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要求:
题目: 在未来等我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7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学校和师生姓名。
【详解】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首先,审题立意。“_________在未来等我”这一半命题作文,“未来”点明了时间维度,蕴含着未知、希望与无限可能;“等我”则体现出一种主动性和目标感,意味着要朝着某个方向前行、奔赴。补充题目时,可从多个角度切入。若写记叙文,补充的内容可以是具象的人或物,如“外婆在未来等我”,通过回忆与外婆相处的温馨片段,以及外婆离世前的约定,展现对外婆的思念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也可以是抽象概念,如“光芒在未来等我”,讲述自己从自卑到自信,不断追寻内心光芒的成长故事。若写议论文,补充的内容可以是“创新”“勇气”等品质,围绕这些品质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展开论述。立意上,记叙文可侧重情感表达,传递温暖与希望;议论文则强调道理阐述,突出某种精神品质对塑造未来的关键作用,共同体现对未来的向往与不懈追求。
其次,构思选材。记叙文构思上,以“热爱在未来等我”为例,可采用倒叙手法,开篇写自己站在舞台上领奖的场景,引发读者好奇,随后回忆最初对表演毫无兴趣,在一次班级话剧活动中,被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热情感染,从此爱上表演,接着详细描述学习表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台词背诵、表情管理等方面的挫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最后回到开篇场景,形成首尾呼应。
选材上,选取真实生动的事例,如参加表演比赛的紧张与突破、在表演中体会到的情感共鸣等。议论文构思上,以“坚持在未来等我”为题,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坚持是通往未来的桥梁”这一论点,中间分别从个人成长、科学研究、社会发展三个层面,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著《史记》、中国航天事业不断突破等事例进行论证,再联系现实中人们因缺乏坚持半途而废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总结强调只有坚持才能在未来收获成功。选材注重典型性和说服力,通过丰富的事例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观点。
例文:
温暖在未来等我
深冬的风裹着细雪钻进脖颈时,我又想起奶奶的竹编灯笼。那抹暖黄的光,总在记忆深处摇晃,告诉我,温暖在未来等我。
儿时的春节,最盼着奶奶编灯笼。老宅后院堆满青竹,奶奶坐在矮凳上,戴着老花镜,将竹条剖成均匀的篾片。我凑过去想帮忙,却总把篾条折得歪歪扭扭,奶奶也不恼,笑着把我的手包在她布满老茧的大手里,教我顺着竹纹轻轻弯折。篾条在她指间翻飞,转眼就织成圆圆的骨架。我蹲在旁边往竹缝里塞红纸,看奶奶用浆糊仔细粘好,再把蜡烛稳稳地卡在铁丝架上。灯笼挂在门廊下,烛光透过剪纸的小动物,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影子,连寒夜都变得热闹起来。奶奶还会变魔术似的从围裙兜里掏出几颗麦芽糖,我们就着灯笼的暖光,把甜丝丝的味道含在嘴里,一直甜到心里。
变故发生在我上初中那年。父亲生意失败,全家搬到城市里的出租屋。临走前,我抱着奶奶编的灯笼不肯撒手,却被父亲粗暴地塞进纸箱。那个春节,窗外的霓虹灯刺得人眼疼,狭小的出租屋里,我缩在角落,盯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多希望能透过冰冷的玻璃,看见老宅门廊下那盏熟悉的灯笼。没有竹篾轻响,也没有暖黄的光铺满小院,连年夜饭都吃得索然无味。
直到去年,我在旧物市场偶然瞥见一盏竹编灯笼。褪色的红纸上,歪歪扭扭画着小兔子,和我儿时的“杰作”如出一辙。摊主说这是乡下老太太寄卖的,每年都托人捎来几盏,说“给等灯笼的孩子”。我攥着灯笼的手微微发抖,泪水突然决堤——原来奶奶一直在原地,用她的方式守护着我们的约定。
此刻,我把修复好的灯笼挂在书桌旁。每当深夜苦读困倦时,轻轻吹亮烛火,跳动的光晕里仿佛又看见奶奶的笑。她总说:“日子再难,心里的光不能灭。”这份温暖,穿越时空,在未来的每个路口向我招手。我知道,只要怀揣希望,终有一天,我们会在洒满灯笼光的小院重逢,到那时,我要亲手为奶奶编一盏最漂亮的灯笼,把这些年积攒的思念,都融进暖黄的光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