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也成为判断文言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准。
在文言文阅读中,它是一个热考点,更是考生做文言文阅读的必得分点。如何保证必得分呢?熟悉断句方法,培养语感,掌握答题步骤及技巧,当是我们训练的重点。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通文意 据标志 断后验
文言断句题是一种常规考题,综合性强。全国卷采用的是有语境选择型断句题,这种题型需要掌握三个关键点:
一、联系语境,疏通文意
在提供语境的文言断句客观题中,需要断句的语段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断句前可翻译上下文,再据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如是记叙型的,应首先弄清讲了什么人、什么事、过程如何、结果如何;如是议论型的,则应弄清观点是什么、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在实际断句中,不少考生弄不清断句部分的大意是什么,把其中的人名等专有名词生生断开,这都是未联系语境的缘故。凭借上下文,起码要标清其中的人名、陈述对象是谁,涉及哪几个人物等。
二、凭借标志,快速断开
1 . 实词前后多联系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杨大雅 ) 徙知常州,判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迁集贤殿修撰、知应天府。 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知亳州,卒。 ( 节选自《宋史 · 杨大雅传》 )
A .还 / 纠察在京 / 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 / 大雅初名侃 / 至是 / 避真宗藩邸讳 / 诏改之 / 居二岁 / 拜右谏议 / 大夫集贤院学士 /
B .还 / 纠察在京刑狱 / 以兵部郎中知制诰 / 大雅初名侃 / 至是避真宗 / 藩邸讳诏 / 改之 / 居二岁 / 拜右谏议大夫 / 集贤院学士 /
C .还 / 纠察在京刑狱 / 以兵部郎中知制诰 / 大雅初名侃 / 至是 / 避真宗藩邸讳 / 诏改之 / 居二岁 / 拜右谏议大夫 / 集贤院学士 /
D .还 / 纠察在京刑狱 / 以兵部郎中知制诰 / 大雅初名侃 / 至是 / 避真宗藩邸讳 / 诏改之居 / 二岁拜右谏议大夫 / 集贤院学士 /
答案 C
解析 断开此句,如果对其中涉及的官职名称如 “ 纠察在京刑狱 ”“ 兵部郎中 ”“ 右谏议大夫 ”“ 集贤院学士 ” 等了解,则大体上理解该句内容,对 “ 知 ”“ 避 …… 讳 ”“ 诏 ” 等固定动词又很熟悉,则更容易断开。
参考译文
( 杨大雅 ) 调任常州知州,兼任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后升任集贤殿修撰、应天府知府。还朝后,任职于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的身份掌管制诰。杨大雅原名杨侃,到这时,为了回避真宗在藩王第宅时的名讳,皇上下诏让他改掉名字。任职二年,被授任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亳州知州等官职,后去世。
方法点拨
名词、代词经常作主语或宾语,可以首先标出文段中的名词、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 “ 吾、予、尔、汝、公、卿、彼、此、之、其 ” 等代词。因为名词、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但是,文言文经常省略主语,不及物动词又不带宾语,所以用名词、代词来确定主宾不是万能的。从语法的角度来说,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我们将其称作 “ 动词定位法 ” ,也就是找准动词,然后前后推断,直到形成完整的表述。如果句子里出现了几个动词,就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先弄清动词间的关系,再找主干。如它们是个古今同形异义词,当断开。
2 . 借助虚词定首尾
(1) (2020· 天津第 9 题 )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呜呼! 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子孙戒之,尚无坠厥初。 ( 节选自宋 · 陆游《放翁家训 · 序》 )
A .仕而至公卿 / 命也 / 退而为农 / 亦命也 / 若夫挠节以求贵 / 市道以营利 / 吾家之所深耻
B .仕而至公卿 / 命也 / 退而为农 / 亦命也 / 若夫挠节以求贵市 / 道以营利吾家之所 / 深耻
C .仕而至公卿命也 / 退而为农 / 亦命也 / 若夫挠节以求贵市 / 道以营利吾家之所 / 深耻
D .仕而至公卿命也 / 退而为农 / 亦命也若夫 / 挠节以求贵 / 市道以营利 / 吾家之所深耻
答案 A
解析 根据两个 “ 也 ” 字与句首发语词 “ 若夫 ” ,可排除 D 项;再根据结构对称,可排除 C 项;再根据 “ 吾 ” 这个人称代词,又排除 B 项。
方法点拨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虚词可以使前后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借助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以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运用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容易。常见的情况有:
类别 | 常见例词 | 断句技巧 | |
发语词 | 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窃、请 |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 |
时间词 |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 |
句末语气词 | 陈述句末尾 | 也、矣、焉、耳 | 其后一般断开 |
疑问句末尾 | 耶、与 ( 欤 ) 、邪 ( 耶 ) 、乎 | ||
感叹句末尾 | 哉、夫 | ||
疑问语气词 |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 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 |
复句 关联词语 |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 其前一般断开 | |
复音虚词 |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 | 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
特别提醒
① “ 以、于、为、则、而 ” 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② “ 乎 ” 用在句中相当于 “ 于 ” 时,不能点断。如: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③ “ 也 ” 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时,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④ 连词 “ 而 ” 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 “ 而 ” 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
⑤ “ 夫 ” 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 ( 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 用在句中,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如: “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微积累
虚词断句口诀
“ 曰 ” 后冒 ( : ) , “ 哉 ” 后叹 ( ! ) , “ 夫 ”“ 盖 ” 大都在句前。 “ 于 ”“ 而 ” 一般在句中, “ 矣 ”“ 耳 ” 后面画圈圈 ( 。 ) , “ 邪 ”“ 乎 ” 经常表疑问 ( ? ) 。 “ 也 ”“ 者 ” 作用要停顿,或句 ( 。 ) 或逗 ( , ) 表情形,各自位置要记牢。
3 . 固定句式要明确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朱宏昭,太原人也。闵帝即位,宏昭以为由己得立,故于庶事高下在心,及赦后覃恩,宏昭首自平章事超加中书令。素猜忌潞王,致其衅隙,以致祸败。潞王至陕,闵帝惧,欲奔,驰手诏宏昭图之。时将军穆延辉在宏昭第,曰: “ 急召罪我也其如之何吾儿妇君之女也可速迎归无令受祸 。 ” ( 节选自《旧五代史 · 列传十八》 )
A .急召罪 / 我也 / 其如之何吾儿 / 妇君之女 / 也可速迎 / 归无令受祸
B .急召罪 / 我也 / 其如之何吾儿 / 妇君之女也 / 可速迎归 / 无令受祸
C .急召 / 罪我也 / 其如之何 / 吾儿妇 / 君之女也 / 可速迎归 / 无令受祸
D .急召 / 罪我也 / 其如之何 / 吾儿 / 妇君之女 / 也可速迎 / 归无令受祸
答案 C
解析 根据文意, “ 召罪 ” 不搭配, “ 罪 ” ( 治罪 ) 的宾语是 “ 我 ” , “ 罪 ” 前应断开。文中两个 “ 也 ” 是判断句的标志, “ 如 …… 何 ” 是固定句式, “ 何 ” 后应断开。综上所述,即可选出答案。
参考译文
朱宏昭,是太原人。闵帝即位后,朱宏昭认为 ( 皇帝是 ) 由于自己的功劳才得以登基,所以对于各种事务都能根据情况做出决定,皇帝大赦天下后广布恩泽,朱宏昭首先自己做了平章事越级升迁中书令。 ( 朱宏昭 ) 平时就猜疑妒忌潞王李从珂,让他产生了嫌怨后反叛朝廷,因此招致了祸患。潞王到了陕西,闵帝害怕,想要逃跑,就急忙亲自书写诏令让朱宏昭进宫谋划这件事。当时将军穆延辉在朱宏昭的家里, ( 朱宏昭对他 ) 说: “ 皇上这么着急地召唤我,是想要治我的罪啊,该怎么办呢?我的儿媳妇,是您的女儿,赶快把她迎接回去,不要让她跟着我们遭受祸患。 ”
方法点拨
固定句式 | 断句要求 |
为 …… 所 …… ,受 …… 于 …… ,见 …… 于 …… ( 被动句 ) | 前后可断,中间不断 |
奈 …… 何,如 …… 何,无乃 …… 乎,不亦 …… 乎,何 …… 之有,何以 …… 为,唯 …… 为 …… ,孰与 …… 乎 ( 固定句式 ) | |
…… 者, …… 也 | 前后可断,中间须断 |
4. 排偶句式要明辨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刘馥子靖,迁尚书,赐爵关内侯,出为河南尹。散骑常侍应璩书与靖曰: “ 入作纳言,出临京任。 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 封符指期,无流连之吏。鳏寡孤独,蒙廪振之实。加之以明 擿 幽微,重之以秉宪不挠;有司供承王命,百里垂拱仰办。虽昔赵、张、三王之治,未足以方也。 ” 靖为政类如此。 ( 摘编自《三国志 · 魏书 ·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
A .富民之术 / 日引月长藩 / 落高峻绝穿窬之心 / 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 / 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 / 蚕麦有苫备之用 / 无雨湿之虞 /
B .富民之术 / 日引月长 / 藩落高峻 / 绝穿窬之心 / 五种别出 / 远水火之灾 / 农器必具 / 无失时之阙 / 蚕麦有苫备之用 / 无雨湿之虞 /
C .富民之术日引 / 月长藩落高峻 / 绝穿窬之心五种 / 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 / 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 / 有苫备之用 / 无雨湿之虞 /
D .富民之术日引 / 月长藩落高峻 / 绝穿窬之心五种 / 别出远水火之灾 / 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 / 蚕麦有苫备之用 / 无雨湿之虞 /
答案 B
解析 根据句式的对称可知, “ 绝穿窬之心 ”“ 远水火之灾 ”“ 无失时之阙 ”“ 有苫备之用 ”“ 无雨湿之虞 ” 有对偶在里面。从句子来看, “ 富民之术 ”“ 藩落 ”“ 五种 ”“ 农器 ”“ 蚕麦 ” 作主语,在它们前面应该断句。 参考译文
刘馥的儿子刘靖,升为尚书,朝廷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又出任河南尹。散骑常侍应璩给刘靖写信说: “ 你由外边来担任纳言的职位,在京城做官。使百姓富足的政策,在于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院墙篱笆要造得又高又陡,来杜绝那些偷盗的企图。播种的时候,一定要选好搭配黍、稷、麻、麦、豆五类种子,以避免水旱灾害。农具一定要完备充足,不能耽误农时。养蚕、种麦要有苫盖的准备,才能保证不受雨淋。 ( 吏员 ) 要按期升迁,不要让他们滞留原位。鳏寡孤独的人,让他们享受到官仓的赈济。再加上明察秋毫,执法如山,不为权势所屈;各级官吏遵奉朝廷的旨意,举国上下都能垂手听命。那么,即使是前朝治理京兆的能臣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王骏,也不能同您相比。 ” 而刘靖施政大多做到了 ( 应璩所说的 ) 那样。
排比、对偶 ( 对称 ) 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又是文言文句式的一大特点。如果能分辨出这些特点,断句则相对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