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句VS改句表达效果对比分析及知识点总结

2025-11-09 14:30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4人

【高考真题】

(2023年新高考全国Ⅱ卷)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仙鹤发现了乌龟,飞过去停在乌龟背上,用长长的喙去啄乌龟的头,乌龟飞快地把头缩进壳里,四肢也缩了进去,任仙鹤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让仙鹤 ① ,以至于本应是胜利者的仙鹤,反而着急地叫了又叫……

见我对皮影戏有兴趣,服务员就介绍说,皮影戏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皮影是用驴皮或牛皮刻成人物、动物,用细绳拴着,再连接着小竹竿。艺人在幕后操纵着小竹竿,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往往令观众 ②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参考答案】

①原句每个动词都带“着”,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现场感更强;

②原句单双音节变化使用,不呆板;

③原句中单音节的“舞、踱”和改句双音节的“跳舞、踱步、鸣叫”相比,更能体现出仙鹤动作的轻盈。

2023年新高考全国乙卷

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耿老头能喝酒。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忧伤: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崭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俩老头还都爱穿撤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荡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

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①原文以排比形式列举了生活中的四种情形,让人自然想到俩老头做其他事情也都“一起”;

②原文中“一起”反复出现,起到强调作用;

③原文与上下文多用短句的风格相一致。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籍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于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来粥,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完;原句的重点落在“又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题型考向

“语言文字运用题”是时代感最强、变化最繁妙、考法最灵活的题目,题型几乎每年都有变化。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开创了“原句VS改写,为什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这一题型之先河。

近期考题

【2024届广州模考】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草原毫无遮拦,开阔,坦率, 一片碧绿。”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2024届苏州期初测试】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所有田埂上的小草和山坡上的树木”,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一)命题模式

1.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解题攻略

第一步:找不同。

先看改句,将原句与之仔细对比,找出并勾画出不同之处。

第二步:定角度。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

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三)解题步骤

读语段——找不同——作比较——明角度——定答案

(四)明确角度

1、句式特点 2、修辞手法 3、词语分析 4、语言风格 5、结构安排

角度一:句式特点

1、倒装句:

原句与改句相比,句子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在句子内部结构上会有变化,多为倒装句,起强调突出作用。这类题目的倒装类型有两种:

(1)将定语、状语等修改成分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个个小分句。

原句:艾草的植株有奇香,这香气纯正、浓烈、持久,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

改句:艾草的植株有纯正、浓烈、持久的奇香,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

解析:

①原文将“奇香”的修饰语独立开来,能起到强调作用,有助于突出“奇香”之“奇”;

②“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的是艾草的“香气”而非“植株”,原文的表达更加准确。

原句:它(挂钟)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

改句: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

解析:原句将“严厉而又古板”独立出来,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了挂钟的铁面无私。

(2)在句意不变的前提下,句子的主语是可以变换的,这也是变换句式的一种方法技巧。在主语不同的情况下,就要分析原句所突出的主语(主体)为什么更合适语境。

原句: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乌乌在叫啸的西北风。

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

解析:从句式看,原句使用倒装,强调了冬天屋里的温暖让作者无比眷恋。

2、长短句

倒装句中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就是化长为短。还有一些句子,把句子内容分开来说,形成一个个小分句子,也是化长为短

原句:城里人走出家门,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漫步山间,徜徉林中,看轻风曼舞,赏柚花盛开。柚花从花开到花谢,花期虽不长,可它总能让人沉醉。

改句:大家一个接一个,走在山间的小道上和柚树林中。我们任轻风抚摸,看着眼前盛开的柚花,顿时就陶醉了。

解析:

①句式上:原文句式整齐,采用对偶修辞,更有气势;

②音韵上:原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更朗朗上口;

③ 意境上: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3、特殊句式

这里所说的特殊句,是指变陈述句为反问句、感叹句或排比句,改变平淡的表达,增强表达效果。反问句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感叹句表达感情更为强烈;排比句有气势,有力度,表达感情也比较强烈充分。

原句:美丽的江南水乡啊,你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妩媚,那样的令人神往!

改句:江南水乡,十分美丽和妩媚,令人向往。

解析:

①原文是感叹句,情感表达效果好;

②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的赞美之情

③原句使用了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

原句: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改句: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

解析:

①原文使用反问语气,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结论确定无疑。

②原文运用第二人称,既与上文中的“你”相呼应,又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备考锦囊】 

句式

特 点

长句

表意严密、内容丰富、集中紧凑,逻辑严密。

长短句结合:

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

短句

结构简单,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分明(富有节奏感、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

整句

句式整齐匀称,音节和谐,气势贯通。

整散句结合:

灵活自然,使语句波澜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散句

句式灵活自然,富有变化。

改变语序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

设问句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问句

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

倒装句

起强调、突出作用,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

双重否定句

加强语气,让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

【牛刀小试】 

1.不远处,便是小时候常玩的草坪,那里有我的老朋友,不知道它们现在怎么样,它们大概也长高了,那块伴我童年的小青石凳,不知道还是否原样,坡上吹起了微微的小风,紫荆的浓郁让人异想天开,忍不住驻足,忍不住就远望。村旁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的横贯村庄,远远地来,长长地去。一河水就浸湿了村子的这儿、那儿,就知道,这一村的小伙子吃什么长大,姑娘的脸为什么粉似桃花,就知道挑水上坡的汉子为什么气壮如牛……村庄全清晰了。原来是一家一户的院子,各自过着小小的日子,树木只是一丛一树的覆盖,还有花,一红一黄的点缀,看不清谁是谁家的女子,都听得清一支歌子响起,满村的绿树红花便摇动起来。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旁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横贯村庄,远远地来,长长地去的小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①原文的修饰成分都是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

②原文主语一致,更具连贯性;

③原文层次感明显,先写近处的弯弯曲曲的小河,再写远处的小河;

④原句“远远地来,长长地去”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2.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他的影子已经伸进家。妻子在院子里,做好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了进来:先是一个头——戴帽子的头,接着是脖子,然后是弯起的一只胳膊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你爸的影子已经进屋了,”她喊孩子,“快打洗脸水,准备吃饭了。”

孩子打好水,将脸盆放在地上,跑到院门口,看见父亲还在远处的田野里走着,一个人一摇一晃的。他的影子像一渠水,悠长地朝家里流淌着。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更好,为什么?

①将修饰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

②采用短句,读起来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3.(百师联盟高三开学摸底联考新高考卷)

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烦忧: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在生命和生活里,人人都有笑与泪、幸福与烦忧。”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①句式特点:改句是一个单句,结构简单,“笑与泪”与“幸福与烦忧”有重复之感;原句为整句,与整个文段整齐句式相吻合,前后搭配也更合理。

②语言特色:改句语气平淡,节奏感不强;原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与文段风格一致。

③强调重点:改句重点落在“人人都有”;原句将“生命与生活”“笑与泪、幸福与烦忧”对举,更能强调“苦和乐并存”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引人深思。

4.(2024届苏州期初)

这种对于自然的看法,我不能不感谢昆明七年的寄居。昆明附近的山水是那样朴素,坦白,少有历史的负担和人工的点缀,它们没有修饰,无处不呈露出它们本来的面目:这时我认识了自然,自然也教育了我。在抗战期中最苦闷的岁月里,多赖那朴质的原野供给我无限的精神食粮,当社会里一般的现象一天天地趋向腐烂时,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树木,都曾经给予我许多启示。在寂寞中,在无人可与告语的境况里,它们始终维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它们在我的生命里发挥了比任何人类的名言懿行都重要的作用。我在它们那里领悟了什么是生长,明白了什么是忍耐。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所有田埂上的小草和山坡上的树木”,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原文以“任何一棵”独立成两句,反复强调,突出昆明的一草一木都给我很多启示,对我影响至深,更具抒情性;原文整句对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更强,与上下文的内容及风格都更和谐。(每点2分)

角度二:修辞手法

运用修辞用法来增加表达效果是写作的需要。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到。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等。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

原句: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

改句: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

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

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④“日子都流淌”,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

请选择下载
相关下载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