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系列之传统文化作文分享+点评

2025-07-30 07:43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40人

小时候,我对蜡染没有任何概念。只记得每次去外婆家,总能看到她穿着那件泛着蓝色光泽的蜡染布衣,布满精致的花纹。外婆总是笑着说:“这可不是普通的布,这是咱们苗族的老手艺,蜡染。”那时的我,总觉得这些复杂的花纹和厚重的颜色不够时尚,甚至有些“过时”。直到一次特别的经历,我才真正理解,这些深蓝色的纹理里,藏着非遗的故事,也藏着文化的根。

初二那年暑假,学校组织了一次“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了几位苗族蜡染的手艺人,带领我们亲手体验蜡染制作。当老师宣布这个消息时,我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毕竟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次“额外的手工课”罢了。但当真正踏入教室,看见桌子上铺满的白布、蜡刀、染料,我的心里还是升起了一丝好奇。

师傅们首先为我们展示了蜡染的步骤:用蜡刀蘸上熔化的蜡,在白布上绘制图案,待蜡凝固后,将布放入靛蓝染料中浸泡。蜡覆盖的部分不会上色,形成独特的图案。看着师傅们手中的蜡刀轻盈地滑过布面,勾勒出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花朵,我也跃跃欲试。

然而,当我真正拿起蜡刀时,却发现这项技艺远比想象中困难。我的手不听使唤,蜡刀在布上留下歪歪扭扭的线条,蜡滴得过厚,图案边缘模糊不清。我有些气馁,抱怨道:“这太难了,为什么不能用机器做?”听到这话,一旁的师傅微微一笑,摸着手中的蜡刀说:“孩子,手艺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温度,机器能做出一样的图案,却做不出这份灵魂。”

我低头看着自己手上的白布,虽然线条歪斜,但仍能依稀看出一片叶子的轮廓。师傅见状,耐心地教我如何控制蜡刀的力度,如何调整手腕的角度。他说:“蜡染是一项需要沉下心来的技艺,急不得。”我尝试着放慢动作,感受蜡刀在布面上的流畅感,一点一点地勾勒着图案。渐渐地,我的线条开始变得均匀,图案也越来越完整。

染色环节更是让我惊叹。白布被浸入染缸,片刻后取出,呈现出一抹深邃的蓝色。待蜡层被去除,那些被蜡覆盖的部分依然洁白无瑕,形成了一幅清晰的花纹。这一刻,我终于理解了蜡染的美——它不仅仅是一块布料,更是一种历经千年的文化符号,是时间沉淀下来的艺术。

活动结束后,我带着那块蜡染布回家,外婆看见后,欣慰地笑了:“看来,你终于懂得这块布的意义了。”我点点头,轻轻抚摸着那深蓝色的布面,心中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

从那以后,我开始主动了解更多的非遗技艺,比如刺绣、剪纸、木雕,我渐渐明白,非遗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可以走进生活,被我们用心传承的文化瑰宝。或许,真正的传承,不是重复过去,而是在时代的洪流中,让非遗找到新的生命力,让文化生生不息。

点评:

本文以蜡染体验为线索,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作者从 “不屑” 到 “惊叹” 再到 “自豪” 的情感转变,极具感染力。作者巧妙地将蜡染技艺的难度(歪歪扭扭的线条、模糊的边缘)与手艺人 “温度与灵魂” 的话语形成呼应,既展现了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又借外婆的欣慰笑容完成了文化认知的闭环。从 “额外的手工课” 到 “千年的文化符号”,以小见大,让非遗传承的意义在亲身体验中自然流露,字里行间满是对传统文化从陌生到敬畏的真挚情感。

把挑战写进青春里

雨声残响,起笔潦草,堪堪收尾。我不愿青春就此搁笔,我将挑战纳入青春的字典,揽流光,系扶桑,戏中有意,不觉日长,自此便有了前路灿灿。

曲音泠泠,台上的你笑魇,脚步轻挪,千人千面。岳飞的精忠,包丞的公正,秦良玉的忠贞,杜丽娘的哀婉。戏曲,揉着千秋百代的光,仿佛紫气红尘都已消散,只余台上句句唱声。在你的一颦一笑中,我为此着迷,遂开始挑战那戏曲华影。

曲艺漫漫,每日晨起,对水练嗓,经年之久,只为能在台上展示片刻。许是少年心性急躁,亦或功夫着实不可一日而成,竟生偷懒之嫌隙,不再愿挑战那精细的招式。“挥袖太杂,不够纤细,灵巧不足;只有空洞的技巧,感情在哪里?”直至那严厉的批评声肆意渲染开来,豆大的汗珠簌簌地往下落,砸在地上,我努力睁大双目,师傅责问的声音无比刺耳。

彼时,我仰望天空,星河鬼破,夜色叵测,我独立阡陌,四周是迷笼而飘忽的白雾,挑战的归期又在何方。

那日,师傅喊我到戏院后院,后院有一方池塘,便栽着一池的荷。正值山川知夏,荷花将开未开之际,每朵荷花都带着一个青涩的顶,顶的尖端已预打开,微微透出些粉嫩。他说,荷花将开未开之际,它将盛开的欲望埋藏在内心底,把挑战自己的努力藏在光阴里,不曾畏惧风雨犀利,不曾惋叹池中污泥。由自努力,莫问目的与归期。方有绽放之旖旎与旁人之惊异。微风起,一池荷花摇曳。

而今,台前的四座梨花木椅换成两座,又换为单座的皮质沙发,可那戏文的绵长辽阔没能遮掩人烟稀落。常常曲至中场,灯光亮起,台下已无人坐。难道命运冥冥之中就注定要为这戏院添上一笔破落?

不,总有人于那台前挑战。如王侯将相,伫立于点将台,挥袖,即指点江山;腾马,便倾军出击。

我终于明白,师傅已把挑战写进一生,而我愿把挑战写进青春里,挑战自己的困顿与懒惰,挑战曲艺的衰落,日下房中修己补身,月下池边丰知盈识,挑战自己,暗自努力,静待花开之际。

点评:文章将戏曲传承与青春成长紧密交织,构思巧妙且富有诗意。作者以 “戏曲华影” 为引,用 “偷懒的嫌隙”“师傅的批评” 展现挑战的起点,又以 “荷花将开未开” 的隐喻深化主题,既写出了戏曲技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的艰辛,又暗含了传统文化在时代洪流中 “挑战衰落” 的勇气。从 “千人千面” 的舞台到 “人烟稀落” 的戏院,对比中凸显坚守的可贵,而 “把挑战写进青春” 的誓言,更让个人成长与文化传承形成共振,字里行间透着少年人的热血与担当。

因为有我

恍然间,药香入窗来,又见格格抽屉,,一持戥秤,一张药柜。碗底碎渣沉淀其中。因为有我,绽放药香。

暮暮云垂,晕染秋香,因为初识中药,我学着守住静谧。爷爷是一位老中医,每天来来往往进出药铺熬药,只为让客人来时不用久等。小时候的我总爱看着爷爷拿着厚厚的药本子,选药,抓药。再均匀分配好,再用到秤来量,最后才能开始煮药。谁知,要熬出褐色药水需要漫长的等待。我便看着爷爷的影子不断长大长小,变暗变浅。爷爷不停捣弄的砂锅中,仿佛将窗外斑驳光影酿作秋水,围炉煮火,静谧淡远。爷爷说过,香火绵旺,熬煮出的药水要待足了时间,作用才能发挥出来。于是,在重重叠叠的岁月中,因为有我,静谧中静守中药。

皑皑霜桐,晚暮风清,因为渐熟中药,我学着沉淀。再大些时,跟着爷爷来到药铺,闻到旧木与药材融合弥漫的独特香味,汇集在这一方铺中,久久不散。我开始和爷爷品读记录着无数药方的药理本子。才看清纸上坚定有力的字迹,一笔一划间的药效,药方在爷爷眼中,不只是一棵草一块木,而是医者传世的智慧结晶。从方子上煮出来的中药不是多也不清澈,原是被浸着的中,不只是一棵草一块木,而是医者传世的智慧结晶从方子上煮出来的中药不是多也不清澈,原是被浸着的草根树叶染上了褐色,是生命深沉的痕迹。良久,碗中的药水已由浓稠淌得清澈。我才认识到天葵子、苍耳子、沉香等药物虽是常见不稀有,但发挥出来的效果可以治理许多疾病。想到“凭谁问,小草何如远志”的相依在平生。中药在生命的秘境中静静积蓄,因为有我,悟沉淀蕴藏力量。

沥沥秋雨,晚风拂起朝暮,因为有我,绽放馨香。爷爷告诉我,“春秋挖根夏采草,桨果含苞初盛开”是医者们耳熟能详的歌谣。可我却不知为何中草药的魅力无穷尽,却选择沉淀在民俗中,药香醇厚,草木有灵,至苦之味,却若一发清泉。中药已老,但未离去。在无数医者踏踏实实奋斗中,为中医药积蓄资本。中药学在千古混沌中渐渐清晰,留下千年蕴。花开花落,沉淀再绽放。

本草拾遗,药香传也,清醒,知趣,留余地。因为有我,绽放馨香。

点评:这篇文章以中药为载体,通过 “初识 - 渐熟 - 传承” 的脉络,将祖孙温情与中医药文化完美融合。作者用 “药香入窗”“格格抽屉”“戥秤药柜” 等意象营造出静谧悠远的氛围,爷爷 “围炉煮火” 的场景既有生活气息,又暗含 “熬煮时光” 的文化智慧。从 “守静谧” 到 “悟沉淀”,再到 “绽放馨香”,不仅展现了对中药从好奇到理解的过程,更以 “因为有我” 的宣言,传递出年轻一代承接文化薪火的自觉,让 “草木有灵” 的中医药文化在细腻的描写中焕发生机。

此中有真意

呼啸的风掠过耳畔,一路颠沛,偶有苦累两三,错与意气失散,那扎染中也有真意存在,让我摒弃空洞匮乏的生活内核,让生活的意义就此变得丰盈饱满。

一条染布,色泽分明;一脉文化,源远流长。

一生都孜孜于扎染,她是一位扎染工,家族亲系间只有她一位以文化传承为业,幼时每每见她,我绕着染缸玩弄着那些未扎染完成的织物,她总会说扎染中有真意,待我长大了,便会明白,儿时的我,染料的气息围拢在身侧,只知憨笑。

她说,扎染中“纯”的真意,来自精益求精。

大娘一手握着棉线,一手将织布用手指或捏成形状或将织布绞起,再用棉线将织布系捆打结,我望着染缸中那靛蓝之美,总会问起那染料的由来,她满脸自豪,如若想制成一块真正的好布料,就不能图省事买外面的色料,非要亲自从植物中集取天然色素,记忆中大娘总会背着筐,漫天遍野地走,只为寻找些更好的板蓝根、艾蒿、蓼蓝等。再捶打、提炼出最好的染液,她常说:“这样的颜料染出的效果才好。”

她说布料中的“质”的真意,来自孜孜矻矻。

扎染是个技术活,大娘总会挑一个明媚的日子,拿出针线,对着织布一针一针地缝制起来。看似缝得随意,实则那针脚却有强有弱,让布料变成一个个结。结系的要紧,才能白蓝分明,当织布浸入染缸的那一刻,蓝瞬间吞没了它。用木棍缓缓将其摇晃,蓝墨在厚实的白布上晕开,在白布上肆意地奔跑、舞动。

我悟了,扎染布料中的“恒”来自于薪火相传。

扎染,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上流淌有数千年,载着中华文化的脉络。而如今,兴盛了数千年的扎染工艺却走向了衰落,很多繁琐的工序都被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中。但仍有如大娘一样的人,只为那布料能够开出灿烂的花,而不断坚持着。

日有耀光,月有圆缺。行旅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可跌宕起伏中总蕴含着生活的况味,抬眸,此中有真意,真意栖居于那靛蓝中,为文化传承落下艳阳高照的起笔。

点评:文章聚焦扎染技艺,以 “纯”“质”“恒” 三个维度层层递进,深刻诠释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作者通过大娘 “漫天遍野找板蓝根”“一针一线缝制结系” 的细节,让扎染的 “精益求精” 与 “孜孜矻矻” 变得可感可触,而 “蓝墨在白布上奔跑” 的拟人化描写,更赋予技艺以灵动的生命力。从儿时的 “憨笑” 到如今的 “悟传承”,情感转变自然真挚,结尾 “真意栖居于靛蓝中” 的升华,既点题又留白,让扎染背后 “薪火相传” 的文化精神在字间流淌,引人深思。

匠心之美

繁华的街道,人群熙熙攘攘,红橙黄绿的霓虹灯牌,如墨迹般在道路两旁蔓延,呈现出一番城市精致的朝气。

穿过如织的人群,踩着月光走了一路,误入了小巷深处。 恍惚间,眼前的古派建筑,似一卷水墨画悠然展开,灰瓦白墙,层台累榭,让我有些梦回江南。 走近一看,更是别有洞天一院外的竹影在晚风中摇曳生姿,翠绿挺拔;院子里面的山茶花,在灯光下晕染出淡淡的粉色,芳香馥郁。

走进屋内,墙面上挂着精致秀雅的团扇,承载着半遮半掩的诗意与浪漫,出水的芙蓉、飞天的凤………拿起一柄团扇细细观赏,上面绣着诗,配上缂丝的花鸟,美轮美奂。

屋内环绕着富有节奏的响声,寻声望去……他小心的拿起一个扇骨,紧紧的绷上布,拿起一支笔,仅寥寥几笔,就简单勾勒出一幅图画。接着又换用素雅的绣线,细细绣着。一针一线,都承载看对团扇的热爱,更载着那一腔赤诚与缝入扇面。

待落下最后一针,缀上流苏,珠玉后,完成了这柄团扇,他长抒了口气,从团扇的世界中回过神来,而我也忘记了时间,陶醉其中。交谈了一番后,得知他父母并不同意他从事这份工作,认为没有前途,但他仍坚持了下来,择一事,终一生。他说要用他的一生去传承,去弘扬,也许没有人理解,也许现实残酷,但他不断追求心中的浪漫,直至终那份坚毅也延续下来。一把团扇,仿佛诉说着一场跨越今的约定,不仅仅是用来纳凉的器具,体现了姑娘家对爱情的期盼,更因手艺人的匠心而独特,因历史而沉重,因风骨而意蕴绵长。好的扇子,不可沾染一点工业的气息,只可一针一线地缝制,用指尖赋予其温度;每一针每一线都不容出错,每一珠每一色都要恰到好处。

一针一线锦绣天下,一笔一墨点染江山,手工匠人们用也们毕生的光阴与坚持浓缩在团扇的盈寸之间,那份柔美的背后是他们的坚韧与追求,团扇,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审美意境,是含蓄朦胧的诗意.

银烛画屏,小扇流萤,掩笑如佳人,在暑夜中,清风吹动时,希望团扇抚动更多人的心弦。

点评:这篇文章以团扇为切入点,用诗意的语言勾勒出手工艺人的坚守与传统美学的韵味。作者将 “繁华街道的霓虹灯” 与 “小巷深处的古派建筑” 对比,凸显团扇的独特意境,又通过手艺人 “一针一线不容出错”“拒绝工业气息” 的描写,精准捕捉到 “匠心” 的核心 —— 用指尖温度赋予器物灵魂。从 “纳凉器具” 到 “爱情期盼”,再到 “含蓄诗意”,由物及情、由情及文化,层层深入,而 “银烛画屏,小扇流萤” 的结尾,更是让团扇承载的审美意境与文化风骨余韵悠长。

奔跑

余晖之际,老人奔跑一生的身影映在夕阳前,成为一个剪影。他渐渐放缓步伐…而我,将为了他奋斗一生的竹叶清风,继续向前奔跑。

暌违三年,再次回到老家,刚经历疫情的爷爷身体大不如前,我踏进有些陌生的老家院落妄图寻找着记忆中的从前,却只感生疏。站在原地,爷爷讷讷地过来牵我的手,三年未见的老人如此亲热,让我有些难受,加上爷爷手上的茧擦着我的手上,我迅速抽开手离开了。

在院内乱逛着。冬日的清风吹来了一丝熟悉的竹叶香,我顺着气味,推开了一处角落里虚掩的木门,一并推开了沉封的回忆….

墙角堆砌着竹条,木屋中央的小板凳,搁置一旁的棉线,零落的竹叶还有那个未完成的竹编,是我脑海中珍藏的痕迹。童年时住在爷爷家,每每午后,在蝉身与蛙叫声中,爷爷推开木门手握薄刀,轻巧地挑动看,一根根竹条从他手中不断涌现。我站在一旁痴痴地看,却也始终不敢出声打扰。爷爷将竹条放在地上,摆开一个个方形,层层叠叠,手指飞速翻动着,眼神却专注而又平静一个个美丽的竹编便从他手中产生。那时,我终日流连于清风竹叶之间,制作些小装饰品,如微风拂面般美好。

我关上木门,转身走向正在区厨房里忙碌的爷爷,我问他还编竹编吗?他愣了一下,转身看着我。又露出讷讷地笑,“还编呢:

于是,在一个午后,我再次走进小木屋,看爷爷砍竹,破篾,编叶,成型。虽然他很用力才一次次将竹条穿过,虽然他眯着眼才对齐方形,虽然他花了一整个下午,但他捧起竹编,依旧笑得美好。我站在他身边一下午,明白了手上老茧的来源。手指一次次磨过竹条,在他身上留下印记,但他用这双手。为竹编编织出未来。

黄昏时分,爷分去林中砍竹,望着夕阳下他的背影,风中又吹来竹叶的清香。爷爷何尝不是为了将竹编这一传统文化留传下去,而奋斗了一生。他的双手便是最后的证明。在余晖之际,他依旧缓慢挪动步伐向前。

奔跑起来,才会有风。爷爷奔跑了一生,将竹叶清风吹到了今天,如今他放缓了脚步,应有一代又一代人,为竹叶清风继续奔跑,让这股风越过重重山岗吹向未来,亦是美好的模样。

后来我们将爷爷接到了城里,走时,他带了一大筐竹条·老人在夕阳下的身影不会是孤单的。不忘记老人,不忘记竹编,不忘记竹叶清风,我将奔跑起来,让这股风成为永恒,吹向远方。

为竹叶清风,奔跑!

点评:文章以 “竹叶清风” 为贯穿始终的意象,将祖孙两代人的情感与竹编传承巧妙串联,情感真挚且寓意深刻。作者用 “三年未见的生疏” 与 “竹编的回忆” 形成对比,借爷爷 “手上的茧”“缓慢挪动的步伐” 等细节,展现出老一辈手艺人对传统技艺的毕生坚守。从 “推开沉封回忆的木门” 到 “为竹叶清风继续奔跑”,不仅完成了个人对爷爷的理解与致敬,更将竹编传承升华为一场 “跨越代际的接力”,结尾 “让风越过山岗” 的比喻,生动传递出年轻一代承接文化使命的决心与力量。

以文化的姿态前行

起样,去白、镂空,剪纸的天地里,我亦剪去浮躁,雕镂沉心静气

在老家,进了腊月,年味渐浓。伴着剪刀清脆的声响,茫茫雪野中也有了草木繁盛,桂馥兰香。累瓣盛放的牡丹、尾羽舒展的鸟雀、树下吹笛的牧童、沾草披花的兔子……在纸上盛放。红艳艳的窗花形态各异、高低错落,晕染了一窗的红火。那时候的窗花开在家家户户的窗棂上,透着美好、祥和,托起一个喧腾烂漫的腊月。

外婆是十里八乡的剪窗花高手。从发黑如墨剪到两鬓染霜,六十多载岁月的细磨慢炼,她手中的那把龙凤金剪,剪出乡野女人内心的辽阔。
许是那满眼的红色实在惹人喜爱,我央求地着奶奶教我剪窗花,奶奶让我先练习剪个“喜”字,我胸有成竹地描了图样,折好层次,咔擦几下就落了剪,原本要剪的红双喜,在我的操作下七零八落,又试了几次,也都难遂人愿。原本的热情渐渐消失殆尽,只徒留一声声唉叹

奶奶看着我这副气馁的模样,只见那张红纸在她手里灵巧地翻转、挪移,接着执起了那只手柄尚温的剪刀,左旋右转,一路蜿蜒,不一会儿,她慢慢展开,再小心地吹口气儿,悄然剪出了一只翩跹的蝴蝶,轻盈飘逸,富有灵性,这一气呵成的剪法惊得我目瞪口呆,奶奶拍拍我的肩膀,笑着说:“刀剪纸,手镂心,剪纸需要沉心静气,你太浮躁了!"

听罢,思索良久,再次操起剪刀,试着静下心来,一直一弧,都细致勾勒,都注入匠心。花剪游走间,红红的纸屑如云霞般纷纷飘落一地。剪刀像微张的鸟喙,含住薄纸,小心翼翼地挺进,咬合游走。我一遍遍练习,专注于剪刀与纸张的咬合,每一份每一寸的剔除。在时间的缓慢游走中,剪刀把浮躁,一下下镂掉了,只剩下沉心静气。窗外暮色渐沉,而我酣醉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最终剪出了满意的“喜”字。这张红红的喜字,在摇曳的灯影中熠熠生辉。

垂眸思忖。刀剪纸,手镂心,无论这个世界多么吵闹,匠人的内心都应该是安静的。一双巧手雕琢的是技艺,也是一颗沉静的心。也因着这份匠心的坚守,穿越绵绵时光,一双巧手才能剪出寻常烟火,剪出岁岁年年的期盼。
衣食匮乏时代,剪纸是易寻的朴素花边,是沉重生活中一点飞翔的念想,也是贫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隐喻和美妙的点缀。如今,我想我继续会带着这份沉心静气,在剪刀起落的每一步未知中,继续传承这份厚重的技艺,传承一份匠人之美。

春日迟迟,青绿盈袖,在这座没有窗花的城市里,再次捻起红纸,素手翻飞,扑簌簌落下的纸花里,透出皎皎的明月,心一下就静了……

点评:这篇文章围绕剪纸技艺,以 “沉心静气” 为核心,写出了传统文化对个人心性的滋养。作者用 “腊月的红火窗花” 与 “城市的无窗花” 形成时空对照,既展现了剪纸在民俗中的温暖记忆,又暗含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外婆 “左旋右转的剪刀” 与 “我从浮躁到专注的练习” 形成呼应,不仅写出了剪纸技艺的精髓,更传递出 “刀剪纸,手镂心” 的匠人精神。结尾 “素手翻飞,纸花飘落” 的场景,让剪纸所承载的 “静气” 与 “期盼” 在现代语境中依然鲜活,展现出文化传承的柔软与坚韧。

您那格局,让我钦佩

春风吹,纸鸢飞,鸢竞黄莺上柳汀。立于阡陌,任风筝攀着长线升腾、翻转,剪裁着记忆的形状,也铭记着匠人格局。

故乡三月,须眉皆绿,春已附骨,恰似放风筝的好时候。探入长巷深处,像走在一本斑驳破碎的旧画中。我在潮湿的微风中沉沉浮浮,走了很久才看到牌匾上的“纸鸢”二字,刚劲有力,自含一种风骨。

棕色的木门虚掩着,轻扣门环,推门而入。冷冷的灯光斜斜披在老人的肩上,他手里拿着一本风筝图样,正凝神看着。他循声抬起头来,起身热情地笑着问道:“是要买吗?”“是的,老板!”我一边应着,一边打量四周。他身形清瘦,穿着白衫,身后是红木四方桌,桌上杂而不乱地摆着彩纸、竹篾、剪刀和糨糊。阴影里的灰墙上,挂满了各式风筝:南瓜马、公鸡斗架……。无一例外,个个灵动,件件精美。

“老板我想买这只鹰!”我指了指旁边那只威风凛凛的雄鹰风筝“。那是别人的,过两日要来取。”他笑着说,“你不着急的话我现在给你做。”我随即搬了板凳,一边坐下看着他做,一边好奇地打听着他和风筝痴缠半生的故事,心中盈满感动。

从扎细竹骨架,到糊以纸绢,涂以彩绘,调准提线,系以长线,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考究。那些纵横的竹篾、柔软的素绢,随着他的动作,黏合在一起,素绢表面竟然可以没一丝褶皱。他拿起剪刀,一路蜿蜒,很快裁出鹰的轮廓。再看时,一只鹰已然气宇轩昂跃然在他的手中,仿佛立刻就要冲向云天。

一旁的我被惊的目瞪口呆,我兴奋地朝他竖了竖大拇指,告诉他:“一定有很多人喜欢您的风筝吧?”老人笑而不语,眼里闪烁着对风筝纯粹的热爱,深深刻进了我的心里。

接过做好的风筝,透过鹰的炯炯目光,仿佛看到了一种蓬勃的力量,那力量中是匠人才有的格局。在无人在意的角落里,从颜丹鬓绿到两鬓斑白,一生都在守着风筝的技艺,不为繁华易素心。用一颗匠心不断打磨作品,这是一个手艺人的坚守,也是他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一竹一绢,一笔一画,是巧手慧心,也是匠人的格局,让我由衷钦佩!

如今风筝被我挂于墙上,每当我被黑压压的题海裹挟时,总能想起那位老人的格局,心中不再是孤单和路长,而是收获对峙黑暗的力量。

点评:文章以纸鸢为线索,通过探访手艺人的经历,细腻刻画了传统匠人的精神境界。作者用 “南瓜马、公鸡斗架” 等风筝样式展现民俗风情,以 “杂而不乱的工具桌”“凝神看图样” 的细节,凸显手艺人的专注与严谨。从 “风筝攀着长线升腾” 到 “不为繁华易素心” 的感悟,既写出了纸鸢的灵动之美,又深刻诠释了匠人 “一生守一艺” 的格局。结尾将风筝与 “对峙题海的力量” 相连,让传统技艺的精神价值跨越时空,字里行间满是对匠人坚守的敬佩与文化传承的思考。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