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指导:
在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立意” 是核心评分项之一。好的立意应像精准的指南针,既能紧扣题意,又能通过具体内容传递积极意义。但很多考生常陷入空洞、跑题或消极的误区,导致作文分数大打折扣。以下结合实例详细解析如何规避这些问题。
一、拒绝空洞:让立意扎根在具体土壤里
空洞的立意如同没有骨架的气球,看似饱满,实则轻飘飘没有分量。这类作文往往用大而化之的道理代替具体叙事,比如写 “坚持” 只说 “坚持能成功”,写 “亲情” 只喊 “妈妈很爱我”,却没有任何细节支撑。
(一)典型误区案例
1.《我也是一张中国名片》(2025 年江西中考作文题):有考生如此写道,“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愈发重要,我作为一名中国青少年,也要努力成为中国名片,为国家增光添彩。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全文都是这类宽泛的表述,没有结合自身具体事例,比如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时如何传播中国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展现中国传统美德等,“中国名片” 这一立意沦为空洞口号。
2.《春酿夏成》(2025 年淮安中考作文题):某考生文章里提到,“成功需要漫长的积累,就像春天播种,夏天收获。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心,慢慢等待,终会成功。” 没有具体阐述在哪个方面经历了从 “春酿” 到 “夏成” 的过程,比如学习一门乐器,从春日里最初艰难地识谱、按弦,夏日里克服手指酸痛坚持练习,最终能够流畅演奏一首曲子,缺少这些具体情节,文章就显得空洞无物。
3.《享受_____的时光》(2025 年凉山中考作文题):若考生填 “独处”,然后写 “独处时光很美好,能让我放松心情,思考人生。我喜欢一个人待着,享受这份宁静。” 却不描述在独处时具体做了什么,是阅读一本让自己沉醉的书,还是在绘画中沉浸于自我表达,没有这些细节,读者无法真切感受到 “享受” 的内涵。
(二)成因分析
考生往往错误地认为立意越高远、越宏大就越好,从而刻意追求 “大主题”,却忽视了中考作文更注重 “以小见大”。即通过一件具体细微的小事,深入挖掘,折射出深刻的道理。直接喊口号式的立意,缺乏具体事例与细节支撑,难以引发读者共鸣。
(三)改进技巧
1.小切口:选取具体且微小的切入点。比如写 “坚持”,可以聚焦于 “每天清晨坚持晨跑时,从最初跑几步就气喘吁吁,到逐渐能轻松跑完几公里” 这样的具体场景;写 “亲情”,可着眼于 “妈妈在每个夜晚为我悄悄掖好被角的动作” 这一细微举动。
2.细节锚点:添加丰富的感官细节。如描述紧张氛围时,用 “心脏像敲鼓一样,在胸腔里剧烈跳动,掌心的汗水不断渗出,濡湿了手中的笔”;描绘自然景色,“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细碎的光影,像一片片金色的羽毛,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吟唱”,以此让立意稳稳地扎根在具体内容中。
(四)优秀示范
1.《我也是一张中国名片》:“在学校组织的国际交流活动中,我负责接待一位来自英国的小伙伴。当他好奇地问起中国传统节日时,我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剪纸,现场为他展示如何剪出精美的双喜图案。我一边讲解剪纸蕴含的美好寓意,一边示范剪纸技巧,他的眼睛里满是惊叹。那一刻,我知道,我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也是一张中国名片 。”
2.《春酿夏成》:“春日,我报名参加了书法兴趣班。面对陌生的毛笔,我的手总是颤抖,写出的字歪歪扭扭。每一笔的起承转合都异常艰难,就像在荆棘丛中摸索前行。到了夏天,教室闷热得像蒸笼,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渗出,滴落在宣纸 上。但我依旧一笔一划地临摹,从横平竖直练起,不断调整握笔姿势和用力方式。终于,在一次书法展览中,我的作品被挂在了展厅显眼位置。从春到夏,我用坚持和努力,完成了这场书法学习的‘春酿夏成’。”
3.《享受独处的时光》:“周末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靠窗的书桌 上。我翻开那本心仪已久的《百年孤独》,瞬间沉浸在魔幻现实主义的世界里。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神秘的情节发展,让我仿佛置身于马孔多小镇。我时而为人物的命运叹息,时而在脑海中勾勒书中描绘的画面。时光在书页的翻动中悄然流逝,没有外界的纷扰,在这独处的时光里,我与作者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尽情享受着这份精神的盛宴 。”
二、严防跑题:让立意始终紧扣题眼
跑题是中考作文的 “致命伤”,这类作文往往开篇还行,写着写着就偏离中心,就像航船偏离航线却不自知。
(一)典型误区案例
1.《相互成全》(2025 年上海中考作文题):有考生开篇点明要写与朋友相互成全的故事,可在行文过程中,大篇幅讲述朋友在学习上帮助自己提高成绩的事情,却没有阐述自己是如何成全朋友的,只突出了一方对另一方的帮助,偏离了 “相互” 这一关键题眼,没有体现出相互成就的双向性。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25 年连云港中考作文题,议论文方向):部分考生在论述时,将重点完全放在阐述 “读万卷书” 的重要性上,列举大量名人因读书而取得成就的例子,却对 “行万里路” 只字不提,或者只是简单提及旅行能增长见识,没有深入探讨读书与行路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如读书如何为行路提供知识储备,行路又怎样加深对书中知识的理解等,导致文章偏离主题。
3.《在艰难求索中不动摇创造,才为难能可贵》(2025 年广东中考作文题材料之一):某考生以科技创新比赛为例,讲述自己在比赛中遇到困难,如实验材料不足、时间紧迫等,但文章主要围绕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完成比赛任务展开,没有突出 “创造” 这一核心元素,比如在困境中通过创新思维想出新的实验方法或解决方案,所以偏离了题意。
(二)成因分析
1.审题不细致:考生在拿到题目后,没有仔细研读,未能准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比如 “相互” 强调双方的互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重点在两者的关联,若模糊这些关键词的内涵,写作方向很容易跑偏。
2.写作中缺乏 “扣题意识”: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时刻牢记主题,没有在段落衔接处巧妙设置 “回题句”,导致思路逐渐脱离主题,像脱缰的野马,越跑越远。
(三)改进技巧
1.关键词锁定:审题时,仔细圈出题目中的 “题眼词”。如《那一刻的绽放》,要紧扣 “那一刻”(时间限定)和 “绽放”(突破性的成长);《与自己握手言欢》,关键在于 “握手言欢” 所代表的与自己和解、接纳自己的内涵。
2.扣题句贯穿:在每一段的段首或段尾设置 “显性扣题句”。比如写《坚持的力量》,第二段开头可写 “在练习钢琴的过程中,手指因长时间按压琴键而酸痛不已,但我告诉自己,这是坚持在考验我的意志,就像战士在战场上面对敌人的冲锋,不能退缩”;第三段结尾可写 “随着比赛日期的临近,我不断加快练习进度,每一次流畅弹奏完一首曲子,都是坚持在为我积累胜利的筹码” ,以此确保文章始终围绕主题展开。
(四)优秀示范
1.《相互成全》:“我和同桌都是绘画爱好者,我们约定一起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准备过程中,我擅长色彩搭配,便帮他分析如何让画面色彩更协调;他则在构图方面更有经验,耐心地指导我怎样安排画面元素能突出主题。比赛那天,我们带着彼此的建议和鼓励走上赛场。最终,我们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相互学习、相互支持,正是因为彼此的成全,才让我们在绘画道路上都迈出了一大步 。” 文章每一段都围绕 “相互” 展开,从相互帮助的具体行为到最终的相互成就,紧扣题眼。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读《徐霞客游记》,书中对名山大川的精彩描绘让我心生向往。于是,在假期我踏上了前往黄山的旅程。当我亲眼看到那奇松、怪石、云海,才真正理解了书中‘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精妙。登山途中,身体的疲惫让我对徐霞客不畏艰险、走遍山川的精神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读书让我对世界有了认知,行路则让这种认知变得鲜活、深刻 。” 文中多次出现类似 “读书与行路相互作用” 的扣题表述,清晰阐述了两者关系。
3.《在艰难求索中不动摇创造,才为难能可贵》:“在参加科技创新比赛时,我们小组面临着实验材料严重短缺的困境。常规材料无法获取,实验进度陷入僵局。这时,我突然想到能否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替代。经过反复尝试,我们发现废弃的塑料瓶经过改造,可以作为简易的实验容器。在不断调整实验步骤和参数后,我们成功完成了实验,并且在比赛中获得了创新奖。正是在艰难时刻不放弃创造,才让我们突破了困境,收获了成功 。” 全文围绕 “艰难求索” 与 “创造” 展开,突出了在困境中坚持创造的核心。
三、摒弃消极:让立意带着向上的力量
中考作文倡导 “积极健康的价值导向”,若立意充满抱怨、悲观或戾气,即使文笔再好也难获高分。消极立意常见于写挫折时只放大痛苦,写亲情时只吐槽父母,写社会时只看到阴暗面。
(一)典型误区案例
1.《有时候敢于做比准备好更重要》(2025 年济南中考作文题):某考生在文章中抱怨自己因为缺乏充分准备,在多次尝试新事物时都遭遇失败,进而得出 “没有准备好就行动是鲁莽的,根本不可取,还是要万事俱备才能行动” 这样消极的结论,完全违背了题目所传达的积极理念。
2.《享受_____的时光》(2025 年凉山中考作文题):若考生填 “孤独”,文章中一味倾诉孤独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如被同学孤立、无人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却没有从孤独中挖掘出自我成长、内心沉淀等积极意义,整篇文章就会被消极情绪笼罩。
3.《相信自己的力量》(2025 年滨州中考作文题):部分考生因自身经历挫折,在文中表达 “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自己太弱小,根本不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目标” 等消极想法,没有展现出在困境中对自我力量的探寻与觉醒。
(二)成因分析
考生混淆了 “真实情绪” 和 “积极立意” 的边界。在写作时,将挫折后的难过、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对社会现象的不满等真实情绪,过度放大且未加以转化,只停留在负面情绪的宣泄上,而没有写出从困境中走出、从矛盾中理解、从现象中看到希望的积极转变,就像黑夜过后没有迎来黎明的曙光。
(三)改进技巧
1.转忧为进:在写挫折时加入 “转机句”。比如考试失利后,可写 “看着满是红叉的试卷,泪水模糊了双眼。就在我满心沮丧时,突然想起老师曾说过‘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我静下心来,仔细分析错题,发现了自己知识的漏洞。这次失败不是终点,而是我查漏补缺、提升自我的新起点”。
2.价值升华:写矛盾时加入 “理解句”。如与父母发生争执后,“和父母大吵一架后,我气呼呼地回到房间。夜深了,我听到父母房间传来轻轻的叹息声。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他们的唠叨和严厉,都是源于对我的爱,只是方式或许有些急切。我应该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是一味地顶嘴 。” 通过这样的语句,将矛盾转化为理解,提升文章立意。
(三)优秀示范
1.《有时候敢于做比准备好更重要》:“在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时,我准备得并不充分,演讲稿还没背熟,也没有进行太多的模拟演练。站在后台,听着前面选手精彩的演讲,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当主持人念到我的名字时,我告诉自己,不能退缩。走上台,我深吸一口气,开始演讲。过程中虽有忘词的小插曲,但我凭借着临场发挥,顺利完成了演讲。台下响起的掌声让我明白,有时候,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在行动中去完善,比在原地等待准备好更重要。这次经历让我有了面对未知挑战的勇气 。” 文章从最初的紧张无措,到勇敢尝试并有所收获,传递出积极的力量。
2.《享受孤独的时光》:“曾经,我害怕孤独,觉得那是被世界遗忘的感觉。直到有一次生病在家,父母都去上班了,我一个人躺在床上。百无聊赖中,我翻开了一本诗集。那些优美的诗句,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我内心的角落。在孤独中,我第一次如此专注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思考人生的方向。我发现,孤独并非是坏事,它是自我成长的一片净土。从那以后,我开始享受每一段孤独时光,在阅读、写作中充实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强大 。” 文章从对孤独的恐惧,转变为享受孤独带来的成长,立意积极向上。
3.《相信自己的力量》:“参加运动会 800 米项目,站在起跑线上,看着身边比自己高大强壮的对手,我心里有些发怵。比赛开始后,没跑多远我就落在了后面。呼吸越来越急促,脚步也变得沉重。但当跑到一半时,我在心底给自己加油打气:‘我也可以,我不能放弃’。我调整呼吸,加快步伐,一点点超越前面的选手。最终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满脸汗水却满心欢喜。原来,只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就能突破自我,创造奇迹 。” 通过比赛中的自我激励与突破,展现出积极向上的信念。
四、立意的 “三原色” 原则
中考作文的立意就像绘画的三原色,用 “具体” 代替空洞(红色,有温度),用 “扣题” 防止跑偏(蓝色,有方向),用 “积极” 传递力量(黄色,有光亮)。平时练习时,可在动笔前先写 “立意提纲”:用一句话明确中心,标注两个支撑细节,确定一个升华点。比如写《校园里的风景》,提纲可以是 “中心:操场角落的野菊体现顽强;细节:石缝中扎根、雨后开花;升华:平凡生命的韧性”。
记住,好的立意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从具体的生活褶皱里生长出来的思想,既贴着地面行走,又向着阳光生长。
典范引领:
(2025·山东烟台·中考)当生活让你感到乏味时,何不拥抱它,或许你会发现平淡的日子里也有星光闪耀;当挫折让你感到沮丧时,何不拥抱它,或许你会发现那些挫折正是你成功的垫脚石……许多事物,既然无法改变,何不拥抱它,或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天地”。
请以《何不拥抱》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学校名和地名。
【写作指导】
一、题目剖析
《何不拥抱》是一道极具启发性与开放性的命题作文。从语法结构看,“何不” 为反问句式,蕴含强烈的呼吁、引导意味,催促考生转换视角,重新审视生活境遇;“拥抱” 是核心动词,它在此并非单纯的肢体动作,而是象征接纳、热爱、融入的积极态度。从内涵解读,这一题目引导考生突破惯性思维,在面对生活乏味、挫折困境或不可改变之事时,主动探寻积极意义,展现对生活、成长的深度思考。
二、立意方向
拥抱挫折,砥砺成长:挫折是成长路上的常客,可立意于在面对考试失利、比赛落败、努力无果等挫折时,从抗拒、沮丧到主动拥抱,剖析挫折背后的收获,如发现自身知识漏洞、锻炼心理韧性、领悟成功不易等,凸显挫折是成功垫脚石的哲理。例如,在准备重要演讲比赛时,反复练习却始终无法克服紧张忘词的问题,一度想要放弃。但在老师鼓励下,选择拥抱这份挫折,深入分析紧张根源,通过不断模拟演练、心理暗示等方式,不仅完成了比赛,还收获了自信与成长。
拥抱生活,找寻美好:生活既有柴米油盐的琐碎,也藏着诗意与惊喜。可聚焦于日常平凡日子,从忙碌学业、平淡家务中挖掘闪光点,如清晨家人准备的早餐、夜晚小区的温馨灯光、邻里间的一句问候等,展现平淡日子里的星光,传递对生活的热爱。像每日清晨,在忙碌上学途中,留意到街边早餐店热气腾腾,老板热情招呼顾客,那烟火气与人情味交织,便是生活馈赠的美好,值得用心拥抱。
拥抱变化,顺势而为:时代飞速发展,生活中充满不可控变化,如家庭搬迁、学校改革、社交圈子变动等。立意可围绕如何从对变化的不安、抵触,到理解、接纳并拥抱变化,阐述在变化中适应新环境、结识新朋友、开拓新视野的积极意义。比如因父母工作调动转学到新城市,起初对陌生环境充满恐惧,但主动融入新班级,参与社团活动,发现新城市丰富的文化与多样的生活方式,从而感激这次变化带来的成长契机。
拥抱自然,感悟生命:自然是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可描写在亲近自然过程中,如登山、观海、漫步森林,从自然景象中汲取力量、领悟生命真谛,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拥抱自然的愉悦。例如,攀登高山时,看着陡峭山路与沿途顽强生长的植物,感受到生命的坚韧;登顶俯瞰壮阔山河,体悟到自身渺小与世界广阔,心灵在与自然的拥抱中得到滋养。
三、写作思路
(一)记叙文写作思路
1.开篇点题:采用倒叙手法,以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拥抱场景开篇,如在舞台上表演失误后,沮丧之时朋友给予的温暖拥抱,引发读者好奇,顺势点出 “何不拥抱” 这一主题。
2.叙述经历:详细叙述自己面临困境(挫折、乏味生活、变化等)的具体事例,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描述困境中的心理活动、行为表现,展现内心从抗拒到转变的挣扎过程。如在准备考试却遭遇成绩瓶颈期,焦虑、自我怀疑,看到周围同学进步,内心充满挫败。
3.转折转变:设置关键转折点,促使自己决定拥抱困境。可以是偶然读到的一句话、他人的一次鼓励、自身的一次感悟等。比如在图书馆偶然看到一本励志书籍,其中关于面对挫折的论述让自己深受触动,决心改变态度。
4.结尾升华:描述拥抱困境后的收获与成长,回扣开篇,再次强调 “何不拥抱” 的积极意义,将个人经历上升到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如 “那次考试虽未取得理想成绩,但在拥抱挫折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坚持与自我调整,这比成绩本身更珍贵。生活中,无论何时,何不勇敢拥抱,因为美好或许就在转角”。
(二)议论文写作思路
1.提出论点:文章开篇通过引用名言、列举生活现象等方式,引出中心论点 “面对生活种种,我们应积极拥抱,而非逃避”,如 “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生活布满荆棘,何不张开双臂,勇敢拥抱,在拥抱中找寻力量与希望”。
2.论证论点:采用 “分论点 + 论据 + 分析” 的结构进行论述。分论点可从拥抱挫折、拥抱生活、拥抱变化等不同角度设置。如论述 “拥抱挫折能铸就辉煌” 时,列举贝多芬双耳失聪却拥抱命运挫折,创作出不朽《命运交响曲》的事例,分析挫折激发其创作灵感,成为他艺术生涯攀登高峰的动力,进而论证拥抱挫折的价值。
3.联系现实: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青少年成长困境等现实问题,如学生因学业压力产生厌学情绪、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迷失自我等,阐述拥抱生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增强文章现实意义。
4.总结升华: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论点,发出呼吁,鼓励读者在生活中积极践行拥抱的态度,如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怀揣拥抱生活的勇气,定能穿越风雨,迎来彩虹。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生活的每一面,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四、素材运用
1.名人故事素材: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却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拥抱生活,通过演讲激励全球无数人,他的故事可用于论证拥抱挫折、拥抱生活的主题;屠呦呦在艰苦科研环境中,多次遭遇失败,却始终拥抱科研困境,最终发现青蒿素,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适合用于阐述拥抱困难、坚持创造的观点。
2.诗词名言素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展现出李白面对仕途坎坷时,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与积极拥抱生活的豪情,可引用在记叙文结尾升华或议论文论证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描绘竹子在恶劣环境中坚挺生长,体现出坚韧不拔、拥抱困境的精神,用于论述挫折主题时能增强说服力。
3.生活实例素材:自身经历的考试失利后重新振作、班级同学克服内向性格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家人在生活变故中相互扶持乐观面对等生活小事,都是贴合主题的鲜活素材。将这些素材融入文章,能让内容更具真实感与感染力,如在描写自己学习绘画遭遇瓶颈时,详细刻画画笔不听使唤、画作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沮丧,以及后来通过参加绘画交流活动,学习他人经验,重新拥抱绘画的过程,使文章生动且富有生活气息。
【例文】
何不拥抱
生活像一条蜿蜒的长河,有时平静如镜,映照着单调的日常;有时波涛汹涌,裹挟着猝不及防的挫折。当我们被乏味与沮丧困住时,或许该尝试张开双臂,去拥抱那些看似无法改变的事物,因为在拥抱的瞬间,往往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力量。
去年冬天,我转学到了一所新学校。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让我感觉自己像一只离群的孤雁。课程进度的差异,更让我在学习上力不从心,每天都过得压抑又迷茫。我讨厌这种格格不入的感觉,试图逃避,可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直到有一天,我在校园的角落里看到一株腊梅。寒风中,它的枝干嶙峋,却倔强地绽放着一朵朵金黄的花朵,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与其抗拒,不如像腊梅拥抱寒冬一样,去拥抱这新的生活。
从那以后,我主动参与班级活动,积极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问题。我发现,当我真诚地与同学们交流时,他们也报以友善的微笑;当我静下心来钻研难题时,知识的大门正缓缓向我敞开。曾经令我烦恼的陌生环境,逐渐变得熟悉而温暖。我在拥抱新生活的过程中,收获了友谊,也取得了学习上的进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其实,人生中这样的时刻还有很多。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害怕黑夜,总觉得黑暗中藏着未知的危险。每到夜晚,我都要紧紧开着灯,蜷缩在被窝里。母亲看出了我的恐惧,她温柔地告诉我:“黑夜不是敌人,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我们。”她拉着我的手,带我走到院子里。在黑暗中,我抬头仰望,发现夜空中布满了璀璨的繁星,月光如水般洒在大地上,一切是那么静谧而美好。那一刻,我不再害怕,而是试着去拥抱黑夜。从那以后,我爱上了夜晚,爱上了这份独有的宁静,也明白了有些看似可怕的事物,只要我们勇敢拥抱,就能发现它别样的美。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许多无法改变的事物,也许是平淡的日常,也许是突如其来的挫折。但当我们选择拥抱它们时,就像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那些曾经以为的困境,会变成成长的阶梯;那些看似乏味的日子,会闪耀出独特的光芒。所以,当我们再遇到无法改变的事物时,何不张开双臂,给它一个温暖的拥抱,去发现属于自己的“天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