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不事渲染。借用到写作中,白描手法即指用朴素、简练、不加渲染烘托的文字,抓住描写对象最本质的特征,寥寥数笔,即勾勒出鲜明形象的一种写作手法。
它不尚修辞,极少形容词,却追求“炼字”的精准;它看似平淡,却如老茶,滋味醇厚,回味无穷。鲁迅先生是白描大师,他曾将白描的精髓概括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白描手法的妙处在于:
1.真实传神,富于张力:它摒弃浮华,直抵本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信息,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2.形象鲜明,印象深刻:抓住人物或事物最独特的特征进行勾勒,如同漫画笔法,虽简却准,令人过目不忘。
3.节奏明快,语言凝练:避免了冗长的铺陈和繁复的修饰,使文章语言干净利落,节奏紧凑,不拖泥带水。
4.情感含蓄,深沉内敛:作者的情感不直接宣泄,而是隐藏在客观、冷静的叙述背后,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反而更显真挚动人。
二、技法点拨:从课本中学习白描艺术
白描是初中课本中最常见也最富表现力的手法之一:
1.《孔乙己》鲁迅
原文例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作用分析:这是人物白描的巅峰之作。鲁迅先生仅用三句话,就从身份(站着喝酒穿长衫)、外貌(高大、青白脸色、伤痕)、衣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三个层面,精准地刻画出孔乙己贫穷、潦倒、死要面子、深受封建科举毒害的悲剧形象。无一字抒情,却字字含悲。
2.《故乡》鲁迅
原文例析:“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作用分析:这是环境白描的典范。“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横”“萧索”“没有一些活气”,这些词语冷静而客观,却极其有力地渲染了故乡衰败、沉寂、悲凉的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映衬了“我”悲凉的心境。
3.《老王》杨绛
原文例析:“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作用分析:这段对老王临终前样子的白描,读来令人震撼。“直僵僵地镶嵌”写其形态之僵直,“面色死灰”“结着一层翳”写其生命之枯竭,“攥着钱”写其人格之高尚。作者用近乎冷酷的笔调细致刻画,巨大的悲悯与愧疚都深藏在这平静的叙述之下,产生了极强的艺术冲击力。
4.《背影》朱自清
原文例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作用分析:这段之所以感人至深,正得益于其白描式的刻画。作者没有呼喊“父爱伟大”,只是客观地、细致地记录下父亲穿铁道、爬月台时的一系列动作:“蹒跚”“探”“攀”“缩”“微倾”。正是这些笨拙、吃力、毫不浪漫的动作,将深沉的父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为“于细微处见精神”。
5.《台阶》李森祥
原文例析:“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作用分析:作者观察入微,用白描手法聚焦于父亲头发上的小水珠。“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一起一伏”“晃破”“滚满”等词,将动态的细节无限放大。父亲劳动的艰辛、专注与不易,无需多言,已透过这细小的水珠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体现了平凡劳动者身上厚重如山的品质。
三、佳作再现
范文一:《守摊人》
街角有个修鞋摊。摊主是个老人,寡言,整日低着头,与针线、锤子和一堆散发着皮革味的鞋子为伴。(批注:开篇白描。用“寡言”“低着头”点出人物性格,用“针线”“锤子”“皮革味”勾勒环境特征,语言极简,但一个专注、沉静的修鞋匠形象已立在一旁。)
他的脸是古铜色的,皱纹像用刻刀深深凿过,每一道都藏着风霜。他的手,指节粗大,布满老茧和一些细小的、白色的伤痕。那双手异常灵巧,捏着针线在坚硬的鞋底上穿梭,一拉一拽,精准有力。(批注:外貌与动作白描。写脸“古铜色”“皱纹像刻刀凿过”,写手“粗大”“布满老茧”“灵巧”,抓住最能体现人物职业和经历的特征来写,不加比喻以外的任何修饰,人物形象却异常鲜明扎实。)
生意很清淡,常常大半天也等不来一个客人。他也不急,不吆喝,就坐在那张磨得油亮的小马扎上,眯着眼看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脚。有时看久了,他会拿起一只待修的鞋,放在膝上,并不立刻动手,只是用粗粝的拇指,一遍遍摩挲着鞋面的破损处,眼神专注,仿佛那是一件珍贵的古瓷,他在思考如何修复才能不露痕迹。(批注:神态与细节白描。“眯着眼看人脚”的神态和“摩挲破损处”的细节,写出了他的职业习惯与内心的宁静、专注。作者的情感(敬意)透过“珍贵古瓷”的比喻悄然流露,但整体叙述仍是冷静克制的。)
偶尔有老主顾来,放下鞋,说一句:“老规矩。”他便点点头,从喉咙里发出一个含糊的音节:“嗯。”算是应答,也算是一种承诺。然后,一切又归于寂静,只剩下锤子轻敲鞋掌的“哒、哒”声,像古老的时钟,不紧不慢地走着,度量着这条老街的时光。(批注:语言与声音白描。人物的对话精简到极致,只有一个“嗯”。作者用环境声“哒、哒”的锤声来反衬寂静,同时赋予画面以韵律感和时光流逝的沧桑感,意境全出。)
我总觉得,他修的不是鞋,是行路人疲惫的脚步,是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磨损。他用最朴素的方式,让那些本该被丢弃的故事,得以继续走下去。(批注:结尾升华。由实到虚,点出守摊人的象征意义,但升华的基础是前文扎实、冷静的白描积累。正因前文足够“实”,此处的“虚”才不显空洞。)
范文二:《送别》
火车站永远人声鼎沸,各种各样的告别在此上演。他站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批注:环境与人物总写。先以“人声鼎沸”的大环境做背景,再用“格格不入”点出人物的特殊状态,语言简洁,悬念顿生。)
他是来送儿子去南方上大学的。儿子高大挺拔,穿着崭新的运动服,脸上是按捺不住的、对远方的憧憬。而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手里拎着一个巨大的、塞得鼓鼓囊囊的蛇皮袋。(批注:对比白描。对儿子和父亲的衣着、神态进行白描式对比,“崭新的运动服”与“发白的工装”,“憧憬”与“沉默”,不言爱,但深沉的父爱和两代人的差异已在对比中清晰呈现。)
他几乎不说话。只是时不时伸手,想去拍儿子的肩,手抬到一半,又讪讪地放下。要么就是重复着那几句:“到了来个电话。”“多吃点,别省。”(批注:动作与语言白描。“手抬到一半又放下”的细节,精准刻画出父亲内心的不舍与不擅表达的窘迫。语言是极日常、极朴素的叮嘱,却是最真实、最动人的父爱。)
儿子嗯嗯地应着,眼睛却不停地瞄着大厅的列车时刻表。
要检票了。儿子接过蛇皮袋,猛地一沉。父亲下意识地上前一步,想帮他托一把,儿子却已倔强地背上了肩,说:“爸,我走了。”父亲张了张嘴,最终只吐出两个字:“走吧。”(批注:细节白描。蛇皮袋“猛地一沉”的细节,既写了父亲的爱(东西沉是因为爱得深),也写了儿子的成长(倔强地背上)。父亲的“张了张嘴”和最终只说的“走吧”两个字,将所有复杂的情感都浓缩其中,无声胜有声。)
他站在原地,看着儿子高大的背影汇入人流,消失在检票口的拐角。他没有挥手,也没有喊叫,就像一棵老树,突然被移走了身边依偎了多年的另一棵树,显得有些空旷和茫然。(批注:神态与比喻白描。写父亲“没有挥手”“没有喊叫”,是“空旷”和“茫然”,这是极度克制后的真实反应。用“老树”的比喻,冷静而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内心的失落与空荡。)
直到那列火车嘶鸣着,缓缓驶出站台,他才慢慢转过身,佝偻着背,一步一步地,朝着来的方向走去。喧闹的人声仿佛与他隔着一层玻璃,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世界里,刚刚开走了一列火车。(批注:结尾白描。“佝偻着背”“一步一步”的背影,与朱自清的父亲异曲同工。最后一句“那世界里,刚刚开走了一列火车”,是白描基础上的诗意升华,语言依然简练,却将一位父亲送别儿子后的失落与思念表达得无尽悠长。)
四、中考真题
【2025江苏苏州中考真题】
作文
在小说《搬家》中,我们读到了小女孩枝儿的故事。
假设现在枝儿已经长成和我们一般大小的中学生了,每次回忆往事,她都会想起那只大花鸡,想起当年的妈妈和四婆,觉得有很多话想跟她们说,她会说些什么呢?
请你以中学生枝儿的身份给妈妈或四婆写一封信,告诉她你最想说的话。
要求:①在“妈妈”“四婆”中任选一人作为你写信的对象,注意写信的口吻;②书信格式不作要求,不必拟写作文题目,不少于7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范文一:给四婆的一封信
亲爱的四婆:
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像极了那个午后您院里的雨打芭蕉声。我坐在书桌前,突然想起您用粗糙的手掌为我擦去雨水时的温度。这么多年过去了,我长成了中学生,可记忆里的大花鸡和您的身影,却越来越清晰。
还记得您家那个总飘着炊烟的灶台吗?灶膛里的火苗跳动着,映着您花白的鬓角。您一边往灶里添柴,一边教我:“火要空心,人要忠心。”那时我不懂,只顾盯着锅里“咕嘟”响的红薯粥。您盛粥时总是先把稠的捞给我,自己的碗里却清可见底。您的手背上有深深的纹路,像极了老榆树的皮,可就是这双手,能编出最结实的竹篮,能摸出最温暖的鸡蛋。(批注:对灶台、火苗、盛粥动作的简洁勾勒,不加修饰却生动传神,再现了四婆勤劳慈爱的形象。)
最难忘的是那只大花鸡。它总是昂着头在院子里踱步,阳光照在它的羽毛上,泛出五彩的光。您说它是“镇院之宝”,可为了给我补身子,您还是把它炖了。那天您抱着大花鸡站了很久,轻轻捋着它的羽毛,嘴里喃喃说着什么。鸡汤的香味弥漫了整个院子,您却一口都没喝,只是看着我把汤喝完,眼里有我看不懂的情绪在流动。(批注:“抱着大花鸡站了很久”“轻轻捋着它的羽毛”等细节白描,无声中传递出四婆内心的挣扎与深情。)
搬家那天,您把十几个鸡蛋仔细地用谷壳包好,放进妈妈的篮子里。您的嘴唇动了动,最终只说出“常回来”三个字。车开远了,我回头看见您还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身影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一个黑点,融进了夕阳里。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有些离别,不是地理上的距离,而是时光再也回不去的怅惘。(批注:用“谷壳包鸡蛋”“身影越来越小”等朴素描写,勾勒出送别场景的感人画面,无言胜有言。)
四婆,现在的我明白了,您给我的不只是鸡汤和鸡蛋,而是一个孩子对“家”最初的理解。那是灶火跳动的温暖,是您手掌的粗糙触感,是离别时强忍的泪水。这些记忆像种子一样在我心里发芽,让我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付出,什么是最朴素的善良。
多想再喝一碗您熬的红薯粥,多想再看一次您编竹篮时专注的神情。四婆,您要好好的,等我有时间了,一定回去看您,听您讲讲那些老故事,就像小时候一样。
祝您
身体健康!
枝儿
2025年X月XX日
范文二:给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
今天整理旧物时,看到那张泛黄的搬家照片,我的眼眶突然湿了。照片上的我还抱着那只大花鸡,您站在旁边,眼神里有我当年读不懂的复杂。妈妈,有些话藏在心里很久了,我想说给您听。
记得搬家前那段日子吗?您总是忙到很晚,在昏黄的灯光下清点行李。您的背影在墙上投下好大的影子,我躺在床上假装睡着,偷偷看您把我们的衣服叠了又叠。有时您会突然停下来,望着窗外出神,月光洒在您的侧脸上,明明那么年轻,眼角却已有了细密的纹路。
(批注:对母亲“昏黄灯光下清点行李”“叠了又叠”的动作白描,无声展现她的辛劳与不舍。)
最让我难忘的是处理大花鸡那天。您拿着刀在院子里站了很久,最后叹了口气,把刀放下。您蹲下来摸摸我的头说:“枝儿,咱们把大花鸡送给四婆好不好?”您的眼睛里有一种柔软的光,那时我不懂,现在明白了——那是一个母亲在教孩子什么是善良。后来您背着我把大花鸡送给了四婆,回来时眼睛红红的,却笑着对我说:“四婆会好好照顾它的。”
(批注:“拿着刀站了很久”“眼睛红红的却笑着”等细节,通过极简描写折射出母亲内心的矛盾与善意。)
搬家那天,您一手提着沉重的行李箱,一手紧紧牵着我的场景,至今还烙在我的记忆里。您的掌心有汗,却握得那么紧,好像一松开我就会消失似的。上车时您回头看了一眼我们住过的老屋,眼神掠过院里的枣树、门槛上的刻痕,还有那片您种过香菜的小菜畦。那一刻您的侧脸在晨光中显得特别柔和,也特别坚强。
(批注:“掌心有汗却握得紧”“回头看一眼”的白描,精准捕捉离别时的细微情绪。)
妈妈,现在我知道了,那次搬家不仅是空间的转移,更是您为我们未来做出的艰难选择。您放弃了熟悉的乡村生活,带着我们走向陌生的城市,只为了给我更好的教育。您从来没有说过苦,但我见过您深夜加班回来的疲惫身影,见过您省下买新衣服的钱给我买书时的毫不犹豫。
谢谢您,妈妈。谢谢您当年的决定,谢谢您无声的付出。那只大花鸡教会了我善良,而您教会了我什么是爱和责任。我会努力成为您的骄傲,就像您一直是我的骄傲一样。
祝您
平安喜乐!
您的枝儿
2025年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