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事的文章,都少不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要想让人物形象鲜活生动,跃然纸上,
我们就需要对人物进行精心刻画。在近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中,有些题目侧重于对人物形象的考查,如“你的样子,真美”(2019.山东淄博)、“我心中的英雄”(2018.四川内江)、“含笑奔跑的少年”(2018.江苏常州)、“我的老师”(2015.陕西)等。写出人物特点,彰显人物品格是写好此类作文命题的必要条件。
很多同学写作文,不会刻画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单薄,不鲜活,不出彩。人物不出彩,作文自然就不会得高分。怎么做才能刻画出鲜活、出彩的人物形象呢?
我们说起某部小说,总会滔滔不绝于其中的某个人物,记起他(她)的神情外貌,记起他(她)的招牌动作,记起他(她)的口头禅……也就是说,我们记住一个人是因为其身上的某个主要特征。而正是这个主要特征,让这个人物形象沉淀在我们的记忆中,使我们印象深刻。因此,要想让人物形象鲜活、出彩,我们不妨试试这些技巧。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常用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是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贬抑处落笔。抑扬之间,读者对人物的认识形成反差,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运用欲扬先抑,文章的情节会变得摇曳多姿,人物形象自然也会变得丰富、真实、鲜活,更具吸引力。
通过欲扬先抑的方法,读者会从文字里顿悟出人物的内在品质。比如在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先写长妈妈的缺点,然后写她“伟大的神力”和对她的敬意。文章的前部分抑中有扬,先抑是为了后扬,扬才是作者的真正用意。作者就是通过先抑后扬的写法,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崇高的敬意。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关键是要处理好“抑”“扬”之间的关系。要从“抑”落笔,用曲解、贬低的态度去表达对人物的否定或不满。但是“抑”的部分是蓄势、铺垫, “扬”才是目的,所以要把重点放在“扬”上,要突出“我”对人物情感的转变过程。
【示例】 《这样一个人》构思导图
外貌:打扮老土,不注意个人外在的形象(抑)
神态:傲娇高冷,不苟言笑不会安慰人(抑)
行为:喜欢独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抑)
品格:沉稳内敛,刻苦钻研,乐于助人不张扬(扬)
“你在干什么?自己没有分寸吗?”第一节语文课上,班主任严肃地批评了我。班主任太不给我面子了吧,我毕竟是班长啊,怎么可以不顾及我的自尊心呢?第三节下课后,同学小A告诉我,班主任让我去他办公室一趟。我心想,这还有完没完,第一节课上不是批评过了吗?我极不情愿地挪到了办公室门口,心想他肯定又要骂我了。走进办公室,只见班主任正埋头看着什么,我怯怯地叫了他一声。他这才抬起头,然后用手扶着他的腰慢慢地站了起来,对我说:“你的作文,帮你改好了,拿去投稿吧!听完,我目瞪口呆。看着他脸上有些痛苦的表情,我想起了在课堂上,由于腰痛,他总是用左手支撑着讲桌,右手拿着书讲课。那一瞬间,我对班主任肃然起敬。
先写“我”在被批评后对班主任的抱怨,这是“抑”;当“我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后”收获了意外之喜,并感受到了他的敬业精神,这是“扬”。本片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很好地刻画了班主任既严厉又爱护学生的形象。
☆细节刻画
细节,指的是细枝末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运用到写人的作文中,就是“细节决定人物刻画的成败”。不过,对人物进行细节刻画,需要我们对一些细枝末节进行筛选处理,要抓住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等,用特写镜头将其放大,加以细致刻画,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之感。如在课文《孔乙已》中,作者写孔乙已因窃书而被人嘲讽时,“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细致入微,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羞愧懊恼的情态。在文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描写人物时,可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多方面进行细致刻画,力求将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活丰满。
要想让细节刻画出彩,我们需要慧眼独具,找准典型细节,用心感悟,再深挖细掘,细致描摹画面。具体描摹时,我们可以锤炼词语、巧用修辞、多种感官并用,用“放大镜”放大细节,并用“慢镜头”展示其动态的画面。
【示例】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挑了一片菜叶,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将其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樱桃小口,慢慢地极小幅度地咀嚼着,还不忘用餐巾纸擦拭嘴角的油。
菜还没上齐,他便迫不及待地抓起筷子,端起大碗,对着菜夹起一坨,急不可耐地往嘴里送,又呼哧呼哧扒拉一大口饭,把腮帮子撑得鼓鼓的,嘴角还粘了几个饭米粒。顷刻之间,一碗饭就被他风卷残云般地吃了干干净净。
这两个片段主要运用了细节刻画,动作细致,神态逼真,凸显人物形象。同样是吃饭,第一个片段刻画了一个吃饭文雅、娇滴滴的女生形象,第二个片段刻画了一个饿急了吃饭狼吞虎咽的男生形象。
拒绝流水账,让叙事一波三折
一览无余的风景总是无法吸引人,总需要经过不断跋涉,经历过崎岖坎坷之后,我们才能领略风景之妙。叙事就像看风景,如果没有波澜,叙事就是平淡乏味的。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在考场写作时,我们要拒绝“流水账”,避免平铺直叙,要讲究叙事情节的波澜起伏,如此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在写作叙事类文章时,要想避免“流水账”,让叙事- -波三折,令读者印象深刻,
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叙事角度的新颖性。要使叙述的事情生动,就必须精心挑选-个新颖独特的叙事角度,即我们通常说的叙事的“切入点”。比如中考作文《我在,你在,北京城在》,作者以一块石头的视角展开叙事,写出了“我”的前世今生,视角独特,想象合理,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2.注意叙事情节的曲折性。同样的一件事,平淡、拖沓、老套的叙事方法,是不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如果在叙事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如悬念法、误会法等,设置跌宕起伏的情节,这样就能使所叙述的事情生动起来,紧紧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3.注意结尾的留白。为了避免结尾平淡,我们可以在文末故意留白,引发读者的思考。如可以用反问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使文章有余音绕梁之味;还可以在文章结尾设置一种情境,然后用省略号作结,给读者留下自由的想象空间。
☆详略结合
做衣服讲究量体裁衣,写作文讲兖详略得当。所谓详,是指对能直接表现文章中心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叙述和描写,浓墨重彩,写得比较充分,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所谓略,是指对虽与表现文章中心有关但不能直接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述。略写可以对详写起到补充的作用。
写作叙事类文章,我们更要注意详略得当。有些同学在安排文章的详略时,容易走入两个误区:①掌握的材料多。就详写,掌握的材料少,就略写;②自已喜欢的或者熟悉的内容详写,反之则略写。比如,在有些作文中。不管与文章中心是否有关,总会有那么几句最物描写。因此,我们在安排详略时要依据文章的中心来定。凡是与叙事主题关系密切,能凸显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写,其余的内容要略写。
详写要做到浓墨重彩或生动具体,或说理透彻;略写要做到粗笔勾勒,概括精练,画龙点睛。只有做到浓淡相宜,详略得当,文章的叙事才会曲折生动。
妈妈常说,久煲慢热的粥,能润喉、润肺、润心、润肠。不管有多疲劳,只要喝一碗这样的粥,所有透支的体力都能得到恢复。妈妈熬粥的过程是这样的:将莲藕、花生米、小米、桂花等原料小心翼翼地放进锅里,然后如守护神一般, 凝视着水中的精华,观察着它们的变化。等到一定的时间,妈妈揭开锅盖,用勺子轻轻地搅动几下,那些点缀在莲藕间的花生米,像晶莹剔透的宝石,让人垂涎欲滴。无色无味的水,煮成粥之后,便有了灵魂。
这灵魂也就是粥的味道一妈妈的味道。介绍这个片段采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主题,详写妈妈煮粥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把妈妈煮粥的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来。略写了“我”的感悟。
1.球赛失利以及“我”的绝望情绪(略写)
2.父亲拨开樟树叶让”我”看明月,开导“我”(详写)
3.“我”刻苦训练并最终取得成功(略写)
4.点题,抒发“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略写)
☆情节陡转
文章写得有波澜,行文起伏有变化,才能打破平淡,尺水兴波,增强叙事的生动性。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叙事有波澜呢?情节陡转就是一个比较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情节陡转,主要运用于叙事类的文章中,指的是在文中或结尾处使情节发生突转,出人意料。具体来说,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掀起波澜,将读者对事件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巧妙的情节陡转,能让文章情节波澜起伏,让文章结尾出人意料,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示例】《有你们真好》
情节起始:“我”被动参加送祝福的集体活动
情节陡转1 :视频因故没播,“我”莫名地紧张
情节陡转2:本以为播放无望,却得知电影有”彩蛋”
情节陡转3:小纪早已发现了大家的“阴谋
情节陡转4:“我”成了收获祝福的人,让人颇感意外
除了情节陡转法,我们还应该注意笔锋陡转法和情感陡转法。所谓笔锋陡转,就是写作时,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写下去,层层递进,直到情节高潮时笔锋突转,文章顿起波澜,把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所谓情感陡转,就是让人物的情感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折,即先形成一种情感的思维定式,然后逆转打破该思维定式,从而达到陡转的效果。
我有红红的脸,红红的躯体。我来到这户人家后,他们对我很好,拿到我,就把我擦得干干净净。我知道自己对他们有多么重要,于是我欣然享受着这种尊贵的待遇。时间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我身上渐渐落满了灰尘,原本红红的皮肤变得黯淡。有一天,我听见外面有人呼喊的声音一着火了! 我浑身充满了使命感,终于到了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有人打开了保险锁,打开了门,如获至宝般地将我抱入怀中。当被打开的一刹那,我心中充满了喜悦。正当我想使劲时,却发现自己的能量在这几年中已经消耗殆尽了。在这一场急需我拯救的火灾中,我却让他们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本文段以消防灭火器的口吻自述经历,情节出现三次陡转,一开始“我”以为得到尊贵的待遇,却发现自己长期无人理会。好不容易等到需要自己大显身手时,却发现能量已消耗殆尽”结尾留下“我”的自责。情节的多次反转让读者的心跟着跌宕起伏,欲罢不能。
巧妙安排,让文章结构清晰明了
写文章犹如建造房屋,是要讲究工序的,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怎么样,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合理安排。巧妙的构思,可以让文章结构清晰明了。文章结构虽然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是必须服从文章主题表达的需要,要充分、鲜明地突出和深化主题,还要合理安排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突出重点,层次清楚,前后照应,给人一种完整严谨的感觉。
文章的结构,也叫作布局,是写作中的重要环节。结构反映文章各部分,如整体与局部、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得材料在中心思想的统领下,组成一个完整严密的整体,从而有效地表达主题。要想让文章结构清晰明了,我们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1.围绕中心,确立重点,合理取舍材料。例如有学生想写家乡的美,素材有“春天,山坡上开满野花”“春天,天空中飞满了风筝”“夏天,小河里热闹非凡”“夏天的田野,交响乐的天堂”“秋天,硕果累累”……如果什么都写,文章就会缺乏重点,内容也会显得很凌乱,这时要学会取舍,从春、夏、秋、冬里各选取-一个最典型的场景,按季节顺序写, 或者选取-一个季节里的几个典型场景,按照地点转换的顺序写,这样才能使文章的结构清晰。
2.选择好材料后,要有目的地对材料进行编排。比如,并列式排列,材料没有时间先后之分、主次之分、表里之分等,而是平行地叙述事件描绘场景、提出论据等;对比式排列,材料的性质或结果等有对比反整,就把相对立的材料前一后写,便于对比;递进式排列,材料有轻重、表里、主次、大小之分。
3.理清写作思路,止文章布局匀称。思路清晰、布局匀称是作文获取高分的必要因素。
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写作,中间段落的转换要突出表明时间变化的关键词句:可以巧用一条线索,如情感变化、地点转换等,将选用的材料有机组合在一起;还可以运用蒙太奇手法,通过片段组合,把不同等时空的人和事剪辑在一起,来突出文章的主旨。
☆首尾呼应
首尾呼应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首尾呼应,即文章前后说明同一个意思,互相照应。这种布局方式,能使文章结构严谨、文气贯通,同时也能起到强调、深化、突出中心的作用。在具体写作中运用首尾呼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前因后果相呼应。运用这种方法布局文章,就是开篇所写的内容是某种原因,在结尾处点明所写内容是开篇的原因所引起的结果。这样前因后果,顺理成章,使文章结构严谨、明晰,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2.叙述议论相呼应。在文章开篇先对某事或某物进行概述,不进行评价,不表露自已的情感倾向;在文章结尾恰到好处地进行议论或评价,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这样就做到了叙述和议论的呼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严谨。
3.回环往复相呼应。文章的开篇以某事某物为起点,中间部分尽情抒写,绕了一大團后,在文章结尾重新回到这个起点,与开篇形成呼应,文章的结构就会显得圆合、完整。
4.情景结合相呼应。可以在文章开篇描写某种景物,抒发某种情感,渲染某种氛團,而在文章的结尾再次描写这种景物,抒发这种情感,让氛圈与情感更加凸显,从而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吸引读者的眼球。
要做到首尾呼应,我们需要在文章的结尾处有意识地照应开头。常用的方法有:①用开头的点题句作文章的结尾句;②开头提问,结尾回答;③引用同一材料,前后呼应;④题记开头,后记结尾,二者相呼应;⑤进行环境描写,前后照应。
书页中,夹着一片枯黄的桃花,它不再芬芳,不再艳丽,却依旧有着魔力,把我的思绪牵引回那个春天。
……
是啊,只要曾经闪亮过,就不会惧怕黯淡。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才能创造最美的时刻。等拥有了这些,我们就不再惧怕凋零的时刻,总会有人记得你。没错,最美丽的人生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为了尽情挥洒而不懈奋斗的过程。
窗外,一树的桃花正在开放。
开头由一片枯黄的桃花追溯到“那个春天”,结尾写到窗外正在开放的桃花,这样就做到了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
☆片段组合
片段组合就是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选择几个生动。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段。事件情节片段、景物描写片段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这样能让文章的结构匀称而美观,且选择的片段数量要适中。以两到三个为宣:几个片段篇幅相当,片段之间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同时,开头和结尾不可缺少。
片段组合一般有两种组合方式:①模向排列组合,即把同一空间的不同画面组合在一起,这种结构形式有利于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②织向排刊组合,即把同一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未组合在一起,这种结构形式有利于表现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状况。在实际写作中,我们还可以运用其他的组合方法。比如时空交错等。具体运用时,我们可以采用小标题,时间排序、事例组合等多种形式来表现。
这种模板的一般行文框架是:开头点题,亮出主旨或引出话题;主体部分选用两到四个片段组合成文;结尾呼应开头,再次点题。片段之间可以用小标题串联,也可以用过渡段单独成段。运用时,还要注意各个片段与文章主体内容的统一,否则文章就会零散,不能形成一个整体。
【示例】
开篇点题,点出家的作用
片段1:奶奶为我“夹菜”,凸显家的温暖
片段2:爷爷陪“我”写作业,凸显亲人的关爱
片段3:“我”为爸爸送生日祝福,凸显家的真情
结尾呼应开头,点明文章主题
☆一线串珠
一线串珠,就是将与文章中心有关的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用一条线索贯串起来,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线串珠是布局文章结构的重要手段。我们具体运用时,可以实物为线索,让实物在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反复出现,以突出它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就是突出主要事件,其他事件围绕主要事件进行;可以时间、地点的推移为线索;还可以人物的见闻感受、情感变化为线索等。设置文章线索,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将文章内容分成几个片段;也可以将线索适当穿插在文章之中。我们在具体写作时,开篇可直接亮出线索,写到结尾处再将线索和文章主题街接起来,可借助议论或抒情再一次强调线索。
【示例】红门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有大片金黄色的稻谷、绿油油的草地、蓝蓝的天空,美丽而又生机勃勃。老屋旁的一小片菜园一点儿也不亚于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它承载了我许多童年的欢乐。我的童年里还有我永远也忘不掉的红门。
红门,顾名思义,就是刷着红色油漆的门,据说可以辟邪。我家的红门很高,在幼时的我的眼里,它就像一个巨人,可以挡住寒风的入侵。只要它傲然挺立,我便安心很多。在下雨天,我常常会拿一个板凳,坐在红门边,看清风曼舞,看水雾弥漫,我便无比安心。
我的爸爸患有侏儒症,个子很矮,我在我们班也是最矮的一-个。在别人的眼里,我可能会像我的爸爸-样长不高。 我很讨厌这种说法,在我看来,爸爸是小矮人的化身,那我便是他的白雪公主。
我曾经在外婆家住过一段日子。每晚休息前,外婆总会给我拽-拽腿并说道:“拉一拉腿,长得高。”这也成了我以后思念外婆时必然会想起的一句话。 后来,因为学习忙,节假日我也很少再去外婆家。外婆担心我,总不忘打来电话告诉我:“大年三十晚上爬-爬门,会长高的。”母亲信了,便让我在大年三十晚上爬红门。
风静止,雪停住,烟花飞上了枝头,红门在烟花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高大了。那是寄托着希望的红门。母亲笑着说: "去吧,爬高门怕什么?我在一旁看着你,别怕!”我看向红门,在我眼里,它依然像那高不可攀的珠穆朗玛峰。怀揣着想长高的渴望,我拖着瘦小的身躯向红门攀登。我抓住门边,一脚踩上可以垫脚的地方,小心地向上爬着。找不到可以落脚的地方时,母亲便适时地帮我一把。就这样,我没有费多大力气就爬到了红门的顶部。放眼远眺,烟花朵朵,夜色美极了。那是我第一次坐在红门上远眺,红门给了我机会——挑战自我的机会, 勇敢向前的机会。说来也奇怪,那年恰好是我身高显著增长的一年。后来,我才明白
世上其实没有鬼怪神仙,只有心理作用。我相信红门能带给我好运,这为心理暗示恰给了我积极的引导。
看过曹文好着下的红门,但是我更爱我家的红门。它是安抚我心灵的一道门,是给予我莫大希望的一道门,更是我童年时光中一处最别致的风景。
开篇:开门见山,点明主题,领起下文
年幼时,“我”对红门很依赖
正文:叙写大年三十晚上“我”爬红门的经历
坐在红门上眺望远处,“我”生发感悟
结尾:直抒胸臆,赞美红门,呼应开篇
一线串珠,要根据话题、主旨、观点等来确定行文的线索,要注意层次、段落之间的衔接。文章的
开头要放线,中间串线,结尾收线。文章不管写到哪里,都要紧紧地抓住这根线,在线索的牵引下一
步步完成主题的表达或者人物形象的刻画,从而使文章行文有序,内容丰富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