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外出,打声招呼;归来,报个平安。田垄间,与父母一起劳作挥汗;厨房里,为家人备好一顿晚餐。遇亲以礼,待友以诚;温良谦恭,和睦邻里。Welcome to China. Can I help you?为外国游客送上热情的问候。走出国门,自信、包容、理性的你,就是一张行走的中国名片。15岁,这样的你,其实很美!从校园之外的生活中,收集自己“美”的证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⑤不少于600字。
一、写作思路指导
(一)审题关键
“15 岁的美” 需聚焦校园之外的生活场景,展现 “美” 的具体形态 —— 不是外貌的漂亮,而是行为中的品德(如礼貌、诚信、友善、担当)。核心在于 “证据”,即通过真实事件、细节动作,让 “美” 可感可触(如打招呼时的弯腰、备餐时的试味、指路时的手势),避免空泛赞美。
(二)选材方向
家庭互动类:
每日的 “双向报备”:出门时对奶奶说 “买完菜就回”,归来时帮爷爷拎药包,简单话语里藏着牵挂。
厨房的 “笨拙分担”:学做妈妈爱吃的番茄炒蛋,油溅到手上却坚持把菜端上桌,锅铲碰撞声是成长的声音。
邻里相处类:
楼道里的 “默契关照”:帮独居老人取牛奶时,总在奶瓶下垫张纸巾防湿;对方则在我晚归时留盏楼道灯。
社区的 “微小付出”:在公告栏贴手写的 “快递柜取件提示”,用卡通画标注步骤,方便老年人看懂。
社会交往类:
街头的 “善意导航”:用手机地图帮外国游客指路,怕对方迷路,画了张简易路线图,标注 “转角有棵大槐树”。
公交站的 “无声守护”:看到小学生独自候车,陪他等到家长来,期间帮他捡起被风吹走的作业本。
(三)立意角度
美在 “细节的温度”:如打招呼时的眼神对视、分菜时的 “多夹一筷”,微小举动藏着尊重与关爱。
美在 “成长的担当”:从 “被照顾” 到 “照顾他人” 的转变,如第一次为家人备餐、主动帮邻居解决小困难。
美在 “善意的传递”:如受助后将温暖延续(被老人留灯后,也为他人留灯),展现 15 岁的共情力。
(四)结构框架
开头:以一个体现 “美” 的特写镜头切入(如 “系围裙时,发现妈妈的围裙在我身上短了一截”),用环境或物品定调(如厨房的油烟味、楼道的声控灯),引出 “15 岁的美藏在日常里” 的观点。
中间:
选取 2-3 个校园外场景,用动作、语言、神态细节刻画 “美” 的表现(如备餐时试咸淡的皱眉、指路时蹲下来画图的背影);
穿插 “当时的心理”(如紧张、害羞、满足),展现真实的成长状态;
加入他人的反馈(如奶奶擦眼角的动作、外国游客竖大拇指的瞬间),侧面印证 “美” 的感染力。
结尾:回到开头的场景或物品(如解下围裙时发现衣角沾着番茄汁),点明 15 岁的美 “不在轰轰烈烈,而在把每件小事做上心”,升华主题。
二、范文示例
(一)家庭互动类
范文一:《围裙上的番茄渍》(立意角度:美在 “成长的担当”)
系围裙时,发现妈妈的旧围裙在我身上短了一大截,带子要在背后打两个结才能系牢。灶台上的番茄红得发亮,今天是妈妈生日,我要做她最爱的番茄炒蛋 —— 这是 15 岁的我,第一次独自掌勺。
【点评】开篇以 “围裙短了” 的细节暗示成长,“第一次掌勺” 点明事件的意义,用 “番茄红得发亮” 的视觉描写,营造温馨氛围,引出 “担当” 的主题
油倒进锅时,“滋啦” 一声炸开的油星溅到手腕上,我条件反射地缩回手。想起妈妈平时做饭,总在这时把我推出厨房:“小孩子家别烫着。” 可今天,我盯着锅里翻滚的油花,突然懂了她总说的 “习惯就好”—— 原来担当不是不害怕,是明知会烫,也愿意为在乎的人站在灶台前。
【点评】通过 “油星溅手” 的触觉细节,展现 “笨拙的坚持”,与妈妈的 “保护” 形成对比,突出 “从被照顾到照顾人” 的成长,心理描写真实
鸡蛋倒进锅里的瞬间,金黄色的泡沫裹着番茄的酸甜味漫出来。我学着妈妈的样子,用铲子把蛋划成小块,却不小心把一半蛋液铲到了锅外。慌忙擦灶台时,看见镜子里的自己:鼻尖沾着面粉,围裙下摆蹭上了番茄汁,像幅乱糟糟的画,可心里却甜得像加了糖。
【点评】用 “金黄泡沫”“酸甜味” 调动感官,“蛋铲到锅外”“鼻尖沾面粉” 等细节展现真实的 “不完美”,与 “心里甜” 形成反差,凸显 “担当” 带来的满足感
妈妈推门回家时,我正把装在盘子里的 “作品” 端上桌。番茄炒蛋的边缘有点焦,蛋块大小不一,可她拿起筷子时,眼眶突然红了。“我们家丫头会做饭了。” 她夹起一块蛋,慢慢嚼着,嘴角的笑意藏不住。我突然发现,围裙上的番茄渍像颗小红心,印在 15 岁的春天里。
【点评】以妈妈的反应侧面烘托 “美” 的感染力,“焦边”“大小不一” 的不完美,恰是 “真实的担当”,“番茄渍像红心” 的比喻生动,点明成长的美好
现在的我总抢着做饭,围裙换了件合身的,可还是会沾到各种污渍。但每次看到妈妈吃得开心的样子就知道:15 岁的美,就藏在这些笨手笨脚的尝试里,藏在愿意为家人站在灶台前的勇气里 —— 它或许不精致,却足够真诚。
【点评】结尾以 “抢着做饭”“新围裙” 展现习惯的养成,点明 “美在真诚的担当” 的立意,呼应开头,结构完整
【总评】文章以 “第一次做番茄炒蛋” 为线索,通过 “怕烫却坚持”“笨拙却用心” 的细节,展现 15 岁从 “被保护” 到 “主动担当” 的美。选材贴近家庭生活,感官细节(油星、酸甜味)丰富,情感从 “紧张” 到 “满足” 层层递进,真实动人。
范文二:《药包里的便签》(立意角度:美在 “细节的温度”)
爷爷的药盒总是摆得像列队的士兵,每种药的包装上都贴着我写的便签:“降压药 —— 早上饭后吃”“感冒药 —— 发烧超过 38℃再吃”。字是用彩色笔写的,旁边画着太阳和月亮,方便他分清早晚。
【点评】开篇以 “药盒像士兵” 的比喻,展现 “用心的细节”,“彩色便签”“太阳月亮” 的设计,体现对老人的体贴,引出 “细节之美” 的主题
上周帮爷爷取药时,药房的阿姨说:“你爷爷总夸你写的便签清楚,比说明书好懂。” 我突然想起第一次写便签的场景:爷爷拿着放大镜看说明书,眉头皱成个疙瘩,说 “字太小,像蚂蚁”。那天晚上,我趴在桌上,把每种药的吃法抄了三遍,直到确认爷爷能看清。
【点评】插叙 “写便签的缘由”,通过 “放大镜看说明书”“眉头皱成疙瘩” 等细节,展现老人的困难,与 “抄三遍” 的用心形成对比,凸显 “细节里的关爱”
昨天整理药箱,发现爷爷把我写的便签都收在一个铁盒子里,每张都用塑料膜包着。最旧的那张边角卷了毛边,是我去年写的,上面的太阳被他用红笔涂得更亮了。“怕你写累,这些我都记在心里了。” 他笑着说,眼角的皱纹挤成一朵花。
【点评】以 “铁盒收便签”“塑料膜包裹” 的细节,展现爷爷对 “我” 的珍视,“太阳涂得更亮” 的互动,体现双向的温暖,让 “细节之美” 更有厚度
现在的便签越写越熟练,我甚至在每种药旁边画了小漫画:降压药旁画个血压计,感冒药旁画包纸巾。爷爷每次吃药都要先笑一会儿,说 “我们家丫头的便签会讲故事”。原来 15 岁的美,不用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把每张便签写清楚,把每个细节做到位,就是对家人最好的温柔。
【点评】结尾以 “漫画便签” 的创新,展现 “美” 的延续,“便签会讲故事” 的评价,点明细细节带来的快乐,深化 “细节的温度” 的立意
【总评】文章以 “写药盒便签” 为载体,通过 “彩色笔书写”“塑料膜包裹” 等细节,展现 15 岁对家人的细致关爱。选材平凡却充满温度,从 “帮老人解决困难” 到 “双向珍视”,情感真挚,凸显 “细节见真情” 的美。
(二)邻里相处类
范文三:《牛奶盒下的纸巾》(立意角度:美在 “善意的传递”)
三楼的张奶奶总在早上七点把牛奶盒放在门口,塑料瓶身的水珠会在地板上洇出小水痕。从上周开始,我帮她取牛奶时,总在盒子底下垫张纸巾 —— 这个秘密,藏在每天清晨的楼道里。
【点评】开篇以 “牛奶盒洇水痕” 的细节切入,“垫纸巾” 的微小举动,暗示 “不张扬的善意”,设置悬念,引出 “传递” 的主题
第一次注意到水痕,是因为自己的运动鞋踩上去打滑。张奶奶拄着拐杖,弯腰擦地时膝盖会发出 “咯吱” 声,像生了锈的合页。“奶奶,我帮您取吧。” 我说这话时,她正用袖口擦额头的汗,阳光透过楼道窗照在她花白的头发上,像蒙了层薄霜。
【点评】通过 “膝盖咯吱声”“袖口擦汗” 等细节,展现老人的不便,“我” 的主动帮忙体现善意的起点,环境描写(阳光、白发)增强画面感
垫纸巾的第四天,发现张奶奶的牛奶盒旁多了个小布袋,里面装着晒干的薄荷。“夏天蚊子多,放屋里能驱蚊。” 她在电梯里遇见我时,笑得眼睛眯成条缝。原来她早就发现了纸巾的秘密,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这份小心意。
【点评】以 “薄荷袋” 的细节展现善意的 “双向流动”,从 “我帮她” 到 “她回馈”,体现 “传递” 的内涵,“眯成缝的眼睛” 细节生动,符合老人的神态
现在的楼道里,每天都有两个 “小约定”:我垫的纸巾总带着淡淡的薄荷香(张奶奶偷偷换的),她的牛奶盒旁偶尔会出现我画的小卡片,上面写着 “今天降温,出门多穿件衣”。原来 15 岁的美,就像这楼道里的光,你为别人垫张纸巾,别人就为你种棵薄荷,善意在悄悄传递中,把日子酿成了甜。
【点评】结尾以 “带薄荷香的纸巾”“小卡片” 展现善意的延续,“光”“薄荷” 的比喻,生动诠释 “传递” 的美好,点明立意
【总评】文章以 “垫纸巾”“送薄荷” 的互动为线索,展现邻里间无声的善意传递。细节真实(水痕、拐杖声、薄荷香),情感从 “单方面付出” 到 “双向回应”,凸显 15 岁 “懂得关爱他人” 的美,贴近生活。
范文四:《公告栏上的卡通画》(立意角度:美在 “微小的付出”)
社区公告栏前总围着一群老人,对着打印的通知犯愁 —— 字太小,老花镜也看不清。上周六,我带着彩笔和卡纸,在公告栏旁贴了张 “手写版提示”,把 “快递柜取件步骤” 画成了卡通画。
【点评】开篇以 “老人犯愁” 的场景,点明 “微小付出” 的必要性,“卡通画” 的形式体现 15 岁的创意与体贴,引出主题
画第一步 “扫二维码” 时,我特意把手机画得像块大蛋糕,二维码变成彩色的格子;画 “输入取件码” 时,把键盘画成钢琴键,数字标成红、黄、蓝三色。旁边的李奶奶凑过来看:“丫头,这手机画得真好看,比打印的清楚多了。” 她的指甲上还沾着菜园的泥土,却小心地用指腹碰了碰画纸的边缘。
【点评】通过 “蛋糕手机”“钢琴键键盘” 的创意细节,展现 “用心”,李奶奶 “沾泥土的指甲”“小心碰画纸” 的动作,侧面体现 “付出” 的价值,细节鲜活
第二天路过公告栏,发现我的卡通画被透明胶带贴得更牢了,旁边多了张手写的 “谢谢”,字歪歪扭扭的,像刚学写字的小孩。后来才知道,是张爷爷怕画被风吹掉,特意回家找了胶带。他还在画旁放了把小凳子,方便老人站着看。
【点评】以 “贴胶带”“放凳子” 的细节,展现善意的接力,从 “我付出” 到 “他人守护”,让 “微小的美” 更有感染力
现在的公告栏成了 “社区小课堂”,我每周都会更新卡通提示:垃圾分类、疫苗接种、停电通知…… 老人们总在画前讨论:“今天的垃圾桶画得像熊猫。” 看着他们笑的样子突然明白:15 岁的美,不用做多大的事,能把别人的难处放在心上,用自己的方式搭个小台阶,就是最动人的风景。
【点评】结尾以 “社区小课堂” 的延续,展现 “付出” 的常态化,“搭小台阶” 的比喻点明 “微小付出” 的意义,升华立意
【总评】文章以 “画卡通提示” 为载体,通过创意细节(蛋糕手机、钢琴键盘)展现 15 岁对老人的关爱。从 “解决问题” 到 “带动他人”,体现 “微小付出” 的影响力,立意贴近社会现实,充满正能量。
(三)社会交往类
范文五:《画给游客的路线图》(立意角度:美在 “跨越语言的善意”)
在景区门口遇到那对外国夫妇时,他们正对着手机地图皱眉。丈夫的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妻子则举着相机,把镜头对准了路牌 —— 显然是迷路了。我攥了攥书包带,走上前说了句:“Can I help you?”
【点评】开篇以 “外国夫妇迷路” 的场景切入,“皱眉”“划地图” 等细节展现他们的困境,“攥书包带” 的动作体现 “我” 的紧张与勇气,引出 “跨语言善意” 的主题
他们说想去古镇的老茶馆,可我说的 “turn left”“go straight” 他们好像不太明白。看着妻子手机里存的茶馆照片,我突然有了主意,从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用钢笔勾勒路线:先画个大大的太阳(表示往东边走),再画棵歪脖子树(路口的标志性植物),最后画个冒着热气的茶杯(目的地)。
【点评】通过 “语言不通” 的困境,引出 “画路线图” 的创意,“太阳”“歪脖子树” 等具象符号,展现 15 岁的机智与体贴,细节充满画面感
丈夫接过图纸时,眼睛突然亮了,用生硬的中文说:“谢谢!你的画…… 很可爱。” 妻子掏出手机对着图纸拍照,还把我画的茶杯设成了屏保。看着他们按图索骥的背影,我突然发现,善意原来不需要流利的外语,一支笔、一张纸,就能架起沟通的桥。
【点评】以外国夫妇的反应(眼睛亮、设屏保),侧面烘托 “美” 的感染力,“架起沟通的桥” 的比喻,点明 “善意超越语言” 的立意,情感真挚
后来总在景区遇到问路的游客,我养成了带速写本的习惯。画过带钟楼的广场,画过有石拱桥的小河,画过爬满牵牛花的巷口。原来 15 岁的美,就藏在这些笨拙却真诚的努力里 —— 当你愿意为陌生人多花一点心思,语言就不再是障碍,微笑和善意,才是最通用的翻译。
【点评】结尾以 “带速写本” 的习惯,展现 “善意的延续”,“笨拙却真诚” 点出 15 岁的特质,升华 “跨越语言的美” 的主题
【总评】文章以 “为外国游客画路线图” 为线索,通过 “创意画图”“符号沟通” 等细节,展现 15 岁的机智与善意。选材新颖(跨语言帮助),细节生动(太阳符号、歪脖子树),体现 “美在真诚付出” 的内涵。
范文六:《公交站的作业本》(立意角度:美在 “无声的守护”)
傍晚的公交站飘着烤红薯的香味,我缩着脖子等车时,看见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在哭 —— 他的作业本被风吹到了马路牙子旁,沾满了泥水。车来车往的,他不敢去捡,只是攥着衣角抽噎。
【点评】开篇以 “小男孩哭” 的场景切入,“作业本沾泥水”“攥衣角抽噎” 等细节展现其无助,“烤红薯香味” 与 “哭” 形成对比,凸显场景的真实感,引出 “守护” 的主题
我走过去把作业本捡起来,泥水顺着纸页往下滴,像在流泪。“我帮你擦擦。” 我说着掏出纸巾,可泥水已经渗进纸里,擦一下就破个小洞。小男孩突然不哭了,小声说:“这是要交的数学作业。” 他的睫毛上还挂着泪珠,像沾了露水的草叶。
【点评】通过 “捡作业本”“擦泥水” 的动作,展现 “我” 的主动帮助,“纸破小洞” 的细节体现困难,小男孩 “睫毛挂泪珠” 的描写增强画面感,为 “守护” 铺垫
这时 3 路车来了,我突然想起书包里有包没用过的透明书皮。“等我一下。” 我跑上车刷了卡,又赶紧下来,把书皮递给小男孩:“把湿的页夹在里面,就不会粘在一起了。” 他接过书皮时,手指碰了碰我的手背,凉丝丝的,像刚从兜里掏出来的硬币。
【点评】以 “跑上车刷卡又下来” 的细节,展现 “守护” 的决心,“透明书皮” 的解决方案体现用心,“手指碰手背” 的触觉描写,传递细微的温暖,真实动人
看着小男孩蹲在站台边包书皮,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作业本丢了会哭鼻子,是邻居大姐姐帮我找回来的。车到站时,小男孩抬头冲我笑了,露出两颗刚长的门牙。原来 15 岁的美,就藏在这种 “记得别人帮过我,所以也想帮别人” 的心情里,像公交站的路灯,不用多说什么,亮着就好。
【点评】结尾以 “回忆邻居姐姐” 的细节,展现 “善意的传承”,“路灯” 的比喻点明 “无声守护” 的立意,“亮着就好” 的感悟简洁而深刻
【总评】文章以 “公交站帮小男孩处理湿作业本” 为线索,通过 “捡作业本”“递书皮” 等无声举动,展现 15 岁的体贴与守护。选材贴近社会生活,细节(湿纸破洞、透明书皮)真实,从 “被帮助” 到 “帮助他人” 的回忆,凸显 “善意传承” 的美。
三、写作总结
细节是 “美” 的放大镜:无论是围裙上的番茄渍、牛奶盒下的纸巾,还是路线图上的歪脖子树,具体的细节能让 “美” 从抽象变得可触可感。写作时要多调动感官(视觉、听觉、触觉),让动作有画面,情感有依托。
成长是 “美” 的催化剂:15 岁的美往往伴随着 “第一次”—— 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帮邻居、第一次与陌生人沟通。重点刻画从 “紧张笨拙” 到 “自然熟练” 的过程,展现真实的成长轨迹,让 “美” 有迹可循。
互动是 “美” 的回音壁:加入他人的反应(如家人的笑容、邻居的感谢、陌生人的手势),能从侧面印证 “美” 的感染力,避免单方面的自我赞美。互动中的双向温暖,更能凸显 15 岁的共情力。
15 岁的美,从不在聚光灯下的表演里,而在校园外的生活褶皱中:是为家人系围裙的认真,是帮邻居垫纸巾的细心,是对陌生人伸出援手的勇气。抓住这些藏在日常里的 “小证据”,就能写出最动人的成长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