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5-26九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生活中难免有“感觉还差一点”的失落时刻,有人选择迎难而上、做难而正确的事,也有人选择接纳现实、踏实走好当下。无论“能”与“不能”,“改变”或“接受”,皆需勇气。
请以“______________现实更需要勇气”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从“改变”“接受”这两个词中任选一词填入横线处后再写文章;②要有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例文:
接受现实更需要勇气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敲打着玻璃,也敲打在我的心上。手里那张画满红叉的数学试卷,像一块千斤巨石,压得我喘不过气。我曾以为只要拼命刷题,就能改变数学成绩糟糕的现实,可一次次的失败,让我不得不承认,有些差距,并非仅凭努力就能跨越。接受这个现实,于我而言,需要莫大的勇气。
从小我就对数字不敏感,别人轻易能解出的题,我要花双倍甚至三倍的时间。为了改变,我买了厚厚的习题集,课间别人玩耍时我在算题,晚上别人休息时我还在啃公式。可成绩依旧在低谷徘徊,父母的叹息、老师的欲言又止,像针一样刺着我。我开始逃避,上课不敢看老师的眼睛,放学绕开学校的光荣榜,我以为只要不面对,就能假装一切都好。
直到那天,我在图书馆看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他在最狂妄的年纪双腿瘫痪,从绝望到接受,他用文字在废墟上筑起了精神的圣殿。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接受现实不是懦弱,而是与自己和解的勇气。我何必执着于“必须改变”的执念?接受自己数学能力的局限,并不意味着放弃努力,而是换一种方式奔跑。
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不再把所有时间都耗在数学上,而是将精力分配到我擅长的语文、英语上,让优势学科更突出。课余时间,我拿起画笔,在色彩的世界里寻找慰藉。当我的画作在学校艺术节上获奖时,我站在领奖台上,第一次觉得,接受现实的勇气,让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芒。
如今再看那张数学试卷,红叉依旧刺眼,可我的心却平静了许多。接受现实,是正视自己的不完美,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这份勇气,让我卸下了沉重的枷锁,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就像雨后的天空,终会放晴,接受现实的勇气,终会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出别样的风景。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作答时需从“改变”“接受”中任选一词填入横线,补全“____现实更需要勇气”的题目后写作。首先要理解“现实”的内涵,它既可以是个人生活中的困境、缺憾,也可以是社会现象、时代挑战等;“勇气”是核心,指在面对现实时,突破恐惧、犹豫,做出行动的精神力量。若选择“改变现实更需要勇气”,立意可聚焦于个体或群体在面对不公、困境时,主动寻求突破、革新的勇气,体现对现状的不妥协与积极进取,比如改变自身的懦弱、改变不合理的现状等;若选择“接受现实更需要勇气”,立意则侧重在面对无法逆转的事实时,以平和、豁达的心态接纳,进而在接受中寻找新的价值与方向,比如接受自身的不足、接受生活的变故等。无论选哪个词,都要紧扣“更需要勇气”,突出勇气在“改变”或“接受”现实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挖掘其背后的成长、担当、释然等深层意义。
选材构思:选材上,若选“改变现实更需要勇气”,可以从个人成长角度,写自己曾因胆小不敢表达,后来鼓起勇气改变自己,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在社团中积极表现,最终收获自信的故事;也可以从社会视角,写历史上如商鞅变法,在重重阻力下改变旧制,推动社会进步的勇气。若选“接受现实更需要勇气”,可以写自己在体育比赛中受伤,不得不接受无法继续参赛的现实,转而以教练身份陪伴队友,在另一种角色中找到价值;也可以写名人故事,如史铁生接受身体残疾的现实,转而在文学创作中开辟新天地。
构思上,若写记叙文,可采用“悬念式”开头,先渲染现实的困境,再通过具体事件展现“改变”或“接受”的过程,重点刻画心理变化,从犹豫、恐惧到鼓起勇气的转折,最后以抒情或议论结尾,升华“勇气”的意义。若写议论文,可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为什么”(如改变现实需要勇气是因为它能打破桎梏、接受现实需要勇气是因为它能让人释怀)和“怎么样”(如如何拥有改变或接受的勇气)两个层面,选取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名言警句作为论据,如引用鲁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来论证改变现实的勇气,引用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来论证接受现实的勇气,最后总结全文,呼吁读者在现实面前拿出勇气。
二、(25-26九年级上·广东汕头·期中)写作。
为生命上色,并非等待命运馈赠的斑斓,而是主动执起信念的画笔,在时光的画布上挥洒。有人以坚韧为墨,在逆境中勾勒出希望的翠绿;有人以仁爱为彩,在平凡处点染出温暖的橘红;有人以求知为色,在未知领域探索出智慧的湛蓝。生命的底色或许是苍白的偶然,但它的绚烂与否,却是在每一个“此刻”的选择与行动中决定的——是勇敢地调色、大胆地落笔,还是任由时光将其冲刷成模糊的灰白。当我们有意识地用经历、学识与品格去描绘,生命便不再只是一段被动的时光流逝,而成为一幅主动创造的、独一无二的艺术杰作。
以上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为生命上色”为题,写一篇文章。
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700字;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例文:
为生命上色
清晨的阳光透过画室玻璃,在调色盘上折射出七彩光晕。我望着画架上那幅未完成的《向日葵》,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阴雨绵绵的下午。
那时我刚转学,新班级的美术课上,老师让我们自由创作。我握着画笔的手不住颤抖,颜料在纸上洇成模糊的色块。“小雨的画真有灵气!”身后突然传来赞叹,转头看见扎着马尾的女孩正指着我的涂鸦。她叫林小满,后来成了我在画室最要好的伙伴。
小满总说我的画里藏着故事。记得有次我们写生校园里的老槐树,她画的是枝繁叶茂的盛夏,而我却固执地用灰褐色勾勒干裂的树皮。“你看这些纹路,”我指着树干,“像不像老人布满皱纹的手?”小满忽然握住我的手,在画纸角落添了只振翅的蓝蝶:“再沧桑的生命,也会有破茧的瞬间。”
去年深秋,我们跟着美术社去山区写生。蜿蜒的山路上,小满突然停下脚步。顺着她的视线望去,半山腰的土坯房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用枯枝般的手编织竹篮。阳光穿过她佝偻的脊背,在泥地上投下细长的影子。
“我要画她。”小满支起画架时,山风卷起几片枫叶落在调色盘上。她将赭石与群青调和,笔尖游走间,老奶奶脸上的沟壑化作山峦的褶皱,竹篮的经纬变成流淌的溪水。当最后一抹金黄点在老人浑浊的眼眸里,整幅画突然有了温度——那是岁月沉淀的琥珀色。
回程大巴上,小满把画送给那位老奶奶。老人粗糙的手指抚过画纸,突然哼起悠长的山歌。我们跟着节拍轻轻摇晃,车窗外的晚霞将每个人的脸庞染成橘红。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真正的色彩不在画笔,而在心里。
如今站在画室窗前,我蘸取一抹明黄涂抹向日葵花瓣。颜料顺着笔锋流淌,渐渐漫过那些灰暗的过往:转学时的孤独,比赛失利的沮丧,被老师批评时的委屈……可每当画笔与画纸相触的瞬间,那些情绪都化作跳跃的色块,在时光的画布上交织成绚烂的图景。
小满上周寄来她在美院的新作:暴雨中的城市天际线。灰蒙蒙的雨幕里,无数把彩伞像流动的花海,最醒目的是把天蓝色的伞——那是我们当年写生时共用的那把。她在画作背面写道:“生命从来不是等待晴天,而是学会在雨中跳舞。”
画笔仍在画布上游走,窗外玉兰花苞正悄然绽放。我知道,属于我的色彩永远不会枯竭,因为每段经历都是独特的颜料,每次选择都是崭新的笔触。当我们不再畏惧空白,勇敢地执起信念的画笔,生命终将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那是灵魂深处永不褪色的虹彩。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题目“为生命上色”是比喻性命题,核心在于理解“上色”的深层含义。材料中明确指出“主动执起信念的画笔”,强调主动创造而非被动接受。立意可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个人成长类,如通过坚持学习钢琴在挫折中绘出坚持的色彩;二是情感体验类,如照顾生病长辈时用陪伴为亲情添上温暖的橘色;三是社会观察类,如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用行动为城市增添文明的亮色。记叙文可通过具体事件展现色彩变化,如从考试失利的灰暗到重拾信心的金黄;议论文则可围绕“信念决定生命色彩”展开论述,用贝多芬失聪后创作《命运交响曲》等事例支撑观点。
选材构思。记叙文可选亲身经历:如学习书法时从歪歪扭扭到苍劲有力的墨色蜕变,或参加运动会接力赛摔倒后坚持跑完全程的红色激情。构思时可采用对比手法,前半部分描写生命底色的苍白,如转学后孤独的灰白时光;后半部分重点刻画主动上色的过程,如加入绘画社团后用画笔结交朋友,用色彩记录校园生活的点滴。议论文则需典型论据:司马迁受刑后著《史记》展现坚韧的绿色,袁隆平扎根田间追求“禾下乘凉梦”体现求知的蓝色,张桂梅创办女高用教育点亮山区女孩人生的金色。可设计“总—分—总”结构,开头以梵高《星月夜》的绚烂引出论点,中间用三个事例构成排比段,结尾呼应开头强调主动创造生命色彩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