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指导及范文——生活中的美好

2025-10-24 22:39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6人

【真题回放】

(2025·青岛中考)生活中细微的小事,小美好也有巨大的力量。古人的求学经历。中药材虽小,却有千古流传的大美。两棵槐树虽小,却揭示人间的真情,生活中我们有许多这种美好,给我们传递着意想不到的精神力量。

这些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有什么激励了你? 请以“生活中的美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经历,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 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与人名;⑤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一、审清题意

材料的写作意图可以从以下三个层层递进的层面来理解:

第一层:引导方向——从“细微”处着眼

材料的第一句“生活中细微的小事,小美好也有巨大的力量”,揭示此文的首要意图,是将你的目光从宏大的叙事拉回到具体而微的生活本身。

它通过“中药材”和“两棵槐树”这两个非常具体、甚至不起眼的意象,明确地告诉你:不要再去写那些空泛的“世界和平”、“祖国伟岸”,而是要俯下身来,去观察、去品味那些构成我们生活基底的细微瞬间。它意图希望你建立一种“微观美学”的视角。生活最深厚的哲理与最动人的力量,往往不在远方,而就蕴藏在一饭一蔬、一草一木、一言一行之中。

第二层:定义特质——赋予“美好”以深度

材料不仅告诉你“看哪里”,更告诉你“看什么”。它列举了生活中两个例子,揭示了这里所说的“美好”所具有的核心特质:

1.具有文化/时间积淀的“厚度”(如“中药材”)

中药材的“小”对应的是其形态,而它的“大美”在于“千古流传”。这暗示我们,有些美好之所以有力量,在于它背后承载的历史、传统、智慧与文化的重量,也在于从古到今的传承。一块陈皮、一片当归,都是时间的结晶,是文明的信使。它意图鼓励你发掘事物背后的故事与内涵,将个人体验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相连,让文章显得厚重、有底蕴。

2.具有情感连接与叙事性的“温度”(如“两棵槐树”)

槐树的“小”对应的是其个体,而它的力量在于“揭示人间的真情”。这两棵树不再是自然的植物,而是情感的象征、故事的见证、人际关系的隐喻,它们因人的情感与记忆而被赋予了灵魂。它意图希望你成为生活的“叙事者”,去发现并讲述那些附着于寻常物件之上的温情、守望与感动。文章的核心应落在“人情”上。

其实,这两个例子是在类比,提示大家从生活中找“小而有力量”的载体,由此而关联到关于“求学”“精神”“真情”“传承”等大的内涵。

第三层:明确目的——揭示“美好”的终极价值

这是材料最核心、最终的写作意图:阐明这些“小美好”的终极功能——传递“意想不到的精神力量”。

“意想不到” 一词是关键。它要求这种“力量”不是一种刻意的、说教式的收获,而应是一种自然的感悟、瞬间的触动、潜移默化的滋养。它是一种在平凡中发现的惊奇,在困顿中获得的慰藉。

“精神力量” 是落脚点。这种力量可以是:治愈之力,如中药治愈身体,细微美好可以抚慰焦虑、孤独的心灵;启迪之力,让人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人性的光辉;坚守之力,在迷茫时给予方向,在疲惫时提供继续前行的勇气……

总结来说,材料的完整写作意图是:希望你通过观察和叙写生活中具体而细微的美好(特别是那些具有文化厚度或情感温度的事物),深入挖掘并生动展现它们如何在不经意间,为你(或他人)带来了真实而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论证“小”中见“大”的生活哲理。

因此,在你的文章中,必须清晰地完成这个从“物”到“心”、从“形”到“神”的升华过程。仅仅描绘“美好”本身是不够的,重点在于它如何“激励”了你,引发了怎样的“思考”,最终传递出了怎样的“力量”。这才是命题者最希望看到的精彩内核。

二、选材构思

1.记叙文

可以通过故事展现细微美好。可以选取“清晨晨跑时陌生人的微笑”这一小事,来展现其如何激励自己突破“学业瓶颈”“情绪低谷”等困境,进而突出“小美好是成长的助推力”;

可以选取植物这一素材,比如借落叶从“飘落”到“滋养泥土”的过程,联想到自己面对挫折时的坚持,领悟“微小生命也有推动成长的力量”,或者写生病时朋友送的仙人掌,虽不起眼却顽强生长,陪伴自己康复,领悟“微小陪伴里的治愈力量”;也

可以用“两棵槐树”式的小景物/小事,串联亲情、友情(如树下的约定、同桌的便利贴 ),展现“微小美好传递的真情力量”,激励自己珍惜人际温暖。

可以选取文化传承类的素材,比如《药香里的传承》,写爷爷熬中药时的专注,中药材虽小,却承载千年医学智慧,启发自己传承文化、钻研学问。

可以从自然/生活细节(如露珠折射阳光、蚂蚁搬食 ),提炼“微小即伟大”的哲理,激励自己以“小”为起点,创造价值。比如,借夏夜繁星虽小却照亮夜空,联想生活中平凡人的善意(如志愿者、环卫工 ),感悟“微小力量汇聚成时代光芒”。

2.议论文

可以从传统文化、社会责任等角度,探讨“美好”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结合历史人物或现实案例增强说服力。

【参考范文】

1.槐荫深处

中药柜的抽屉一开,草木的幽香便漫出来。每味药材不过几钱,躺在白纸上,像大地的碎语。我忽然想,这些不起眼的根茎花果,何以有疗愈身心的力量?它们穿越千年的时光,被李时珍抚摸过,被孙思邈赞美过,是自然写给人类的温柔信笺。

这让我想起故乡的两棵槐树。

它们长在村口,相对而立,枝叶在空中交错,搭成一道拱门。一棵粗壮些,一棵稍纤细,村里人都叫它们“夫妻槐”。没有人知道是谁种下的,仿佛开天辟地,它们就在那里。

夏天的午后,树荫里总坐着歇脚的农人。女人们做着针线,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在石凳上下棋。蝉鸣如雨,槐花细碎地落着,空气里漾着清甜。那两棵树就这样静静站着,看一代代人从它们身边出发,走向远方,又看着一些人归来,在树下寻找逝去的童年。

有一年,雷雨打折了纤细那棵的大枝。村里人都叹息,说这两棵树怕是要完了。没想到,第二年春天,粗壮的那棵竟将枝条伸过来说,像要搀扶自己的伴侣。而被摧折的那棵,也从断口旁生出新绿,倔强地向上生长。

后来读了一点植物学,知道这叫“连理枝”,是树木在风雨中彼此适应、相互支撑的结果。但乡亲们不理会这些,他们只说:“看,这两棵树有情有义哩。”

我终于明白,那两棵槐树,其实就是我的乡亲,就是我的祖辈。他们或许一辈子没说过“爱”字,却在粗茶淡饭间,在田间地头的相互扶持里,把日子过成了连理枝。就像我的祖父祖母,吵吵闹闹一辈子,可祖父生病时,祖母守在床边,一夜之间白了头。

如今,我也离开了故乡。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每当感到疲惫,就会想起那两棵槐树。想起它们在晨光中的剪影,在暮色里的沉默。它们不说话,却教会我:真正的美好,不需要喧哗。它可能是一味治愈病痛的中药,是两棵彼此守望的老树,是深夜回家时窗口那盏等待的灯,是困境中陌生人伸来的手。

这些细微的美好,像暗夜里的萤火,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路。它们散落在生活的缝隙里,不张扬,不索取,只是安静地存在,等着我们发现。而当我们将这些萤火收集起来,便有了对抗整个世界的勇气。

又是一年槐花香。我站在异乡的街头,忽然嗅到记忆里的味道。闭上眼,仿佛又回到那两棵树下,看阳光透过枝叶,在地上洒下细碎的光斑。那些光斑随风晃动,像时间的鳞片,像永不褪色的美好。

2.那些美好,一路相随

染一袭芬芳,品一杯香茗,缠一身暖流。那些美好,在我的成长路上,一路相随。

“起床了兄弟!”耳畔响着母亲的声音,把迷迷糊糊的我从梦之彼岸拖拽起来,硬生生脱离了美好的梦境世界。“干啥?”被人叫醒是件很不爽的事,我没好气地半睁着眼瞅着她。“喏,你看看。”老妈亮出她的手机——七点整。“还早呢,不急……啥!”两颗眼珠登时从眼眶里“掉”下来。人一下子清醒了,比吹了十二级台风,洗了冷水澡,吃了三十根冰棍还要酸爽!我直接从床上跳起来,“通通通”地下了床铺,趿着拖鞋直往厕所冲。一把抄起毛巾胡乱搓了把脸,应付式地迅速漱了一口,放下牙杯抓起衣服,一阵猛穿。“啊呀,这衣服咋这么难穿!!!”平时慢如蜗牛的我穿个衣服得费四五分钟,谁知今天这么猛,刚醒来就给予精神上的打击。

“唉唉唉,吃个饭再走啊。”刚要冲出家门就被老妈掐住了命运的脖颈。“可是我要迟到了。”我回过头来,浮现出焦躁的神情。“那捎上,我送你去,保准你不会迟到。”老妈自信地拍拍胸脯,跑去厨房搞了个面包出来,二话不说塞进我的书包。我则是无奈地待在一旁等候,心里愈发焦急。

“妈,你倒是快点啊!”“好了好了,走吧走吧!”到班级门口那刻,铃声响起。

“走,一起跑步去”几日后老爸喊我一起去锻炼。“你自己去吧,我还要写作业呢。”“这咋能呢,走!”耳畔响起父亲的声音,把我从书籍的茫茫大海中拖拽起来,硬生生脱离了美好的精神世界。“可我的作业……”“中午再写也不迟,先去锻炼身体,清晨可是运动的好时候呢!”跟着老爸轻快的步伐,我被感染了一般,渐渐地随着他奔跑起来,晶莹的汗珠顺着脸颊淌下,没过多久我便气喘吁吁了。“最后一百米冲刺!”老爸抽空回过头大喊道,继而加快了速度,远远地将我甩在后头,见着老爸渐行渐远,我只好继续往前冲。

“我跑得还是太慢。”到达终点时老爸插着腰对我说:“?这叫慢?那我算啥,树懒?”心里置问自己。

“跑完步是不是感觉轻松了许多?”回家路上老爸问我,“想你也有精神去泡到作业堆里了,哈哈哈……”“老爸,你让我锻炼的目的难道就是让我写作业吗?”我有点疑惑。“那当然,有了个好身体,才能把学习学好。”到家时,压在心底的压力全部消失殆尽。

“哥们,一起去抓鸡啊!”弟弟在一旁附议。“是啊,我们一起去吧!”堂弟倚在另一旁附议。“抄家伙没?”“放心,早准备好了。”老弟指了指角落的捕鱼网。“这玩意儿能行?你没搞错吧?”歪过头看看他身后的工具,瞪大了眼睛置问他。“放心,杠杠的。”堂弟拍了拍胸脯,很自信地看着我俩。“那行,走,去捞‘纯正欧美野山鸡!’”于是哥几个扛上工具,气势汹汹地朝自家鸡场走去。

时光散落无痕,而家人的相伴,同伴的玩耍,被人爱着和牵挂着,这些普通的日常串起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这些美好,在我成长路上,一路相随。

3.有一种美好唤起我

初夏,我来到了乡下的外婆家。推开斑驳的大门,迈过门槛,脚下的土地给予我一种久违的涌上心头的熟悉感。

走进小院,夏日的艳阳毫不吝啬地将利剑似的光芒洒向大地。那棵枣树也已枝繁叶茂,泼了浓墨般的绿叶遮掩着几颗红彤彤的枣,捉迷藏似的躲在叶影之中,十分诱人。

外婆正戴着围裙忙碌着,看见我们,忙端出一盆洗好的枣来,“刚摘的,前几日这老树就开始结果了。”外婆笑着,语气里尽是对枣树的爱惜。我漫无目的地闲逛着,忽而间被阳台上几盆翠绿的植株吸引了目光。我疑惑地问道那是什么,外婆笑得更灿烂了,“这是君子兰呀,我在帮人家养。”母亲听后,倒有些着急。外婆的身体并不好,手脚也不灵活,现在还要照顾那一盆盆君子兰。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外婆要给自己揽这样麻烦的差事。

外婆有些失望,她起身,慢悠悠地说:“走吧,我带你们去看看。”一路上,外婆都在兴致勃勃地讲君子兰的生长习性、花期以及养殖方法等等。我好奇地问;“外婆您怎么这么了解?”外婆得意洋洋地说:“我从手机上查的,我还做了些笔记。现在干什么事都要讲究用科学的方法。”外婆的眼睛有些花,查阅这么多资料定是花费了不少时间。

外婆口中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大棚。走进一看,里面清一色是一盆盆绿油油的君子兰。几片细长的绿叶包围着中间橘色的小花,香气弥漫,夹杂着泥土的清香,淡雅舒适。外婆熟练地给花浇水、松土,俯身爱怜地轻抚一下叶子,亦或是沉醉地闻闻花香,“我每天都来这里帮人照看一下这些君子兰。”

我和母亲都有些吃惊,走过来至少要15分钟,更何况是每天。“妈,你现在已经到了该休息的年龄了,不用那么劳累。”外婆愣了一下,轻轻叹了口气,娓娓道来:“我知道你们是关心我。退休之后,我一直闲在家里,清闲是清闲,只是我整天也没有什么盼头。现在我帮人家养君子兰,也能做些有意义的事。我可不想荒废这么多时间。”说罢,外婆站起身来,深情地望着那一盆盆生长旺盛的君子兰,像望着自己的孩子般。她年轻时美好的容颜已被岁月带走,但她眼里的光芒并没有熄灭。“咱家的枣树那么老了,还每年都接那么多枣子。我也不能辜负现在还健康的身体啊。”

我终于明白,原来外婆眼里的光芒,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是对自己的热爱。

眼前的君子兰虽然不如别的花艳丽,芳香。但它大气,沉着,正如古时的谦谦君子般,对生活自始至终抱有希望。

外婆亦似一抹斜阳,虽不如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但仍有自己那一抹光亮,照亮了生活的每个角落。

怀揣着对生活美好的渴望,不辜负奔走不息的时光。正是外婆的这种美好,唤起了我。

4.那一抹绿色

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夏天,植物疯长的季节,城市却独独缺少那一抹绿色。

耳边响起一阵细细簌簌的声音,我循声看去:两栋高楼间,其间几个矮房子的楼顶,上面挤着一方小小的菜地。一排排辣椒,一行行青菜,一位老奶奶正在锄地。在城市居然也可以拥有一方自己的菜地!我的眼睛亮了亮。

老奶奶缓缓举起锄头,瞄准,果断砸下,锄尖陷入泥土深处,新鲜的泥土不断在老奶奶的锄下翻开。阳光下的锄尖不断地闪着光,老奶奶将种子洒在泥土里,敲碎土块,翻动泥土盖住。

我看到,碧绿的藤攀着坚硬的水泥墙,爬山虎细小的卷须四下伸展着,丝瓜金黄的花在风中舞蹈。小小的土地上涌动着种子生长的梦想。

城市那么大,土地却存在于这么狭小的地方,我不得不佩服老奶奶的妙招:在这么狭小的地方,却开垦出一片土。让冰冷的城市也暗暗散发出土地的清香。

老奶奶干活并不轻松,锄一会儿地,又站一会儿。“阿姨,又在锄地啦。”妈妈过去打招呼,“可不是嘛,这几天辣椒长得越来越好,总想着来看看。”老奶奶也微笑着回答。她眯缝着眼,拨弄拨弄菜叶,慢慢地施肥,浇水。

一丛丛绿色在我眼前摇曳,我又想起了我的乡村和我的故事。

在那里,大片大片的绿色在褐色的泥土上蔓延,里面充满了我童年的欢乐。玉米、小麦、水稻、油菜,在庄稼地里收收种种永不停息;葱蒜、莴笋、茄子、蕃茄,在菜园里采摘不尽;狗尾草喜欢蹭我的脚踝,痒痒的;那里的农民,像她一样,一辈子与土地为伴,锄遍了一个又一个黄昏。

或许,她也同我一样曾感受到城市的苍白,便选择用双手捧出一丛丛新绿;或许,她同每一个与土地相依的农民一样,离不开土地重新拿起锄头,在城市耕耘。

真好,真好!老奶奶在城市里用勤劳的双手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土地,续写着城市与村庄的故事。让同样热爱土地的我也充满了向往与渴望,在村里司空见惯的事,到了城市却别有一番意趣,遥遥有新意。

空气中飘来了一抹若有若无的土地的清香,嫩绿的芽尖,闪着耀眼的光。

生活中正是因为有了这美好的绿色,因而充满着希望。

5.遇见美好

晨光初起,巷尾依稀又传来咿咿呀呀的唱腔。那些婉转的京剧调子像藤蔓,早已不知不觉缠绕进我的生活,让我在跌跌撞撞中,与顶级审美撞了个满怀。

儿时哭闹时,邻居总笑着调侃:“这娃娃的嗓子,天生该唱京剧!” 那时只当玩笑,没想到多年后,这句无心之语竟成了命运的引线。初中社团招新那日,合唱团门前挤得水泄不通,京剧社却门可罗雀。我在报名表上填下 “合唱团” 三个字,转身时被风掀起的衣角,却鬼使神差地带走了京剧社的宣传单。

推开京剧社的门,檀香味混着戏服的樟脑味扑面而来。教我们的是程老师,她身材清瘦,银白的发髻梳得一丝不苟,鬓边别着枚翠色的玉兰簪。“先练台步。” 她话音未落,便踏着碎步轻盈转身,水袖在空中划出半轮银月。我学着她的样子,脚后跟、脚掌、脚尖依次着地,却总像踩在棉花上般笨拙。一节课下来,小腿酸胀得像灌了铅,满心都是对枯燥练习的失望。

可当她翻开《穆桂英挂帅》的歌谱时,一切都变了。“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 ——” 她启唇轻唱,声音像浸透蜜糖的丝线,在教室里绕出千回百转。二胡声起时,她忽然挺直脊背,眼中迸发出锐利的光,活脱脱成了那威风凛凛的女将军。我跟着哼唱,原本平淡的歌词竟像被施了魔法,从唇齿间流淌出山河的壮阔。

这份壮阔,将枯燥与失望荡涤一空。我开始跟着程老师学唱腔,学身段,学舞马鞭……我反复练习,掌心磨出薄茧,身段变得柔美,唱腔也开始高亢。

汇报演出那日,座无虚席。望着台下攒动的人影,我的腿微微发颤。程老师走到我身边,腕间的玉镯轻碰马鞭,发出清越的声响:“京剧人,京剧魂。一唱一念、一招一式应该刻在骨子里。”

散场时,收获的是满场的掌声。我看着水银灯光为戏服镀上的银边,绽开了大大的笑容。

与京剧的相遇不是偶然,而是传统文化跨越千年的温柔召唤。那些咿呀的唱腔、翻飞的水袖,早已在心底种下种子,让我在成长路上,始终记得要做一个传承文化之美的追光者。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