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琴声里的进退》写作指导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赛跑,要不断地超越别人,不断地向前冲,才能取得成功;也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有时停下脚步,向后退一步,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元朝诗人张养浩说:“进则安居以行其志,退则安居以修其所未能,则进亦有为,退亦有为也。”你是如何看待人生中的进与退的呢?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确定文体。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不泄露考生个人信息;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⑤不少于600字。
【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
1.审题立意。材料围绕“人生中的进与退”展开,指出有人认为人生要不断超越(进),有人认为应关注过程、适时停下或后退(退),张养浩的话更点明“进亦有为,退亦有为”。审题时需理解“进”指积极进取、追求目标,“退”并非消极逃避,而是沉淀自我、调整方向。立意可聚焦“进与退相辅相成”,强调适时进退的智慧——既要勇于向前突破,也要懂得在恰当时候停下反思,两者结合才能让人生更从容。需联系生活实际,避免空谈,体现对成长中进退选择的思考。
2.选材构思。若写记叙文,可以“进与退都是人生智慧”为核心,选取不同场景的事例,按“引出话题—事例展现进的价值—事例体现退的意义—感悟两者关系”的结构,用具体细节呈现进退的选择与影响。如表现进取的意义,可列举学打篮球时,面对反复失败仍坚持练习(进),最终在比赛中得分,明白进取是突破自我的基石。如描述后退的智慧,可列举小组合作时,因固执己见导致矛盾,主动退让倾听他人意见(退),最终完成优质项目,懂得退是协作的前提。
抒发进退结合的意义,可列举参加演讲比赛,初期急于求成(进)却效果不佳,停下修改稿件、调整心态(退),再重新投入练习(进),最终获得佳绩,体会两者结合的力量。写作时,要善于用场景描写刻画细节,如练球时“汗水滴在球场,晕开一小片深色,拍球的手磨出红痕”;通过动作展现心理,如退让时“攥紧的拳头慢慢松开,指尖在草稿纸上轻轻点了点”;运用比喻升华主题,如“人生像登山,向上攀登是进,驻足赏云是退,两者交替,才能读懂山路的全部风景”。结尾结合自身经历抒情,让感悟更真切。
若写议论文,可从“进与退皆是智慧”切入,明确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开篇用比喻引出论点,如“人生如棋局,有进有退方得胜算”。论证时,先谈“进”的价值:列举历史人物或身边事例,如科学家攻克难题的坚持、运动员突破纪录的拼搏,说明进取是突破局限的动力。再论“退”的意义:举文人隐居潜心创作、团队中主动妥协达成共识的例子,阐释后退是沉淀自我、顾全大局的智慧。接着重点分析两者关系,引用张养浩名言佐证,结合成长中“冲刺目标时勇往直前,遇挫时暂停反思再出发”的经历,说明适时进退的重要。结尾呼应开头,强调把握进退节奏,方能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注意用简洁事例和生活化语言,让论证更易理解。
例文:
琴声里的进退
琴房的玻璃窗上,水汽凝成的水珠正顺着玻璃蜿蜒而下,像极了我指尖在琴弦上歪歪扭扭的轨迹。考级曲目《渔舟唱晚》的快板部分,我已经卡了整整两周。
“速度!再快一点!”老师的话还在耳边回响。我咬着牙加速,手指却像生了锈的零件,在琴弦上磕磕绊绊。断音、错音此起彼伏,最后一个音符干脆弹成了闷响。我懊恼地把琴弓往琴盒上一放,弦轴发出“咔嗒”一声轻响,像在嘲笑我的笨拙。
“要不,先练慢板?”妈妈端着水杯走进来,指着乐谱上标注的“缓”字,“你看这曲子,先慢后快,就像划船,先慢慢荡开,才能顺流而下。”我别过脸,心里憋着一股劲:别人都在往前冲,我怎么能退?
接下来的三天,我还是铆着劲练快板,指尖磨出了小小的茧子,肩膀也酸得抬不起来,可进度依旧停滞不前。周五傍晚,我路过老年活动中心,听见里面传来悠扬的二胡声,正是《渔舟唱晚》。拉琴的老爷爷手指起落从容,慢板时如流水轻淌,快板时像浪花翻涌,听得我入了迷。
“丫头,练琴急不得。”老爷爷看出我的心事,“我年轻时总想着快点拉完,结果越急越乱。后来才明白,慢下来把每个音揉透了,快起来才能顺。”他拿起我的琴,示范慢板时手腕的转动:“你看,这退一步的功夫,是为了往前跑得更稳。”
那天起,我不再硬拼速度,而是每天用半小时练慢板,感受弓毛与琴弦摩擦的力度,记下每个音符的呼吸。一周后再试快板,手指竟灵活了许多,音符像串好的珠子,顺畅地滚落出来。考级那天,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考场,评委老师笑着点头:“快慢得宜,有韵味。”
走出考场,阳光落在琴盒上,泛着温暖的光。我忽然懂得,练琴时的“退”——放慢速度、打磨细节,从来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更好的“进”。就像人生路上,有时停下整理行囊,比盲目奔跑更重要。进退之间,藏着的是成长的密码,等着我们慢慢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