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教室窗户,课桌上的《中考满分作文选》被吹得翻页,抬头望了眼窗外的梧桐叶——叶尖的阳光跳得正欢,忽然想起三毛说:"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声、蛙声、鸟鸣及蝉唱。"原来名家笔下的夏天,从来不是笼统的"热"或"美",而是藏着中考作文的"高分密码":用感官写活场景,用细节串起生活,用情感点亮文字。
一、感官突围:让夏天"可听可闻可触"
中考作文最忌"空泛",比如写夏天只说"很热",不如学名家用听觉、嗅觉、视觉织一张"感官网",让读者"走进"你的夏天。
听觉:蝉声里的"绝句"
三毛在《夏》里写蝉:"蝉是大自然的一队合唱团;以优美的音色,明朗的节律,吟诵着一首绝句——这绝句不在唐诗选,不在宋诗集,是蝉对仲夏的感触。"【中考借鉴】如果写夏天的声音,不妨换成自己的视角:"教室后窗的梧桐树上,蝉鸣像撒了把碎银子,叮叮当当地落进课间隙息。我盯着试卷上的"夏天"题目,忽然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爷爷摇着蒲扇说:"蝉鸣越响,稻子越壮。"原来蝉声不是噪音,是夏天给农民的"丰收电报"。"技巧:用"比喻+回忆",把抽象的声音变成具体的情感。嗅觉:风里的"生活气味"
老舍在《北平的夏天》里写:"夜晚的凉风,从槐花与荷塘吹过来,带着苦艾和松树脂的气息。"【中考借鉴】写夏天的风,别只说"凉爽",可以加气味:"傍晚放学,路过巷口的老槐树,风里裹着隔壁阿婆晒的被子味(阳光晒过的棉花香)、巷口卖西瓜的竹筐里飘出的甜气,还有远处荷塘的荷叶香——风像个调皮的孩子,把夏天的味道都揉进了我的衣领里。"技巧:用"具体事物+气味",让风有"温度"。视觉:水色里的"闲寂"
朱自清在《扬州的夏日》里写护城河:"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中考借鉴】写夏天的水,不妨学他用"对比":"周末和妈妈去公园划船,船桨划过水面,把倒映的柳树影搅碎成金片。岸边的广场舞音乐很响,但一进水里,声音就像被过滤了,只剩桨声和远处的蝉鸣——原来夏天的水,是能"藏"住热闹的。"技巧:用"动与静"对比,让场景更有层次。
二、细节制胜:把夏天"过"成生活
中考作文要求"贴近生活",而生活的本质是细节。名家写夏天,从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把"小事"写活,让读者觉得"这就是我经历的夏天"。
孩子的"夏天游戏":西瓜皮当泳帽
苏童在《夏天的一条街道》里写:"放暑假的孩子,头顶着半个西瓜皮当泳帽,去抓来往船只的锚链。母亲站在石埠上喊破了嗓子,他们却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中考借鉴】写"夏天的乐趣",不妨用这个细节:"我小时候在老家的护城河,也做过这样的"傻事"。把吃剩的西瓜皮扣在头上,滑溜溜的,像戴了顶"绿帽子"。然后光着脚跑向河边,抓住停在岸边的船锚,想让船把我带到河上游。船家笑着骂:"小调皮,小心被浪卷走!"可我才不管,只觉得风把西瓜皮吹得"哗哗"响,比吃西瓜还开心。"技巧:用"具体动作+道具"(西瓜皮、船锚),让故事有"画面感"。街头的"露天食堂":把晚餐搬到街边
苏童还写:"夜晚来临,人们把街道当成了露天的食堂,许多人家把晚餐的桌子搬到了街边,大人孩子坐在街上,嘴里塞满了食物,看着晚归的人们骑着自行车从自己身边经过。"【中考借鉴】写"夏天的夜晚",可以模仿他的"烟火气":"我们小区的夏天,傍晚总有这样的场景:张阿姨把折叠桌搬到楼下,摆上炒茄子、凉拌黄瓜,还有刚煮好的绿豆汤;李爷爷搬来竹床,躺在上面摇蒲扇,旁边放着一杯冰镇酸梅汤;我和小伙伴拿着冰淇淋,蹲在旁边看大人们聊天——风里飘着饭香,还有冰淇淋化了的甜气,这就是夏天的"味道"。"技巧:用"群体场景+具体食物",让生活有"烟火气"。美食的"仪式感":酸梅汤里的"北平记忆"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写酸梅汤:"信远斋的酸梅汤,装在黑漆大木桶里,罐外全是碎冰,喝起来冰泌脾胃。很少有人能站在那里喝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中考借鉴】写"夏天的美食",不妨学他用"细节":"奶奶做的酸梅汤,是用玻璃罐泡的,里面放了乌梅、山楂、甘草,还有几颗冰糖。每天早上,她会把罐子放在院子里的梧桐树下,用碎冰围着。中午我放学回家,掀开盖子,酸梅汤的香气就涌出来——喝一口,冰得舌头发麻,却又带着淡淡的甜,比商店里卖的好喝一百倍。"技巧:用"具体容器+制作过程",让美食有"故事感"。
三、情感共鸣:让夏天"有温度"
中考作文的"高分密钥",是用文字传递情感。名家写夏天,从来不是"为写夏天而写夏天",而是把自己的热爱、向往、回忆藏在场景里。
对自由的向往:天窗里的"雨世界"
茅盾在《天窗》里写:"夏天阵雨来了,孩子们被关在屋里,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从那小小的玻璃,看见雨滴在卜落卜落跳,看见闪电一划——想象它们的威力比真实的大十倍百倍。"【中考借鉴】写"夏天的遗憾",可以用"天窗"的意象:"小时候最怕夏天的阵雨,因为妈妈会把我关在屋里。我趴在窗台上,看着外面的雨丝像针一样扎在地上,想象自己变成一只小鸟,能穿过天窗飞出去,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直到雨停了,妈妈喊我出去吃西瓜,我还盯着天窗发呆——原来夏天的遗憾,是被关在屋里的"自由"。"技巧:用"意象+想象",让遗憾有"童趣"。对生活的热爱:竹床上的"月华"
汪曾祺在《夏天》里写:"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睡觉。"【中考借鉴】写"夏天的夜晚",不妨学他用"慢镜头":"晚上,爷爷把竹床搬到院子里,铺上网席。我躺在上面,看天上的月亮——月亮周围有个模糊的"风圈",爷爷说:"明天要刮风。"我盯着月亮,看它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直到露水打湿了我的胳膊,才抱着爷爷的蒲扇进屋里。"技巧:用"慢动作+对话",让场景有"温度"。
四、实用技巧:把名家素材"变成自己的"
很多同学说:"名家的句子很好,但我不会用。"其实很简单,只要做到"换视角、加细节、融情感":
换视角:把名家的"北平"换成你的"老家",把"护城河"换成你的"小区池塘",把"蝉声"换成你的"楼下的麻雀叫"。
加细节:比如三毛写"蝉声",你可以加"我家楼下的梧桐树上,有只蝉总在我写作业的时候叫,像在跟我比赛谁更有耐心";
融情感:比如老舍写"凉棚",你可以加"奶奶的凉棚是用竹枝编的,上面爬着牵牛花,我总在里面写作业,奶奶端来冰西瓜,说:"慢点儿吃,别噎着。""
结尾:你的夏天,就是最好的素材
中考的夏天,或许有做不完的试卷,有背不完的单词,有妈妈每天熬的绿豆汤,有放学路上的晚霞——这些都是你的"夏天素材"。
就像苏童说的:"夏天赐予的最大快乐,是孩子们跳进水池的那一刻。"你的夏天,也有属于自己的"最大快乐":可能是考试前妈妈塞给你的冰可乐,可能是晚自习后和同学一起吃的烤串,可能是周末和朋友去公园划船的下午。
名家笔下的夏天,是他们的生活;你笔下的夏天,是你的成长。
当你拿起笔写"夏天",不妨想想:你经历的夏天,比任何名家的句子都更动人。因为那是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夏天。
最后送你一个"夏天作文公式":
感官(听/闻/看)+ 细节(西瓜皮/酸梅汤/竹床)+ 情感(自由/热爱/回忆)= 满分夏天
愿你写出的夏天,有温度,有细节,有属于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