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题呈现】作文(50分)
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
满头银发的老人,也曾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严肃认真的老师,也曾是活泼好奇的学生;温柔体贴的妈妈,也可能在工作中雷厉风行;坚强能干的爸爸,也可能有脆弱孤独的时候;看似不起眼的同学,也可能自有其过人之处……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多重责任,有他们的性情爱好、喜怒哀乐,会变化,会成长。关注他人,用心体察,人与人之间就可能多一份理解、包容、尊重和欣赏。
1.请以“我看到了你(他/她)的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600字左右;⑤文中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600字左右;④文中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二、核心材料解析(共性问题)
1.核心主题:材料通过多个具体例子(老人-少年、老师-学生、妈妈-职场、爸爸-脆弱、同学-过人之处)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动态变化的。要真正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一时的状态或单一角色。
2.关键词:
多重身份、多重责任:人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扮演不同角色,表现不同。
性情爱好、喜怒哀乐:人有丰富的内在世界和情感。
会变化、会成长:人是动态发展的,过去和现在可能不同。
3.核心价值倡导:关注他人(不要只关注自己)需要用心体察而不是敷衍、走马观花,才能带来积极效果:理解、包容、尊重、欣赏。
4.对写作的启示:无论选择哪个题目,文章都必须围绕“看见、认识他人的多维度和复杂性,并由此带来理解与善意”这一核心展开。材料是写作的起点和立意依据。
三、题目1解读与写作指导:“我看到了你(他/她)的____”(记叙文)
(一)审题:破解题眼,抓住核心
1.题目形式:半命题记叙文。必须先将横线处补充完整。
2.破题眼:
“我看到了”:强调“我”的主动观察、发现、体悟。重点在于“我”的视角和认知过程的变化(从不了解到了解)。是“我”主动去“看”,并“看见”了以前忽略或未知的部分。
“你(他/她)的________”:横线上需要填写某个人(你/他/她)的一个具体的、常被忽视/鲜为人知的、能体现其多面性或内心世界的侧面/特质/瞬间/情感等。
错误示例:“我看到了你的书包”“我看到了他的老师”“我看到了你的优点”(太笼统)。
正确示例:“坚强”背后的“脆弱”;“笑容”深处的“疲惫”;“严厉”下隐藏的“温柔”;“平凡”中蕴藏的“才华”;“唠叨”里包含的“爱”;偶尔流露的“童心”;不为人知的“坚持”;深藏心底的“担忧”;那瞬间的“无助”;沉默中的“智慧”……
核心要旨:这个补充的内容,必须是能体现材料核心思想(人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的某一个方面。它应该是这个人不那么显而易见、或者你之前没有充分认识到的部分。
3.写作对象:横线前的人称代词已限定。可以选择一个你熟悉的、有观察空间的人物(如:父母、长辈、老师、同学、朋友、邻居、偶遇的人等)。
4.文体要求:记叙文。必须写一个具体的事件或场景,在这个事件、场景中,“我”观察到了对方的这个特质、侧面或者情感,并由此获得了认知上的改变和情感上的触动(理解、心疼、敬佩、欣赏、后悔等等)。
(二)立意:确定文章的灵魂
立意就是这篇文章想表达的核心感受或认识。它基于你选择的补充内容和具体故事。
基本目标:通过记叙“我”观察到对方某个被忽视、未曾了解的方面,表达“认识到人的复杂性、多面性”和“由此产生的某种积极情感、态度(理解、包容、尊重、欣赏、珍惜、感动、敬佩等)”。
立意示例(与补充内容对应):
补题《我看到了爸爸的脆弱》→立意:通过一次偶然发现爸爸的脆弱,理解了坚强外表下的不易,学会心疼和尊重。
补题《我看到了老师的温柔》→立意:一次意外事件中看到严厉老师不为人知的温柔关怀,改变了偏见,学会欣赏和感恩。
补题《我看到了奶奶的童心》→立意:陪奶奶做了一件有趣的事,发现了她晚年生活里的纯真快乐,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亲情的美好。
补题《我看到了同学的韧劲》→立意:目睹同学在默默努力克服巨大困难的过程,发现了平凡外表下坚韧不屈的精神,心生敬佩和尊重。
关键:立意要包含“发现前”(我的原有印象、态度)→“发现过程与内容”→“发现后”(我的感悟、情感态度变化)这个逻辑链条。
(三)选材:寻找生活的对应点
1.原则:
真实具体:选择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一个关键事件或场景。
支撑题意:这个事件必须能清晰展现出对方的一个“被你之前忽视或者不曾了解的特质”,并能引发你认知和情感的变化。
有细节:要有具体的场景、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态、表情,以及你的心理活动。
2.来源: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
3.事件类型示例(对应立意):
《我看到了妈妈的疲惫》:妈妈下班回家,累得在沙发上睡着,手里还攥着没做完的工作计划;或者看到她强打精神做饭时打盹的样子。
《我看到了爷爷的智慧》:爷爷用简单朴素却充满哲理的话开导了陷入心结的你;或者他用一种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看似棘手的邻里小矛盾。
《我看到了老师的另一面》:严厉的班主任在运动会上像孩子一样激动呐喊;或者发现他业余时间痴迷于某个小众而充满情怀的爱好(如园艺、乐器)。
《我看到了同学的闪光点》:运动会上看似瘦弱的同学咬牙坚持跑完长跑赢得尊重;或者班级劳动中默默无闻的同学干着最脏最累的活毫无怨言;或者发现他私下里乐于助人。
《我看到了爸爸的担忧》:偷听到爸爸在电话里为家庭经济压力向朋友倾吐忧愁或看到他独自在阳台叹气抽烟的背影(与平时乐观开朗的形象反差)。
《我看到了她的善良》:同学/陌生人在他人尴尬困境中不动声色地伸出援手。
“看见”的契机往往是非日常、有反差或需要深入观察的时刻。
(四)结构:构思故事的脉络(记叙文经典结构)
1.开头:简洁引入,设置背景和“原有印象”
(引出人物)交代观察对象是谁,以及“我”之前对他/她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如爸爸很坚强、老师很严厉、同学很平凡甚至有点笨拙、妈妈总是唠叨…)
(点题引线)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或契机,引出下文。可以自然点题:“直到那次(事件)发生,我看到了你(他/她)的________……”
2.主体(核心重点):详写“看见”的过程与内容
起因(导火索):发生了什么事让你有机会看到对方的另一面?(如家中变故、一次重要的考试或者活动、一次意外受伤、一次深入交谈、一次偶然的观察等)。
经过(核心情节):这是文章的精华部分!聚焦在那个特定的场景或片段,运用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烘托氛围):事件发生的具体场景(安静的书房?喧闹的比赛现场?昏暗的夜晚?)。
人物描写(立体呈现):
对方的表现(焦点):他当时有哪些出乎意料的言行举止、神态表情、情绪变化?(如:一向坚强的爸爸眼含泪光却强忍着/严厉的老师俯身关切地询问伤情时眼神温柔、沉默的同学面对嘲讽却报以豁达一笑…)。
“我”的所见所感:当时“我”看到了什么细节?“我”的心理活动是什么?(震惊?疑惑?心疼?恍然大悟?)内心的波澜要写出来。
(可选)对话描写:如有关键的、能体现对方内心或推动“我”理解的对话。
要点:这部分要写得足够具体、真实、动人,让读者仿佛和“我”一起“看见”了那个瞬间或者侧面。
3.结尾:深化感悟,点明立意
交代结果、后续:简要交代事件的结果(如果对理解有帮助的话)。
“我”的认识变化:这是核心!直接、清晰地点明这次“看见”带给“我”的具体而深刻的感悟(即文章立意)。
认识到对方是一个怎样(立体且复杂)的人?
对他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从什么到什么)
明白了材料中倡导的什么道理?(理解、包容、尊重、欣赏……的重要)
回扣升华:将这次观察上升到对“人”、对“关系”或对“世界”的更普世理解。
如:“这一次真切的看见,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浩瀚宇宙中一颗独特的星辰,有着不为他人轻易察觉的光芒。用心去体察,方能在平凡中遇见伟大,在误解中寻得理解。”“从那以后,我学会放下成见,尝试去看见每一张面孔背后,都可能藏着动人的故事和独特的星辰大海。”
(五)表达技巧:让故事生动感人
1.细节描写是灵魂:抓住“看到那个特质瞬间”的细微之处进行特写。
神态描写:一个眼神、一个微妙的表情变化(如强忍的泪水、尴尬的笑容、不易察觉的疲惫感、专注发光的眼神)。
动作描写: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如平时粗犷的爸爸小心翼翼缝补玩偶的手,妈妈累极倚靠门框的背影)。
语言描写(精选):捕捉那句体现本质的话(不要长篇大论)。
心理描写:“我”内心从疑惑、惊讶到理解的转变过程,这是共情的桥梁。
环境烘托:用环境(光线、声音、天气)来渲染氛围,暗示人物心境或事件意义。
2.善用对比:
前后的认知对比(如过去对TA的印象vs这次看到的真实表现)。
他平时状态与这个特定瞬间状态的对比(形成反差,突出“看到”的冲击力)。
3.以小见大:从一个具体而微小的场景瞬间切入,展现深刻的主题。
4.情感真挚:这是感染力关键。融入真实的感动、敬佩、愧疚、理解之情。
5.语言朴实而有表现力:不用刻意华丽,准确生动即可,适当使用比喻、拟人。
四、题目2解读与写作指导:议论文(基于材料联想思考)
(一)审题:明确要求,界定范围
1.内容要求:必须阅读材料所蕴含的核心观点(人的多面性、复杂性、倡导关注他人、用心体察以增进理解包容等)展开联想和思考。议论要紧密联系材料核心。
2.文体要求:议论文(简单议论文)。需有明确观点,并进行简要论证。
3.写作方向:
可以对材料观点进行深度解读(为什么人是多面的?为什么要关注和体察他人?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也可以联系现实(列举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历史或文学作品中现象)论证材料观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或缺乏它的危害性。还可以升华拓展,谈如何做到更好地“关注与体察”。
4.关键:不能脱离材料空发议论,观点必须从材料中来,或由材料引申而来。
(二)立意:提炼核心论点
立意就是你的中心论点。它应是一个关于“理解人的复杂性及积极意义”的判断句。
核心论点建议方向:
1.承认复杂性是理解他人的基础: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多面性和动态性是客观事实,唯有承认并正视它,才能避免以偏概全、刻板印象,这是理解与包容的基石。
2.用心体察是打破隔阂、建立连接的桥梁: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只有主动放下自我中心,用心去观察、倾听、感受他人表象之下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状态,才能消弭误解、偏见,促进深层次的理解与沟通。
3.理解包容(源于深度认知)是社会和谐的良药:个人层面能获得更多善意和支持(如被理解包容),集体层面(班级、家庭、社会、国家)能有效减少冲突摩擦,增进合作信任,营造和谐共生的氛围。材料中的“理解、包容、尊重、欣赏”是其积极成果。
4.“看见”多元价值是丰富自我的途径:真正用心去理解不同的个体及其背后的多样性和成长轨迹,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和心胸,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多样,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智慧。
拟题参考:
《识得千面,方得理解》
《用心“看见”,消融坚冰》
《打破标签的牢笼》
《深度理解是善意的开始》
《从“片面”走向“立体”识人》
《拥抱复杂,共生和谐》
《理解之桥,始于洞察》
(三)选材:寻找论据支撑
选材就是寻找能证明你论点的证据(事例、现象、道理)。
1.来源:
现实生活观察:
校园:对“好学生”“差学生”的刻板印象导致的不公或忽视;同学间因为不了解对方家庭背景或性格特点产生的误会冲突;某次集体活动中不同性格人的表现反差。
家庭:青春期的叛逆与父母的关心沟通不畅;家庭成员(如祖辈)不同人生阶段价值观的差异;家长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间的切换与压力。
社会:网络暴力中网民对当事人的标签化和攻击(不了解全貌);不同职业人群(如外卖员、环卫工)可能遭遇的不理解甚至歧视;社会对特殊群体(残疾人、不同性取向者)缺乏了解包容的现象。
阅读积累素材:
历史:伟大人物(如曹操既是枭雄也爱才,苏轼豪放也深情)或历史事件中人物动机的复杂性。
文学:小说、散文中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剖析(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不仅爱哭也聪慧敏感;《水浒传》中的林冲既隐忍又刚烈)。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的推己及人。
新闻热点:关注社会热点中因信息不对称、缺乏深度了解引发的争议。
道理论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西方名言:“每个你遇见的人,都在打一场你一无所知的仗。”
2.要求:
典型性:例子要有代表性,能有力说明论点。
简明扼要:简述即可,重点是分析例子如何印证论点。避免长篇讲故事。
指向性明确:点明例子展现的是哪种多面性、复杂性,或缺乏理解、片面认知带来的问题。
(四)结构:构建论证的框架(简单议论文经典结构)
1.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引出:引述或概括材料核心观点(人的多面性与倡导“关注体察”)作为起点。
点明:用一句明确的话提出你的中心论点(上文立意建议中选择或提炼一个)。
过渡:简要说明为什么这个论点重要或值得思考。
2.主体(分层论证):
段落1:论证核心分论点一(如:人是复杂的、多面的、动态的,这是客观现实),简要分析材料中列举的现象(老人-少年、强人-脆弱等)。也可以补充一个个人观察或社会现象例子(如不同场合人的角色切换)。
简单结论:承认和正视这种复杂性,是客观理性的态度,是理解的基础。
段落2:论证核心分论点二(如:片面认知、刻板印象的危害很大)。联系现实,列举1-2个因片面认知、不去了解、贴标签造成的误解、偏见、冲突或伤害的实例(如校园欺凌中的群体偏见、家庭矛盾中的代际隔阂)。
反面论证:如果不承认复杂性、不用心体察,结果就是误解、排斥,走向材料倡导的反面(不理解、不包容)。
简单结论:因此,用心去“看见”,去了解一个人的多维度和情境约束,至关重要。
段落3:论证核心分论点三(如:深度认知带来的积极价值及如何做的建议)
正面论证:简述用心体察、理解他人复杂性带来的积极成果(即材料的结语:理解、包容、尊重、欣赏)。可举小例子(如同学间矛盾因了解而化解、理解父母后家庭更和睦)。
升华其重要性:这种相互理解包容对个人幸福(如人际关系融洽)、对集体和谐(班级、社会)的积极意义。
3.结尾(重申论点,总结升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呼吁号召: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种关注他人、用心体察、尝试理解的态度。
五、选择建议与特别提醒
选择建议:
擅长讲故事、观察力强、情感细腻的学生→选择题目1(记叙文)。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和打动人心的细节。
逻辑思维清晰、喜欢思考抽象道理、有一定积累(事例、名言)的学生→选择题目2(议论文)。容易在论证深度和结构清晰上得分。
务必选自己最有把握、最易发挥的题目!
六【范文展示】
范文1
我看到了你的坚强
在我生命的长河中,有许多人来来往往,而你——我的奶奶,却如戈壁滩上的胡杨,在岁月风沙中倔强地坚守着。从前我总以为奶奶的世界只有灶台的烟火气和缝补衣物的针线,直到接连发生的两次事故,我才触摸到她藏在粗布围裙下的钢铁脊梁。
那年深冬的雪粒子砸在医院的玻璃窗上,发出沙沙的声响。爷爷突发脑溢血住院的消息像块石头坠入家庭的湖心,爸爸连夜驱车赶回老家,只见奶奶独自守在重症监护室外。我去给爷爷送饭时,看见奶奶蜷缩在走廊长椅上,蓝布棉袄洗得发白,鬓角的银发被风吹得凌乱。她接过保温桶,用搪瓷勺将小米粥吹凉,勺柄虽微微颤动,但奶奶始终没让一滴粥洒在爷爷的病号服上。
更残酷的考验在清明后降临,连续一周的暴雨冲垮了老宅的东厢房,我跟着爸爸赶到时,奶奶正挽着裤脚站在没过脚踝的泥水里,将泥水里湿透的棉被往竹竿上搭。雨水顺着她脸上的皱纹沟壑往下淌,混着泥点在脸颊划出道道痕迹,可她忽然抬头望向漏雨的房梁,用袖子抹了把脸说:“梁木没蛀,还结实着,找匠人补补能撑到秋天。”那语气像在说春天播种的土豆该施肥了,平静得让人心惊。
此后的两个月,爷爷因身体原因,只能卧床休息,而爸妈因工作不能时常回老家。奶奶便担起了所有,成了建筑工地上的“编外监工”。她揣着布包蹲在建材市场挑红砖,用指甲盖刮擦砖面,说“声音清脆的才不吸潮”;她搬个小马扎坐在脚手架下,数着工人砌了多少块砖,算着沙子、水泥的配比。有次我半夜起来喝水,看见她趴在缝纫机上打瞌睡,膝头摊开的作业本上画着歪歪扭扭的房屋结构图,铅笔字旁边用红笔圈着“防水卷材要铺三层”——那是她找邻居家中学生画的,自己照着描了整整三夜。
在梅雨季第一缕阳光洒下时,爷爷也能拄着拐杖在院子里散步了。奶奶坐在门槛上给爷爷剪脚趾甲,银发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嘴角噙着笑骂他:“老小孩又把袜子穿反了。”我突然发现,她掌心上新添的茧子和老屋梁上的斧凿痕一样,都是岁月刻下的勋章。原来坚强从不是横冲直撞的鲁莽,而是明知命运如漏雨的屋顶,仍愿意一块砖一片瓦修补的耐心。
如今每当我在深夜遇到难题想放弃时,总会想起奶奶蹲在泥水里捡碎瓦的背影。她教会我:真正的坚强是泥土里长出的根,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汲取力量,然后在某个清晨,让整个春天都听见破土的声音。
【名师点评】①主题与内容:以奶奶在爷爷病重、老宅坍塌时的担当,诠释“坚强”的内涵——是困境中默默扛责任的担当。选取“雪夜喂粥”“泥中修房”“深夜算费用”等细节,将抽象品格具象为生活场景,真实感人。②结构与表达:以“雪雨→梅雨→阳光”的天气变化为线,串联事件,首尾用“胡杨”“破土”呼应,结构紧凑。
范文2
穿透表象,抵达真实
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以第一印象评判他人:那个沉默寡言的同学,或许被贴上“孤僻”的标签;严肃刻板的老师,似乎永远与和蔼无缘;日夜操劳的父母,仿佛生来就是坚强的代名词。然而,当我们穿透表象的迷雾,深入了解之后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是蕴藏着丰富情感与故事的宝藏。只有摒弃片面认知,用心洞察,才能真正抵达他人的真实内心。
表象往往具有迷惑性,容易让我们陷入认知误区。三国时期的庞统,因长相丑陋,初投孙权时未被重用,转投刘备后,也仅被安排做了个小小的县令。刘备等人皆因其貌不扬,认为他才能平庸。直到诸葛亮举荐,刘备亲自考察,才发现庞统实乃有“凤雏”之称的奇才,其智谋丝毫不输诸葛亮。现实中,我们也常因他人一次失败的表现、一种独特的性格,便轻易对其全盘否定。这种仅凭外在或短暂接触就下结论的方式,往往与真相失之交臂。
深入了解,才能发现他人的多面与精彩之处。故宫文物修复师王津,在镜头前总是沉稳内敛,仿佛不受岁月侵扰。但通过纪录片,人们看到他修复古钟表时的专注执着,攻克难题时的坚忍不拔,以及面对年轻人时的殷切期待。同样,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世人只知她扎根大漠守护敦煌的伟大,却不知她也有对家人的愧疚,也有面对风沙侵蚀文物时的焦虑与无奈。这些例子无不说明,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唯有用心体察,才能领略其独特魅力。
穿透表象,抵达真实,不仅能让我们收获真挚的情谊,更能构建和谐的社会。放下偏见,走进他人生活,倾听他们的故事,理解他们的处境,方能消除误解。就像社区里那些看似冷漠的邻居,当我们主动交流,会发现他们也有着温暖善良的心;那些被认为是“问题学生”的孩子,或许只是缺少被理解和关爱的机会。以真诚之心待人,以开放之态接纳差异,我们的世界将充满更多理解与温情。
苏轼曾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人亦是如此。莫让表象蒙蔽双眼,莫以偏见定义他人。唯有穿透外在的迷雾,以耐心和真诚去了解,我们才能触摸到他人真实的灵魂,收获跨越表象的美好与感动,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让社会更加和谐温暖。
【名师点评】①语言层面:语言平实凝练,善用比喻增强感染力。结尾引用苏轼的诗句,巧妙升华主题,增添文化底蕴,使论述兼具通俗性与文学性。②论证结构: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点明论点,中间从表象迷惑性、深入了解的意义及穿透表象的价值三方面层层递进;结尾呼应开头,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清晰呈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