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天津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以“取舍”为核心的材料作文,具体内容如下:
在人生的旅途中,取与舍的抉择贯穿始终。取,是勇往直前的追求;舍,是权衡之后的智慧。选择读书,或许要舍去嬉戏的时光;选择坚持,常常需要舍下生活的安逸;……面对取舍,我们或许会犹豫、会迷茫,但做出了正确的取舍,便能战胜自我、收获智慧,成就生命的精彩。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作文题目分析
命题核心与导向
本题以“取舍”为核心,延续天津中考作文“贴近成长、强调思辨、引导价值”的一贯风格,紧扣“立德树人”目标。命题通过“取是追求,舍是智慧”的辩证阐释,引导考生思考成长中的抉择逻辑——取舍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权衡后的理性选择,核心指向“自我成长、智慧沉淀、生命精彩”的价值追求,契合初中生面对学业、兴趣、人际关系等多重选择的成长痛点。
关键词深度解析
取:侧重“主动追求”,可指学业目标、兴趣梦想、品德坚守等正向价值,如追求优异成绩、坚持热爱的特长、坚守诚信底线。
舍:侧重“理性放弃”,不是被动妥协,而是“权衡之后”的智慧,如舍弃娱乐时间备战考试、放下执念包容他人、放弃捷径选择踏实积累。
抉择—犹豫—成长:隐含写作的情感与逻辑链条,要求文章体现从纠结到坚定的过程,凸显取舍带来的自我突破,避免平铺直叙。
写作误区警示
误区一:单向立意,只写“取”的收获或“舍”的付出,忽略二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误区二:素材空洞,堆砌“舍生取义”等宏大事例,脱离初中生真实生活体验,缺乏真情实感;
误区三:立意肤浅,仅停留在“有舍才有得”的口号式说教,未结合具体经历体现“智慧”与“成长”。
考场作文指导
立意方向:小取舍,大成长
成长实践类:学业与兴趣的取舍(如舍弃游戏时间攻克薄弱学科、放下擅长的项目挑战新领域);
品德修养类:利益与诚信的取舍(如捡到财物舍弃私欲选择归还、舍弃“面子”向他人道歉和解);
认知升级类:浮躁与沉淀的取舍(如舍弃碎片化娱乐选择深度阅读、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态踏实积累)。
文体选择与结构技巧
记叙文(首选):以“一件具体事”为载体,遵循“冲突出现(两难处境)→ 心理挣扎(犹豫迷茫)→ 理性抉择(取舍行动)→ 成长感悟(收获智慧)”的结构,用细节刻画凸显情感变化。
议论文(逻辑见长考生):明确中心论点(如“取舍有道,方行致远”),设置2-3个分论点(如“取初心舍浮躁,成个人之业;取大义舍小我,成人生之境”),选用“王羲之舍享乐练书法”“钱学森舍国外优渥回国”等兼具说服力与认知度的论据,每论据后衔接“取舍逻辑”分析。
议论性散文(文采突出考生):以自然意象(如落叶舍枝丫换新生、溪流舍平缓奔江海)为喻,串联个人经历与感悟,语言兼具哲理与温度,避免过度华丽空洞。
素材与细节打磨
素材选择:遵循“真实、微小、具体”原则,优先选取校园、家庭、日常交往中的小事,如“为备战竞赛舍弃周末聚会”“放弃补课时间自主整理错题”等,易引发共鸣;
细节刻画:加入“取舍时的动作(攥紧又松开的手机)、环境烘托(书桌前的月光与游戏音效)、心理独白(‘再玩十分钟就复习’的自我挣扎)”,让内容更具画面感;
主题升华:结尾将具体取舍事件延伸至成长感悟,如“这次取舍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不是盲目追求,而是看清什么才是值得坚守的方向”。
满分作文三篇及点评
满分作文1(记叙文)
锁在柜里的素描本
“啪”的一声,我重重合上素描本,窗外的蝉鸣格外聒噪,桌上摊开的数学卷,最后一道大题空着,像一张嘲讽的脸。
班主任的话还在耳边回响:“这次月考你退步了12名,是不是把太多精力放在画画上了?”我指尖不自觉地抠着书包带的线头,目光落在墙上那张素描一等奖奖状上——曾经让我彻夜难眠的荣耀,此刻却成了压在心头的石头。
回到家,妈妈正在厨房忙碌,鬓角的白发在灯光下格外刺眼。我悄悄把试卷塞进抽屉最底层,却瞥见素描本露出的一角,翻开是昨晚熬夜画的静物写生,铅笔线条交错间,藏着我“成为画家”的初心——那是初一开学时,我在扉页郑重写下的话,字迹虽有些褪色,却依旧清晰。
那个夜晚,我辗转反侧。月光透过窗帘缝隙,刚好照在书桌上的两样东西上:摊开的数学卷和半合着的素描本。指尖抚过素描本上的线条,耳边却响起妈妈收拾碗筷时的叹息。我突然明白,有些热爱需要暂时搁置,就像种子需要先在土壤里沉淀,才能破土而出。
晨光爬上书桌时,我郑重地把素描本锁进了储物柜。课间,我拿出数学卷演算,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竟意外想起画素描时笔尖摩擦纸面的触感。我看向储物柜,没有不舍,只有坚定——我不是放弃梦想,只是选择先承担当下的责任。
一个月后的期中考试,我重回年级前列。老师拍拍我的肩膀:“进步很大,继续保持。”放学路过美术教室,我放慢了脚步,透过窗户看见同学们在画板前忙碌,心里暖暖的。我知道,锁在柜里的不是热爱,而是等待绽放的希望。
成长路上的取舍,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遗憾。有时,暂时的“舍”,是为了未来更从容地“取”。就像那本锁在柜里的素描本,它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而我在沉淀中积蓄力量,终会在某天,让梦想与责任并肩同行。
阅卷老师点评
选材真实接地气:聚焦初中生最熟悉的“学业与兴趣的冲突”,月考退步、熬夜画画、妈妈的白发等细节,精准还原成长中的取舍困境,易引发强烈共鸣;
心理刻画细腻入微:从“纠结焦虑”(抠书包线头、辗转反侧)到“理性坚定”(锁起素描本、专注演算),情感变化层次清晰,完整呈现“取舍”背后的心理轨迹;
立意深刻有温度:突破“放弃兴趣”的浅层认知,提出“取舍是等待与沉淀”的独特感悟,将素描本比作“等待绽放的种子”,既体现责任担当,又保留梦想火种,立意温暖而成熟;
结构完整闭环:以“合素描本”开篇设疑,中间铺垫冲突与挣扎,结尾以“梦想与责任并肩”升华主题,首尾呼应,逻辑连贯。
满分作文2(议论文)
取舍有道,方行致远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句古训穿越千年,道破了人生的核心智慧——取舍。在人生旅途中,取舍无处不在,唯有坚守“取其重、舍其轻”的原则,方能行稳致远,成就生命的精彩。
取舍之道,在于取初心之真,舍浮躁之虚。成长路上,诱惑如繁花乱眼,唯有舍弃浮躁、坚守初心,才能在领域内深耕细作。“书圣”王羲之幼时学书,舍弃了宴饮游乐的闲情逸致,将全部精力投入笔墨之间,甚至误把墨汁当蒜泥蘸着馒头吃,终成一代书法宗师;袁隆平青年时舍弃城市的安逸生活,扎根稻田六十载,在烈日与风雨中培育杂交水稻,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反之,方仲永五岁成诗,却因舍弃勤学苦练而沉迷虚荣,最终“泯然众人矣”。可见,取舍的关键在于认清初心,不为短期诱惑放弃长远追求,方能在时光沉淀中绽放光彩。
取舍之道,在于取大义之重,舍小我之私。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个人的成长,更在于对他人、对社会的担当。钱学森先生在美国功成名就,拥有优渥的生活与顶尖的科研条件,却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舍弃一切,冲破重重阻碍回国效力。他放弃的是个人的安逸与名利,选择的是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希望,这份取舍,彰显了“为国为民”的大义担当。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舍弃休息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有人捡到贵重物品舍弃私欲主动归还,这些看似微小的取舍,正是品德修养的体现,汇聚成照亮社会的温暖光芒。
取舍之道,在于取沉淀之实,舍急功之虚。当下,不少人追求“速成”“捷径”,却忽略了“厚积薄发”的道理。初中生的我们,也常面临这样的选择:是舍弃碎片化娱乐时间深度阅读,还是沉迷短视频消磨时光?是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态踏实整理错题,还是追求“刷量”式学习?答案不言而喻。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舍弃浮躁的心态,在日积月累中沉淀力量。就像树木生长,唯有舍弃旁枝末节,才能让主干挺拔向上;人生前行,唯有取舍有道,才能目标清晰、步履坚定。
取舍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成长。它不是被迫的放弃,而是理性的选择;不是遗憾的错过,而是主动的奔赴。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抉择中,看清取舍的本质,取该取之重,舍该舍之轻,以坚定的步伐,走向属于自己的精彩未来。
阅卷老师点评
立意鲜明,逻辑严谨:开篇以孟子名言引出中心论点“取舍有道,方行致远”,设置“取初心舍浮躁”“取大义舍小我”“取沉淀舍急功”三个分论点,层层递进,论证结构清晰;
论据典型,说服力强:选用王羲之、袁隆平、钱学森等兼具经典性与认知度的事例,既有历史人物又有时代楷模,既有正面论证又有反面警示(方仲永),论据丰富且贴合论点;
联系实际,接地气:结尾结合初中生的学习生活,提出“碎片化娱乐与深度阅读”“刷量学习与踏实沉淀”的取舍问题,让议论文避免空洞说教,增强现实意义;
语言流畅,富有文采:引用名言警句开篇,运用比喻(树木生长喻人生取舍)、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精炼且有气势,符合议论文的表达要求。
满分作文3(议论性散文)
舍枝丫,方见晴空
庭院里的老槐树又到了修剪的季节。爷爷握着剪刀,咔嚓一声,多余的旁枝应声而落。我不解地问:“好好的枝条,为什么要剪掉?”爷爷指着树干说:“你看,这些旁枝抢了主干的养分,不剪掉,它怎么能长得挺拔,怎么能晒到更多阳光?”我望着修剪后疏朗的树冠,忽然懂得:树木的成长需要取舍,人生亦是如此。
取舍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就像落叶舍弃枝头的眷恋,是为了化作春泥滋养新生;溪流舍弃平缓的浅滩,是为了奔涌成江海的壮阔。成长路上的每一次取舍,都是对未来的投资,是对自我的重塑。
我曾在书法与合唱之间陷入两难。市级书法比赛与班级合唱决赛恰好撞期,前者是我练了三年的热爱,后者是与同学们朝夕排练的约定。那段时间,我每天放学后奔波于书法班与合唱教室之间,墨香与汗水交织,却终究落得两头空——书法老师说我的字“心有旁骛,失了筋骨”,合唱指挥也皱眉:“你的气息总跟不上节奏。”
暴雨那天,我抱着书法毡路过学校礼堂,看见同学们冒雨搬音响,队长的校服裤全湿了还在笑着鼓励大家。排练时,《少年中国说》的旋律响起,我却发现自己的声音始终游离在和声之外,像一滴不合群的墨。回家后,爷爷正在修剪盆景,他说:“迎客松要舍得剪旁枝,主干才能朝着阳光生长。取舍不是失去,而是让真正重要的东西更清晰。”
那个夜晚,我在合唱邀请函上写下“抱歉”,然后摊开宣纸,蘸饱浓墨。接下来的日子,我沉浸在描红与临帖中,指尖的薄茧厚了一层,笔下的字迹却愈发沉稳有力。比赛当天,我写下“初心如磐”四个大字,笔锋转折间,仿佛看见同学们领奖的笑脸。赛后我直奔学校,刚好赶上合唱队的庆功会,队长扑过来抱我:“你写的书法作品当背景板啦,超好看!”
夕阳下,老槐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修剪后的枝条向着天空伸展,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我忽然明白,取舍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遗憾,而是让初心更纯粹的智慧。舍弃合唱的舞台,我守住了书法的热爱;放下两难的纠结,我收获了朋友的理解与自我的成长。
人生如树,唯有舍得修剪旁枝,才能让主干挺拔向上;唯有分清主次、果断取舍,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遇见属于自己的晴空。
阅卷老师点评
意象贯穿,文采斐然:以“老槐树修剪”开篇,以“树木生长”“落叶”“溪流”等自然意象喻取舍,将抽象道理具象化,结尾呼应开篇,结构完整且富有诗意;
叙事与议论结合:以“书法与合唱的取舍”为具体事例,穿插爷爷的点拨与自我感悟,既有叙事的生动性,又有议论的深刻性,避免了散文的空洞;
情感真挚,细节传神:“墨香与汗水交织”“游离的和声”“指尖的薄茧”等细节,精准刻画了取舍中的挣扎与坚持,朋友的拥抱、庆功会的场景让情感自然流露;
立意温暖,充满希望:突破“取舍即失去”的固有认知,提出“取舍是让初心更纯粹”的感悟,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符合中考作文的价值导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