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技法:凤头豹尾,匠心独运——开头与结尾

2025-09-14 15:59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77人

一、什么是开头和结尾?

开头,是文章之始,如美人之“凤头”,精巧玲珑,先声夺人。它是与读者邂逅的“第一眼”,决定了读者是否愿意继续深入阅读。一个好的开头,或悬念迭起,或意境优美,或直抒胸臆,如同一位高超的琴师,拨动的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整首乐曲的基调。

结尾,是文章之终,如猛兽之“豹尾”,强劲有力,回味悠长。它是作者与读者告别的“最后一瞥”,决定了文章最终能在读者心中留下多深的印记。一个好的结尾,或总结全文,或升华主题,或含蓄隽永,如同戏剧落幕时的重磅锣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开头与结尾的妙处在于:

开头的作用:

1.吸引读者,引人入胜:巧妙设疑、创设情境,瞬间抓住读者眼球。

2.定下基调,统领全篇:或欢快、或沉重、或抒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础。

3.引出下文,畅通思路:自然流畅地开启故事的叙述或议论的展开。

结尾的作用:

1.总结全文,揭示主旨:收束内容,点明中心,让读者对文章有清晰的总体把握。

2.升华情感,深化主题:在叙事的基础上,提炼出深刻的人生感悟,使文章立意高远。

3.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留有余地,引发读者深思和想象,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二、技法点拨:从课本中学习开头与结尾的艺术

(一)开头的艺术:

1.《背影》朱自清

例子分析:“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作用分析: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开篇即揭示全文的核心意象——“背影”,奠定了深沉感怀的感情基调,并设置悬念(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背影?),强烈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2.《故乡》鲁迅

例子分析:“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作用分析: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开头通过对严寒、深冬、阴晦天气、萧索荒村的描绘,勾勒出一幅萧条、破败的故乡图景,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为全文定下了感伤的基调,也暗示了人物命运的悲苦。

3.《孔乙己》鲁迅

例子分析:“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作用分析:环境描写交代背景。从鲁镇酒店的格局写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背景,为孔乙己以及“短衣帮”“长衫客”的出场提供了舞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

4.《紫藤萝瀑布》宗璞

例子分析:“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作用分析:悬念式开头。仅用七个字,制造了强烈的悬念:是什么让“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发生了什么事?瞬间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引出了下文对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描绘。

(二)结尾的艺术:

1.《背影》朱自清

例子分析:“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作用分析:呼应开头,升华情感。结尾再次写到“背影”,与开头形成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背影,将思念之情推向极致,情感得到极大升华,无尽的怀念与感伤尽在一声“唉”中,余味无穷。

2.《故乡》鲁迅

例子分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用分析:哲理式结尾,升华主题。结尾跳出对故乡现状的感慨,运用形象的比喻(“路”)阐发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作者对创造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将文章的主题从对个人故乡的失望升华为对整个人生与社会出路的思考,境界豁然开朗,充满力量。

3.《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例子分析:“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作用分析:抒情式结尾,深化怀念。在记叙完所有事情后,作者用一句深情祈祷直接抒情,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和由衷祝福表达得淋漓尽致,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感情,突出了长妈妈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

4.《驿路梨花》彭荆风

例子分析:“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作用分析:引用诗句,双关点题。结尾巧妙引用陆游的诗句,一语双关:“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更象征梨花姑娘及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含蓄地点明主题——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代代相传,意境优美,寓意深远。

三、佳作再现

范文一:《老巷的回声》

(开头)

青灰色的砖墙爬满了斑驳的苔痕,阳光透过歪斜的屋檐,在石板路上切割出明明暗暗的光影。这条名叫“竹篾”的老巷,像一位沉睡的老人,在城市的飞速扩张中,固执地守护着一段慢下来的时光。

(批注:环境描写式开头。通过对老巷砖墙、苔痕、光影的细腻描绘,渲染出古老、宁静、略带沧桑的氛围,比喻“沉睡的老人”为老巷赋予了生命感,奠定了全文怀旧与沉思的基调,自然引出下文。)

我是在这里长大的孩子。童年的记忆,是被磨得光滑如玉的石板路,是邻居奶奶端来的那一碗清甜的绿豆汤,是夏日午后回荡在巷子里“磨剪刀戗菜刀”的吆喝声,悠长得像一首古老的歌谣。那时的老巷,是沸腾的,充满了烟火人间的温度。

后来,我离开了,去追逐更广阔的世界。高楼大厦、玻璃幕墙、车水马龙构成了我新的生活图景。老巷和它的慢时光,渐渐被埋在了记忆深处。

直到这个周末,我鬼使神差地又走了回来。巷子更静了,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和心跳。许多人家已经搬走,木门紧闭,锁已生锈。只有几位老人还坐在门口的小凳上,眯着眼晒太阳,像一尊尊沉默的雕像。时间在这里,仿佛凝固了。

我走到巷子尽头那棵老槐树下,那里曾是我们孩子们的乐园。我伸出手,轻轻抚摸那粗糙的树干。忽然,一阵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那声音,恍惚间与我记忆深处的欢笑声、吆喝声、絮语声重叠在了一起。

(结尾)

夕阳西下,为我长长的身影。我缓缓走出老巷,身后的世界依旧安静。我知道,也许不久的将来,推土机的轰鸣会取代这里的宁静,现代化的蓝图会覆盖这里的斑驳。

但我也知道,有些东西是推不掉的。就像那老槐树的根,深扎于地下;就像那巷子里的回声,萦绕于心间。那是一种叫做“根”的情怀,是一种关于故乡的、最温暖的记忆。它提醒着我,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从何处而来。(批注:升华式结尾。首先承认老巷可能消失的现实,增加文章的厚重感。随后用“但我也知道”转折,运用“老槐树的根”“巷子里的回声”等比喻,将文章主题从对一条巷子的怀念,升华为对“根”和“故乡”的普遍性情怀的思考,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范文二:《那一盏灯》

(开头)

“啪——”

一声轻微的脆响之后,我手中的世界和整个房间,瞬间陷入了彻底的黑暗。小区停电了。

(批注:悬念式开头。以拟声词“啪”和瞬间黑暗的极端情境开篇,制造了突如其来的紧张感和悬念,迅速将读者拉入故事现场,极具吸引力。)

窗外,整个街区都黑黢黢的,偶尔有几处车灯像萤火虫一样划过。习惯了光明的人们,似乎一下子被这突如其来的黑暗打懵了。抱怨声、询问声从四面八方隐约传来,更衬得这夜一片忙乱和寂寥。

我摸索着找到窗边,心里有些莫名的恐慌。就在这时,对面楼的一扇窗户里,亮起了一点微弱却坚定的光。是一盏蜡烛被点燃了。接着,仿佛接到了某种无声的指令,第二盏、第三盏……越来越多的窗口,依次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烛光。

它们不像电灯那样耀眼夺目,只是昏黄的一小团,在无边的黑暗中轻轻摇曳,显得那么脆弱,却又那么固执。像一只只温柔的眼睛,默默地注视着彼此,相互问候,相互鼓励。

我心中的恐慌,竟被这点点微光悄然驱散了。我也翻箱倒柜,找出半截落满灰尘的蜡烛,将它点燃。当我的窗口也加入这星光大合唱时,我感到了一种奇妙的连接感——我和我的邻居们,平日或许只是点头之交,甚至互不相识,但在此刻,我们却通过这一点光,结成了一个温暖而沉默的同盟。

(结尾)

电,是在一小时后来的。光明重归大地,城市再次变得喧嚣而明亮。人们欢呼着,吹灭蜡烛,重新投入由电力和网络构筑的现代生活。

我吹灭眼前的蜡烛,任那一缕青烟袅袅散去。窗外的霓虹依旧璀璨,但我却觉得,方才那一片黑暗中摇曳的、温暖的烛光,比任何华灯都要明亮。因为它照亮的,不仅是房间,更是人心。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漆黑的时刻,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点亮自己、也温暖别人的,那一盏灯。

(批注:对比升华式结尾。将“来电后的璀璨霓虹”与“黑暗中的温暖烛光”进行对比,突出后者在精神层面的价值。最后一句直接点明主旨,由实到虚,从具体的烛光升华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盏灯”的普世道理,深化了主题,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力量。)

四、中考真题

【2025山东济南中考作文真题】

请以“有时候敢于做比准备好更重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50字的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范文一:有时候敢于做比准备好更重要

那个黄昏,我看见一只幼鸟第一次振翅飞向天空。它站在巢边犹豫了很久,羽毛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当它终于纵身一跃时,翅膀并不完美,飞行轨迹歪歪斜斜,但它确实在飞——在敢于尝试的刹那,它已经战胜了天空。

(批注:开头采用“场景切入法”,通过幼鸟学飞的生动画面自然引出主题。幼鸟的犹豫与最终奋飞形成对比,暗喻“敢于做”比“准备完美”更重要,富有画面感和象征意味。)

学书法三年,我一直在准备。砚台里的墨磨了又磨,字帖翻得起了毛边,理论书籍堆成小山。老师总说:“再练练,还没到火候。”于是我一直准备着,等待那个“万事俱备”的时刻,仿佛只要准备足够充分,完美就会自动降临。

转折发生在那个春天的书法雅集。老师临时让我现场创作一幅作品参展。我顿时慌了——还没准备好!笔画还不够力道,结构还不够稳,落款还没想好……手心冒汗,大脑空白。老师只是淡淡地说:“艺术永远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

犹豫间,我想起那些练字的日夜。墨香渗进指纹的每个涡旋,废纸堆成柔软的丘陵。我真的没有准备好吗?或许我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准备好了,只是缺乏临门一脚的勇气。

深吸一口气,我铺开宣纸。笔锋落下时,奇迹发生了——那些日夜练习的记忆从笔尖奔涌而出。手腕自行运转,呼吸与运笔节奏合一。不是我在写,是三千张练习纸通过我的手在书写。当最后一笔落下,我看着完成的《将进酒》,简直不敢相信出自己手——虽然不是尽善尽美,却有一种准备永远无法达到的生命力。

(批注:主体部分通过具体学书法的经历展开,详细描写了从“过度准备”到“敢于实践”的转变过程。使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如“手心冒汗”“墨香渗进指纹”,真实可感,为结尾的点题做好铺垫。)

那一刻我顿悟:生命不是等待完美的过程,而是创造完美的行动。幼鸟的第一次飞行永远笨拙,但正是这笨拙的一跃,开启了真正的飞翔。我们总以为必须准备万全才能开始,却不知道只有在开始后,所有的准备才被真正激活。

敢于做不是否定准备,而是让准备找到它的意义。就像河流敢于离开雪山才能成为江河,种子敢于破土才能长成大树。人生的许多门槛,不是靠准备跨过的,而是靠勇气跃过的。

那个黄昏,我不仅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更完成了一次对自己的超越。当我放下笔的瞬间,明白了一个真理:完美是追求的星辰,但敢于不完美地开始,才是触摸星辰的唯一方式。

(批注:结尾采用“升华点题法”,通过河流、种子等自然意象深化主题,将个人体验上升到普遍哲理。最后一句双语点题富有新意,呼应开头幼鸟意象,形成闭环结构,有力收束全文。)

范文二:有时候敢于做比准备好更重要

深夜十一点,我第无数次修改着演讲稿。每个标点都再三斟酌,每个手势都反复排练。明天就是市级演讲比赛,我要求自己必须万无一失。墙上的钟滴答走着,仿佛在催促:永远准备不够,永远准备不够。

(批注:开头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具体的时间、动作和心理描写,立刻将读者带入“过度准备”的紧张氛围中。“永远准备不够”的重复使用,为后文主题的颠覆埋下伏笔。)

比赛现场,手心汗湿了稿纸。看着前面选手侃侃而谈,我越发焦虑——这个词会不会生僻?那个例子够不够生动?就在快轮到我时,会场突然停电!麦克风失灵,投影消失,备用电源启动前,主持人宣布:“请下一位选手继续完成演讲。”

没有灯光追踪,没有PPT提示,甚至没有麦克风扩音。我愣在原地——所有的准备瞬间归零。这时,角落里一位老人说:“孩子,重要的不是设备,而是你要说的话是否在心里。”

这句话如闪电照亮夜空。是啊,三个月来我准备了一切,唯独没准备“用心说话”。我放下捏皱的稿纸,走到会场中央。

“各位,现在我看不清你们的脸,”我的声音在黑暗中格外清晰,“但这让我更清楚地看见了自己想说的话。”没有华丽的排比,没有精心设计的包袱,我只是讲述为什么相信文字能改变世界——因为儿时一本书如何照亮我贫瘠的故乡,因为同学如何用一封信挽回落榜的朋友。

当我说完最后一句,灯光正好恢复。寂静之后是雷鸣般的掌声。我看到了评委眼中的泪光。

(批注:主体部分通过“停电”这一意外事件打破原有准备,迫使主角从“依赖外部准备”转向“依靠内心真实”,情节转折自然有力。具体的故事和细节描写,使“敢于做”的主题得到生动展现。)

那一刻我明白:我们常把准备当成铠甲,却忘了真正的勇气来自内心。生活永远不会按我们准备的那样出牌,但正是这些意外,给了我们真正开始的机会。

敢于做不是盲目冲动,而是在不确定性中依然选择出发的信念。就像第一个走出非洲的古人类,他们没准备好面对整个未知世界,但正是这一步,让人类遍布地球。

那个黑暗中的演讲,是我人生中最不完美却最精彩的一次。它教会我:准备是地图,但敢于做是迈出的第一步;准备是乐谱,但敢于做是奏响的第一个音符。

现在,当我又陷入过度准备的焦虑时,总会想起那片黑暗。然后问自己:我是在准备完美,还是在逃避开始?很多时候,我们缺的不是准备的时间,而是开始的勇气。

(批注:结尾采用“设问点题法”,通过两个精妙的比喻(地图与步伐、乐谱与音符)深化主题。最后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直指人心,强力点题,留给读者深刻启示和回味空间。)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