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安徽中考作文真题解读及范文赏析

2025-08-02 20:58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2人

一、【真题呈现】

写作(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长江一路向东,在不同地段呈现不同的姿态:在群山间曲折蜿蜒,在峡谷中奔腾激荡,在平原上昂扬奔放……成长也是如此。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二、审题【理解题目的核心要求】

1.核心比喻:这段话的核心是把“成长”比作了“长江”。长江的姿态变化是比喻,目的是引导我们去思考成长的特点。

2.姿态变化是关键:材料特别强调了长江在不同环境(群山、峡谷、平原)下的不同姿态(曲折蜿蜒、奔腾激荡、昂扬奔放)。

这是在明确告诉我们:

成长不是一条直线:不会一帆风顺,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境遇。

成长需要应对变化:在不同的环境和挑战面前,我们需要展现不同的姿态、精神面貌和应对方式。

成长有其内在连续性:无论姿态怎么变,长江始终向东,成长的本质(方向、核心动力)也是不变的。

3.点明中心:材料最后一句“成长也是如此”是结论句。我们的作文必须围绕“成长在不同的境遇下有不同的姿态和表现”这一核心观点来写。

4.文体要求:记叙文。必须写故事!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尤其是你自己的经历)来展现这个成长主题。

5.写作任务:从长江的比喻中联想到你自己(或他人)的成长故事。提炼出对这个比喻的思考(你对“成长姿态随环境变化”的理解)。拟一个贴合内容的标题。用你的亲身经历来证明和支撑你的思考和联想。

三、立意【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你想表达什么感悟)】

立意就是文章的灵魂,是在审题基础上确定你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深刻的感悟。针对本题,好的立意方向有:

1.拥抱变化,顺势而为:成长中会遇到高山低谷,学会在不同阶段调整心态和行动策略很重要。在困境中耐心蓄力(曲折蜿蜒),在挑战中奋力拼搏(奔腾激荡),在顺境中锐意进取(昂扬奔放),这些都是适应环境、智慧成长的体现。(重点:适应环境,调整姿态)

2.内蕴坚韧,一往无前:无论外表姿态如何变化(曲折、激荡、昂扬),长江向东的初心和目标始终不改。成长亦然,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群山)、挑战(峡谷)还是机遇(平原),内在的坚韧品质、追求进步的核心动力(比如求知欲、梦想、责任感)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关键。外在形式可以变,但内核不变。(重点:不同姿态下的内在坚持)

3.经历的多样性塑造完整的成长:曲折、激荡、昂扬的经历是相辅相成的。曲折教会我们忍耐和思考,激荡锤炼我们的勇气和能力,昂扬让我们感受奋斗的价值。没有单一姿态的成长,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才构成了丰满的成长画卷。(重点:不同经历共同构成成长)

4.姿态与环境互动,共绘成长图景:我们的姿态会受环境影响(遇到难题难免畏难),但我们的努力和姿态也可以尝试改变环境(在峡谷中奋力突围)。成长就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展开的。(重点: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选择一个你最深刻、最有感触、并且能用具体故事展现出来的立意作为文章中心。

四、选材【选择合适的经历来证明你的立意】

选材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你的立意能否生动感人地呈现出来。

思路:

1.紧扣“成长”主题:必须是关于你思想成熟、能力提升、情感丰富的故事。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这件事让你发生了改变或获得了深刻体会。

2.体现“不同姿态”:故事中至少要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成长姿态,最好能体现材料中提到的三态(不全体现也可以,但变化需清晰),并能清晰对应你所处环境的“变化”。

对应“群山-曲折蜿蜒”:选择你经历过的困难、挫折、迷茫期的故事片段。

环境特征:障碍多、目标不明或受阻、进展缓慢、需要耐心摸索。

例子:学习难题长期无法攻克、与新环境、新团队磨合困难、重要的努力暂时没有回报、需要隐忍等待的时刻。

对应“峡谷-奔腾激荡”:选择你经历过的巨大压力、关键挑战、需要你爆发力量拼搏的时刻的故事片段。

环境特征:时间紧、任务重、困难集中爆发、需要调动全部精力迎战。

例子:关键的比赛或考试、临危受命承担责任、面对激烈竞争、遭遇重大失败后的全力追赶。

对应“平原-昂扬奔放”:选择你经历过突破瓶颈后、进入相对顺利或广阔发展阶段的故事片段。

环境特征:束缚较少、能力得到认可、视野开阔、信心增强、可以大展拳脚、尽情发挥。

例子:掌握了核心方法后的高效学习、克服重大困难后能力的跃升、获得平台后的主动探索与创造、明确目标后的积极进取状态。

3.核心:找到事件中“环境变化”与“姿态变化”的结合点。你的同一个成长主题下,环境发生了变化,你在不同环境的表现(姿态)也随之变化。

核心选材策略:

一个主线,多重阶段:围绕一个核心成长经历(如学习某技能、备战某件事、参与某个项目、克服某个弱点),将其分为至少两个对比明显的阶段。

比如:学骑自行车:初学时小心翼翼、左摇右摆(蜿蜒曲折)→终于掌握平衡后,得意忘形加速猛冲(奔腾激荡)→骑术纯熟后,自由驰骋、享受其中(昂扬奔放)。

克服困难,展现蜕变:遇到大困难时的状态(曲折、迷茫、积蓄)→突破时的激烈奋斗状态(激荡/拼搏)→成功后或进入新境界时的状态(昂扬、自信)。

环境改变,姿态调整:主动或被动进入不同环境,调整自己。例如:从熟悉的小环境进入陌生大环境的适应过程(曲折蜿蜒);面对激烈选拔(峡谷激荡);在新的广阔平台上(平原昂扬)。

4.注意事项:

必须亲身经历或非常熟悉:才有真情实感。

细节是关键:动作、神态、心理、环境描写都要服务于展现“姿态”。

避免老套:谨慎选用“考试失利后努力追上”这类常见素材,除非能写出鲜明深刻的姿态对比。

篇幅控制:600字内,故事不宜太复杂,聚焦核心情节和姿态转变的关键点。

五、结构【组织好故事的脉络(怎么写)】

记叙文结构要让故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姿态变化”。常用结构:

1.纵向递进式(推荐):按“困难期(蜿蜒)→拼搏期(激荡)→顺利期(昂扬)”的时间顺序展开。

开头(引出成长主题与长江比喻):简洁点题,引出你的核心成长事件(点明它在你的成长中如长江般变化)。可开门见山议论或描绘场景。

主体:

段落1:展现“曲折蜿蜒”姿态。详细描写在“群山”(逆境)中的具体表现(动作慢、小心翼翼、感到困惑挫败、默默努力积蓄)。多用细节(动作:“一次次尝试又放弃”;心理:“心头像压着石块”;环境描写:“前路仿佛被巨石阻挡”)。

段落2:展现“奔腾激荡”姿态。描写转折点(面临“峡谷”挑战时)。详细描写如何迎难而上、投入战斗(动作:“紧咬牙关”、“全神贯注”;状态:“眼中燃起火苗”、“汗水浸透衣衫”;环境:“如置身狭窄而湍急的河道”)。这是故事高潮,是改变发生的关键。

段落3:展现“昂扬奔放”姿态。描写突破后的状态(迎来“平原”)。重点描写姿态的改变:行动更自信、更有成效、更敢于探索、更能享受过程(动作:“流畅自如”、“目光坚定地向前”;环境:“天地顿时开阔”;心理:“风在耳边歌唱”)。

结尾(深化感悟):自然收束故事。

必须回扣比喻,点明中心立意!结合长江比喻,明确总结你从这段经历中对“成长不同姿态”的深刻领悟。

2.对比并列式:不严格按时间顺序,而是选取不同环境中代表不同姿态的两个或三个片段形成对比,用某种线索(情感、物品)串联起来。

开头:点明主旨,引出线索。

主体片段1:“群山”中“蜿蜒”的片段(重在情境描写和内心挣扎)。

主体片段2:“峡谷”中“激荡”的片段(重在行动描写和拼搏状态)。

主体片段3(可选):“平原”中“昂扬”的片段(重在变化后的表现和心境)。

结尾:串联线索,点明不同姿态共同构成成长的感悟。

六、表达技巧【让文章生动感人的方法】

1.细节描写:这是记叙文的灵魂!用生动的描写具体展现“姿态”。

动作描写:在蜿蜒时犹豫不决的动作?在激荡中奋力拼搏的动作?在昂扬时自信流畅的动作?这些动作本身就能生动体现姿态。

神态描写:紧锁眉头?目光炯炯?面带微笑?神态是内心状态的外显。

心理描写:非常重要!直接写出你在不同阶段的内心感受、想法变化,这是“姿态”的内在支撑。尤其要把“姿态变化”那一刻的心理变化写透。

环境描写:巧妙借用自然景物或场景描写来象征你所处的“群山”、“峡谷”、“平原”,烘托你的姿态和心境。如“乌云密布”、“悬崖陡立”、“阳光洒满开阔地”。

2.比喻(化用长江):这是题目自带的武器!在描写你的成长姿态时,可以自然地借用或化用长江的意象,使表达更形象,也与主题紧密呼应。

例如:

“我的思绪像困在群山中,兜兜转转,找不到出路……”

“那一刻,我仿佛置身激流峡谷,心中陡然升腾起一股不屈的力量,必须向前!”

“终于突破重围,眼前豁然开朗,胸中仿佛有奔涌的江水,带着我向更远的地方奔腾而去。”

3.恰当的议论和抒情:

议论:点题句、感悟句要精炼有力,尤其是在故事节点和结尾,用来升华主旨。紧扣“成长姿态”和长江比喻。

抒情:将情感融入叙述和描写之中,做到事中含情。通过描写姿态时的笔触传达情感(如写困难时的压抑感、突破时的兴奋感、顺利时的畅快感)。

4.语言运用:

用词准确、贴切地表现不同的“姿态”(如写曲折时的迷茫、坚韧,写激荡时的猛烈、投入,写昂扬时的畅快、自信)。

句式可以灵活变化。描写激荡时可用短促有力的句子;描写开阔时可用舒缓流畅的长句。

避免空话套话,情感要真挚自然。

七、拟题【什么样的标题更能打动人】

要点明核心要素(成长、姿态/变化)。

可以巧妙化用比喻(长江、江河、水流)。

突出你文章的核心立意关键词。

力求新颖、吸引人、有文采。

例子:

《我的奔腾,我的蜿蜒》(紧扣姿态对比)

《成长,在变与不变之间》(抓住内在坚韧)

《走出群山那一刻》(聚焦变化与突破)

《人生长河,姿态万千》(点明比喻和主题)

《东去的方向》(强调内在目标和连续性)

《峡谷的回声》(聚焦其中一个典型状态,但需暗含比较)

八、特别提醒【写作中应重点注意什么?】

务必写记叙文!不要写成议论文。故事!故事!故事!

紧扣“姿态”的变化。仅仅写成长困难然后克服困难是不够的,要突出在不同境遇下的不同状态表现。

“我”的经历是核心。题目要求“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要以第一人称写自己的故事(或通过你观察他人的故事深刻体验到的,但最终落脚点应是你的感悟)。

开头结尾要简洁有力,点题点睛。尤其是结尾,必须回扣长江比喻,升华你对成长姿态的独特感悟。

“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若出现与个人身份相关的信息时要用其他名称代替,否则会被扣分;“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文,不能抄袭他人的文章;“不少于600字”要求所写的作文字数不得少于600字,否则会被扣分。

真情实感永远是第一位的!感动自己,才能打动阅卷老师。

九、【范文展示】

穿山寻海

长江滚滚东流,总会遇到群山阻挡。顿挫迂回,百转千回,正是在积蓄着奔涌向前的力量。成长,就是如此的一场穿山寻海的壮阔远征。

刚升入初中的我,就像金沙江的水,怀揣着对学习的热情,汹涌向前,很快便跻身年级前十五。好强的种子逐渐像水中的泥沙,渐渐沉淀在我的心底。

初学几何,我以为前方不过是一汪平静无波的水面,定理不过是为我铺就的水路。可随着知识点不断增多,题型愈发复杂,我做题时屡屡碰壁,如同迷失在峡谷的孤舟,手足无措。模拟测试中,三分的选择题,八分的证明题,如群山骤然拔地而起,瞬间将我围困。

期中考试在焦虑中如期而至,寒风凛冽,冻红了我的双手,也扰乱了我的心神。考场上,紧张让我心乱如麻。面对冰冷的图形,我像是跌入了漩涡,怎么也找不着能带我逃脱的辅助线,笔尖凝滞,几近枯竭的信心被无情切割。

几天后,我忐忑地打开成绩单,刺眼的“77分”瞬间化作倾盆大雨浇透了我的心。在那个被挫败感笼罩的夜晚,我心底忽然萌动出一丝不甘——长江遇山,难道会就此断流?它定会坚定东流的愿望,在频频碰壁中积蓄穿石的力量,找到穿山的方向!我决定,要去拼一拼。

我摒弃了浮躁与迷茫,万籁俱寂的夜晚,有我与几何题鏖战的身影。起初,这简直和逆着激流而上一样困难,我努力平复自己懊恼的情绪,将这份愤懑汇成前行的动力,不仅每日坚持练习一道自己最不擅长的大题,还经常复盘错题,查漏补缺。

期末考试的脚步临近,这一次,走进考场的我不再颤抖。考场上,往日的积累真的成为了温顺水路,对每一题我都如鱼得水,沉着冷静、从容不迫地解答。

苦心人,天不负。当看到成绩单上耀眼的“98分”时,如释重负的喜悦瞬间将我淹没。我终于绕出了山重水复的峡谷,“轻舟已过万重山”。

回望身后的群山,我深知在未来的行旅中定会再遭遇“一山放出一山拦”,但心底流淌的,不再是迷茫的细流,而是长江穿越夔门后无可阻遏的浩荡。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能穿过群山,奔向坦途,拥抱属于自己未来的那片大海!

【范文点评】

①文章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作者把学习几何时遇到的困难比作江水奔涌向前遇到的群山,纵然被千山阻隔,有挫折和打击,但是坚定信心,奋力向前。江水冲出了峡谷,“我”也获得了高分,奔向了属于自己的大海。

②文章语言生动。将心理活动描写得生动形象,如初学几何时自以为是“平静无波的水面”,遇到难题时是“群山骤然拔地而起”,面对“冰冷”的几何图形像是“跌入了漩涡”,到解决问题之后的“轻舟已过万重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