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散文化小说解题指导

2024-04-29 19:32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58人

【概念阐释】

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散文化小说不以具体的描写情节见长,甚至很少有情节,这是这类小说接近散文的主要地方。但作为小说,必须多多少少要有情节的安排,有些作品看似是散文,但人物是虚构的,事件也多以虚构为主,情节虽比一般小说真实,但也是虚构的,符合小说虚拟的特征。这类小说往往能表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桎梏,能自由地发挥作者的思想。

在现代小说史上,散文化小说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然后是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人的作品。到了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正式将其命名为“散文化小说”。

当时,思想解放的风潮和开放变革的时代语境推动着文学观念的刷新和写作规范的改变,以汪曾祺、钟阿城、何立伟、贾平凹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创作了不少带有散文化特征的中短篇小说,为小说界带来新鲜的气息。

如汪曾祺的《幽冥钟》《茶干》近似随笔,《受戒》《大淖记事》则重“氛围”的营造而不刻意追求情节故事;贾平凹的短篇小说集《商州初录》在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中,以散文化的形式叙写商州的景致风光、风俗人情、历史沿革;钟阿城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以干净冷峻的文字、短小的篇幅、散文化的倾向为突出特色;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白色鸟》则是“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的代表范例,等等。

对此类小说的阅读,既要立足文体(小说),又要对其特质(散文化)有所关照。

【文体特点】

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1.虚化人物形象

虚化人物传统小说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散文化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本真的原貌,其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人物大多是普通人,扁平而单纯,不是个性鲜明的英雄。

如孙犁的《荷花淀》中,白洋淀的那一群青年妇女叫什么名字,五官和服饰如何,全没有提到,她们却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讴歌的对象。

2.淡化故事情节

散文化小说往往没有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线性结构展开,故事性较弱,没有完整地展现出人物命运的变化,文中没有制造悬念、冲突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①缺少戏剧性,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②故事性不强,没有完整的情节链

③情节舒缓、平淡,没有完整的情节发展脉络,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

如:《边城》:对湘西自然风光的描写比较多,体现美好的环境下美好的人性。田园牧歌式的小说淡化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不是很丰满,讴歌人情美和人性美。

《哦,香雪》:没有搭建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刻画哪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但是主题仍然很突出。

3.散文化结构:

①结构“形散神聚”。

(1)小说结构松散,分别写了……,但都与……中心有关,结构呈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

(2).....和……貌似没有关联,互相独立,但都集中表达了......

②抒情性结构,循着回忆性叙事的展开,小说结构组织上伴随不做故意的“回忆”却松散自然的夹有抒情语言

4.强化环境描写

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所谓“氛围”,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人间百态和生存状态等意境氛围的营造。美好的环境充满诗情画意,让读者沉浸式体验,使小说有抒情性的美感,勾勒地域风情色彩。

①对于…的描写,都营造了……的意境,渲染了....的氛围

②对于……等景致精心建构,反映了……的民情风俗

比较典型的是孙犁的《荷花淀》,如开头: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点击下载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