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三语文微专题 :课内外关联阅读

2025-09-13 17:04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2人

【高考复习指导】

课内外关联阅读的考查核心围绕“关联”展开,既要求考生扎实掌握课内知识,又能灵活迁移到课外文本分析中,主要涵盖以下四大考点:

方法迁移类:将课内所学的研究方法、阅读方法应用于课外实践或文本分析。如费孝通先生的“类型比较法”(通过个别社区研究推导同类群体特征),在岭南文化调查等实践类题目中考查方法的具体运用;又如课内文言文的字词释义、虚词用法,需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解读中。

内容对比类:对比课内外文本在主题、人物、情节、手法等方面的异同。例如《行走在岸上的鱼》与《变形记》中“异化”主题的比较,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与《赤壁赋》中“睡眠”情节所体现情感的异同,杜甫《望岳》《蜀相》与陆游《读杜诗》中杜甫形象的一致性分析。

观点论证类:结合课内文本的观点、主旨,分析课外文本的创作意图、价值取向。如刘向《战国策》书录与贾谊《过秦论》对“秦灭亡原因”的论述,需对比二者写作意图的差异;或用课内所学的文学理论(如“异化”“象征”),论证课外文本的艺术特色。

实践应用类:将课内“家乡文化生活”“整本书阅读”等实践活动的思路,应用于课外调查、写作任务。如岭南文化调查中“制定方案”“交流比较”等步骤的设计,需借鉴课内实践的流程与方法,体现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针对上述考点,结合文档中的经典题目,提炼以下典型题型的解题思路,帮助考生精准突破:

(一)方法迁移型(以“岭南文化调查表格填空”为例)

题目特征

要求结合课内所学的研究方法(如费孝通“类型比较法”“微型调查法”),补全课外实践的步骤(如“制定方案”“交流比较”)。

【解题步骤】

回溯课内方法核心:明确费孝通研究的关键逻辑——“从个别入手,通过类型比较接近整体”,且研究需“有明确目标(了解中国社会、推动进步)、有具体对象(特定社区)、有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社区比较)”。

匹配课外实践场景:

第一步“制定方案”:需体现“明确研究目标、选定具体对象、规划调查方法”。结合“岭南文化调查”,目标应是“挖掘岭南文化特征”,对象需“选择典型岭南文化载体(如粤剧、早茶、骑楼)”,方法可参考“微型调查(聚焦单个社区/文化形式)”,故答案可拟为“确定岭南文化的研究方向(如民俗、建筑、戏曲),选取1-2个典型研究对象(如广州骑楼、佛山醒狮),明确调查时间、地点与具体方式(如访谈、观察、文献查阅)”。

第四步“交流比较”:需呼应费孝通“类型比较法”,核心是“对比不同对象的共性与差异,归纳文化类型”。故答案可拟为“将所选研究对象(如不同地区的骑楼)与其他岭南文化载体(如潮汕厝屋)对比,分析其在文化内涵、形式特征上的共性与差异,归纳岭南文化的典型类型”。

验证逻辑连贯性:确保步骤与前后环节衔接(如“制定方案”为“开展调查”铺垫,“交流比较”为“展示成果”提供分析依据)。

(二)内容对比型(以“‘异化’主题异同探究”为例)

题目特征

对比课内外文本(如《行走在岸上的鱼》与《变形记》)在核心概念(如“异化”)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需结合文本细节分析。

【解题步骤】

明确核心概念定义:“异化”指个体因外部压力或环境变化,脱离原有本质、生存状态发生扭曲的现象。

分别梳理课内外文本细节:

《变形记》(课内):格里高尔“从人变为甲壳虫”,异化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作压迫、家庭关系冷漠”,结果是“个体被孤立、毁灭”,体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行走在岸上的鱼》(课外):红鲤“从水生变为陆生(背鳍化四足、鳞片脱落)”,异化源于“白洋淀的污染、黑鱼追捕、人类捕捞”,结果是“个体突破生存边界,带动同类适应新环境”,体现“对生命韧性、反抗精神的赞颂”。

归纳异同点:

相同点:均因“外部恶劣环境(社会/自然压力)”导致“个体生存状态的根本改变”,均通过“形态异化”反映对现实的思考。

不同点:异化原因(社会压迫vs自然/人类破坏)、异化结果(毁灭vs新生)、主题指向(批判社会vs赞颂生命)。

结合文本例证:每一点异同均需对应具体情节(如红鲤“电船捕杀白鲢”推动异化,格里高尔“老板催工”加速异化),避免空泛论述。

 

(三)观点论证型(以“秦灭亡原因写作意图比较”为例)

题目特征

对比课内外文本(如《战国策》书录与《过秦论》)对同一事件(如秦灭亡)的论述,分析二者写作意图的差异。

【解题步骤】

提取两篇文本的核心观点:

《过秦论》(课内):核心观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通过对比秦“统一前强”与“灭亡时弱”,强调“仁政对治国的重要性”。

《战国策》书录(课外):核心观点是“秦败于诈伪之弊,无道德之教”,同时指出“战国谋士‘因势谋策’是救急之举,有其价值”。

分析写作意图的差异:

《过秦论》:贾谊写给汉文帝,意图是“借秦亡教训,劝诫统治者施行仁政,避免重蹈覆辙”,侧重“对当朝的政治劝谏”。

《战国策》书录:刘向整理《战国策》时所作,意图是“评述战国历史大势,肯定谋士的才智与‘救急’价值,同时批判秦的诈伪,为《战国策》的编选提供价值依据”,侧重“对历史文献的定位与历史经验的总结”。

结合文本语境验证:如《战国策》书录中“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直接体现对谋士的肯定,与《过秦论》“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的对比视角不同。

(四)实践应用型(以“杜甫形象一致性分析”为例)

题目特征

要求结合课内杜甫诗歌(如《望岳》《蜀相》)与课外诗歌(如陆游《读杜诗》),分析诗人形象的一致性,需紧扣诗歌内容与情感。

【解题步骤】

提炼课外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陆游《读杜诗》中,杜甫是“胸次隘宇宙(胸怀宽广、有大志)”“千万不一施(怀才不遇)”“非唐诗可比(诗艺高超)”的形象,核心是“有济世之志却未得施展的爱国诗人”。

匹配课内诗歌的形象特征:

以《望岳》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杜甫青年时的壮志豪情,与《读杜诗》“胸次隘宇宙”的大志一致;全诗无“怀才不遇”直接表述,但为其后续“志未施”埋下伏笔,二者在“济世情怀”上一脉相承。

以《蜀相》为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表达对诸葛亮的惋惜,也暗喻自己“壮志未酬”,与《读杜诗》“千万不一施”的怀才不遇完全契合;“三顾频烦天下计”体现对“济世之策”的推崇,与“胸次隘宇宙”的大志呼应。

组织论证逻辑:先明确“一致”的核心点(如“济世之志”“怀才不遇”),再分别用课内诗歌细节与课外诗歌句子对应论证,最后总结“形象的连贯性”。

【重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埃德蒙在《社会人类学》 一书里评论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几个人类学者的著作时,提出了两个问题: 一是像中国人类学者那样,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二是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埃德蒙对这两个问题都抱否定的态度。

先以第一个问题说,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这些“成见 ”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说产生于埃德蒙所说的公众的经验。他所谓公众经验,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处境。

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如果真如埃德蒙所说中国人研究中国社会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学了人类学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国的话,我就不会投入人类学这门学科了。

埃德蒙第二个问题的矛头则直指我的要害。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我们采取在个别小社区里进行深入的微型观察和调查的方法,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么?

个别入手果真能获得概括性的了解么?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国国情。

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我的旨趣并不仅限于了解这个农村。我确有了解中国全部农民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调查江村这个小村子只是我整个旅程的开端。

我这样想:把一个农村看作是全国农村的典型,用它来代表所有的中国农村,那是错误的。但是把一个农村看成是一切都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也是不对的。

我对客观事物存有类型的概念。 一切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类型只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种个体。

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国农村。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情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但同时应当承认:它是个农村而不是牧业社区,它是中国农村,而不是别国的农村。我们这样说时,其实已经出现了类型的概念了。所以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农村,而是江村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一些中国的农村。那就是说形成江村的条件是否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农村,这些农村能不能构成一个类型?

如果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

我认真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也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我个人的特点,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随手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 ”。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

(摘编自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

5. 南粤中学组织同学们分组合作开展岭南文化调查研究活动。请根据材料一,借鉴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下表格。(4 分)

【将教材中“家乡文化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费孝通先生学术调研方法以及接地气的生活与情境的创设加以融合,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达到了多元合一的效果,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考查】

步骤

主要做法

第一步:制定方案

第二步:开展调查

深入实地,开展观察和调查

第三步:整理分析

描述所选研究对象的特征

第四步:交流比较

第五步:展示成果

以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现岭南文化风貌

① ②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行走在岸上的鱼 蔡楠

①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在炙

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②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曾几何时,那里是她的家园呀!那荷、 那莲、那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

③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④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而且它们再也忍受不了近期污水中毒的折磨,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

⑤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鲤鱼们伤亡惨重。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

⑥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红鲤的美丽,并渴望用她作为诱饵捕猎更多的美味。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老黑将红鲤俘获并将其放在洞口旁边,在周围安排了多个看守和猎手。红鲤不肯“出卖”无辜的生灵,身上便满布刽子手的啮痕和血粼粼的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红鲤坚强地忍受着严酷的身心折磨,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⑦中午是老黑们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它们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绕开看守,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斗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划了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

⑧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

⑨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鲢将红鲤托进了荷花淀。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红鲤慢慢复苏了。⑩荷花淀里多了两个生死相依的朋友。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红鲤和白鲢在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徊。白鲢对红鲤说:“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 ”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挨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

⑩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

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只又一只鱼叉,快活地畅游、嬉戏。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而幽邃的港汊间。这时一只哒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 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

@红鲤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

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

⑥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暴雨如注,水面一片苍茫。

红鲤一个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竟然飞落到了岸上。

④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她要创造一个鱼儿离水也能活的神话,她要寻找一块能够自由栖息、自由生活的陆地。

⑥那个夏天过后,陆地上出现了一群行走着的鱼。

1.小说为什么以“行走在岸上的鱼”为题?(4 分)

2.红鲤遭到老黑暗算摧残的情节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答出两条理由)(4 分)

3.试就这篇童话形式的小说所运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赏析。(4 分)

4.自选一个角度对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独特之处进行简要评价。(4 分)

5.阅读本文的第①段划线句和《变形记》(节选)第 1 自然段,探究两篇小说中“异化”的异同。

【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关联教材、体现了学、考一致的命题方向。】

当格里高尔 · 萨姆莎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他躺着,感到脊背坚硬,犹如铁甲。他稍稍抬头,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被子很难盖得住,很快就会全部滑落下来。他那许多与原来身躯相比细得可怜的腿脚,

无可奈何地在眼前舞动着。(选自《变形记》)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

《战国策》书录【注】刘向

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卒致刑错四十余年。远方慕义,

莫不宾服。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之,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期会以相一。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小国有所依,百姓有所息。周之流化,岂不大哉!

及春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 定《礼》《乐》,王道粲然,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王道遂用不兴。仲尼既没,

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诸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横则秦帝,从则楚王。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然秦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至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仗于谋诈之弊,终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其比王德,岂不远哉!周施王道,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 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请选择下载
相关下载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