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写作(共60分)
26.请以“把____写成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3)不少于600字;
(4)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一、审题立意
题目“把____写成歌”需先补充宾语,核心在于将某个事物、情感或经历转化为“歌”的意象,通过“歌”的旋律、歌词、节奏等特点,展现其内在的情感与意义。立意可围绕“平凡中的诗意”“记忆的珍藏”“成长的感悟”等,强调用“歌”的形式赋予对象更深的情感价值。
二、选材建议
1. 亲情类:如“把外婆的皱纹写成歌”,用歌声的起伏对应皱纹里的岁月故事;
2. 成长类:如“把旧自行车写成歌”,借车铃的清脆与链条的磨损,回忆少年时光;
3. 自然类:如“把夏夜的蝉鸣写成歌”,用蝉鸣的节奏串联乡村夏夜的温暖;
4. 温情类:如“把街角的灯写成歌”,以灯光的明暗变化,讲述陌生人的善意。
三、结构提示
1. 开头:点明写作对象,用比喻将其与“歌”关联(如“外婆的皱纹像未谱完的旋律”);
2. 主体:分2-3个片段,从不同角度描写对象的细节,融入个人感受,用“歌”的元素(旋律、歌词、节拍等)贯穿(如“清晨的车铃是前奏,放学的链条声是副歌”);
3. 结尾:升华主题,点明“写成歌”的意义(如“这首歌永远在记忆里循环,温暖每个寒冬”)。
四、范文两篇
范文一:
把旧藤椅写成歌
总觉得外婆家的旧藤椅是有声音的。春末的午后,阳光穿过窗棂落在藤条上,我趴在椅背上数那些交错的纹路,外婆摇着蒲扇笑:“这椅子比你妈还大呢。”那时我不懂,只觉得藤条摩擦的“咯吱”声,像谁在轻轻哼着不成调的歌。
藤椅的“歌”是有前奏的。清晨的露水还没干时,外婆会坐在上面择菜,指尖划过藤条的缝隙,带起细微的“沙沙”声,混着远处卖豆浆的吆喝,像极了歌里最温柔的起承。我总爱蜷在她腿边,看阳光把她的白发染成金纱,藤椅被压得“吱呀”一声,像是怕惊扰了这份安静,轻轻应和着。
副歌该是夏夜的蝉鸣。外婆会把藤椅搬到院里,我仰着头数星星,她用蒲扇拍着我的背,讲她年轻时的事。藤条被晚风拂得轻轻晃,“咯吱——咯吱——”,节奏忽快忽慢,倒像在给蝉鸣打拍子。有一次我问:“椅子会累吗?”外婆摸着藤条上磨得发亮的地方:“它在唱呢,唱我们一家人的日子。”
后来外婆搬去了城里,藤椅留在老院。去年暑假回去,我又坐在上面,藤条硌得屁股有些疼,却比沙发更让人安心。阳光依旧落在藤条上,“咯吱”声里,我忽然听懂了那首歌:前奏是外婆的青春,副歌是我的童年,而那些磨平的棱角、松动的藤条,都是岁月写下的歌词。
原来有些东西不会消失,它们只是变成了歌,藏在记忆里。只要我轻轻坐下,那首关于藤椅、关于外婆、关于时光的歌,就会在心底缓缓响起,一遍又一遍。
范文二:
把街角的灯写成歌
街角的那盏路灯,亮了快十年了。它的光总带着点昏黄,像老唱片里走出来的调子,不耀眼,却让人踏实。我总觉得,它在悄悄唱着一首歌,唱给每个晚归的人。
路灯的“歌”,前奏是傍晚的风。放学晚了,我背着书包走过街角,它刚亮起的瞬间,光晕在地上铺开,像给路面镀了层暖金。风卷着落叶擦过灯柱,“沙沙”声里,灯光忽明忽暗,像歌手在调整呼吸,准备开口。有次下雨,我站在灯影里躲雨,看雨水顺着灯柱往下淌,在地面敲出“嗒嗒”的节奏,倒像是为这歌加了段鼓点。
副歌该是深夜的脚步声。有回补课到十点,远远看见路灯下站着个卖烤红薯的老人,铁皮桶里的炭火明明灭灭,红薯的甜香混着灯光漫过来。我买了一块,老人笑着说:“这灯比家里的灯暖。”正说着,一个晚归的外卖员停在灯影里擦汗,手机屏幕的光和路灯映在一起,他对着屏幕笑了笑,脚步轻快地消失在夜色里。路灯的光追着他的背影,“嗡嗡”的电流声里,像是在轻轻唱:“慢些走,别慌。”
上个月路过街角,发现路灯换了新的,亮得刺眼。我站了很久,却没等到那熟悉的“嗡嗡”声。卖红薯的老人还在,他说:“旧灯拆的时候,我听见‘咔哒’一声,像首歌结束了。”可我知道,那首歌没结束。它藏在烤红薯的甜香里,藏在外卖员的脚步声里,藏在每个被它温暖过的人的记忆里。
原来有些光会熄灭,但它们唱过的歌,永远亮在心里。就像那盏旧路灯,它的旋律早已刻进街角的风里,每当我想起,便觉得整个世界都温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