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作文解析•上海市卷

2025-11-19 22:08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6人

编者按: 董老师 解析 2025 上海中考 “相互成全” 作文题,拆解命题思路与应题技巧,点出审题与内容误区。两篇范文以亲情为引,用细腻笔触诠释 “双向成全” 的深意。并预测 2026 同题 “共生之美”,为备考提供方向,助力考生把握核心立意。

2025 年中考作文解析·上海市卷

文/ 董问博

【考场真题速览】

写作( 60 分)

《现代汉语词典》对“成全”的解释是:“帮助人,使达到目的。”

请以 “ 相互成全” 为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 (1)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 不得抄袭。

【命题思路爆破】

这道作文题,极简之处又有深意,足以体现命题人的慧心。考题从词典释义角度出发,给“成全”以最权威的解释,导语中的“使达到目的”是最终目标,“帮助人”是行为方式,题目中的“相互”则是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更高层级的要求,即强调“双向性”,要求在彼此的互动过程中,双方都实现目标达成。这是基本的写作框架,我们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需要思考通过,诸如理解、写作、交流、发现等一种或者几种方式实现“成全”,文章的主题也可以延展到挚爱亲情、少年成长、人性光辉、人与自然、生活思考等方面。

【应题思路拆解】

应对这一考题, 考生需要抓住“帮助人”“使达到目的”“相互”这三个关键词。 “帮助人”是帮助谁?怎么帮助的?和这个人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事?“使达到目的”达到了怎样的目的?那个人对我有什么帮助,在他的帮助下,我又有怎样的收获?在“相互成全”过程中,体现出哪些主旨立意?考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来补全和丰富关键词的内涵,在对这些关键词一步一步地细化过程中,选材构思和立意方面的内容渐渐清晰。

在构思上,要注意两点:一方面, 这不是普通“帮助”,而是“双方相互”,强调互动性 ,所以考生不能写一个人的独角戏,而需要强调“双向”;另一方面,“达到目的”“成全”包含双方均获收益,所以 结尾要写出明确的结果,不能只写帮助的过程 

主旨上,可采用层层推进的思路。 个人层面 ,可以写缓解个人压力、提升个人能力和幸福感; 群体层面 ,可以写打破恶性竞争、增强团队凝聚力,也可以上升到营造友善、和谐的 社会氛围 

【误区警示】

1. 审题不清。 “相互”强调双方,如果文章只写其中一方帮助另一方,而没有体现出“相互”的内涵,文章就算偏题。“使达到目的”,行文中一定要写出达到了哪种目的,如果只写过程,没有结果,文章也算偏题。

2. 内容浅显。 “相互帮助”方面的作文,考生小学就写过——你帮助我学习,我帮助你劳动,但这些题材太低幼化、浅显化,需要创设较为复杂的情境,帮助双方不拘泥于“人与人”,还可以扩大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

中考同题范文

相互成全

□一考生

每天精致的佳肴让人食之无味,每日繁重的学习让人心生倦意 ①(创设回乡耕地的契机,为结尾升华情感做铺垫。) ,父亲见状说:“刚好假期,帮老爸回乡耕地吧!”一听说可以暂时放下学习,我便欣然应允。

我从小就知道,祖辈父辈们一代代人在老家的土地上辛勤地劳作,家族才慢慢兴旺起来,我们才能搬到城镇上, 但黄土地是他们的根,每到耕种时节,他们轮流回乡,绝不让土地荒废。 ②(深化主题,把农人不忘家园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成了我们的家风。)

天蒙蒙亮,父亲便站在灶台前热早饭,胡乱对付了一碗,然后跟我说:“你赶快吃点东西,趁日头不毒,咱们一起去翻地。”说罢,父亲拎着一大壶凉茶,先行出发了。

等我到了田里, 父亲已启动了拖拉机,拧动钥匙的瞬间,拖拉机的钢铁骨架都在震颤,这喷着“黑烟”的铁牛喘着粗气碾过土坷垃,所到之处,惊醒了栖息在树上的鸟雀。泥土在锋利的刀片搅拌下上下翻飞,土地慢慢复苏了。 ③(场面描写细腻生动,正面侧面描写到位,写出了父亲是侍弄土地的一把好手。) 看着这简单劳作的场面,我不由得怔住,以为只会耍笔杆写文章的父亲,竟然也是侍弄土地的好手。

父亲将拖拉机开到我的面前,说:“来,试试!”说罢让出了方向盘。 我僵着胳膊扶住冰凉的金属把手,掌心瞬间沁出冷汗。拖拉机在我手下像难以驯服的野马,忽左忽右地扭动,刚犁出的垄沟歪歪扭扭,像醉酒之人踩出的脚印。 父亲冲我大喊:“双手放松,别死攥着,眼睛看着前方。” 在紧张的气氛中,我的胳膊已经酸麻,拖拉机的轰鸣震颤得我虎口生疼,还没一个来回,我已经腰酸背痛。 ④(写我初次驾驶拖拉机犁地的场面,与上文父亲犁地作对比,突出了我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趁着父亲停车加水的空当儿,我瘫坐在田垄上,看着自己已沾满灰尘的手。想着那些我曾不屑一顾的粮食和果蔬,原来都是农人日复一日与土地较劲儿得来的。我突然明白,父亲让我回老家耕地,是父亲在成全我对农事的认知,让我慢慢褪去娇气和浮躁。

渐渐地,我掌握了开拖拉机的技巧,越犁越平整,当最后一垄地翻完,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看到父亲的眼角盛满了笑意。一上午的劳作,让我感受到稼穑的艰辛,我再也不会对餐桌上的佳肴不屑一顾,不会疲于应付繁重的学业, 因为这世上从没有轻而易举的收获,唯有倾注心血、脚踏实地,才能收获果实的馨香 。我与父亲在这片土地的互动,更让我懂得:我帮助父亲从事农业生产,父亲指导我学会农业技能, 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成全,就像土地滋养庄稼,庄稼回馈土地,能让彼此都收获成长的力量 。 ⑤(深化主题,写出我的领悟:付出与收获。结尾点题:互相成全后的“成长”。)

【阅卷评分标准】

内容 19 分 + 立意 20 分 + 表达 9 分 + 结构 10 分 = 总分 58 分

【得分点亮点借鉴】

1. 选材新颖,主题深刻。 以细腻笔触描绘了跟随父亲体验农事的经历,生动诠释了“劳动育人”的深刻主题,令人眼前一亮。

2. 层次清晰,情感丰沛。 文章层层递进,由最初对农事的陌生,到在父亲指导下逐渐掌握技巧,精神层面领悟到“没有轻而易举的收获”“相互成全”“收获成长的力量”,实现了从身体劳累到精神成长的升华。

相互成全

□一考生

微风轻拂时光的裙裾,悄然掀起那些温暖如饴的记忆。 手中的糖块,桌上的药盒,这些看似普通的小物件,却在静静诉说着我与外公之间相互成全的往事。 ① (开篇点出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小时候,吃药对我来说简直是场噩梦,一说吃药,我便大哭大闹,搞得家里鸡犬不宁,爸妈拿我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外公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等我再吃药的时候,他 神秘兮兮地双手一翻,变出一块儿糖果,笑着对我说:“囡囡,这可是能让药不苦的神奇糖果,你想吃吗?” ②(细节描写到位,抓住了外公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出外公对我的宠溺。) 我当然想吃,含住糖块的刹那,甜蜜在口中四溢,药的苦味竟然消失了。

那一刻,外公把对我的宠溺化作甜蜜的糖果, 让我不再对药产生恐惧 ,他还教会我一个道理: 碰到难事别光害怕哭闹,动动脑子总能找到好办法 。 ③(侧面写出了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暗含着“帮助”的主题。)

岁月侵蚀,外公年纪越来越大、记性也越来越差,常常丢三落四。药不是忘了带就是忘了吃,最让人担心的是有时候刚吃完药一转身就忘了。每每看到他茫然且慌乱的样子,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我主动当起了外公的“小管家”,细心地为他整理药盒,贴上每日服用次数的标签,还多次提醒他按时吃药。接到“吃药命令”的他,嘴角上扬,露出一抹慈祥的微笑,眼中满是欣慰。 ④(我对外公的帮助,以及外公的反应,细节到位,情感真挚。)

那一刻,我的记忆一下子被拉回童年,那个曾经被呵护的孩子,如今也能帮助外公了,她正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外公的爱。这份爱的相互成全,似一杯久酿的女儿红,在岁月中散发着醇香。

曾经, 是外公的糖块,驱散了我对吃药的恐惧,教会我直面困难,并找寻方法解决;如今,是我的药盒与提醒,给予他安心与守护,让他感受到被爱和浓浓的祖孙情 。 ⑤(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旨。) 这一来一往之间,爱在糖块与药盒间传递,让这份挚爱亲情充盈着彼此的内心。

我相信, 这场爱的相互成全 ,会像一首悠扬的旋律,在岁月长河中不断回响,永不消散……

【阅卷评分标准】

内容 20 分 + 立意 19 分 + 表达 8 分 + 结构 10 分 = 总分 57 分

【得分点亮点借鉴】

1. 首尾呼应,结构圆融。 以回忆开篇,行文中讲述了外公帮助我克服吃苦药的惧怕,我帮助外公整理药盒,提醒他按时吃药,两个故事巧妙组合,体现出“互相成全”的主题,结尾再强调“爱在糖块与药盒间传递”,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 细节到位,形象突出。 外公变糖果的细节描写,我帮助外公整理药盒、提醒他按时吃药时外公的细节描写,把宠溺孙辈的外公形象描摹得淋漓尽致。文章情韵丰沛,这些细节也足以打动读者。

【同题高能素材】

名著名作素材

简・爱出身卑微,却在苦难中淬炼出坚韧的灵魂。当罗切斯特用财富和地位施压而试图掌控她时,她以“灵魂平等”的宣言予以驳斥,捍卫了尊严。这种独立精神,划破了罗切斯特因财富和地位滋生的傲慢与偏见,让他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 在与简・爱的相处中,罗切斯特逐渐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以平等视角去理解和尊重他人 

罗切斯特毫不掩饰的深情,给予了长期处于漂泊中的简・爱温暖 。他真诚欣赏简・爱的才华,愿意为她放弃优渥生活。 在彼此的相互救赎中,他们的爱情跨越了阶层等世俗障碍,相互成全。

2026 中考同题预测

写作( 60 分)

“百度百科”中对“共生”的解释是:“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

请以 “ 共生之美” 为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 1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 )不得抄袭。

【应题解析】

本文题的关键词是“共生”“美”。引导考生思考成长中 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在共生的状态下,双方 优势互补、相互成就 ,达到一种 和谐美好的境界 。突出人与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彼此 紧密关联 ,诠释相互成全带来的 美好成果 

本文发表于 2025 年 10 月《意林·中考高分作文名师指导》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