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河南中考作文写作指导

2025-10-14 18:52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342人

2025河南中考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满头银发的老人,也曾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严肃认真的老师,也曾是活泼好奇的学生;温柔

贴的妈妈,也可能在工作中雷厉风行;坚强能干的爸爸,也可能有脆弱孤独的时候;看似不起眼

同学,也可能自有其过人之处……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多重责任,有他们的性情爱好、喜怒哀乐

变化,会成长。关注他人,用心体察,人与人之间就可能多一份理解、包容、尊重和欣赏。

(1)请以“我看到了你(他/她)的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600字左右;⑤文中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600字左右;④文中回避与你有关

的人名、校名、地名。


这两道作文题共同指向“理解他人”的核心主题,既贴近学生生活体验,又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以下是对两个文题的详细分析:

总体命题特点

两道题目均围绕“多维度理解他人”展开,体现了新课标“立德树人”的理念。材料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认知反差,引导学生突破刻板印象,培养共情能力与社会责任感。题目设计具有开放性,兼顾记叙与议论两种文体,考查学生的观察力、思辨力与表达能力。

文题一:记叙文《我看到了你(他/她)的_________》

1. 命题导向

此题聚焦“看见”与“发现”,要求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展现对他人某一隐藏特质的认知过程。重点在于呈现“如何看见”以及“看见后的情感触动”。

2. 审题关键

· 补题定方向:横线处需填入能体现深层认知的词语,如“另一面”“脆弱”“坚持”等。应避免泛泛而谈的“善良”“勤奋”,而要选择具有反差感、能引发共鸣的切入点。

· 视角显深度:宜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通过细节观察、情节推进,逐步完成认知转变。如从不解到理解、从疏远到亲近的心理变化。

· 细节见真情:需通过典型场景、细微动作、个性化语言等描写,让“看见”的过程自然可信。如老师深夜批改作业时揉眼的动作,同学在无人处练习演讲的身影。

3. 写作建议

建议选择“欲扬先抑”的结构:先建立表面印象,再通过关键事件打破认知,最后升华感悟。例如写严厉父亲的温柔——可从他对流浪动物的细心照料中发现其柔软内心,进而理解生活压力让他不得不戴上坚强的面具。

文题二:议论文

1. 命题导向

要求从材料现象出发,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探讨“理解他人”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的价值。重点在于逻辑论证的严密性与现实意义的阐发。

2. 立意角度

· 个人层面:理解他人是心智成熟的标志,能帮助我们打破自我中心,建立更深层次的人际连接。

· 社会层面:在价值多元的今天,理解差异是消除偏见、构建和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 哲学层面:每个人都是复杂多面的存在,拒绝标签化认知是对他人本质的尊重。

3. 论证建议

· 经典例证:可引用“管鲍之交”中鲍叔牙对管仲的理解;当代“张桂梅校长严厉背后的教育情怀”等。

· 现实关联:结合网络时代的“标签化”现象,探讨急于评判他人带来的隔阂与伤害,强调“慢下来”观察的重要性。

· 辩证思考:承认完全理解他人的困难性,但正是这种努力本身赋予了人际交往以温度与深度。

· 记叙文更适合情感细腻、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学生。关键在于找到一个“以小见大”的动人故事。

· 议论文更适合思维缜密、关注社会现象的学生。重点在于构建清晰的说理框架,并建立材料与现实的有机联系。

两道题目都期待学生完成从“观察”到“共情”的认知跃迁,最终指向的都是对“人”的深度关怀——这既是写作能力的考查,更是一次宝贵的人文素养培育。


一 我看到了你的羽翼

外卖骑手徐师傅在我们小区是个“传说”——总能在超时前最后一分钟送达,浑身散发着“莫挨老子”的气场。直到那个暴雨夜,我才真正读懂了他。

那天晚上,窗外电闪雷鸣,我点的餐迟了半小时。门铃响起时,我憋着一肚子火打开门,却愣住了——徐师傅浑身滴水,护目镜上满是雾气,怀里却紧紧抱着一个裹在雨衣里的方形物件。

“不好意思,路上摔了一跤。”他把完好无损的餐盒递给我,转身时我瞥见他手肘处的血迹。

“您的伤...”

他摆摆手,却小心地解开雨衣,露出一个帆布画夹。“这是给流浪猫救助站画的宣传画,明天他们布展要用。”他羞涩地笑了,那笑容让他判若两人。

好奇心驱使我第二天去了社区活动中心。在摆满猫粮的摊位旁,我看到了正在布展的徐师傅。他专注地调整画作位置,那是由十几幅猫咪肖像组成的长卷——橘猫在阳光下打盹,三花警惕地竖起耳朵,小黑猫好奇地望向画外。每一笔都细腻传神,仿佛能听见它们的呼噜声。

“这些都是小区里的流浪猫?”我问。

他回头看见是我,腼腆地点头:“送餐时遇到的‘老朋友’。”

救助站的李阿姨告诉我,徐师傅是美院毕业生,三年前公司裁员后开始送外卖。“他每周都来帮忙,这些画能帮猫咪找到领养家庭。”她指着一幅刚被领走的小猫照片,“这张‘求职照’就是他画的。”

我怔住了。想起无数次,我看见他骑着电动车在车流中穿梭,以为那只是又一个被生活磨平棱角的奔波者。却不知他的外卖箱里,除了餐食,还装着颜料和希望。

傍晚时分,徐师傅又要去跑晚高峰了。他利落地收拾画具,重新戴上那个印着平台logo的头盔。但在跨上电动车前,他轻轻摸了摸摊位上一只待领养的小猫。

“今天要多跑几单,”他朝我笑笑,“给这些小家伙赚猫粮钱。”

在引擎轰鸣声中,他那沾着颜料的工作服背影,仿佛生出了一对无形的羽翼——一翼承载生活重担,一翼托举温柔梦想。

【总评】本文选材紧扣时代脉搏,以外卖骑手这一新兴职业为载体,深刻诠释了“看见另一面”的主题。通过“暴雨夜护画”这一核心事件,层层揭示出人物被生存表象所遮蔽的精神世界。最难得的是,文章避免了简单的二元对立——不是“落魄艺术家”的悲情叙事,而是展现了在现实压力下依然保持的生命韧性。外卖箱里的颜料、工作服上的彩迹这些细节,都是当代青年在生存与梦想间寻找平衡的生动注脚。这让我们相信:最动人的光芒,往往来自那些在泥泞中依然仰望星空的人。

【亮点:暴雨夜的设定强化了戏剧冲突,“裹在雨衣里的画夹”这个细节成为认知转折的关键道具,血迹与画作的对比充满张力。】

【亮点:从外卖骑手到流浪猫守护者的身份转换自然流畅,“送餐时遇到的老朋友”这句朴实的解释,让两个看似割裂的身份产生了内在联系。】

【亮点:“外卖箱里的颜料”这个意象极具冲击力,将生存与梦想、现实与情怀巧妙融合,完成了对人物立体性的塑造。】

【亮点:结尾的“羽翼”之喻既诗意又精准,升华主题而不显矫情,使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

二 照见彼此的多棱镜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标签”的时代——“学霸”“社恐”“外卖小哥”……这些词汇如同速写,勾勒出他人的轮廓,却也常常掩盖了生命的丰富本色。正如材料所言,每个人都是多棱镜,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迥异的光彩。学会用心体察,我们才能照见彼此最真实的光芒。

放下成见,是看见他人的第一步。

生活中,我们常因第一印象或片面了解,给他人贴上固定标签。班里沉默寡言的同学,或许在另一个天地是挥斥方遒的领袖;父母看似无所不能的背后,也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与脆弱。孔子曾告诫:“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可主观臆断,不可绝对肯定,不可固执己见,不可唯我独尊。这“四毋”正是我们打破认知牢笼的钥匙。唯有放下预设的评判,才能以澄明之心,感知他人生命的完整维度。

【亮点】以“多棱镜”为喻,生动点出人的多面性,并引用孔子“四毋”之教,将日常认知提升至传统文化智慧的高度。

用心体察,需要在时间中沉淀真诚。

理解,并非一蹴而就的顿悟,它需要时间的发酵与耐心的守候。古语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不仅适用于品德的检验,也适用于对一个人复杂性的认知。想想我们的老师,课堂上的严肃或许源于对知识的敬畏;父母的雷厉风行,可能是职场生存练就的铠甲。如同品读一首诗,唯有反复涵泳,才能领略其深层意蕴。快餐时代的我们,或许更需要一种“慢下来”的勇气,在共同经历的点滴中,累积对他人的真实理解。

【亮点二】引入“路遥知马力”的俗语与“品诗”的雅喻,形成张力,强调理解需时间沉淀,回应了“快餐时代”的病症,富有现实意义。

理解他人,最终是为了构建一个更有温度的共同体。

当我们学会欣赏同学的不起眼之处,体谅父母的情绪波动,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我们便在自己周围织就了一张充满善意与支持的关系网。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推己及人的胸怀,正是建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一个由无数相互理解的个体构成的社会,必将少一些隔阂与冷漠,多一些包容与温暖。从班级到校园,再到广阔社会,理解如同涟漪,能将温柔的共振传向远方。

【亮点三】:将个人层面的理解,升华至社会共同体“温度”的构建,并引用孟子名言,使论述格局更为宏大。

在这个呼唤个性又亟需共情的时代,让我们都成为耐心的观察者、真诚的体悟者。主动撕下那些便利却冰冷的标签,用一颗鲜活而柔软的心,去探照每一个平凡灵魂深处闪烁的星辰。当我们真正学会欣赏他人如多棱镜般绚烂的本色时,我们也在彼此映照的光芒中,遇见了更为完整的自己,共同编织出一个更加和谐、丰盈的世界。

【总评】本文紧扣材料核心,论点鲜明,层次清晰。从“放下成见”到“用心体察”再到“构建温暖共同体”,逻辑链条顺畅。其亮点在于巧妙融合了传统文化智慧(孔子、孟子)与现代生活思考,既有“多棱镜”“快餐时代”等富有时代气息的表述,又能引经据典,体现了较好的文化素养。论述贴近初中生生活实际,语言流畅且具有一定文采,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习作。

2026河南中考作文高吻合度预测


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每一座沉默的山峰,都经历过地壳的剧烈运动;每一条平静的河流,都冲刷过蜿蜒的峡谷;每一棵参天的大树,都曾是一粒弱小的种子。自然如此,人生亦然。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里,可能蕴藏着坚持的力量;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背影后,可能书写着不凡的故事;那些被忽略的细微之处,往往闪烁着最动人的光芒。学会观察,懂得倾听,我们便能在寻常中发现非凡,在平淡中品读深情。

(1)请以“原来,________并不平凡”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00字左右;④文中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原来,________并不平凡”

一、精准审题,明确方向

这道题目的核心在于“发现”的过程——“原来”二字暗示了一种认知的转变,即从最初认为的“平凡”、“普通”、“不起眼”,通过某个契机或深入的了解,最终认识到其内在的“不平凡”。写作的重点就是要生动展现这一认知转变的过程、原因及带来的内心触动。横线上补充的内容,是这篇文章的主角,也是我们重新认识的对象。它可以是人(如:那个角落、环卫工爷爷、妈妈的双手),也可以是物(如:那棵老槐树、这道疤痕、这把旧椅),甚至可以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如:这份沉默、这种重复)。

二、精选素材,聚焦“转变”

选材的关键在于找到那个真正触动你、让你对某人某物看法发生根本改变的具体事件或瞬间。

· 人物类示例: 可以写学校里一位不起眼的保安。起初,你认为他的工作只是日复一日地开门、关门、登记,平淡无奇。但某个雨天,你发现他默默修补好教学楼前松动的砖块;或是一次交谈中,你得知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最早到岗、最晚离校,守护着每一届学生的安全。正是这些细节,让你“原来”发现,这份平凡的坚守中蕴含着极大的责任感和对岗位的深爱。

· 事物类示例: 可以写奶奶家一把吱呀作响的旧藤椅。在你看来,它老旧、甚至有些碍事。但某个午后,阳光洒在上面,奶奶坐在椅上缓缓讲起往事——这把椅子是爷爷亲手为她编的,陪伴了她几十年,见证了家族的悲欢离合。此刻,你“原来”发现,这不再是一把普通的椅子,而是承载着厚重岁月与深沉情感的家族信物。

三、巧妙构思,写出波澜

文章结构应服务于“认知转变”这一核心。

· 开头(设置“平凡”的初印象)

直接描绘对象,奠定其普通、甚至被忽视的基调。例如:“那个拐角处的修鞋摊,那个总是低着头默默劳作的大叔,几乎是我上学路上一个模糊的背景,从未引起过我片刻的留意。”

· 主体(详写“发现”的经过与感悟):

1. 契机与细节: 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需要有一个具体的事件或场景作为转折点。例如,一次修鞋的经历,让你近距离观察到他布满老茧却异常灵巧的双手,以及他对待每一双鞋的专注与认真,仿佛在修复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

2. 深入与升华: 通过对话或侧面了解,进一步深化认识。例如,听到邻居夸奖他手艺好、价钱公道,几十年风雨无阻;或者看到他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一本泛旧的书,让你感受到他精神世界的丰盈。

3. 感悟与转折: 此刻,水到渠成地引出“原来”的感慨。将眼前的个体与更宏大的主题联系,如匠心、坚守、生活的韧性等。“原来,那双沾满胶渍的手,编织的不是鞋底,而是对生活最质朴的承诺;那个窄小的摊位,撑起的不仅是一把遮阳伞,更是一个普通人沉甸甸的尊严。”

· 结尾(升华主题,回扣标题): 总结这次“发现”带来的影响,点明主旨。可以回到开头熟悉的场景,但此刻的感受已然不同。“从此,每次路过那个拐角,我总会投去敬佩的目光。原来,那个看似平凡的背影,竟如此高大。”

四、语言生动,情感真挚

· 多用描写,少用概述: 用细腻的描写代替简单的叙述。写人,要抓住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写物,要描绘其形态、质感,并挖掘其背后的故事。

· 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感悟要发自内心,避免空喊口号。通过对自身心理活动变化的真实刻画,让读者感同身受。

总结: 写好这篇作文,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真正打动你的“平凡”事物,然后像一位侦探或摄影师一样,透过表象,捕捉到那些揭示其“不平凡”本质的细节与瞬间,最终完成一次深刻而动人的“发现之旅”。

议论文写作导航(针对题目材料)

一、审题立意,确立核心观点

材料由自然现象类比人生,核心在于“于平凡处见非凡”。写作时需紧扣“观察与倾听寻常事物,发现内在价值与深度”这一核心,确立明确论点。

建议论点方向:

1. 主流观点: 学会深度观察,是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素养。唯有穿透表象,才能抵达真实,在平凡中发现伟大。

2. 辩证角度: “平凡”与“非凡”并非对立,而是事物的不同侧面。拒绝表象思维,才能理解世界的复杂与丰富。

3. 时代视角: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保持专注与深思,于日常中挖掘深意,是对抗精神浅薄化的良方。

二、结构布局,构建论证框架

1. 引论:

· 引入: 可从材料中的“山峰”“河流”“大树”起笔,或引用罗丹名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析材: 简要概括材料内涵——表象与本质的差异。

· 立论: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示例:“在表象与本质日益疏离的当下,培养一双洞幽烛微的慧眼,于无声处听惊雷,是我们认识世界、安顿自我的重要途径。”

2. 本论:

建议设置2-3个分论点,层层深入。

· 分论点一:于个人而言,深度观察能增进理解,滋养心灵。

· 论证: 对人与事的判断若流于表面,会导致误解与隔阂。若能用心体察,便能从父母日复一日的唠叨中看到深情,从老师严谨的教学中看到匠心,从同事平凡的岗位中看到坚守。

· 小结: 这种洞察力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的情感世界更加丰盈,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 分论点二:于社会而言,超越表象是构建理性认知与人文关怀的基石。

· 论证: 在流量至上的网络时代,热点事件常被标签化解读。若满足于“吃瓜”,便会远离真相。唯有沉潜下去,关注事件中具体的“人”,理解其背后的复杂成因,才能形成理性判断。同样,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不应止于宏大数据,更要看到每一个平凡个体背后的悲欢与挣扎。

· 小结: 这种思维方式,是社会达成共识、凝聚温情的重要基础。

· (可选)分论点三: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发现平凡之美有助于抵御焦虑,找到自我。

· 论证: 成功学叙事常让人陷入比较与焦虑。若能发现并肯定自身及周遭平凡生活的价值与韵味,便能建立内在的自信与从容,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奏。

3. 结论:

· 回顾论点: 重申深度观察对于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

· 升华呼吁: 呼吁大家放缓脚步,涤荡心灵的尘埃,培养一份耐心与智慧,用心去倾听、去观察。如此,我们方能在看似寻常的风景里,采撷到不寻常的感动与力量,真正与这个复杂而深邃的世界温暖相拥。

三、论证方法建议

· 例证法: 选取贴近生活的实例,如一位默默无闻却技艺精湛的手艺人,或一个起初被误解后真相大白的社会事件。

· 引证法: 可引用诸如“致广大而尽精微”等名言,增强说服力。

· 对比论证: 将浅层观察与深度洞察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突出后者的价值。


一 原来,那方灶台并不平凡

每逢家族聚会,外婆永远是厨房里那个背对欢声笑语的影子。氤氲水汽中,她花白的鬓发贴在额角,像被遗忘在角落的苔藓。在我眼里,那方油腻的灶台,是她一生未能走出的围城。

直到表姐从英国带回她的洋女婿詹姆斯。开宴前,他举着手机钻进厨房,对外婆的每个动作如获至宝——青椒肉丝下锅时“刺啦”的欢唱,豆瓣酱在热油中绽放的醇香,都被他虔诚记录。“这是活着的中国,”他操着生硬的中文,“我在大英博物馆见过青铜器,但这里,有更珍贵的文明。”

外婆听不懂他的感慨,只是腼腆地笑,继续在灶台前辗转。我忽然想起什么,翻出母亲珍藏的相册——1978年,年轻的外婆站在县供销社柜台后,胸前戴着大红花,她是全县唯一的女性“特级调味师”。照片背面有一行小字:“味至精处,可通人心。”

母亲说,外婆的味蕾是刻度尺。计划经济时代,她凭舌尖为全县调配出最地道的酱油;改革开放后,她拒绝外资企业的高薪,选择回家为儿女熬制每一餐。那双曾经震动行业的手,如今在为我们剥着蒜粒。

詹姆斯离开前,把拍摄的素材剪辑成片。镜头里,外婆布满皱纹的手像枯蝶翻飞,葱段落下如雨,汤汁收浓似蜜。没有一句解说,却让观者泪目——那不只是烹饪,是时光熬煮的生命艺术。

如今,外婆的灶台前多了一把凳子。我坐在那里,听她讲每味调料的前世今生。原来,八角曾沐浴滇南的雨,花椒在秦岭的风中长成,而她用一生,把这些散落山河的滋味,熬成了我们共同的根。

原来,那方灶台从不是围城,而是她的江山。锅碗瓢盆是她的臣民,人间至味是她的法典。她以一生坚守,让最平凡的烟火气,成了我们家族最恒久的文明。

【亮点】开篇造境。以“背对的影子”和“氤氲水汽”勾勒出传统家庭妇女的典型形象,“围城”之喻奠定认知转变的基础。

【亮点】视角转换。借外国人的眼睛重新发现日常的价值,文化对比中凸显被忽视的珍贵。

【亮点】历史纵深 老照片与题字瞬间打开时间通道,将个人记忆嵌入时代变迁的宏大叙事。

【亮点】时代印记。通过“特级调味师”与“剥蒜粒”的对比,展现个体命运与时代浪潮的复杂关系。

【亮点】意象升华。“散落山河的滋味”与“共同的根”的比喻,将烹饪升华为文化传承的诗意表达。

【总评】选材:本文以“外婆的厨房”为叙事空间,选题既传统又新颖。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代际视角与文化碰撞,重新发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蕴含的生命哲学,让“家的味道”成为文化认同的载体,充满时代气息。

结构:采用“误解-外来视角-历史发现-理解认同”的复调结构,通过詹姆斯的外来视角与家族记忆的双重发现,层层深入地揭示灶台背后的文化密码,结构严谨而富有层次感。

细节:全文细节饱满且富有感染力——从“刺啦”的炒菜声到1978年的老照片,从“特级调味师”到“剥蒜粒”的双手,每个细节都是时代与个人命运的见证,让平凡灶台承载起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立意:文章成功超越“赞美外婆勤劳”的俗套,通过对一方灶台的重新发现,探讨了文化传承、时代变迁与生命价值的多重主题。将个人记忆升华为集体文化记忆,立意深刻而富有现实意义,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又具备思想深度。

二 在平凡处采撷光芒

世人常叹高山巍峨,却鲜少注目构成山峦的每一粒尘沙;总爱追逐星河璀璨,往往忽略点亮夜空的每一颗微星。然而,真正的诗意与力量,恰恰蕴藏于那些被忽略的平凡深处。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寻常中见非凡——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智慧,更是我们与这个时代对话的独特方式。

【亮点:开篇立意。以“尘沙”与“微星”的意象对比切入,自然引出“于平凡处见非凡”的核心论点,文采与思辨兼具。】

这是一个被速度定义的时代。高铁不断刷新着里程,信息在光纤中奔涌,连阅读都变成了“刷”的快餐。我们行色匆匆,目光掠过万千景象,却难以在一处风景前驻足沉思。殊不知,当灵魂的脚步跟不上科技的速率,我们便与那些需要细品的美好失之交臂。木心先生那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的怀旧,何尝不是对当下“速度病”的温柔疗愈?

【亮点:时代诊断。从高铁、光纤到“刷”阅读,精准捕捉时代特征,“速度病”一词生动揭示现代人普遍的精神困境。】

然而,总有一些人选择逆行。故宫的文物修复师甘坐数十年冷板凳,让千年瑰宝在指尖重焕光彩;深山里的邮递员日复一日行走同一条山路,成为连接孤岛与世界的信使;那些默默无闻的社区工作者,在琐碎繁杂中编织起城市的温情网络。他们并非不知速度的重要,而是更深知:有些价值,如陈年佳酿,只能在时间的沉淀中慢慢发酵;有些光芒,如萤火微光,只能在静默的守候中悄然点亮。

【亮点:典型例证。选取文物修复师、深山邮递员、社区工作者等多元典型,展现平凡坚守的普遍性,论证扎实有力。】

这种“于平凡处采撷光芒”的能力,更是一种可贵的思维革命。它要求我们打破非黑即白的二元认知,在碎片化信息中保持思想的定力,在众声喧哗中聆听微弱却重要的声音。正如哲学家所言,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的眼睛。当我们学会用显微镜般的细致观察生活,用考古学家般的耐心解读人性,那些曾被我们视若寻常的点点滴滴——母亲鬓边新添的白发,老师批改作业时的凝神,甚至陌生人雨中递来的一把伞——都会呈现出震撼心灵的诗意深度。

【亮点:思维升华。将“观察”提升至“思维革命”的高度,引用哲言并融入生活细节,使说理既有深度又接地气】

当然,拥抱平凡绝非鼓励平庸,发现寻常的价值更不是安于现状的借口。恰恰相反,正是在对日常的深度挖掘中,我们获得了超越平庸的精神力量。袁隆平院士毕生俯身稻田,在每一株稻穗的细微变化中追寻着“禾下乘凉梦”;张桂梅校长扎根山区教育,用每一天的坚守改写无数女孩的命运。他们的伟大,正孕育于对平凡事业的极致专注。

【亮点:辩证思考。厘清“平凡”与“平庸”的本质区别,以袁隆平、张桂梅为例,展现平凡坚守如何成就非凡价值。】

让我们做新时代的“采撷者”吧。在快与慢的辩证中找寻平衡,在宏大的时代叙事与微小的个体生命之间架设理解的桥梁。当我们学会欣赏一滴水折射的彩虹,聆听一片落叶诉说的秋声,我们便真正懂得了这个世界的丰富与深邃——原来,最动人的诗篇,就写在最平凡的日子里。

【总评】

选题立意:本文紧扣材料核心,以“在平凡处采撷光芒”为题,精准把握了时代脉搏。在普遍追求“速度”与“效率”的当下,提出“慢下来发现平凡价值”的思考,既有现实针对性,又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论证结构:采用“提出问题-分析现象-例证阐释-升华意义-发出呼吁”的经典议论文结构。从时代特征切入,通过正反对比、典型例证、理论提升等层层推进,逻辑严密,层次清晰。

时代气息:文中高铁、光纤、刷阅读等意象极具现代感,故宫修复师、深山邮递员等案例富有时代特色,木心诗句的引用更增添了文化厚度,完美实现了“老题新作”的要求。

语言特色:语言优美而不浮夸,比喻贴切(如“速度病”“思维革命”),排比有力,在理性说理中流淌着诗意,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又适当提升了思维高度,是一篇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佳作。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