到右”。咱们写写景的文章,比如《我的校园》《逛公园》,用这个顺序最合适。
比如写《我的教室》,用空间顺序可以这么排:
站在教室门口看:门口是放卫生工具的柜子,墙上贴着班级公约;
走进教室中间看:中间是整整齐齐的桌椅,桌子上摆着书本;
走到教室后面看:后面是黑板报,旁边是图书角;
抬头看:天花板上挂着风扇和日光灯,窗户边摆着几盆绿萝。
顺着空间走,读者就像跟着你逛了一遍教室,画面感特别强。
四、第三步:列 “提纲”—— 把思路 “画出来”
有了中心和顺序,还得把思路 “写下来”,这就是 “列提纲”。提纲不用写得特别复杂,用短语或者短句,把 “每一段写啥” 标清楚就行。它就像文章的 “地图”,写的时候看着地图走,绝对不会迷路。
咱们拿教材里的《____二三事》举例子,比如写《妈妈二三事》,中心是 “妈妈既温柔又能干”,咱们用 “逻辑顺序(先写温柔,再写能干)” 列提纲:
《妈妈二三事》
开头:总起——我的妈妈是个既温柔又能干的人
中间1:妈妈的“温柔”(详写)
上周我考试没考好,躲在房间哭
妈妈没骂我,坐在我旁边帮我擦眼泪,跟我一起分析错题
最后说“下次咱们一起加油”,我心里特别暖
中间2:妈妈的“能干”(略写)
每天早上能变着花样做早餐,包子、粥、三明治不重样
家里的衣服总是叠得整整齐齐,地板擦得能反光
结尾:总结——有这样的妈妈,我特别幸福
你看,提纲里标了 “详写” 和 “略写”,这样写的时候就知道重点在哪 ——“温柔” 是中心里的核心,所以写得细一点;“能干” 是补充,所以写得简单一点。这样文章既有重点,又不啰嗦。
再教大家一个列提纲的小技巧:用 “标题式提纲”,就是给每一部分起个小标题,比如刚才的《妈妈二三事》,可以改成:
开头:我的 “双面” 妈妈
小标题 1:“温柔牌” 安慰
小标题 2:“能干型” 日常
结尾:我爱我的 “双面” 妈妈
是不是更清楚、更有意思了?
五、实战练习:用 “三步法” 写《这天,我回家晚了》
咱们现在把刚才学的 “定中心→排顺序→列提纲” 用起来,写《这天,我回家晚了》:
第一步:定中心
问自己三个问题:
写啥事儿?—— 放学帮同学修自行车,回家晚了
印象深的点是啥?—— 妈妈没骂我,反而夸我热心
想让读者感受到啥?—— 晚回家也能有温暖的收获
中心:这天我因为帮同学修自行车回家晚了,本以为会被妈妈骂,结果妈妈夸我热心,我感受到了妈妈的理解和温暖。
第二步:排顺序
用 “时间顺序”,因为是讲故事:
放学时(起因):同学的自行车链断了,我决定帮他
修自行车时(经过):我俩蹲在路边修,手蹭黑了,还差点迟到
回家路上(经过):心里很慌,怕妈妈骂
到家后(结果):妈妈听了原因,夸我是个热心肠,还帮我洗手
第三步:列提纲
《这天,我回家晚了》
开头:铺垫——平时我都是五点半准时到家,这天六点半了还没进门
中间1:起因(放学时)
放学铃声响了,我收拾书包准备走
同桌小明跑过来,说他的自行车链断了,家离得远,急得快哭了
我想起爸爸教过我修自行车,就说“我帮你修吧”
中间2:经过(修自行车)
我俩蹲在学校门口的路边,我找了根小棍挑链条
链条卡得很紧,我试了好几次,手都蹭破了点皮
折腾了二十分钟,终于把链条接上了,小明一个劲说“谢谢”
中间3:经过(回家路上)
看了看表,已经六点二十了,天有点黑了
我赶紧骑车往家跑,心里特别慌:妈妈肯定在门口等我,会不会骂我?
想起上次晚回家,妈妈说“要提前说一声,不然我会担心”,我更后悔没给她打电话
中间4:结果(到家后)
刚到楼下,就看到妈妈站在单元门口,手里拿着我的外套
我低着头说“对不起,我帮同学修自行车了”
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没事,你能帮同学,妈妈很开心”,还帮我擦了擦脏手
结尾:总结——这天虽然回家晚了,但我不仅帮了同学,还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暖,是特别开心的一天
有了这个提纲,写文章的时候只需要把每一部分的短语 “扩成句子”,比如 “我找了根小棍挑链条” 扩成 “我从路边捡了根细细的小棍,蹲在车旁边,把小棍伸进齿轮里,慢慢挑着卡住的链条,链条上的油污蹭得我满手都是”,一篇思路清晰、有血有肉的文章就出来了。
六、最后提醒:避开 “思路不清” 的三个坑
1.别 “想到啥写啥”:比如写 “爱学习的同学”,突然插一句 “他篮球打得特别好”,这是 “跑题”,得忍住;
2.别 “顺序乱跳”:比如写 “帮同学修自行车”,先写 “妈妈夸我”,再写 “修自行车”,这是 “倒叙用错了”,除非你能写清楚 “悬念”,不然别乱跳;
3.别 “没有重点”:比如写 “妈妈二三事”,把 “温柔” 和 “能干” 写得一样长,这是 “没有详略”,得有轻有重。
同学们,思路清晰不是 “天生的”,是练出来的。以后写作文,先花 5 分钟定中心、排顺序、列提纲,再动笔写 —— 你会发现,写作文再也不是 “挤牙膏”,而是 “顺着流”,又快又好!
七、优秀范文
这天,我回家晚了
这天下午,阳光明媚,我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地迈出校门,一想到家里妈妈早已做好的可口饭菜,我就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路过文具店,我忽然想起有文具要买,便轻车熟路地挑好了本子和笔,可摸摸袋,钱呢?关键时刻,钞票却和我玩起了“躲猫猫”。我把口袋翻了个遍,也丝毫不见钱的踪影。(找不到钱,为下文回家晚了做好铺垫。)
我知道,多半是我的蹦跳使得钱币如此“活跃”地掉到了半路,可眼下,只好尴尬地把文具放回架子上,然后狼狈地跨出店门。我还要回家呢,没有路费,这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的疑问,引起读者共鸣,更有探究如何回家的兴趣。)
身无分文的我,不知所措地站在路边。或许是我的僵直引起了别人的注意吧。一辆公交车停在我面前,要是换作平时,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向前上车!可现在的我口袋空空如也。我愣了愣,对司机摇了摇头,那辆公交车的车门便“啪”地关上了,飞也似的消失在了我的视线之中。(设置波折,没有钱无法乘坐公交车。)
那一刻,我觉得关闭的不只是车门,还有家门;消失的也不只是车辆,还有那一阵阵饭菜的香气。(写自己内心的感受,深化事件的叙述。)
太阳像是知道了我的尴尬,一头扎进乌云中再不出来。天空灰蒙蒙的,远处,还隐约传来阵阵雷声。我感到不安,同时又饥肠辘辘,熟悉的饭菜香似乎就萦绕在鼻间,可眼前却只有一片空荡荡的街道,车轮不时地碾过,我的心似乎也被碾压着——碾压到泪水就要泛滥出来。(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我”内心的焦急。)
终于,我克服了自己的胆怯,伸手招了一辆出租车往家的方向奔去。(克服胆怯,才招了一辆出租车,这也是“我”想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到家了,我跳下车,跟司机说明了情况后,冲回家拉着妈妈付钱。听了我的解释后,妈妈对司机感谢了许久,一进门便对我嗔怪道:“难怪这么晚才回家,你也不看看桌上的菜——我都热了好几回了,这下倒好,也不知道还好不好吃。”
此时,我头顶的乌云早散了,一颗颗星星在深蓝的天幕中调皮地眨着眼睛,我压抑的心也像被擦亮了。(环境变得亮丽,渲染心情。)
好饭不怕晚,晚归后,迎接我们的是更香的味道,更近的距离,还有那更浓的情感。(由事件感悟到情感,升华主题。)
总评:“关键时刻,钞票却和我玩起了‘躲猫猫’”“太阳像是知道了我的尴尬,一头扎进乌云中再不出来”等语句俏皮清新,写尽了小作者内心的尴尬。更可贵的是,小作者最后生发出的感悟:“好饭不怕晚,因为晚归迎接我们的是更香的味道,更近的距离,还有那更浓的情感”,对主题进行了升华,读后令人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