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45分) (据学生回忆)
20.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总会经历许多,也在经历中不断感悟与收获。担当的分量、尊重的温度、学习的乐趣、追求的执着,这些都可能成为我们生命中的深刻体验。
请以“而今才识到______的滋味”为题,从“担当、尊重、学习、追求”四个关键词中选择一个,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明确,内容具体,情感真挚;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一、审题立意
1. 关键词分析:
“而今”:暗示过去未曾领悟,需通过今昔对比展现成长感悟。
“滋味”:需将抽象情感具象化,通过味觉、触觉等感官描写传递复杂体验。
四个关键词:
担当:聚焦责任承担过程中的压力、成长与成就感。
尊重:围绕理解他人、平等相处带来的温暖与和谐。
学习:挖掘知识探索中的艰辛、突破与喜悦。
追求:刻画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坚持、迷茫与蜕变。
2. 立意方向:
以小见大,从个人经历折射人生哲理,如担当带来自我价值的实现,尊重收获双向奔赴的善意。
二、选材建议
1.生活类素材
担当方面,生活中可以选取照顾生病家人的经历,在日夜陪护、端水喂药中体会责任;或是主动组织班级活动,从前期策划到现场协调,感受肩上的重担 。尊重的生活素材可写倾听长辈讲述过去的故事,在耐心的交流中理解他们的人生智慧;也可以写在与同学相处时,包容彼此兴趣、习惯的差异。学习类的生活小事,比如自己攻克数学难题,在反复演算、推翻重来中摸索方法;或是自学烹饪、手工等新技能。追求的生活场景,可以是坚持运动打卡,克服惰性完成跑步目标;也能是备考冲刺阶段,挑灯夜战为考试做准备。
2.成长类素材
担当在成长中体现为主动承认错误,不逃避责任,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还可以是在团队合作中,主动承担困难任务,带领大家攻克难题。尊重的成长经历,比如在面对对手时,能包容对方的观点,即使竞争激烈也保持风度;或者在与朋友发生矛盾时,理解对方立场,通过沟通化解冲突。成长中的学习故事,可写在艺术特长训练中,无数次重复练习,打磨技艺;也能是探索跨学科知识,将不同领域的内容融会贯通。追求的成长历程,比如追逐艺术梦想,在枯燥的基本功训练中坚守热爱;或是进行职业规划实践,通过实习体验明确奋斗方向。
3.社会类素材
担当的社会表现可以是参与志愿者服务,如在社区为孤寡老人送温暖,或是在活动中维持秩序;也能是在社区事务里主动承担责任,为改善居住环境出谋划策。尊重的社会视角,有关注弱势群体,平等对待残障人士、流浪者;倡导文化尊重,尊重不同民族、地域的风俗习惯。学习方面的社会实践,可写参与科技竞赛备赛,与团队成员共同钻研创新;或是研习传统文化,学习非遗技艺,传承文化瑰宝。追求在社会中的体现,比如参与公益事业,为贫困地区儿童募捐书籍、物资;推动环保行动,组织社区垃圾分类宣传,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
三、结构提示
1. 双线并行式:以时间线(过去→现在)和情感线(懵懂→领悟)交织,增强层次感。
2. 片段组合式:用3-4个小标题串联不同场景,如“苦·责任初尝”“酸·误解时刻”“甜·收获瞬间”。
3. 悬念倒叙式:开篇抛出感悟,如“原来担当的滋味,是暴雨中的温暖”,再回溯事件。
四、范文示例
范文一:
而今才识到担当的滋味
暮色像浓稠的墨汁,渐渐浸染了整个校园。我站在教室门口,望着满地狼藉的纸屑和东倒西歪的桌椅,喉咙发紧——今天本该值日的同学都提前溜走了,而明天一早,教育局领导就要来检查卫生。
作为班长,我攥紧了手中的值日表。风从走廊的窗户灌进来,吹得纸张哗哗作响。“要不明天跟老师解释一下?”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我狠狠掐灭。想起上周班会课上,我信誓旦旦地说“有问题找班长”,此刻如果退缩,怎么对得起同学们信任的目光?
我深吸一口气,抄起扫帚开始清扫。教室后墙的挂钟滴答作响,六点,七点,八点……汗水顺着额头滑进眼睛,酸涩得生疼。当我蹲在地上用橡皮擦课桌角落的顽固污渍时,窗外已经亮起了星星。突然,走廊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几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是原本逃跑的值日生!
“对不起班长,我们刚在排练节目,忘记时间了……”小吴挠着头,满脸愧疚。我刚要开口,平时最调皮的阿杰已经抢过我手中的抹布:“剩下的我们来!你都干这么久了!”暖黄的灯光下,六双手同时舞动,扫地、擦窗、整理讲台,默契得像训练有素的乐队。
凌晨的月光透过玻璃斜斜洒进来,当最后一块黑板被擦得锃亮,我忽然意识到:担当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用行动唤醒更多人心中的责任感。第二天,检查组对我们班的卫生提出表扬,班主任欣慰地看着我,而我望着重新排好的值日表,在“班长”一栏郑重地画了个勾——这一次,我真正读懂了担当的滋味:它是起初独自负重的酸涩,是被理解后的回甘,更是带领大家共同前行的甜蜜。
范文二:
而今才识到尊重的滋味
蝉鸣声中,我攥着社团报名表站在“戏曲社”摊位前,犹豫不决。作为从小听摇滚长大的“酷女孩”,选择戏曲社一定会被同学们嘲笑吧?正当我准备转身离开时,社长白学姐突然开口:“同学,要试试画脸谱吗?”
她递来的调色盘上,石青与朱红在阳光下流转着神秘的光泽。我鬼使神差地接过画笔,笨拙地在空白脸谱上涂抹。“线条可以再流畅些,不过你选的配色很大胆!”学姐的声音温和而真诚,“很多人觉得戏曲老土,但其实它就像一座宝藏,每个角色都藏着故事。”
随着接触深入,我发现戏曲远比想象中精彩。白学姐会耐心讲解《贵妃醉酒》里水袖的韵味,也会笑着模仿《三岔口》的武打动作。但当我想把戏曲社的趣事分享到班级群时,却收到了嘲讽:“老年人才听戏吧?”“你这是要穿越回古代吗?”
我委屈地向学姐倾诉,她只是轻轻摇头:“尊重从来不是强迫别人认同,而是允许差异存在。”那天下午,她带着我在学校广场办了场“戏曲快闪”,凤冠霞帔的旦角与街舞少年同台,传统唱腔混搭现代音乐,引得同学们纷纷驻足。当看到曾经嘲笑我的同桌也跟着节奏鼓掌时,我忽然懂得:尊重不是迎合,不是妥协,而是以开放的胸怀接纳多元,用平等的姿态欣赏差异。
如今,我的书包上总挂着个小巧的京剧脸谱挂饰。每当有人好奇询问,我就会笑着讲述它背后的故事——尊重的滋味,就像那一抹石青与朱红,初看冲突,细品却美得惊心动魄。
范文三:
而今才识到学习的滋味
实验室的钟表指向凌晨两点,培养皿里的菌落依旧毫无变化。我盯着显微镜下模糊的图像,眼眶发酸。这是我第三次重做“微生物培养”实验,前两次都因操作失误宣告失败。
“放弃吧,文科生搞什么实验?”组员小王的话像根刺扎进心里。作为班级里的“语文尖子生”,我执意加入生物竞赛小组,本想证明自己文理兼备,却在实践操作中屡屡碰壁。手指上还留着上次被酒精灯烫伤的疤痕,此刻又隐隐作痛。
就在我准备收拾器材时,指导老师推门而入。“看看这个。”她递来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是几十年前学长的实验记录,“你看,他第十三次才成功分离出菌株。”纸张间密密麻麻的批注与修改痕迹,让我喉咙发紧。原来,所谓“学霸”的光环下,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咬牙坚持。
我重新戴上手套,调整显微镜焦距。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爬上窗台时,培养皿里终于浮现出期待已久的菌落形态。颁奖台上,捧着省赛一等奖证书的我忽然明白:学习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坦途。那些被失败浸泡的夜晚,那些推翻重来的勇气,那些与知识死磕到底的倔强,最终都酿成了名为“成长”的美酒。这滋味,苦涩中带着微甜,回甘悠长,让人欲罢不能。
范文四:
而今才识到追求的滋味
海拔4800米的雪山垭口,寒风裹挟着雪粒拍打在脸上,呼吸都成了奢侈。我瘫坐在岩石边,望着背包里沉甸甸的地质标本,双腿像灌了铅般沉重。这是我们“青藏高原科考”志愿队徒步的第七天,高原反应让我整夜无法入睡,脚底的水泡破了又结痂。
“要不我先下山?”话到嘴边,我瞥见队长小陈布满血丝却依然明亮的眼睛。出发前,他曾说:“每一块岩石都是地球的日记,我们要做的,就是读懂它们的语言。”此刻,他正跪在地上仔细标记岩层断层,睫毛上结着冰碴也浑然不觉。
我咬咬牙,重新背起行囊。在冰川消融区采集水样时,我们差点被突如其来的雪崩掩埋;在无人区迷路的夜晚,靠着北斗定位系统熬到天明。当我们的调研报告最终被收录进省级地质文献时,那些艰辛都成了勋章。更珍贵的是,我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路上,遇见了志同道合的伙伴,看见了比星辰更璀璨的理想之光。
站在实验室的落地窗前,望着城市灯火,我轻轻抚摸着那块从雪山带回的片麻岩。追求的滋味,是跋涉时的孤独,是迷茫时的痛苦,更是抵达终点时,灵魂与热爱相拥的震颤。它让平凡的生命,有了滚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