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写作指导:如何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
写作线性逻辑推导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化万物”
【“道生一”——提炼题旨,确立核心(精准立意)】
【“一生二”——解构题意,深挖事理(明晰逻辑)】
【“二生三”——具象事理,生发事例(充实材料)】
【“三化万物——支撑题意,切合事理(精准表达)】
起点:混沌的“道”(作文题目、材料、要求、个人知识储备)
终点:有机统一的“万物”(一篇高质量、切合题意的文章)。
三个学段作文题
六年级小考作文题:
路,可以是脚下的道路、思考的思路、解决问题的出路, 也可以是路上的经历……
请你写一篇与“路”有关的作文,可以介绍一条真实的路,也可以写路上发生的难忘的事,还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成长道路。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写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中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在以“演讲”为主题的“活动·探究”单元学习中,班级将举办演讲比赛。
赛前,小凌说:“老师,我刚写了一篇很好的议论文,正好用来演讲,您觉得合适吗?”
老师微笑着说:“欲知,且试。相信你会对演讲有更清楚的理解。”
赛后,小凌找到了老师:“听众对我的演讲不是很感兴趣。现在我明白了,演讲稿不同于议论文,心中要有听众,才会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另外,我还在这次登台演讲中摸索出一些新的方法和技巧,有了不少感悟,这是演讲之前不可能想到的。”
老师欣慰地说:“你看,真知还是要靠实践得来。这一试,还让你有了新的收获。”
试一试,方能获得真知。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II)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不同体例不同内容的写作表达题遵循的规则有更多的一致性。同时,符合语义且精准表达的答案往往也可以是一致的。
写作,作为一种在特定规则与时限内进行的智力与表达能力的综合活动,其从初步构思到最终成篇的过程,恰似中国古代哲学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化模型,蕴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
“道生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模型不仅描绘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也为我们理解和指导高水平写作,特别是确保内容“切合题意”这一核心要求,提供了一个清晰、可操作的思维框架,将看似复杂的写作过程拆解为系列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步骤,极大地提升了答题的精准性和效率。
【“道生一”——提炼题旨,确立核心(精准立意)】
“道生一”的具体任务与方法
输入:题目材料、要求、个人知识储备。
处理:
A.深度剖析,界定边界:识别关键词、核心概念、限定条件;分析材料间的关联性、情感倾向:归纳出写作的“话题”和“问题情境”,
B.精准聚焦,提炼题意:结合命题意图,针对“问题情境”给出核心判断/回答,凝练成“题意”(中心论点)。
输出:明确的话题、问题情境、命题意图、唯一且精准的“题意”(中心论点)。
请基于作文题目,完成下边问题。
1.基于作文的材料或题目,表述出本题的话题(写作范围)
2.从作文题的材料中分析出本题针对的问题情境。
3.写一段话表述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4.用精简而直白的语言表述出本题的题意。
5:请从为什么和怎么办两个角度,为本题的题意(中心论点)提供一些分论点。
所以这个作文题,分析如下。
1.本题的话题(写作范围)
小学:各种各样的‘路’和路上的经历
中学:“路”的多重含义与人生实践(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道路、思维路径、问题解决途径、人生经历、成长轨迹)
显然有多个话题。
2.题目中的问题情境
面对题目赋予的“路”这一多义主题,考生!往往在定位写作角度、聚焦中心立意时感到迷茫,不知从哪一条“路”切入才能既切合题意,又能深刻发掘事理。
小学:平时遇到“路”的时候,我们会遇到什么情况呢?
比如,我们走在路上,可能会遇到平坦的路,也可能会遇到崎岖不平的路;我们学习的时候,可能会遇到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我们长大,要选择做什么,也会迷茫。这些都是“路”带给我们的挑战和选择。
所以,本题针对的问题情境是:“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路’(包括实际的道路和抽象的成长、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我们可能会遇到困难、选择或者需要经历一些事情,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和应对这些‘路’?
中学:在现代社会多元选择与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个体在面对人生方向、成长困惑、问题挑战时,如何理解“路”的本质与价值(路径、过程),以及如何走好自己的“路”,以实现自我成长。人们常常只关注“路”的终点(成功、成就),而忽略了“路”本身所蕴含的探索、磨砺、选择与积累的深层意义,
3.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当下社会中,部分人存在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现象,过于依赖理论知识,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命题人希望学生通过对小凌演讲这一事件的思考,关注到实践在认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和认知观念,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真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的精神品质。
4.本题的题意(中心论点)
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突破认知局限,获得真知。
【高考作文题】
1.本题的话题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表达与担当。
2.问题情境:面对时代变迁、民族兴衰或个人困境,个体往往会呈现压抑、沉默、痛苦乃至逃避的境况之中。
3.命题意图:命题人意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在历史洪流与时代变迁中,个体所面临的困境、挣扎与选择。通过老舍笔下艺人的“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的压抑,艾青“嘶哑的喉咙歌唱”的决绝,以及穆旦“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的激情与担当,启发学生审视个人与国家、民族命运的联结。这提示考生,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个体都应葆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出属于时代的强音,以行动践行使命,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从而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历史自觉与使命担当。
4.题意:在变迁的时代洪流中,个体应勇于挣脱困厄,以坚韧的意志和深沉的担当,发出时代之声,以行动践行使命,共同书写民族与历史的篇章。
5.分论点:
分论点一:个体之声,是时代精神的凝聚与反映,更是冲破困厄的勇气宣言。侧重“为什么”要发声,以及发声的价值与勇气)
分论点二:时代担当,不仅在于发声,更在于以带血的双手,践行使命,汇聚民族的磅礴力量。(侧重“怎么办”,强调行动的实践性与集体性)
分论点三:新时代的青年,当以青春之我,赓续前贤薪火,发出属于我们的时代强音,书写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侧重“怎么办”,将主题升华到当代青年的使命)
【“一生二”——解构题意,深挖事理(明晰逻辑)】
从核心(题意)到结构,构建叙述和论证的骨架。
确立了核心“题意”(一)之后,便进入“一生二”的深化阶段。“一生二”并非简单地将“一”分成两半,而是深入“一”的内部,解构其核心概念,探寻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事理逻辑),并由此衍生出支撑“一”的主要事理要素和逻辑结构。
这里的“二”可以理解为构成核心题意的基本要素、正反两面、不同层面、因果链条等。揭示并梳理清楚题意内蕴含的“事理逻辑”——即事物内部要素的属性、相互联系及演变规律——是使题意能够有效生发具体写作内容的关键。
这个逻辑链条是文章的“路线图”和“骨架”,决定了文章要“写什么”(内容要素)、“怎么写”(组织结构、详略安排)
“一生二”具体任务与方法
输入:提炼出的“题意”(中心论点)。
处理:
A.解构核心概念:明确题意中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揭示其多重属性和深层价值。
B.建构逻辑链条:分析核心概念内部及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因果、递进、并列等),形成支撑题意的“事理逻辑链”(分论点或论证层次)
输出:题意核心概念的精准阐释、清晰的“事理逻辑链”(文章的骨架)
1.基于上一部分提炼出的作文题题意,找准该题意的核心概念,并准确阐释这一核心概念在题意表达中的内涵和外延。
2.基于题意核心概念的内涵和题意的整体语意,拟写出本作文题意蕴含的逻辑链。
故,分析如下:
1.核心概念阐释
中学:
“路”的内涵:
(1)抵达某地的途径:路径、方式、过程。
(2)方向与目标:“路”的延伸性使其成为“方向”的象征,隐含着对未来的规划与追求。人们常用“问路”“指路”表示寻求方向或指引;“迷路”则比喻人生失去目标、陷入迷茫。不同的“路”也对应不同的选择,如“歧路”象征人生的分叉口。
(3)规律与真理:宇宙万物的运行法则,对规律、真理的探索之路。“思考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逻辑路径。解决问题的出路:面对困难时寻找的解决方案。
(4)经历与磨砺:人生中经历的各种磨砺、挑战、探索、实践的过程。
“路”的外延;
包括各种具体的道路:乡间小路、城市街道、山间小径等
还可以是学业的探索之路、职业的奋斗之路、精神的求索之路、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困境的出路等。
2.题意蕴含的逻辑链(中学)
(1)起点/背景:人生充满未知与选择,每个人都必须踏上属于自己的“路”。(引出“路”是人生的组成部分)
(2)第一步:勇敢地选择并踏上这条“路”,是开启一切可能的前提,即使它:充满未知与挑战。(强调“选择”与“勇气”)
(3)第二步:在行走过程中,必然遭遇曲折、困境与失败,这些是磨砺心智、积累经验的必经环节,。(强调“磨砺”与“经历”
(4)第三步:面对困境,通过反思、学习与调整,将挫折转化为成长的养分,不断拓宽认知边界,深化对自我的理解。(强调“反思”、“学习”与“内化”
(5)第四步:坚守内心的方向与选择,不为外界所惑,持续探索,最终形成独特的自我风格与人生智慧。(强调“坚持”与“自我塑造”)
(6)终点/价值:最终抵达的并非一个固定的世俗终点,而是心灵的丰盈、智慧的沉淀和独特自我的实现,这才是“路”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强调“内在价值”与“超越性”)
【中考作文题】
1.题意的核心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
实践:
内涵:指个体通过行动、尝试或亲身参与,将理论、设想或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的过程。其核心语意特征可概括为:躬身入局、进入情境、触发问题、思辨求解、认清实质、获得真知。
外延:包括生活中的尝试(如学习新技能、解决问题)、工作中的探索(如科研实验、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
在本题语境中,实践特指小凌通过演讲比赛的实际参与,突破了原有认知,获得了关于演讲的新理解和感悟。
真知:
内涵:指通过实践验证、感悟或体验获得的深刻、真实、可靠的认知或智慧。外延:包括对事物规律的深刻理解、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对自我能力的重新认识等。
在本题语境中,真知表现为小凌通过演讲实践领悟到的“心中要有听众”以及新的方法和技巧。
【“二生三”——具象事理,生发事例(充实材料)】
“二生三”具体任务与方法:
输入:“事理逻辑链”(文章骨架)现实社会现象、个人素材库处理:
A.定向取材,关联现实:针对事理逻辑链的每个环节,搜寻与时代特征、生活实际紧密关联的典型素材。
B.精选素材,务求典型:筛选最具代表性、说服力且新颖的素材,确保多样性和充分性。
C.素材处理,融入论证:对素材进行概括叙述,并进行深入分析,阐明其如何支撑特定事理和分论点。
输出:丰富、典型、经过分析的论证材料(文章的血肉)
1.基于第一部分提炼出的题意,表述与此题意相关联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情境和相关现象。
2.基于第一部分提炼出的题意,选准一件典型事例来支撑该题意,再依据第二部分提炼出的题意的逻辑链,依照逻辑链的顺序,展开叙述这一典型事件,并标明事件叙述的过程与逻辑链的对应关系。同时,为了达到最佳的支撑效果,还要注明对应逻辑链支撑的内容的详略安排。
【“三化万物——支撑题意,切合事理(精准表达)】
【高考作文题】
心之所向,声之所达,行之所至
老舍笔下,艺人“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那份欲语还休的困顿,是时代重压下个体挣扎的缩影:艾青诗中,“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那份即使身处绝境也要发出生命强音的决绝,是生命韧性的极致彰显;穆旦的“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那份以血肉之躯拥抱民族觉醒的磅礴激情,更是将个体命运融入时代洪流的深沉担当。这三则意象,跨越时空,共同指向一个深刻的命题: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个体如何冲破困厄,以何种姿态发出自己的声音,又如何以行动践行使命?答案昭然:在变迁的时代洪流中,个体应勇于挣脱困尼,以坚韧的意志和深沉的担当,发出时代之声,以行动践行使命,共同书写民族与历史的篇章。
个体之声,是时代精神的凝聚与反映,更是冲破困厄的勇气宣言。回望百年前那个风雨飘摇的中国,民族的沉疴与精神的麻木,让无数有识之士“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鲁迅先生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他曾怀抱“医人救国”的理想远赴日本学医,却在仙台医专的课堂上,亲眼目睹了日俄战争中中国人被日军砍头示众,而围观的同胞们却麻木不仁、毫无悲悯的幻灯片。这一幕,如当头棒喝,瞬间击碎了他医学救国的信念,让他“心里直翻腾”,深感医学只能医治身体疾病,却无法根治国民精神上的麻木与愚昧。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与挣扎,对何去何从感到迷茫,仿佛“开不了口”去解释这民族的的悲哀。然而正是这份深沉的困顿与痛苦,最终促使他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他意识到,要唤醒沉睡的民族,必须从改造国民精神入手,而文学正是那把“疗治国民精神”的手术刀。他深知这条路充满荆棘,但他心中那份对民族深沉的爱与责任,化作了对发出“声音”的强烈渴望,即使这声音可能“嘶哑”,也必须发出。
于是,他以“横眉冷对千去指”的姿态,投身文学创作与思想批判,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直指“吃人”的封建礼教;《阿O正传》深刻剖析国民劣根性;《呐喊》、《彷徨》等小说集和大量杂文,以犀利、深刻的笔触,揭露社会黑暗,批判国民的麻木与愚昧。他的文字充满了愤怒、痛苦与挣扎,是“嘶哑”的,因为它承载着民族的沉重与个人的孤独,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孤独呐喊,却也因此更显其真诚、深刻与振聋发聩的力量,成为那个时代最清醒、最深刻的“时代之声”。这“嘶哑的歌唱”,不仅是鲁迅个人精神的洗礼,更是对民族沉疴的深刻诊断与疗救,它以勇气为笔,为后来者的觉醒与奋起奠定了思想基石。
然而,时代担当,不仅在于发声,更在于以带血的双手,践行使命,汇聚民族的磅礴力量,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之声”,更在于他以“带血的双手”践行了知识分子对民族的深沉使命。他积极参与进步文化运动,与反动势力进行不屈的斗争,面对国民党政府的迫害、文坛论敌的围攻,他从未退缩,用自己的声誉和生命为青年指路,为正义呐喊。他所承受的攻击、围剿、甚至生命威胁,正是他“带血的双手”的写照。他以实际行动拥抱觉醒的民族,推动思想解放,其精神与穆旦“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磅礴力量相呼应。鲁迅的“声”与“行”唤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放眼当下,新时代的青年,更当以青春之我,赓续前贤薪火,发出属于我们的时代强音,书写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我们或许不会经历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复杂多元的挑战;信息洪流的冲击、社会思潮的激荡、个人成长的困惑。此时,我们更应避免“心里直翻腾”后的沉默,更要拥有“嘶哑喉咙歌唱”的勇气,更要具备“带血双手拥抱”的担当,无论是投身科研攻关,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还是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抑或是坚守岗位,在平凡中创造不凡,这都是我们发出时代之声、践行时代使命的具体行动。袁隆平院士用一粒粒种子喂饱了中国人的饭碗,是科技工作者最响亮的“时代之声”:无数医护人员在疫情中逆行而上,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防线,是新时代最感人的“带血拥抱”。他们的“声”与“行”,无不诠释着个体与民族命运的紧密相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化万物”,个体的觉醒与担当,正是时代进步的源泉。从老舍笔下的困顿,到艾青诗中的决绝,再到穆旦笔下的激情。我们看到的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将内心的翻腾化为嘶哑的歌唱,再将歌唱化为带血的拥抱与行动。这不仅是历史的轨迹,更是对当下青年的深切呼唤。作为对时代的弄潮儿,我们当以清醒的认知洞察时代脉搏,以坚韧的意志冲破困顿,以真诚的情感发出我们独特的“时代之声”,更要以无畏的行动和深沉的担当,去拥抱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汇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让我们的“声”与“行”,成为照亮未来的不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