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标点符号

2025-07-12 21:46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5人

考点1(顿号的用法)

1. 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

例:他不停地、不停地给我打电话。

2. 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等,连词前不能再用顿号。以上连词一般用在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

例: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3. 相邻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约数时不用顿号。但是如果表示确指,则必须用顿号。

例1:小王看上去只有二十六七岁。

例2:这篇文章共六个部分,其中第三、四部分意思含混不清。

4. 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例:“水果之乡”的市场上,到处都摆着水果,甜瓜啊,西瓜啊,苹果啊,香梨啊……走到哪里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儿。

5. 有的并列词语相当于集合词语,读起来并无停顿或停顿很小,不会产生歧义,中间就不必再加顿号。

例1: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例2:枯藤老树昏鸦。

6. 并列成分不同层次之间不能用顿号。

例: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汇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7. 如果把简短的并列短语加以强调,这些并列短语之间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这次采访,你必须带三样东西:钢笔,录音机,照相机。

8. 不是并列词语,中间不能用顿号。

例:我家住在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卧龙社区。

9. 并列作谓语、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1: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例2:这个故事讲得真实,生动。

10. 并列的成分如果完全是由带引号或带书名号的短语或文章、书籍名组成,那么并列成分之间不能用顿号;如果在这类并列成分之中还有其他的词语,则仍需要使用顿号。

例1:课文中的“大宅子”“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姨太太”等,分别比喻什么?

例2:请结合文章说说古典诗歌中“木”与“树”、“落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例3:第六册中的《使至塞上》《旅夜书怀》《客至》《咏怀古迹》《岳阳楼记》都是经典之作。

例4: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狄更斯的《双城记》、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都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11. 并列成分之间用顿号时,当最后一个并列成分后有“等”“等等”时,“等”“等等”前不用顿号或其他标点符号。

例:现代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的发展,带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

考点2(逗号的用法)

1. 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时,当最后一个并列成分后有“等”“等等”时,“等”“等等”前应用逗号。

例:写文章前应想好:文章主题是什么,用哪些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等等。

2. 可以用在主谓之间,但一般有一定条件。

(1)主语较长。

例: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他击倒了。

(2)强调主语。

例: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3)主语后有语气词。

例:你啊,还是那个老样子。

(4)变式句(主谓倒装句)。

例:怎么啦,你?

(5)谓语是主谓短语。

例:自行车,我骑出去了。

3. 用在较长的宾语前面,用在动词与宾语之间,主谓短语作宾语,前面可有逗号。

例:(1)我曾想,蝴蝶会大概是云南所特有的自然环境的产物吧。

例:(2)我不得不承认,他的实力比我强得多。

4. 用在句首状语后。

例:眨眼间,他就把作业做完了。

5. 用在独立语后。

例:据说,最美的城市应在山与湖之间。

6. 某些句中关联词后面有时也用逗号,这往往是出于强调的需要,一般关联词语后是不用停顿的。

例:劳动很艰苦,可是,我们根本不怕。

7. 用在后置定语前。

例:我只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

8. 用介词“把”“被”等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与谓语联系紧密,一般不用逗号。

例:这些谬论都已被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胜利驳得体无完肤了。

9. 有些并列的宾语之间,既可以用逗号,也可以用顿号。

例:记忆的品质包括:记忆的广度,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品质包括:记忆的广度、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敏捷性。)

10. 用在复句内部的分句间。

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11. 用在次序语后面。

例:第一,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第二,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加劲干。

考点3(分号的用法)

1. 并列分句间用分号。分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个分句。

例: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左拐;继续向前,走到第二个十字路口,还是左拐;跨过马路,就是图书馆。

2. 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用分号。但使用分号的前提是分号中至少有一个逗号。

例: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3. 分隔单重复句中的并列分句。在单重复句中,并列分句不包含逗号时可用逗号或分号分隔,包含逗号时宜用分号分隔。

例:纵比,即以一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作比;横比,则以此事物与彼事物相比。

4. 分隔并列的多重复句中的第一层。

例: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如果内容没有分量,尽管写得多么长,愈长愈没有分量。

5. 分隔非并列的多重复句中的第一层分句。分号多用于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包括单重复句和多重复句;为了分清层次,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分句有时也用分号分隔。

例:昨天一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

6. 用于大句中被冒号、破折号、括号、引号分隔出来的并列分句之间。大句中被冒号、破折号、括号、引号分隔出来的并列分句有相对的独立性,中间可根据需要使用分号。

例:他们思虑着:哪些溪涧在山洪到来时不好通过,就架起一座座石桥和板桥;哪些人家离河太远,就在散居的村舍边,挖下一口口水井;哪些水井靠近大路,就在水井上加井盖。

7. 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分项列举的各项如果是分句,自然可以用分号。在单句中冒号引出的并列短语用于分项列举,为了使分项的性质显得突出,也可以用分号分隔。

例: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

考点4(句号的用法)

1. 用于陈述句的末尾,用来判断、叙述、描写事实。

例: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 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的末尾。

例:你辛苦了,休息休息吧。

3. 用于间接问句的末尾。间接问句是包含在陈述句、祈使句中的问句,是大句的一部分,通常充当宾语。

例: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

4. 用于语气舒缓的反问句末尾。

例:你看,谁管过你啦。

5. 用于语气舒缓的感叹句末尾。

例:我懂得,用那些多付的钱可以买到多少好东西啊。

考点5(冒号的用法)

1. 冒号的基本用法是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

(1)提示下文。

例: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实施:一是“绕”,即卫星绕月飞行;二是“落”,即探测装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2)总结上文。

例: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考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超市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2. 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用冒号。

例:本市三位文坛女杰王安忆、王晓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3. 某某说后面如果是间接引语,那么“说”后不用冒号。

例:他说,他来年一定还来这里。

4. 在“话+某某说+话”的插入语格式中,“说”后不能用冒号,而应用逗号。

例:“你想得美!”他笑着说,“我还没有去过呢。”

5. 冒号一般管到句末,不能管到句中,冒号所支配的几个部分之间不能用句号。

例:记者在一些家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的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解析:冒号只管到“做作业到深夜”,应把其后的逗号改成句号。)

6. 同一个句子中不能套用两个冒号。

例: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解析:应将第一个冒号改为逗号。)

7. 冒号不能和“即、乃、是”等词连用。

例:我们目前有三大任务:即锻炼身体,汲取知识,提高修养。(解析:应去掉“即”。)

8. 用于书信、讲话稿中的称谓语或称呼语之后。

例:同志们、朋友们:……

9. 引文不独立,不能用冒号。

例:苏轼的《念奴娇》描绘了长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伟景象。(解析:应把句中的“:”去掉。)

考点6(引号的用法)

1. 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例: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

2. 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例: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

3. 表示特定的称谓。

例: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4. 表示讽刺、否定。

例:对于这种投机取巧的“聪明”,我们都不赞成。

5. 表示引用专有名词。用于某种特定的名称、简称、节日、纪念日、成语、熟语、谚语等。

例1:“五一”放假,你有什么安排?

例2: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常语”。

6. 转述大意时不用引号,冒号改成逗号。

例:他说过,没有人的时候一定要关门。

7. 表强调突出。

例:从某种意义上说,“说”就是做。

【注】①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面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倘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用双引号,依此类推;②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③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作为自己所说话语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放在后引号的外面;④如果引文连着有好几段,那么每段开头都应用一个前引号,直到最后一段的末尾才用一个后引号。

考点7(问号的用法)

1. 用于句子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包括反问、设问等)。

例1:难道这些普通的战士不值得歌颂吗?

例2:数学难吗?其实不难。

2. 问句中含有称呼的,不论称呼在前在后,问号一律用在句尾。

例1:小刘,你到过上海吗?

例2:你到过上海吗,小刘?

3. 叹词“啊”“咦”等单用并带有疑问语气时,后面要用问号。

例:啊?怎么会是他?

4. 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的末尾用问号,各个选项之间一般用逗号隔开。当选项较短且选项之间几乎没有停顿时,选项之间可不用逗号。当选项较多或较长,或有意突出每个选项的独立性时,也可在每个选项之后都用问号。

例1:诗中记述的这场战争究竟是真实的历史描述,还是诗人的虚构?

例2:这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

例3:要一个什么样的结尾: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大团圆的?荒诞的?民族形式的?有象征意义的?

5. 在多个问句连用或表达疑问语气加重时,可叠用问号。通常是先单用,再叠用,最多叠用三个问号。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问号。

例:这就是你的做法吗?你这个总经理是怎么当的??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

6. 一个问句,在一个大句子中作主语,其后如需停顿,用逗号而不用问号。

例:谁当班长,是一件关系到全班的大事。

7. 一个问句,在一个大句子中作宾语,其后不用问号,至于该用什么标点符号,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例:我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8. 有的句子虽然使用了疑问词,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句,句末不用问号。无疑而问不用问号。

例:我们应该研究一下,这件事究竟应该怎么办。

考点8(破折号的用法)

1. 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例:我一直坚持读书,想借此唤起弟妹对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

2. 标示插入语。

例: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

3. 标示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文。

例: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死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是绝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

4. 标示话题的转换。

例:“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进门的小王说。

5. 标示声音的延长。

例:“呜——”火车开动了。

6. 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

例:“亲爱的妈妈,您不知道我多爱您。——还有你,我的孩子!”

考点9(括号的用法)

1. 句内括号要紧贴被注释的词语。如果注释内容后需要停顿,那么点号应放在括号后。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带有标点,其最后一个标点(问号、叹号除外)应省去。

例:可以说,除了诗(因为诗是最难翻译的),雨果的重要作品(小说和剧本)大都有了中文译本。

2. 句外括号要放在被注释被补充的句子末尾的点号后。句外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是一句话,那么句末点号应该保留;如果不成句,就不加句末点号。

例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例2:他培育了许多玫瑰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只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3. 破折号与括号的功能相同,不能同时用。

例: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解析:应去掉破折号。)

4. 标示引语的出处。

例: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考点10(感叹号的用法)

1. 两个叹词连用,一般是后一个叹词用感叹号。

例:啊,啊!又回到故乡了。

2. 感情强烈的祈使句,也可用感叹号。

例:祥林嫂,你放着罢!

3. 语气强烈的反问句也可用感叹号。

例:哪里有唱得这样感人的!

4. 语气强烈的独词句或非主谓句后,也用感叹号。

例:飞机!

5. 在称呼语、应答词和拟声词后面,以及标语口号的末尾,如果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也要用感叹号。

例: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6. 局部引用的语言单位,其所引的内容一般不用标点,但如果是感叹号,则可保留,这一点和问号一样。

例:他刚走到胡同口,突然听到“啊呀!”一声大叫。

7. 带有感叹语气的引用单位放在句尾,成为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时,要把感叹号放在引号里。

例:行家一搭眼就愣住了,不由得脱口说了一个“好!”

8. 表示声音巨大或声音不断加大时,可叠用叹号;表达强烈语气时也可以叠用叹号,最多叠用三个叹号。

例1:轰!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

例2:我要揭露!我要控诉!!我要以死抗争!!!

考点11(省略号的用法)

1. 标示引文的省略。

例: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 标示列举的省略。

例: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到一起啦!

3. 标示说话断断续续。

例:“上级……派我……到这儿……工作,我没……有……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

4. 省略号与“等”“等等”不可连用。

例:我对字画、古玩、盆景、古典家什、玲珑湖石……等等都有兴趣。(解析:省略号与“等等”删去其一。)

5. 省略号后面一般不用标点。

例:至今还保存在岛上的水井、碑石、各种建筑物……,这一切铁的事实都雄辩地证明,南海诸岛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解析:去掉省略号后面的逗号。)

6. 省略号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句末标点应保留;如果不是完整的句子,只是句内停顿,则句末不保留标点。

例: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是无世而不常有之。(解析:去掉省略号前面的逗号。)

考点12(书名号的用法)

1. 主要用于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

例1:辛弃疾的《青玉案》描写的是百姓元夕观灯的情景。

例2: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十面埋伏》全球首映庆典于七月十日举行。

例3:杨绛的《记钱锺书与〈围城〉》,给我们介绍了《围城》这部杰作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2. 主题活动、会议、丛书、课程、栏目等不用书名号。

例1:以“用诚信之光照亮消费信心”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23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多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例2:他从报纸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3. 书名和篇名同时出现时,只用一个书名号。书名写在前面,篇名写在后面,中间用间隔号隔开。

例:《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4. 书名号里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用双书名号,里面用单书名号。

例:《新时期〈金瓶梅〉研究评述》一书已出版。

5. 丛书名、课程名称、报纸杂志社单位的名称和标题名称不能用书名号,应用引号。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