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天津 · 中考真题) 阅读《又见槐花白》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槐花白
王明侠
①在春的斜阳里,又见槐花白。城市绿化带里的洋槐擎着疏落的花穗,洁白的花穗,像美人发间的珠钗,风过时,零星的甜香忽远忽近,总让我想起童年那片翻涌的槐花海。
②老家门前原是一片河滩,不知何年何人栽下百十棵洋槐树。树干粗粝如祖父的手背,枝条却温软地垂向大地。清明刚过,青玉般的嫩芽间便迸出米粒似的花苞,待到谷雨前后,整片林子成了雪砌的宫殿。千万朵槐花攒成璎珞,低垂的花枝几乎触到孩童的头顶,人在林间走,仿佛游在奶白色的大海里。
③蜜蜂是最早的访客。天还未亮,嗡嗡声便裹着露水漫进窗棂。我常趴在掉了漆的窗台上看它们穿梭,金黄的绒毛沾满花粉,后腿鼓胀如两粒琥珀。这时母亲总会拍拍我的后脑勺: “ 莫惊了采蜜的师傅。 ” 她总说蜜蜂是花神的使臣,采够九千九百九十九朵花才会归巢。
④放学的路原是枯燥的黄土道,可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便成了童话里的秘境。书包在身后拍打着屁股,我故意放慢脚步,任细碎的花瓣落满肩头。有时仰头看天空,层层叠叠的花影筛下斑驳的光,恍惚间自己也成了枝头的一串白花。风起时整片林子簌簌作响,花穗碰着花穗,窃窃说着我听不懂的蜜语。有次竟撞见两只玩耍的小刺猬,毛绒似的小东西被惊得四散滚逃,带刺的背上带着几朵槐花。我还会勇敢地爬上颤颤巍巍的枝杈,近距离地仔细观察那诱人的香源和银针似的花蕊,忍不住抓住那刚盛开的一串,一把捋下来,塞进嘴里大快朵颐。
⑤采槐花是件很快乐的事。清晨,母亲挎着竹篮儿来到了槐树林,她专挑将开未开的花苞,说这种才是最甜的。我踩着木梯帮忙,指尖触到凉津津的花串,麻利地摘下一串串的风铃。母亲在树下接着,她轻轻地撸下洁白的花朵,不一会儿,就撸满了一整篮儿。我偶尔失手碰落整簇花穗,纷纷扬扬像下了一场小雪,母亲赶忙说: “ 小心些,留些给蜜蜂做午餐吧。 ” 蒸槐花要拌玉米面,上屉时垫着碧绿的白菜叶。灶膛里的柴火哔剥作响,水汽混着花香在院里游走。待笼盖掀开,翡翠般的菜叶衬着白玉似的槐花,淋上香醋蒜汁儿,能把隔壁孩童都馋了来。最妙的还是槐花馅包子,母亲总在面皮上捏出十二道褶,说是对应着十二个月的圆满。咬破薄皮的刹那,清甜的汁水涌出来,连舌根都浸着春意。
⑥几度春风,槐花白了又白。离开家乡后,忙碌穿梭在繁华的城市,偶尔想起故乡的那片花海,不禁有些怅惘。每到春天,城市的市场也有新摘的槐花售卖,塑料袋上印着 “ 家乡味道 ” 。买回家如法炮制,蒸出来的却蔫头耷脑,失了那份水灵劲。去年特意驱车几十里去城外野林,满树槐花倒是开得热闹,可林间少了老树虬枝的韵致,水泥步道太过齐整,连蜜蜂都带着工业化的匆忙。
⑦前几日收到老家妹妹寄来的槐花蜜。层层报纸裹着的玻璃瓶里,槐花蜜凝如琥珀。旋开瓶盖的刹那,四十年前的春风忽然推窗而入。 我分明看见母亲站在槐林深处,系着一个干净的蓝布围裙,她采花的手势还那样轻,像在触碰易碎的时光。
⑧原来有些芬芳早已扎根在血脉里。高楼大厦割裂了四季,可每逢槐香浮动时节,记忆仍会发芽抽枝,疯狂地冒出来。那些与槐花有关的时光,那些岁月深处的人和事,都化作年轮里的蜜,在某个猝不及防的时刻,突然甜醒沉睡的乡愁。
(选自《文学天地》,有删改)
1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 ① 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 .请结合第 ④ 段分析,为什么到了 “ 槐花飘香的季节 ” 原本枯燥的黄土道便成了 “ 童话里的秘境 ” 。
3 .透过第 ⑦ 段画线句所描绘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 .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结尾段中 “ 原来有些芬芳早已扎根在血脉里 ” 一句的深刻意蕴。
【答案】 1 .呼应标题,引出下文。城市中疏落的槐花和零星的甜香,引发了作者对童年家乡繁密茂盛的槐林以及幸福美好生活的回忆,为后文的描写和抒情做铺垫。
2. 因为到了 “ 槐花飘香的季节 ” ,那里就成了 “ 我 ” 的乐园:能让 “ 我 ” 享受童年的悠闲与自在;能让 “ 我 ” 沉浸其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有偶遇小动物的惊喜;有 “ 我 ” 童年的好奇与大快朵颐的快乐。
3 .透过 “ 干净的蓝布围裙 ” 让我们想到母亲清晨采摘槐花、制作精美且寄予美好愿望的槐花美食,我们看到了一个干净利落、勤劳质朴、心灵手巧的母亲形象;透过 “ 她采花的手势还那样轻 ” 让我们想到母亲说蜜蜂是花神的使臣,告诫 “ 我 ” 不要惊扰蜜蜂采蜜以及母亲轻轻地撸下槐花、爱惜槐花等内容,我们看到了一个尊重生命、平和善良的母亲形象。
4 .槐花的洁白与甜香、童年的快乐和对母亲亲切的记忆,这些看似远去的有关家乡的美好往昔,其实早已融入 “ 我 ” 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幸福美好生活的怀念,寄寓了浓浓的乡愁。
( 2025· 安徽 · 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海一样的棉田里,我像只船
乔叶
①在我小时候,棉花是村里每户人家都必种的庄稼。
②十岁左右的我,干得最好的活儿就是摘棉花。这时的我,个子长得恰好和最高的棉枝一般般,摘棉花时顺手就来,十分得劲。于是,到了秋天棉花盛开的季节,每天下午放学之后,我就会到地里去摘一会儿棉花。
③小小的我站在棉田里,腰里束上一只棉包, 一双手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里忽外,忽高忽低,见着大朵开的棉花就抓,见着小朵开的棉花就捏,三抓两抓一大把,三捏两捏一小把 ,将两只手使得像一对轻盈翻飞的蝴蝶。
④每摘过一段,我就会往后看看。没有摘过的棉垄是蓬蓬松松的,枝枝权杈都聚在一起,不分眉眼,等到我摘过去后,棉垄就露出一条清晰的小路,像我头发上劈出的中缝。棉棵们则像头发一样,朝两边温顺地散开。这些头发是褐色的,一片片棉叶和一朵朵棉花是头发上盛开着的头花。
⑤小路延伸得越来越长,棉包像气球一样鼓胀起来。这两样让我获得了双重的成就感。摘累了,我就会停上一小会儿,对着棉花的花苞和碧青的棉蕾深深地吸上几口气,让肺腑里都充满它们的芳香。
⑥那一天天气很好,天很蓝。我放学后照例到了棉田,和母亲一起摘棉花。摘了一会儿,母亲唤着我,说先回家做饭去了,让我随后就来,我答应着,心想一定要把这道棉垄摘完。天还早着呢。这块田里的棉垄是很长的,至少有一里路的样子。如果摘不完,明天还得走这么远,我觉得这么浪费体力实在有些可惜。再说,我也喜欢一个人待会儿。
⑦摘完了,天色看起来依然很亮,我并没有立即走,我真是喜欢在棉田里待着的。黄昏时的棉田更是别有一番风情。它神秘却不恐怖,沉静而又鲜活,有几次,也是这样的时分,也是我一个人,我在棉田里摘着摘着便放声高歌,感到满田的棉花都在应和我,惬意得很。
⑧此时,偌大的棉田只有我。浅蓝色的雾霭已经深罩在田野周围,蝈蝈的鸣叫声显得愈加淸脆。在郁郁葱葱的棉叶里,我更加轻捷地揽着那些开着雪桃的枝条。我慢慢地走着。一里长的棉垄,不近,也不远。我愿意慢慢地走着。我愿意让肩上的粉色棉包像一朵有腿的巨大的花,行进在暮色渐深的棉田中。
⑨海一样的棉田里,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划行的船,两条腿就是桨。腿不时碰到一些棉枝的小杈,它们在腿上拂来拂去的声音如小河的轻浪,亦若柔和幽美的亲吻。
⑩快走到田边时,我觉得累了,决定躺在棉田里休息一会儿。于是我拨开棉枝,找到一处平展的地方,把花包往脖子后头一搁,舒舒服服地躺了下来。
⑪我就睡着了。
⑫我是被母亲的声音唤醒的。确切地说,是被她略带嘶哑的声音唤醒的。我从没有听过她那样的声音:焦急,绝望,含着隐隐的哭腔。她大声喊着我的名字,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随着她的声音震动的,还有手电筒的光。
⑬天已经这么黑了呀。我居然睡了这么久呀。
⑭我答应着母亲,站了起来。母亲闻声就朝着我的方向转过身。她并没有如影视剧里演的那样扑过来,抱住我,热泪盈眶,而是站定在那里,骂道: “ 你个死妞儿,吓死我了! ”
⑮我朝她走去,走到她身边时,在那深秋清冷的棉田里,感受到了她热暖的气息。我以为她会打我,至少也要敲一下脑袋吧,但她没有。她只是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去,我自然是乖乖地跟着她走,也知道自己今天在棉田睡的时候有点儿长,就很理亏地没话找话:
⑯ “ 妈,咱明儿还来吧? ”
⑰ “ 来。没摘完就得来。 ”
⑱听母亲的口气很正常。我暗暗庆幸今天躲过了一劫,运气不错。
⑲很多年后我才明白,母亲当时肯定也是这么想的。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节)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摘棉花是 “ 我 ” 干得最好的活,让 “ 我 ” 获得成就感。
B .第 ⑧ 段中,使用两个 “ 慢慢 ” ,突出了 “ 我 ” 的疲惫。
C .文章描写黄昏时的棉田,有动有静,富有诗情画意。
D .文章回忆 “ 我 ” 儿时在棉田劳动的经历,充满童趣。
2 .请从动作描写的角度,赏析第 ③ 段中的画线部分。
3 .文章为什么写 “ 我就睡着了 ” 这一情节?
4 .文章结尾段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5 .文章以 “ 海一样的棉田里,我像只船 ” 为题,有着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1 . B
2. 动作描写,运用 “ 抓 ”“ 捏 ” 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摘棉花的全过程,表现了 “ 我 ” 动作的熟练、轻盈、心灵手巧,富有美感,写出了 “ 我 ” 活泼天真。呼应前文 “ 十岁的我,干得最好的活儿就是摘棉花 ” ,突出 “ 我 ” 摘棉花的成就感。表达了 “ 我 ” 对摘棉花的热爱以及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3. ① 交代母亲寻找 “ 我 ” 的原因; ② 为下文母亲找 “ 我 ” 很着急做铺垫; ③ 体现了 “ 我 ” 摘棉花的疲惫,写出了 “ 我 ” 在棉田中感到舒适、安逸; ④ 与文章标题相呼应; ⑤ 表达了 “ 我 ” 对棉田的喜爱之情。
4. ① 体现了母亲找到 “ 我 ” 的庆幸和 “ 我 ” 童年时候的天真、不懂事; ② 写出了长大后 “ 我 ” 对母亲的理解和内心的愧疚; ③ 深化文章主旨,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体现了浓浓的亲情; ④ 收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5 . ① 棉花是本文的写作对象,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②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③ 棉花象征母爱; ④ 侧面表现了作者对摘棉花的热爱; ⑤ 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⑥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⑦ 表达了对以母亲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的赞美。
( 2025· 四川成都 · 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河流是村庄的秘史
高卫国
①我脚下流淌的是一条具有神力的河,与其说河里面流淌的是水,不如说流淌的是静默的时间。那些流走的时光也如同河里的水一样,一会儿浑浊,一会儿清澈。
②望着眼前的水痕,前几日水涨满河床的情景就如同一个斑驳的梦影。小河水落之后,河床上横七竖八躺着的大青石清晰地裸露出来。我光着脚丫踩在细沙上,偶尔在石头底部的水洼里可以捡到铜钱,也有人在水底摸出过碎瓷片,水里还可以见到残破的石碑。它们都是村庄的一部分,曾见证过祖先的生活。那一刻,我脑海里掠过一句诗: “ 河流是村庄的一部秘史。 ”
③春风送暖,两岸的垂柳吐出了一片鹅黄。春光斜斜地铺在河面上,垂柳的倒影在柔波里荡漾。几只鸭子拍打着翅膀跃入水中。夏日炎炎,柳树的浓荫罩在河面上,小鱼也游过来躲在浓荫下乘凉,不远处的荷叶下有几只青蛙正在鼓着腮鸣唱。秋风浩荡,站在堤坡上,能听见河水冲刷石头发出哗哗啦啦的声响,声音含混、低沉,似乎是从时间的纵深处传来,它知道河流的秘密,也洞悉村庄的过往。冬日来临,柳树将最后一片枯叶摇落到河面上,站在岸边看河水奔流,一副阅尽沧桑的神态。要不了多久,雪花飘落,河流两岸就会变成粉妆玉砌的世界。一景一物,都在讲述着村庄四季变化的秘密。
④河岸上的垂柳、芦苇、龙须草、碎叶莲,还有水中的小鱼、青蛙、水鸟、野鸭子,这些植物和小生灵一起丰富了生命的底蕴,我在与小河的对视中获得了 “ 鸢飞鱼跃、道无不在 ” 的生命顿悟。
⑤我站在桥上俯视这条河,如今的河道比我小时候见过的河道弯曲了许多,河两岸密匝匝的芦苇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垦的农田。这使得我眼前的小河缺少了蓬勃的生机。
⑥有河流的村庄,都是古老的村庄,这样的村庄怎么会没有故事呢?河上架着的那座石拱桥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桥墩上端的两侧雕刻着 “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 几个大字。童年时期,每次看见这几个字我都心生欣喜,因为我可以从这几个字里面指认出我的姓名。祖母曾讲过,石桥修建前,这条河上面架着一座木桥,是我们高家和霍家两姓族人出钱出粮建造的。可是建桥的过程并不顺利,两家因为桥的高度发生过争执。但是那些陈年往事随时间卷入流云之后,两姓人家依然会和谐相处。如今七八百户人家的村庄,共有十几姓人家,就算是扯不上亲戚关系,也一定有着前面几代人的交情或来往。
⑦我在脑海里沉思村庄历史的同时,再一次打量眼前的河流,不禁想起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写下的一句话: “ 滔滔不尽而有规律的流水会使人体会到一种平静、雄伟、超人的生命。 ”
⑧小时候,我行走在河边,经常可以看见一个高姓的牧羊老人,他低头看着河面的流水和流水中被风卷入的落叶,也看水中的枯草。夕阳在山,霞光浓稠,桥头走过来一个庄稼汉和两个妇女,牧羊的老人将悠闲的山羊从河坡草地赶到了桥上,与他们一起走进了画面里。
⑨如今那个牧羊老人早已长眠于小河北岸的泥土之中,他头枕着堤坡下的泥土,依然可以望见缓缓流淌的小河。
⑩河水永不停息,看村庄里生活过的一代又一代人,平静地流逝,如同天上流逝的云。天空如此阔远,地面布满褶皱,河流也随着岁月流转逐渐变老了。
⑪那些远去的日子有一部分浓缩成了我记住的过往,还有一些我不曾记住的日子悄然沉入时光之河的深处,犹如______
(选自《 2024 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1 . “ 河流 ” 为什么是 “ 村庄的秘史 ” ?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2 .文章删掉第五段,上下文依然可以衔接,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内容?请简要分析。
3 .下面哪一选项中的句子更适合放在第十一段空缺处?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A 离乡的我将穿不上的旧衣抛在了残破的老屋 ……
B 儿时的我打水漂时旋出去的瓦片沉入了眼前的河流 ……
4 .作者在写眼前河流时多次回忆过去,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1 . ① 河底残留的旧物件曾见证过村庄祖先的生活。 ② 小河的景物反映着村庄四季的变化过程。 ③ 河上的桥见证着村庄人情往来的历史。 ④ 流淌的河水见证着村中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历程。
2. ① 这段写小河缺少蓬勃生机的现状,能与前面两段写小河生机勃勃的过往形成对比,凸显河流现在的变化。 ② 这段内容能表现作者面对村庄变化的怅惘之情,增加文章意蕴。
3. B 。 ① 形象地写出了那些 “ 我 ” 不曾记住的日子悄无声息消逝的状态,表达了 “ 我 ” 对往昔的追忆。 ② 紧扣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 “ 河流 ” ,并与文章开头写 “ 流淌的是静默的时间 ” 形成呼应。
4 . ① 回忆河流四季之景、桥墩寻名趣事、桥的变迁和牧羊老人的生活,能展现村庄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色与和谐的社会风貌,使内容更丰富。 ② 通过多次回忆,层层叠加,表现作者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对村庄的眷恋和对生命的感悟,使意蕴更深厚。 ③ 行文上形成现实与回忆的交织,避免平铺直叙的单调,使可读性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