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写作(5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西安北站售票员陈佩佳因一段记录“中英文无缝切换、售票手速惊人”的视频而被网友关注,成为网友口中“西安北站的一道风景”。她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说:在点点滴滴的努力中倾注真情,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提升本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张“中国名片",都能成为一道“别样风景”。
请以《我也是一张“中国名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一.审题立意
核心主题:以“我也是一张中国名片”为切入点,展现个人在日常中通过坚守、成长、付出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呼应“人人皆可创造价值、人人皆能代表中国形象”的理念。
立意方向:
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精进(如学习、技能、服务);
个人成长中展现的中国青年特质(如坚韧、创新、担当);
用真情与行动传递中国温度(如公益、文化传播、人际互助)。
二.选材建议
1. 校园生活:如作为班级志愿者,长期帮助同学补习英语,用耐心展现中国学生的互助精神;在科技竞赛中反复调试作品,体现精益求精的态度。
2. 社会实践:如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用细致讲解让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的环保决心;在旅游景区担任小小讲解员,用流利外语介绍传统文化。
3. 个人成长:如坚持练习书法,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展示作品,让世界看见中国笔墨之美;克服怯懦参加演讲比赛,讲述家乡变化,传递中国发展的活力。
三.结构提示
1. 开篇点题:用一个具体场景(如镜子里的自己、一次经历的瞬间)引出“我也是一张中国名片”的感悟。
2. 主体叙事:
选取1-2个典型事例,详细描写行动过程(如遇到的困难、付出的努力、细节中的真情);
结合事例分析“名片”的内涵(如个人行为如何体现中国精神、文化或时代特质)。
3. 升华主题:联系陶行知的“创造”理念或陈佩佳的“坚守”,强调平凡个体的价值,呼应“人人皆可为名片”的观点。
四.范文两篇
范文一:
我也是一张中国名片
清晨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教室,我握着粉笔的手微微出汗。讲台下,二十双蓝眼睛正好奇地望着我——这是学校组织的“中外学生结对”活动,而我,是今天的中文老师。
“‘你好’,就是Hello的意思,”我深吸一口气,放慢语速,边说边比出问候的手势,“但在中文里,它藏着更暖的心意,比如看到朋友时的开心,见到客人时的欢迎。”坐在前排的莉莉眨了眨眼,小声重复:“你好……”发音带着生涩的卷舌,却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心里漾开圈圈涟漪。
为了这堂30分钟的课,我熬了三个晚上。怕他们觉得枯燥,我画了卡通插图:熊猫说“你好”,长城说“欢迎”;怕发音太难,我把每个字拆成声母韵母,标上和英语相似的发音技巧。可真正站在讲台上才发现,最难的不是教知识,而是让他们感受到语言背后的温度。
“这个字念‘家’,”我在黑板上写下篆体的“家”,“宝盖头像屋顶,下面是‘豕’,就是猪。古人觉得,有屋顶遮雨,有牲畜相伴,就是家。”莉莉突然举手:“就像我和爸爸妈妈住的房子吗?”“对!”我笑着点头,“在中国,‘家’还藏着牵挂,比如我每天放学,妈妈总会说‘回家啦’,那是想我的意思。”她若有所思地在笔记本上画了一个小房子,旁边写着歪歪扭扭的“家”。
下课铃响时,莉莉跑过来,递上一张画:三个牵手的小人,旁边写着“你好,家”。“谢谢老师,”她用中文说,眼睛亮晶晶的,“我觉得中文像棉花糖,甜甜的。”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教的哪里只是几个汉字?当莉莉用生涩的中文说“谢谢”时,当其他同学对着插图里的熊猫笑时,我分明成了一座小小的桥——桥的这头是我的母语,那头是他们对中国的好奇。陶行知说“人人是创造之人”,或许,我们不必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只需像陈佩佳那样,在自己的方寸之地里,用真心打磨每一个细节。
放学路上,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我摸了摸口袋里那张画,突然想:下次,我要教他们说“加油”,告诉他们,这两个字里藏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劲儿。毕竟,我也是一张中国名片啊,得让这张名片,带着温度,带着光。
范文二:
我也是一张中国名片
指尖的茧又厚了些。我摩挲着二胡的琴杆,望着窗外飘落的雪,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冬天,我也是这样站在少年宫的排练厅里,手指冻得发僵。
“《赛马》的快弓要像马蹄踏在草原上,有劲儿,还得有弹性,”老师的话在耳边回响,“你这拉得像踩在棉花上,软趴趴的。”那天,我把自己关在琴房,一遍遍地练那段最难的华彩。松香蹭黑了衣袖,弓毛断了好几根,直到指尖发麻,终于找到“蹄声”里的脆劲儿——那不是快,是藏在节奏里的生命力。
上个月,社区通知要办“中外居民联欢会”,让我代表青少年表演。我选了《良宵》,刘天华先生写的曲子,琴弦一动,就能让人想起除夕夜里的灯火。可演出前三天,居委会阿姨带来个消息:有位美国老先生特意来听中国民乐,他的妻子是中国人,去世前总说最爱《良宵》。
我心里一紧。彩排时,我试着放慢速度,把滑音拉得更柔,像月光漫过窗棂。拉到中段,忽然想起奶奶说过,以前过年,她总在厨房蒸馒头,爷爷就坐在旁边拉二胡,弦声混着面香,就是“良宵”的意思。我调整呼吸,让弓子贴着琴弦走,仿佛真的闻到了馒头的甜香。
演出那天,台下坐满了人。聚光灯亮起时,我看见第一排的老先生,头发花白,手里攥着一张照片。琴弦响起,他的肩膀轻轻晃了晃。一曲终了,掌声里,老先生站起来,朝我鞠了一躬,眼里闪着光:“像……真像她在家拉的样子。”
后来才知道,他妻子是苏州人,总说《良宵》里有“家的味道”。我忽然明白,我拉的不只是音符,是藏在旋律里的中国故事——有团圆的暖,有岁月的静,还有刻在骨子里的温柔。
陈佩佳说,每个人都是“中国名片”。或许我这张名片,没有惊天动地的光彩,但当《良宵》的余音落在异国老人的心上,当他从弦声里想起妻子的笑容,这张名片,就已经带着中国的温度,轻轻发了光。
现在,我仍每天练琴。指尖的茧是勋章,琴筒里的松香,藏着我想写给世界的信——信里说,在中国,有群年轻人,正用自己的方式,把日子过成风景,把故事酿成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