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详略得当?
写文章如同作画,讲究“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详略得当,就是指在写作时,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表达需要,对选取的材料进行有主次、有轻重的安排。该详细描绘时,要不惜笔墨,细致入微,如工笔细描,让重点内容充分展开,血肉丰满;该简略交代时,则要惜墨如金,大胆剪裁,一笔带过,如写意画般留下空白,保证行文流畅,不枝不蔓。
详略得当的妙处在于:
1.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将笔墨集中于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情节、人物和场景上,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使文章主旨鲜明突出。
2.塑造人物,丰满形象:对人物的核心特征、关键言行进行详写,可以让人物形象立体鲜活,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优化结构,控制节奏:详写处,节奏放缓,引人驻足品味;略写处,节奏加快,推动情节发展。一张一弛,使文章结构紧凑,富有节奏感。
4.吸引读者,增强可读性:重点内容浓墨重彩,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二、技法点拨:从课本中学习详略安排
我们的课本是学习详略布局的最佳范本:
1.《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原文例析:文章略写了阿长的姓名、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雅等诸多琐事,而详写了她为“我”买来《山海经》的过程。特别是“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一语言和神态细节,用工笔细细描绘。
作用分析:这样的详略安排,使前文的“略写”成为铺垫和衬托,所有笔墨最终都是为了聚焦和突出“买《山海经》”这一核心事件。正是通过这一事件的“详写”,一个虽粗俗但善良、热心、真诚的长妈妈形象才瞬间高大、丰满起来,文章“对劳动人民的深切怀念与敬意”的主题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升华。
2.《背影》朱自清
原文例析:文章开篇对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景惨淡等背景只用寥寥数语交代(略写),却用几乎全文三分之一的篇幅,极尽细致地描写父亲穿过铁道、攀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详写)。
作用分析:前文的略写渲染了悲凉氛围,为后文父爱的爆发做了必要的铺垫。而集中全力详写“背影”,则是将父亲的爱、我的感动以及所有的复杂情感都凝聚在这一瞬间、这一个意象上。正是这惊心动魄的详写,造就了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父爱画面,达到了“以一言代万言”的效果,极具艺术感染力。
3.《社戏》鲁迅
原文例析:文章详细描写了夜晚航船去看社戏途中的江南水乡美景、看戏时孩子的心理、以及归途中偷豆煮豆的趣事(详写)。而对于真正看到的社戏内容本身,却只用“一个花旦在转圈”“一个黑长胡子的人背上插着旗”等模糊、无趣的印象一笔带过(略写)。
作用分析:这种独特的详略安排,巧妙地揭示了文章的真正主旨:我所怀念的并非社戏本身,而是看戏过程中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的自由快乐的时光和纯真深厚的友谊。详写趣事,略写戏文,有力地突出了“童年美好”和“友情可贵”这一中心。
4.《曹刿论战》《左传》
原文例析:文章对宏大的战争场面,如两军如何布阵、如何厮杀等,仅用“战于长勺”“齐师败绩”等词句高度概括(略写)。而用大量篇幅详细记录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三问,以及战后曹刿解释取胜原因的“论战”(详写)。
作用分析:本文的重点不在于表现战争的壮观,而在于阐述“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和“抓住战机”的军事战略思想。因此,详写“论”而略写“战”,使文章的中心论点异常突出,人物形象(曹刿的远见卓识)也通过其语言得到成功塑造。
5.《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原文例析:文章标题即点明是“二三事”,作者并未巨细无靡地记录叶老的一生,而是从自己与叶老交往的众多事例中,精心选取了关于“修改文章”“文风简洁”“待人宽厚”等方面的几件小事(详写)。对于叶老的其他成就和生平,则基本不提或一笔带过(略写)。
作用分析:这种选材与详略安排,紧紧扣住文章“颂扬叶老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这一中心。每一件详写的事例都像一个特写镜头,从不同侧面共同投射出叶老完整而高大的人格形象,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主题集中而深刻。
三、佳作再现
范文一:《一碗面的赛跑》
(总评:文章围绕“比赛前夜妈妈为我做一碗面”的核心事件展开,详略处理极其分明,重点突出,情感真挚。)
市中学生运动会的决赛前夜,紧张和兴奋像两只小兽,在我心里打架。我早早躺下,却辗转难眠。(批注:略写背景和心情。开门见山,简洁交代时间、事件和心理状态,为后文详写做铺垫,节奏快。)
不知过了多久,我隐约听到厨房传来极轻微的声响。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透过门缝,看到了妈妈的身影。
(以下进入详写部分)
昏黄的灯光下,她正专注地和着一团面。她的动作轻柔得像是怕惊醒一个梦,手腕微微转动,五指缓缓用力,那面团便在盆里乖巧地旋转、贴合。(批注:详写动作。用“轻柔”“微微”“缓缓”等词细致刻画妈妈和面的动作,营造安静、温馨又略带神圣感的氛围,突出了妈妈的用心。)
接着,她开始擀面。擀面杖在她手下发出有节奏的、极轻微的“咕噜”声,像夜的呼吸。面皮在她手下一点点变大,变薄,最终如一轮满月铺在案板上。她拿起刀,刀刃与案板接触,几乎听不到声音,只有细密的“嗒嗒”声,面条便如丝线般从刀下流淌出来,均匀、纤细。(批注:详写声音与过程。将听觉(“咕噜”声、“嗒嗒”声)与视觉(“如一轮满月”“如丝线般”)结合,极尽细腻地描写妈妈做面的全过程。这种“慢镜头”式的详写,与夜的静和“我”的紧张形成对比,将妈妈的爱意融化在每一个细节里。)
她转身去切葱花,番茄在开水里烫过去皮,切成均匀的小块。灶上的鸡汤正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是她傍晚就开始熬的。所有的一切,都进行得安静、有序,仿佛一场精心编排的默剧。(批注:次详写配料的准备。虽不如写擀面那般极致细腻,但仍详细交代了配料和鸡汤的来源,这是“一碗面”不可或缺的部分,体现了妈妈的周全和提前准备的爱。)
最后,面条下锅,在翻滚的水花中舒展开来。妈妈用筷子轻轻搅动,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她的侧脸,那一刻,她像一位守护神,守护着锅里的面条,更守护着女儿小小的梦想。(批注:详写神态与比喻。将妈妈在热气中的身影比作“守护神”,这是情感的升华点,通过详写这个画面,将母爱神圣化,感人至深。)
“妈……”我忍不住叫出声。她回过头,脸上有一丝被发现的慌乱,随即温柔地笑了:“怎么醒了?马上就好,吃了面好睡觉,明天才有力气跑。”
我点点头,没有说破我早已醒来。我只是坐在餐桌前,看着那碗热气腾腾的面端到我面前。碧绿的葱花,金黄的蛋花,鲜红的番茄,躺在洁白纤细的面条上,鸡汤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
我埋下头,大口大口地吃着,眼泪悄无声息地滴进碗里。那不仅仅是一碗面,那是妈妈用她的方式,陪我进行的一场无声的赛跑。(批注:略写吃面与点题。对“吃面”这个动作本身一笔带过,重点落在心理感受和点题上。因为文章的重点是“妈妈做面”,而不是“我吃面”。前文大量的详写积蓄的情感在此处爆发并点明主旨,结构完整。)
第二天,我站在跑道上,感觉自己浑身都充满了力量。那力量,来自胃里那碗温暖的面,更来自心里那份沉甸甸的爱。
范文二:《合唱》
(总评:文章记叙了一次班级合唱比赛的准备过程,在群体描写中巧妙运用详略手法,既有点的突出,又有面的覆盖,生动展现了集体精神。)
“下个月,全校合唱比赛!”班主任宣布这个消息时,我们班的同学面面相觑,唉声叹气一片。我们班是出了名的“音痴集中营”,每次音乐课合唱都像是一场“车祸现场”。(批注:略写背景和整体反应。快速切入主题,概括班级的整体情况,为后文克服困难、取得进步埋下伏笔。)
练习过程痛苦而漫长。音乐委员小雨不厌其烦地一句句教唱,班长忙着整顿纪律。大部分同学从最初的抵触、跑调,到后来能勉强跟上节奏,其间的曲折足以写成一本书,但无非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批注:略写整体练习过程。用“其间的曲折足以写成一本书”一句高度概括了期间的困难与重复,这是典型的略写处理。如果详写这些,文章会显得冗长拖沓,偏离重点。)
但有几个瞬间,像暗夜里的星光,被我牢牢记住。
(以下进入详写部分,选取两个典型细节)
细节一:高个子体育生大壮,平时吼一嗓子能震天响,可一唱歌就找不着调,急得满脸通红。那次练习《友谊地久天长》,到了高音部分,他死活唱不上去,声音像被掐住脖子的公鸡。他懊恼地捶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蹲在了地上。全班安静下来,以为他要放弃了。却见他又猛地站起来,对小雨说:“委员,你单独教我,练不好我不下课!”那天傍晚,空荡荡的教室里,他一遍遍嘶吼着那个高音,直到声音沙哑,却终于抓住了那个飘忽的音符。(批注:详写个别典型人物。选择最有反差感的“体育生大壮”作为详写对象,通过其“捶脑袋”“蹲下”又“站起来”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细节,生动展现了个体为集体荣誉付出的努力和倔强。以点带面,让人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
细节二:比赛前一天彩排,站在舞台上,望着下面空荡荡的座椅,我们突然都紧张得忘了词。场面一度十分尴尬。这时,班主任拿起话筒,没有批评我们,反而笑着说:“别怕,记住,你们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用歌声告诉所有人,我们班有多么团结。你们每个人的声音,都是这合唱里最特别、最好听的一个音。”她走到我们中间,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那目光里有信任,有鼓励,更有一种坚定的力量。(批注:详写关键转折点。彩排失利和班主任的鼓励是情节的关键转折点,因此需要详写。重点刻画班主任的语言和神态,她的讲话是点燃集体情感的火种,必须细致描绘才能展现其力量。)
正式比赛时,我们手拉着手走上台。音乐响起,我们放声歌唱。我听得到身边大壮有些沙哑却无比努力的声音,听得到小雨优美领唱的声音,也听得到全班四十多个声音汇聚在一起,也许依然不够专业,但却异常整齐、充满感情。(批注:略写比赛结果,详写比赛时的感受。文章主旨是展现过程而非结果,因此对比赛本身和最终名次略写,而是详写“我”在台上听到的种种声音的感受。这感受恰恰证明了前文详写内容的价值——个体的努力和老师的鼓励,最终融汇成了和谐动听的合唱。)
我们最终没有拿到第一名,但当我们鞠躬时,台下响起了最热烈、最持久的掌声。
那一刻我明白了,最美的合唱,不是声音的完美无瑕,而是心灵的同频共振。那一段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的时光,那些汗水、泪水与笑声,早已谱成了我们青春岁月里,最恢宏、最动人的一首合唱。(批注:结尾点题,升华主旨。揭示“合唱”的深层含义,将文章从一次具体的活动升华为对青春与集体的礼赞。略写结果,详写感悟,重点突出,立意深刻。)
四、中考真题
【2025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
从以下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1.任务一:假如,你将开启一段孤独的旅程,没有电脑,没有网络,能陪伴你的,只有一本书。你将选择哪一本书,它会给你怎样的陪伴?
请发挥想象,以“有你陪伴的旅程不孤独”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任务二:有人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有人说“读万卷书”就是“行万里路”。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
范文一:有你陪伴的旅程不孤独
我选择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当列车缓缓西行,窗外的城市渐次退为旷野,我摩挲着这本绿色封面的书,知道此后三十天,它将是我唯一的伴侣。
最初几日是艰难的。没有网络,没有熟人,只有无边的草原和寂静。我像所有现代人一样焦躁,手指不自觉地在腿上敲打,渴望刷新什么。是《瓦尔登湖》的第一句话抚平了我的不安:“我幽居在森林中,是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梭罗的声音穿过百年,如此平静。我开始学他观察——看云如何从积雨云变成层云,听风吹过草地的声音如海浪般层层推进。书不再是书,而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个被忽略的世界。
第七天,我在牧民家的毡房借宿。夜幕降临时,远处传来狼嚎。恐惧攫住我,我点亮油灯,颤抖着翻开书页。梭罗写道:“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孤独与孤独的区别——一种是被迫的寂寞,一种是主动的充盈。狼嚎不再可怕,而成了自然交响的一部分。我吹熄油灯,让星空洒满穹庐,心中充满前所未有的宁静。(批注:详写第七天的经历,通过环境描写、心理变化和书中语句的互动,具体展现书如何消除孤独感。略写其他日子,避免流水账,突出关键转折点。)
最后一周,我开始实践书中的生活。每天清晨收集露水煮茶,午后记录观察的植物,傍晚对着落日沉思。我不再需要不断的外部刺激来填充时间,因为内心已经足够丰富。书页间密密麻麻的笔记,成了我与另一个灵魂对话的痕迹。
旅程结束那天,我站在站台上,竟有些不舍。《瓦尔登湖》已经皱皱巴巴,却比任何时候都厚重。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逃避孤独,而是如何与之共处——孤独不是空虚,而是让灵魂得以伸展的空间。(批注:结尾略写归程,详写心灵收获,点明主题。详略对比强化了“陪伴”的真实含义不是消遣寂寞,而是获得内在成长。)
列车进站时,我将书抱在胸前。有你陪伴的旅程不孤独,因为最好的陪伴,是让我学会陪伴自己。
范文二:万里山河皆书卷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之争,自古有之。然细察之,二者实非取舍关系,而是以知促行、以行证知的循环往复,共同指向一个更完整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唯有在书斋与旷野之间往复穿行,方能窥见真理的全貌。(批注:开篇明义,略作铺垫后直接亮出观点,避免冗长引言,体现议论文的简洁性。)
读万卷书是行万里路的思想地图。书籍承载着千年的智慧结晶,为我们提供认知框架。司马迁“读万卷书”方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没有前期海量阅读,纵使行遍万里,亦不过邮差而已。徐霞客踏遍青山,亦需《禹贡》《水经注》等典籍指引方向。知识赋予我们“思想的罗盘”,使我们在亲历山河时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批注:详举司马迁和徐霞客的典型例证,具体论证读书对行路的指导意义。略去其他例子,保持论证深度而不堆砌。)
而行万里路则是读万卷书的生动注脚。陆游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阳明格竹七日而病,终悟“知行合一”的真谛——真知必源于实践。当我们真正站在赤壁矶头,感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磅礴,对苏轼词境的理解瞬间超越文字层面。这种体验是任何精妙描述都无法替代的具身认知。
(批注:选用王阳明格竹和赤壁之行的案例,详细展现行路对读书的深化作用。略谈理论,详写实例,使论证生动可信。)
最妙的境界,是“万里山河皆书卷”的融通状态。读书与行路如同呼吸的吐纳,缺一不可。李白之所以能写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绝唱,正因他既熟读诗书,又遍览名山大川。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马背上吟诗,是将万里征途化为不朽篇章。这种融合让我们既拥有历史的纵深,又具备现实的温度。(批注:选取李白和毛泽东的典型事例,详写二者融合的完美状态。略写其他方面,集中展现“融通”这一核心层次。)
故曰:读万卷书,是思想的行走;行万里路,是身体的阅读。二者交融,方能在时空的经纬中定位自己的坐标,既不做足不出户的腐儒,也不当胸无点墨的莽夫。当我们既能在书海中遨游,又能在大地上扎根,世界便成了一本永远展读不尽的巨著。(批注:结尾运用对偶和比喻收束全文,略作总结而意蕴深长,体现议论文“凤头豹尾”的写作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