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乃文之帅也。意,即中心思想。所谓立意,就是文章确立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优秀的文章,应该追求立意的正确、深刻乃至高远。但现实中,很多学生的作文立意却较为肤浅,无法透过现象寻求本质,致使文章思想单薄,缺乏深度。
1.立意不准确。立意是文章之本,命题或半命题作文的立意一定要合乎题目要求,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立意,要在对“材料”和话题“引子”进行具体的感知、理解和扩展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和选择,确立正确的立意。现在不少同学存在一些误解,觉得立意无所谓正误,甚至特意写“反意”作文。比如人们都说骄傲是一种缺点,他反说,骄傲是自信的表现,是一种美德。人们提倡见义勇为,他却论证懂得自我保护,一味反其意而为之。这种主题错误的作文势必会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
2.立意不新颖。考场作文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新颖别致,特别是在立意方面。立意要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视和思索客观事物,获得新的意蕴。而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却不能灵活机动地把握转换角度的方法与技巧,难以打破单向、一元的思维定式,常拘泥一孔之见,或一隅之感,找不到新的突破口和新的侧面切入点,这样的立意很难有别具一格的主题。我们知道话题仅是给你圈定了一个主题立意的范围;材料,是对话题的进一步提示。不少同学就事论事,不能有效地拓展材料的内容,文章中所表达的主题、使用的材料都逃不了原材料的束缚。所以无法在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引发新的议论,展开新的联想,讲述新的故事,抒发新的感情,确定新的中心。说来道去,还是材料提供的观点和方法。而这恰恰又是绝大多数同学所能想到的。
3.立意不巧妙。就立意而言,集中是对主题的基本要求,相反,主题外散,想面面俱到却面面都不到,是立意大忌。不少同学在写作过程中不能使文章的内容单一集中,无法使有限的笔墨集中起来,把某一件事情、某一个人物写清楚写深刻。这类问题主要呈现出这样的现象:主题过大,或多重主题。这样的主题就显得不够专一而深入。如中考作文题目是“请以‘改变一点点’为题写一篇文章”。有的考生全文写他人的“改变”,唯独没有属于自己的例子,有的把“我”的改变淹没于众人都有的“改变”之中,涉及“我”的笔墨很少。
4.立意不深刻。主题的深刻透彻在于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谓挖掘就是深入思索,挖出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来。比如,只从刻苦学习方面来分析一个学生成绩优秀是不够深刻的,若能进一步阐述他为什么会刻苦,为什么能持之以恒,或者是从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开习挖出他刻苦学习的动机和动力,这样的主题,这样的立意,就深刻多了。同时,话题作文因为有开放性,文体选择又比较灵活,一部分学生就有投机取巧的思想,套用现成的文章,只在结尾象征性地点一下话题。比如以“英雄”为话题作文,一个同学写成《母亲——心中的英雄》,记叙了母亲持家的艰辛、对父亲的忍耐、对邻人的关爱。结尾生硬点题:“母亲是平凡的,但是,她却是儿子心中的英雄。”“勤劳、忍耐”是美好的品性,但是未必能算得上“英雄”,这很可能是套用了一篇现成的写母亲的文章。
◆失误例文
我想留住这一天 八月里的一天,我和父母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大草原,那是我一直魂牵梦萦的地方。 远远地,我夜夜梦回的草原就张开了她的双臂来拥抱我。她毫无保留地向我袒露出她那坦荡的碧绿的胸怀,那宽厚的母性的胸怀。盛夏的乌拉盖草原,绿草疯长,白云硕大,马儿的鬃毛乌黑油亮,闪闪发光,羊群们发出“咩咩”的欢唱。一座座圆形尖顶的蒙古包就像点缀在毛茸茸的绿毯上的洁白的格桑花。 突然,我望见了成吉思汗的雕像,他正目光威严地眺望着远方,仿佛在雄视着他的万里江山……我的胸中忽然涨起了万文豪情,我也是英雄的后代呢! “嘿,上马!”舅舅黝黑的手臂挥舞着响亮的长鞭,啪啪啪,无异于在我耳边掀起一阵狂风。我正犹豫不决,舅舅用一只大手,便把我托上了马背。“男子汉怎能不会骑马?”我于是尝试着放开胆魄,抓紧马缰绳,夹紧双腿,渐渐地,竟觉得两肋生风。真是让人激动的体验啊!原来无论什么事,只要敢于尝试,勇于面对,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人,贵在突破自己、征服自己、超越自己。①我骑着马奔驰,驾——驾——,感觉到耳畔的风呼啸而过,仿佛在为我呐喊。我的心跳如擂鼓一般。 “骑得真不错”,我飞身下马,草原汉子们那敞亮的喉音便酒一样灌进我的耳朵。我感到无比骄傲! 我想留住这一天,草原的美景、飞驰的感觉实在令人难忘!如果有机会,我多想一辈子留在草原上!② | 失误点 ①此处感悟虽然精彩,但明显游离主题。 ②纵览全篇,这是一篇语言质量上乘的游记作品。但其缺憾在于,主题浅薄,收束无力,依旧停留在一种欢快的情绪和喜悦的心情上,没有挖掘出深厚内涵,比如对故乡的眷恋、对草原人英雄气概的歌颂等,在立意上缺乏进阶意识。 | |
失误分析 “我想留住这一天”题目本身的难度并不大,但越是这样看似浅易的题目,越考验作者选材和立意的功夫。上文的美中不足正在于,将游记的中心思想仅仅表现为对一方风景的留恋、热爱和赞美,没有向深处发掘自己作为草原的儿子、英雄的后裔所产生的情感的回归、血脉的觉醒和生命的勃发。游记也好,其他类型的记叙类文章也罢,一篇文章所承载的思想价值并非我们一眼望去的那么单薄,若能深深地想下去,也许会有新的体悟。 |
◆升格方案
在文章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在开头、结尾两处最密切关联主旨、点题最醒目的地方下功夫。可以聚焦于乡情的表达,如歌颂故土、赞美草原精神等,尝试赋予文章以更加深刻的意蕴。同时,也可以围绕该立意适当添加一些情节(细节),以求升华主题。
◆升格佳作
我想留住这一天 “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作为草原的儿子,这首歌一直在我的血液里奔流不息。可直到那一天,我才有机会重回草原,用我的周身去亲吻这片养育我的热土①。 远远地,我夜夜梦回的草原就张开了她的双臂来拥抱我。她毫无保留地向我袒露出了那坦荡的碧绿的胸怀,那宽厚的母性的胸怀。盛夏的乌拉盖草原,绿草疯长,白云硕大,马儿的鬃毛乌黑油亮,闪闪发光,羊群们发出“咩咩”的欢唱。一座座圆形尖顶的蒙古包就像点缀在毛茸茸的绿毯上的洁白的格桑花。 突然,我望见了成吉思汗的雕像,他正眺望远方,仿佛在雄视着他的万里江山……我的胸中忽然涨起了万丈豪情,我也是英雄的后代呢! “嘿,上马!”舅舅黝黑的手臂挥舞着响亮的长鞭,啪啪啪,无异于在我耳边掀起一阵狂风。我正犹豫不决,舅舅用一只大手,便把我托上了马背。“不会骑马的男子,怎么能算草原的儿子?”②说着,舅舅已经风一般奔向了远方,只有马蹄踏起的滚滚黄烟在我眼前升腾。我被他这一激,居然无所畏惧地扯起了缰绳,双腿猛地一紧,马儿长啸一声,直奔远方。这匹枣红马英姿勃发,奔腾的马蹄如鼓点般在我心头敲响。我昂首挺立在马背上,任由马儿载我飞驰,我追逐着长风,追逐着云朵,好似直向天空奔去。那个烦恼的我、虚弱的我、胆怯的我已然在马背上获得了新生,此刻,我是那么自由,胸中好像能装得下整个江山。日落西山,天空如赤血一样红,红得轰轰烈烈、舍生忘死,四周尽是醉酒的汉子放肆的歌声……一种久违的生命原始的激情在我年轻的胸膛中如火焰般熊熊燃烧!③ “小小年纪,可真像个英雄!”我飞身下马,草原汉子们那敞亮的喉音便灌进我的耳朵。他们黑中透红的脸膛发出铜铸般的光泽,灼灼地闪耀在我的眼前。④ 多想留住这一天啊!留住草原的风、草原的云、草原的马和草原上这群热情好客的亲族。这一天,成吉思汗的血液在我年轻的血管里流淌奔腾,马背上的歌声唤醒了我对自由的渴望,我感受到了生命勃发的快意,这是尝过了便会滋啊! 时光永远无法留住,但草原人的气概、草原人的精神、草原人豪迈刚健的品格却可以永远贮存在我的心间,随岁月一同发酵。⑤ | 升格点 ①引用诗歌,大气开场,点明自己与草原的渊源,使一次简单的旅行充满寻根的意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与结尾的乡土之情遥相呼应。 ②细节处略加修改,紧扣草原精神,表现了草原汉子的豪迈。 ③此处添加了骑马的动作和感受,表现了“我”在故乡的大地上自由意志的勃发和英雄气概的觉醒,从而将文章同一般的草原游记区别开来。这是实实在在的故乡人写故乡,立意高远。 ④又一处点染,突出草原男儿的英雄本色与豪迈气概。 ⑤相较于上文的结尾,这里的收束明显刚健有力,深化了主题,也升华了情感。由最初的对美景的赞美上升为对草原精神的歌颂,并且表达了浓浓的乡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