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过渡衔接?
过渡衔接,是文章中各部分内容之间承前启后、连贯流畅的桥梁与纽带。它如同一位高超的裁缝手中的针线,将一块块独立的布料天衣无缝地缝合为一件完整的华服;又如同一位智慧的导游,在景点的转换处自然引导,让游客的旅程畅通无阻,步步皆景。
它绝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气韵贯通的关键技巧。缺乏过渡的文章,就像一堆散落的珍珠,虽各自美丽,却难成项链;而善于过渡的文章,则如一线串珠,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过渡衔接的妙处在于:
1.保证结构严谨:使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之间衔接紧密,逻辑分明,文章结构完整统一。
2.引导思路顺畅:暗示内容的转换与推进,自然地引导读者的思路跟随作者的文笔前行,阅读体验流畅自然。
3.深化文章主题:巧妙的过渡往往能承上启下,既总结前文,又提示下文,使主题在层层推进中不断深化。
4.丰富文章韵味:文学性强的过渡句本身就能增添文采,使文章在逻辑之外,更富有节奏感和艺术性。
二、技法点拨:从课本中学习过渡衔接
课本中的文章在过渡衔接上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范例: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例子分析:“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作用分析:这是场景转换的过渡经典。作者用一组排比的“也许”猜测原因,充满童趣,自然收束了对百草园的记叙。随后用“总而言之”总结,并以充满情感的告别(Ade),深情告别百草园,十分自然地引出了对三味书屋的叙述。情感真挚,转换自然,毫无斧凿之痕。
2.《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例子分析:“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作用分析:这是一个话题转换的过渡。前文一直在写阿长的种种缺点以及“我”对她的不满,此处用“但”字转折,由“哀悼隐鼠”巧妙地引出“渴慕《山海经》”这一新话题,从而为后文阿长买书这一核心事件做铺垫。转折突然却又在情理之中,推动了情节发展。
3.《孔乙己》鲁迅
例子分析:“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作用分析: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典范。上半句“这样的使人快活”总结承上,概括了前面所有众人取笑孔乙己的情节;下半句“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启示下文,预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和即将到来的悲剧结局。一句话蕴含无限苍凉,深刻地揭示了世态炎凉和文章主题。
4.《老王》杨绛
例子分析:“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作用分析:这是一个时间叙事的过渡。用“有一天”这个常见的时间词,自然地引出了老王临终前前来送香油和鸡蛋这一重要事件。看似平常,却标志着文章从对老王平时生活的片段式回忆,转入到最后一个惊心动魄的核心事件的详细叙述,是情节推进的关键节点。
5.《驿路梨花》彭荆风
例子分析:“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作用分析:这是一个破解悬念的过渡。前文设下“小屋主人是谁”的悬念,此处通过瑶族老人与哈尼小姑娘的对话,自然地解开了“主人是解放军”的谜底,但同时又将“主人”的身份转移到了哈尼小姑娘身上,设置了新的悬念(梨花是谁?),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过渡与情节推进合二为一,十分巧妙。
三、佳作再现
范文一:《那把藤椅》
书房角落,静静安放着一把老藤椅。它的色泽已变得深褐,扶手被磨得光滑锃亮,甚至有些地方藤条已经断裂,露出里面浅黄的芯子。它像一位沉默的老人,见证着这个家的所有时光。
我关于爷爷最鲜活的记忆,几乎都与这把藤椅有关。(批注:由物及人的过渡。前段描写藤椅的形态,本段首句直接点明“我”与“爷爷”的记忆和藤椅的关联,自然地将文章从静态的物引向动态的回忆,开启了下文的叙事。)
小时候,每到夏夜,爷爷总会抱着我坐在藤椅上。他摇着蒲扇,指着天上的星星,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藤椅随着他的动作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像一首古老的催眠曲。那时的藤椅,是我童年的摇篮。
然而,时光从不会为任何美好驻足。(批注:转折性过渡。“然而”一词标志着重大的时间跳跃和情感转折,从温馨的童年回忆过渡到爷爷的老去,衔接自然,充满物是人非的感慨。)
我一天天长大,爷爷也一天天老去。他依然喜欢坐在那把藤椅上,只是不再讲星星的故事,更多的是戴上老花镜,沉默地读着报纸。藤椅的“吱呀”声变得缓慢而滞重,仿佛也和他一样,染上了岁月的疲惫。
直到那个秋天,藤椅彻底地安静了下来。(批注:承上启下的过渡。“直到”承接上文书爷爷老去的状态,“彻底安静”则暗示了爷爷的离世,既总结了前文所有关于藤椅声响的描写,又极其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核心事件,语言含蓄而充满情感力量。)
爷爷走后,藤椅再也无人去坐。它静静地待在角落,积着薄薄的灰尘。妈妈几次提议处理掉,我都坚决地阻止了。我时常会走过去,轻轻地摩挲着那光滑的扶手,仿佛还能感受到爷爷留下的温度。
如今,每当我感到疲惫或迷茫时,我总会去书房坐一坐那把藤椅。(批注:由过去回到现实的过渡。“如今”一词,将文章从深沉的回忆拉回到当下,并揭示了这把藤椅对“我”现在的意义,为结尾的抒情升华做好了铺垫。)
它依然会发出“吱呀”的声响,那声音在我听来,不再是催眠曲,也不是叹息,而是一种告诫,一种传承。它告诉我,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家的方向,不要忘记那份如藤椅般沉默却坚实的爱。
那把老藤椅,早已不仅仅是一件家具。它是爷爷的化身,是我们家的根,是串联起我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条无声的情感纽带。
范文二:《从山脚到山顶》
清明晨,薄雾未散。我们一家人回到老家,站在那座熟悉的山脚下。山不高,却郁郁葱葱,一条石板小路蜿蜒向上,隐没在竹林深处。这是通往祖坟的路。
“走吧。”父亲轻声说着,率先迈开了步子。他的背影在氤氲的雾气中显得有些模糊。我跟在后面,脚下冰凉的石板提醒着我此行的目的——给太爷爷扫墓。气氛有些肃穆,只听得见脚步声和偶尔的鸟鸣。
一路上行,脚下的风景却在悄然变化。(批注:空间转换式过渡。此句简洁地概括了行进的过程,并用“风景变化”自然引出下文对沿途景物的具体描写,实现了场景的转换。)
先是茂密的竹林,竹叶上的露水不时滴落,冰凉地钻进脖领。接着是开阔的松树林,松针铺地,踩上去软软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香。快到山顶时,则是一片低矮的杜鹃花丛,粉白的花朵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添了几分柔美。
就在我沉浸在这山色之中时,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慢下了脚步。(批注:叙事节奏的过渡。此句将文章的焦点从景物描写拉回到人物行动上。“忽然慢下”设置了小小的悬念,打断了之前略显沉闷的节奏,为下文父亲的感慨和抒情做好了准备。)
他停在一棵巨大的老樟树下,伸手拍了拍粗糙的树干,感慨道:“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这棵树就在这儿了。每年都来,每年它都在这里等着。”我望向那棵树,它枝干虬曲,满是岁月的痕迹,却依然枝繁叶茂。
父亲的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和情感的闸门。(批注:情感深化式过渡。此句是对父亲话语的反应和评价,明确指出了父亲的话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标志着文章从单纯的登山叙事开始向抒发家族传承的情感层面深化。)
我忽然明白了,我们年复一年地攀登,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仪式。这条路,父亲从小走到大,如今我又跟着走。它连接的,不仅是山脚与山顶,更是家族的过去与未来。(批注:点睛式过渡与升华。这是全文的核心句。它直接点明“路”的深层象征意义,完成了从“实”的登山之路到“虚”的传承之路的过渡,极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终于到达山顶。太爷爷的坟茔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摆上祭品,焚香鞠躬。烟雾缭绕中,我看着父亲虔诚的侧脸,又回头望了望那条我们来时的路。
下山时,雾已散尽,阳光遍洒山林。那条小路清晰地铺展在脚下。我知道,明年,后年,未来的每一年,我们还会再来。这条从山脚通往山顶的路,也必将从我的脚下,延伸向更远的地方。
四、中考真题
【2025陕西中考作文真题】
外出,打声招呼;归来,报个平安。
田垄间,与父母一起劳作挥汗;厨房里,为家人备好一顿晚餐。
遇亲以礼,待友以诚;温良谦恭,和睦邻里。
Welcome to China.Can I help you?为外国游客送上热情的问候。
走出国门,自信、包容、理性的你,就是一张行走的中国名片。
15岁,这样的你,其实很美!
从校园之外的生活中,收集自己“美”的证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⑤不少于600字。
范文一:门里门外,美在方圆之间
清晨出门时,我总会朝屋里喊一声:“爸,妈,我走了!”归来推开门,也必扬声道:“我回来啦!”这习惯自小便有,如呼吸般自然。直到那年异国的黄昏,我才在文化的回响中,听懂了这声问候里全部的深情。
那个暑假,我参加交流项目寄宿在苏格兰人家。首日外出,身体里仿佛安装着自动程序,我站在玄关脱口而出:“I’m leaving!”女主人莎拉惊讶地从厨房探身,随后绽开温暖笑容:“Thank you for telling me!Have a nice day!”傍晚归来,一句“I’m back”又让她欣喜不已。她告诉我,这种习惯让她感到被尊重和需要。(批注:由日常习惯引出异国经历,用“直到……”完成时间过渡,并用“听懂了这声问候”呼应开篇,形成情感递进。)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携带的并非仅是个人习惯,而是一种古老文明的生活密码。在北京胡同、江南院落、西北窑洞里,千百年来,人们用一声“走了”告别烟火日常,用一句“回了”驱散漂泊孤寒。这是农耕文明沉淀下的契约:出门道别,是让牵挂有所依归;回家报安,是让守望终得回响。(批注:使用“那一刻”承上启下,从个人体验自然过渡到文化思考,通过“并非仅是……而是……”的句式深化主题,实现由点到面的升华。)
我开始主动向莎拉一家展示这“门里门外”的礼仪。清晨,我认真道别;傍晚,我总会带回见闻分享。莎拉说:“这让我们更像一家人。”我笑了,想起父亲的话:所谓礼节,不过是把别人放进心里。(批注:用“我开始主动……”承接上文的文化思考,转向具体行动描写,并用莎拉的评价作为反馈,使段落间逻辑紧密。)
项目尾声,我带莎拉的儿子体验中国文化。小本杰明出门前犹豫地看向母亲,小声说:“Mum,I’m going out.”那一刻,古老东方的礼仪通过我这扇“行走的门”,悄然在一户英国家庭落地生根。(批注:通过具体场景展现文化影响,用“项目尾声”标示时间推移,并以“行走的门”比喻收束全篇,形成首尾呼应。)
原来,真正的文化自信从不声嘶力竭。它就藏在那扇轻启的门间——跨出去时,带着一方水土赐予的从容;走回来时,怀揣大千世界馈赠的宽广。而这出入之间的方圆与礼仪,最终让我们无论身在何方,都能为世界敲开一扇友善之门。
十五岁这年,我站在文化的门前,叩响了自己最美的回音。
范文二:烟火之光,照见世界
我曾以为,“美”是宏大的、耀眼的,直到在那个油烟氤氲的傍晚,我端出一盘色泽暗淡的西红柿炒蛋,德国邻居卡尔先生却竖起大拇指,用蹩脚的中文说:“美味!谢谢小厨师!”那一刻,灶台的微光与窗外都市的霓虹突然交汇——我看见了另一种美,微小却坚实,足以照亮一个文化的角落。
由于家住涉外小区,父母常邀请外国邻居参加聚会。那个周末,我接到“任务”:为日本游客佐藤一家介绍本地老街。站在古巷口,我忽然紧张起来——那些熟视无睹的青砖灰瓦,该如何讲述?(批注:用“由于……”交代背景,自然引出新场景,并通过心理描写实现从家庭场景到户外介绍的过渡。)
深吸一口气,我决定不从历史开始,而从巷口婆婆的桂花糕说起。我描述清晨弥漫的甜香,比划着婆婆手上的岁月痕迹。佐藤先生的眼睛亮了,他说这让他想起京都的老铺。接着,我们在一家灯笼铺前驻足,我演示着如何将竹篾弯曲成圆满。佐藤的女儿尝试时,脸上专注的神情让我想起第一次为父母做饭的自己。(批注:通过“决定不从……而从……”的句式转折,引出具体介绍内容,再用“接着”自然推进叙述流程,场景转换不着痕迹。)
分别时,佐藤先生郑重道谢:“谢谢你让我们触摸到这座城市的温度。”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文化交流并非宏大叙事,它就藏在婆婆的桂花糕、手工艺人的竹篾里,藏在一句真诚的“欢迎”中。(批注:用“分别时”标示时间推移,并通过直接引语引出感悟,实现从事件叙述到主题升华的平滑过渡。)
自此我明白,十五岁最美的姿态,并非刻意展示什么,而是以真诚之心,成为一扇敞开的窗、一道温暖的烟火。当德国邻居学会用中文说“回家吃饭”,当日本朋友为一条古巷感动——这些微光汇聚成的,正是中国最生动的名片。
这名片不烫金不浮夸,它只是真诚地写着:欢迎进来看看,这里也有你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