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学校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校刊开辟专栏,向全校学生征集文稿。
万物如诗,岁月如歌。我们都是宇宙间跳动的音符。歌德在诗中这样写道,我们眺望远方,我们谛视近景,小鹿与幽林,星光与月光。缤纷万象中,皆见永恒美。
为了谱写人生的乐章,我们眺望远方,我们静听心声,我们在星光的照耀下前行。
阅读材料,选择一个专题,写一篇文章投稿,可以叙述经历,可以创作故事,可以抒发感情,可以发表看法。
专题一:眺望与凝思
专题二:远近起伏都是歌
专题三:宇宙深处的那束光
一、审题立意
1. 专题一:眺望与凝思
“眺望”象征对未来的憧憬、对远方的向往,“凝思”强调立足当下的反思与沉淀。可围绕“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辩证关系展开,探讨如何在追寻目标的过程中保持理性思考。
2. 专题二:远近起伏都是歌
“远”与“近”对应理想与现实,“起伏”暗示生活的波折。需体现对人生不同阶段、不同境遇的接纳与热爱,表达“生活百态皆成风景”的豁达态度。
3. 专题三:宇宙深处的那束光
“光”是核心意象,可理解为理想、信念、榜样或生命中的希望。文章需聚焦于某个精神指引,展现其如何照亮人生道路,赋予生命意义。
二、选材建议
1. 生活经历类:
运动会失利后重新训练、备战考试时的迷茫与突破、与家人朋友的情感故事等。
2. 自然感悟类:
登山眺望时对人生高度的思考、观察四季变化领悟生命节奏、深夜仰望星空触发的哲思。
3. 文化历史类:
以名人故事(如司马迁、王阳明)展现信念的力量,引用诗词(如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深化主题。
4. 虚构创作类:
编写主人公追寻神秘光源的奇幻故事,或设计象征“光”与“暗”的人物冲突。
三、结构提示
1. 总分总式:开篇点题→中间分论点展开(可结合事例)→结尾升华主旨。
2. 片段组合式:用小标题串联不同场景(如“眺望·憧憬”“凝思·沉淀”),多角度诠释主题。
3. 悬念式:以故事或问题引入,层层推进,结尾揭示“光”或“歌”的内涵。
四、范文示例
专题一:眺望与凝思
眺望与凝思
站在教学楼顶层的露台上,我习惯性地眺望远方。眼前的城市如同被放大的积木,车水马龙的街道蜿蜒成银色的丝带,远处的山峦披着薄雾,像一幅朦胧的水墨画。这一刻,我忽然想起歌德笔下的“眺望远方”,那些藏在心底的憧憬与期待,如潮水般涌来。
我渴望成为一名建筑师,用钢筋水泥勾勒诗意的栖居。每次看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或是古朴典雅的园林建筑,心中总会涌起无限向往。我眺望未来,想象着自己站在图纸前,将天马行空的创意化作现实。然而,当视线收回,落在课桌上堆积如山的习题时,我陷入了凝思。
为了实现梦想,我每日与函数、公式为伴,在历史年表与化学方程式中穿梭。有时会感到疲惫,甚至怀疑这些努力是否值得。但眺望远方的信念,让我明白:此刻的每一道错题、每一次深夜的坚持,都是通往理想的基石。就像建筑师必须先掌握力学原理,我也需要用知识搭建起未来的框架。
凝思让我学会审视当下。我开始调整学习方法,在忙碌中寻找平衡。课余时间,我报名参加建筑模型社团,用双手触摸材料的质感;周末去图书馆翻阅建筑杂志,感受大师们的巧思。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眼前的道路。
眺望与凝思,是理想与现实的对话。眺望给予我前行的动力,而凝思让我在脚踏实地中不迷失方向。或许未来的路依然漫长,但我愿带着这份清醒与憧憬,在眺望中追逐,在凝思中成长,让青春的轨迹绽放独特的光芒。
专题二范文:
远近起伏都是歌
清晨推开窗,楼下的梧桐树沙沙作响,叶片上的露珠折射出细碎的光。近处的烟火气里,早餐摊的香气混着邻里的寒暄,谱成一支轻快的晨曲。而远处的山峦沉默伫立,云雾缭绕间似藏着千年的故事,宛如一首悠远的长调。我忽然懂得,生活中的远近起伏,皆是动人的旋律。
记得初三那年,中考的压力如乌云笼罩着校园。每日与试卷为伴,连呼吸都带着紧张的味道。那时的我,总觉得远方的暑假与高中生活才是解脱,却忽略了身边的温暖。直到有一天,同桌悄悄在我桌上放了颗糖果,班主任用鼓励的眼神为我讲解错题,父母在深夜递来一杯温热的牛奶。这些近处的关怀,像跳动的音符,拼凑成最治愈的歌。
去年暑假,我随父母去西藏旅行。站在纳木错湖边,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巍峨耸立,雪山与蓝天相接,美得让人窒息。那一刻,我震撼于自然的壮阔,也明白了“远”的魅力——它承载着未知与向往,如同激昂的交响乐,令人心潮澎湃。但回程时,我却格外想念家中的小阳台,那里有我亲手栽种的多肉,有傍晚时分温暖的夕阳。原来近处的平凡,也是一首宁静的小夜曲,抚慰着漂泊的心。
生活从不是单一的曲调。近处的琐碎与远方的憧憬,顺境的喜悦与逆境的挣扎,交织成生命的乐章。低谷时,不妨聆听近处的温暖;迷茫时,不妨眺望远方的希望。因为无论远近,无论起伏,每一个瞬间都值得被珍藏,每一段旋律都在诉说着独一无二的故事。
专题三范文:
宇宙深处的那束光
在黑暗的宇宙中,总有一束光,穿越亿万光年,照亮迷途者的方向。于我而言,这束光来自敦煌的飞天壁画,来自那位在大漠中坚守半生的“敦煌女儿”樊锦诗。
初次在历史课本上看到敦煌壁画的照片时,我被震撼得说不出话。斑驳的色彩下,飞天仙子衣带飘飘,仿佛要冲破石壁,飞向永恒。那一刻,我对遥远的敦煌产生了向往,也好奇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无数人为保护这些艺术瑰宝倾其一生。
后来,我偶然读到樊锦诗的传记。1963年,她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毅然奔赴条件艰苦的敦煌。在漫天黄沙与孤寂的洞窟中,她用五十年时光,将青春化作守护壁画的誓言。面对壁画老化、游客破坏等难题,她带领团队研发数字技术,让千年艺术得以永续。她的故事,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对“坚守”与“热爱”的认知。
这束光也照亮了我的生活。初二那年,我加入了学校的文物修复社团。起初,面对复杂的修复工序和枯燥的练习,我多次想放弃。但每当想起樊锦诗在洞窟中专注工作的身影,想起敦煌壁画上那抹穿越千年的色彩,心中便涌起一股力量。我开始沉下心来,反复练习拼接陶片、调配颜料,在失败中积累经验。
如今,我依然在文物修复的道路上摸索前行。虽然未来充满未知,但我知道,那束来自宇宙深处的光——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将永远指引着我。它让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成为一束光,照亮他人,也照亮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