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积累与运用类题型(易错易混+避坑技巧)

2025-11-11 01:58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6人

一、字音题易错易混突破方法

1.看是否违背拼写规则

如“iu、ui、u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有没有写成“iou、uei、uen”。另外,看调号的标注位置是否正确,如“君子好逑”中的“好逑”应拼写为“hǎo qiú”,却被拼写成了“hǎo qíu”。

2.谨防误读形声字

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字,其中声旁表示该字的读音。因形声字声旁而误读,是字音误读中最常见的现象。

3.熟练掌握多音字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多个读音,不同的读音往往意义、词性也不同,因此其用法也不相同。我们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字的读音或意义。

4.准确区分同音字

同音字是语音相同的字,即声母、韵母、声调完全相同的字。

对于同音的形声字,我们要注意从形旁和字义上来区分,如“辨、辫、辩”,“婵、禅、蝉”等;常用的同音字,要从搭配上来区分,如“克服”不能写成“刻服”等。

5.改正习惯性误读

有些字在日常的使用中,很容易读错,从而误将错误读音视为正确的。

如“剖”的正确读音为pōu,很多人习惯性误读成pāo或pǒ;“麻痹”中“痹”的正确读音为bì,很多人习惯误读成pì或pí。类似这种错误的读音我们要注意改正。

6.不受方言的影响

在一些方言中,c与ch、s与sh、z与zh不分,这也给正确识读字音带来了困扰,如“暂”应读zàn而不读zhàn等。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免方言的干扰,学说标准的普通话。

二、字形题易错易混突破方法

1.字形分析法

有些形近字是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形声字,我们可以通过辨析这些字的形旁的意义来正确书写。

2.字音分析法

有些声旁相同的形声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我们可以通过声旁来纠正错别字。

例如:“未”读作wèi,用“未”作声旁的字,韵母一般有ei,如“味”“妹”“昧”等;“末”读作mò,用“末”作声旁的字,韵母一般有o,如“抹”“沫”“茉”等。

3.字义分析法

了解形近字的字义也可以帮助我们纠正错别字。

如有些同学把“一颗心”错写成了“一棵心”,这是因为不了解“棵”和“颗”的字义。“棵”作量词用,多指植物,如“一棵树”“三棵牡丹”等;而“颗”作量词用,多指颗粒状的东西,如“一颗珍珠”“两颗子弹”等。

4.据义定形法

汉字的基本特点是音、形、义的统一,要正确掌握汉字,就应从三者关系入手,以义为纲,据义定形。

5.语境辨析法

有些汉字,应根据词(或熟语)的组合情况甚至根据语句的意思来确定用字。

如“变换”与“变幻莫测”,“旁证”与“旁征博引”,“留恋”与“流连忘返”,“厉害”与“利害得失”等,这些词如果脱离语境就很容易判断错误。

6.探索来源法

大部分成语都有来源,掌握它们的形体应结合其最初来源和典故。

如“程门立雪”“班门弄斧”“墨守成规”这几个成语中,“程(颐)”“(鲁)班”“墨(翟)”都是成语故事中的人物,故不能写成“城”“搬”“默”。

三、词义题易错易混突破方法

1.词义程度的轻重不同

例如:相信、信任。“相信”指认为正确或确实而不怀疑,词义程度轻;“信任”指相信而敢于托付,词义程度重。

2.词义的着重点不同

例如:诡辩、狡辩。同样表示无理强辩,“诡辩”重在“诡”,即用欺诈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辩护;“狡辩”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辩护。

3.词义使用的对象不同

例如:领略、领会。两个词都有“理解、体会、认识”的意思。但“领略”指对风味、风光等实际事物的体验、欣赏;“领会”指对内容、道理等抽象事物的了解、体会。

4.含义中的感情不同

例如:鼓舞、煽动、鼓动。这三个词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是,“鼓舞”的含义中隐含着表扬的感情,只能用于好的人或事物;“煽动”的含义中隐含着批评的感情,只能用于坏的人或事物;“鼓动”并不含有感情色彩。

5.用于口语或书面语的不同

例如:“母亲”和“妈妈”都是指同一个人,但我们平时说话时用“妈妈”,在台上演讲等需要使用书面用语时使用“母亲”。

6.在句子中的用法不同

例如:“公布”和“公开”都有“展现在大家面前、不隐藏”的意思。“公布”只能表示动作;“公开”除了可以表示动作,还可以修饰其他动作或名词。

四、汉字临摹与书法鉴赏

易混易错点一:汉字抄录马虎

书写时潦草、带笔、粘连;每个字于田字格的位置不一,占田字格大小不一;字的结构不清;标点符号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随意;出现涂改的痕迹。考生书写时要注意:

1.书写笔画要清楚,笔顺正确,字形规范,不能写错别字。

2.按笔顺的一般规律写字: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头后封口。要注意独体字笔画少,书写时要平衡对称、疏密有致、重心平稳。

3.不要涂改。字占田字格中央,字号不能太大或太小,约占田字格大小的三分之二。

易混易错点二:常见字体混淆

要了解常见的五种书法字体的特点。

楷书、篆书、隶书较好分辨,楷书工工整整,篆书形状圆润,隶书多横画长、竖画短。考生往往容易混淆行书和草书,草书字体飘逸,相比行书更难辨认。

易混易错点三:书法常识掌握不牢

中考考查点偏重于书法字体的特点、名家的作品风格以及书法家的名篇赏析等方面。考生对汉字字体的演变等常识要加以了解:

了解书体的演变顺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诸体。

识别传统的五种书法字体:篆书字体、隶书字体、草书字体、行书字体、楷书字体。

了解书法文化常识:文房四宝、六书、永字八法、书圣、草圣、二王、魏碑、天下四大行书、楷书四大家、颜筋柳骨等。

五、标点符号易错易混

一、逗号、顿号和分号使用辨析

误用类型

例句与分析

已用逗号的并列

分句间误用逗号

挑担的绳索不能过长,过长则容易触底,很麻烦,也不能过短,过短则沉,更费力。

分析:“不能过长”和“不能过短”是两种并列的情况,属于并列分句,且分句中已用逗号,分句间应用分号

总结语前误用逗号或分号

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分析:“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不属于第三个并列分句,这句话用于总结前文,前面应用冒号

没用逗号的并列分句间误用分号

任弼时同志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

分析:“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这三个并列分句中没用逗号,分句间不能直接用分号,应改用逗号

表概数的数字间误用顿号

今年三、四月,大院里许多五、六十岁,甚至七十岁的老年人也参加了植树活动。

分析:相邻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不用顿号;若是表示缩略,应用顿号。例句中“三、四月”是三月、四月的缩略,应用顿号;“五六十岁”表示概述,不用顿号

带语气词的并列成分误用顿号

家乡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热爱的。

分析:“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带语气词的并列成分,停顿稍长,中间应改用逗号

并列性谓语、补语、分句之间误用顿号

今年我国要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项目,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分析:“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是三个并列分句,且都是主谓结构做谓语,分句间用逗号

多层并列成分误用顿号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达到新水平。

分析:要理清顿号和逗号的层次关系,第一层并列成分之间应用顿号,第二层并列成分之间要用逗号

并列的书名号、引号之间误用顿号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分析:《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四部并列的作品名,已用书名号,不再用顿号。如有其他成分插在中间,宜用顿号

“和、与、或、及、以及”等连词前误用顿号

“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六个节气。

分析:三个以上成分并列,最后两个并列成分可用“和、与、或、及”等连词,连词前不用顿号

不做笔记、不提问题、不主动复习、以及投机取巧,是中考复习的“陷阱”。

分析:用“以及、或者(或)、甚至、尤其、特别是”等表递进或选择的词语连接,不是并列关系,不能用顿号

表省略的“等、等等”前标点误用

写文章之前要想好:文章主题是什么,用哪些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等等。

分析:并列成分之间用顿号,末尾的“等”字前不用顿号;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等、等等”前应用逗号

二、问号、句号和叹号使用辨析

误用类型

例句与分析

含有疑问词或短语的陈述句误用问号

三年的初中生活,有人问我哪一件事最难忘?我答不上来。

分析:表疑问的短语“哪一件事”只是充当句子成分,不表示疑问语气,不能用问号

对于校园欺凌事件,我们既要反思事件的原因是什么?还要反思我们之前都做了什么?

分析:虽然有疑问词“什么”,但两个句子均是陈述语气,不能用问号

选择疑问句误用两个问号

你是喜欢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评点?还是喜欢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

分析:选择疑问句,无论有多少个选择分句,分句间一般用逗号,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但问句较多、较长,或有意突出其独立性时,也可在每个问句后用问号

连续疑问句误用一个问号

请你告诉我,哪里才是我的故乡,我是从故乡走出,还是向故乡回归?

分析:不是选择关系的连续疑问句是各自发问,有多少问句,就用多少个问号。例句中前一问句是特指疑问句,后一问句是选择疑问句,都要在句末用问号

倒装句中问号、叹号位置有误

“你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使劲敲着我的房门。

分析:例句引号内有倒装成分,但却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只能用一个句末点号

强烈的反问语气误用问号

“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鲁迅先生面对铁屋呐喊道。

分析:“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示强烈的反问语气,后面应用感叹号

三、引号和书名号使用辨析

误用类型

例句与分析

非作品的名称误用书名号

每年6月6日是我国的“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普遍眼健康,共筑“睛”彩大健康》)

分析:专栏名、主题名、活动名、机构名均不是作品名,不能用书名号。例句中“关注普遍眼健康,共筑‘睛’彩大健康”是主题名,应用双引号;“睛”表特殊含义,应用单引号

非作品的名称误用书名号

我刚走进电影院,就看见屏幕上赫然投着《长津湖》三个字。

分析:“长津湖”虽然是电影名称,但例句中强调的是“长津湖”这三个字,因此不能用书名号

作品的名称误用引号

《上海文学》新开《自由谈》一栏,本期刊载了长篇对谈“生活与故事,故事与影视”。

分析:书名、卷名、篇名、报刊、节目、歌曲、影视剧、雕塑等均为作品,应用书名号。例句中“生活与故事,故事与影视”是文章名,应用书名号;“自由谈”是专栏名,不能用书名号

转述误用引号

老师说过,“学习不仅要勤奋,还要讲究方法”。

分析:“学习不仅要勤奋,还要讲究方法”只是转述老师的话,不是直接引述,不用引号

无特殊含义误用引号

她是一个“包身工”,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她的名字。

分析:第一个“芦柴棒”没有特殊含义,不用引号;第二个“芦柴棒”是特定称谓,应用引号

四、冒号、破折号使用辨析

误用类型

例句与分析

一个句子误用两个冒号

我们认为:不犯错误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已经去世的人,另一种是还没出生的人。

分析:冒号的提示作用一直发挥到句子末尾。一个句子不能同时使用两个冒号。如果只管其中一部分,可以用逗号、破折号

无需停顿误用冒号

我急忙从自行车上跳下来,说了声:“老师再见。”就往家里走。

分析:“说了声”和“老师再见”之间不需要停顿,不用冒号;“老师再见”作为句子成分,不用句末点号

表注释说明误用冒号

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分析:“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是对“四大发明”的解释说明,如删去,句子意思仍完整,前面应用破折号

表分项叙述误用破折号

编辑的主要工作有三项——组稿、审稿和监控。

分析:“组稿、审稿和监控”是对编辑工作的分项叙述,如删去,句子意思将不明确,前面应用冒号

破折号与“即、就是”连用

每当疼痛发作时,焦裕禄就采用“压迫止痛法”——就是用茶壶盖顶住疼痛部位来止痛。

分析:破折号表示解释时,与“即、就是”连用将导致语意重复

五、省略号、括号使用辨析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