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预测依据
所谓的传统文化主题,其实是以它为侧重点, 考察我们同学在“自我成长”或者结合“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举动或者深刻的感悟。
好,为什么第三篇我们要押传统文化类主题呢?
第一 ,离不开国家层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提倡。
为响应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中小学课本也将大幅度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篇幅。
第二 ,传统文化不仅能体现地方特色,还能考察我们同学继承或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如何面对遇到的挫折困难。
换句话说,其实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落在了“自我成长”上面。
02考题示例
下面是考题的示例:
《散步》一文中写道: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寻常风景中蕴藏着生命的哲思。
回忆你在家庭日常里的一次实践(如跟着长辈做青团、学剪纸艺术、贴春联等),如何从失误或困惑中领悟传统智慧?这段经历如何让你理解“不完美中的生长力”?
请以 《______处见微光》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03审题立意
先说审题:
1.材料来自课文,体现“学考衔接”的新趋势。“眼随小路望去”,意思是“当我们着眼于细微处……”
2.“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是在“细微处”发现的美好事物。
连起来看,意为“ 即便是不起眼的细微处,也能发现让人惊喜的美好之物”。
导语部分,“日常里的一次实践”,主要是跟传统文化有关的,比如做青团、剪纸、贴春联等;
其中,“失误或困惑”是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学剪纸的过程中,很可能急于求成,导致“剪过头”,这就是“失误”;贴春联时,不清楚上联和下联究竟怎么区分,这就是“困惑”。
那么,怎么理解“不完美中的生长力”呢?
这里,其实带有思辨的色彩,也就是说,要思考传统文化的实践中,如何正确看待“不完美”和“生长力”之间的关系。
也许谁都希望能把事情做到完美,但“不完美”才是常态;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不完美”的存在,我们才有进步的空间,这就是“生长力” 。
因此,我们善于从细微处去发现那些“不完美”,让自己获得认知提高或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如此,就能使“不完美“转化为“美好”。
以下两个高分立意点,供你参考:
1 .学剪纸艺术,因为自己是个急性子,经常出现“瑕疵”,但师傅告诉我“先完成再完美”。
写出朴素话语背后的深刻哲理。
2 .写春联、贴春联,每年都会遇到不完美的笔画或上下联分不清的情况,爷爷告诉我要学会抓住“尾字”去判断。
写出细微之处透着格律的美,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处处透露着智慧。
下面这篇例文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启发有帮助。
04例文示范
缺憾处见微光
一叶知秋,一斑见豹。细微处藏大美,隐匿处有微光。一幅小小的春联,仅仅言说人们对春节的美好祝福么?非也。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年关的炊烟,在暮色里袅袅,缭绕于红艳艳的腊梅。红漆木门旁,我攥着皱巴巴的春联,墨汁在宣纸上晕出斑驳痕迹。
这是第三次试写“福”字。它的左下角仍像缺了半撇,似被春蚕啃过的残叶。谁能想到,一幅春联里的褶皱与缺憾,竟藏着照亮成长的微光。
腊月廿八的晨光刚爬上窗棂,爷爷就把我拽到八仙桌前。狼毫笔蘸饱徽墨,红纸铺得平平整整,可我的手总像揣了只老鼠。“上联要仄收,下联得平声,横批得压得住……”爷爷的话飘在年味里,我却盯着“春临福邸”的“邸”字发呆。笔画太多,怎么写都像歪扭的蚂蚁。第一幅春联,在我手忙脚乱中变成“春临福低”,太糟糕了!
“要不,我买副印刷的吧……”我望着废纸堆里的残联,又气又急。爷爷却摸出半卷旧宣纸,蘸墨写下 “不完美,才是活着的模样”。他指腹摩挲着我试写的残联,一字一句地说:“你看这缺角的‘福’,像不像咱院墙上的老砖?有裂缝,才藏得住月光;有褶皱,才盛得下日子。”爷爷鬓角的白发闪着光。隔壁邻居来串门,我突然想起爷爷年年手写春联,即便墨色浓淡不均,可街坊邻居都说“这墨香里有年味儿”。
重写的春联摆在桌上,缺角的“福”字旁,我添了枝水墨腊梅。贴联时,爷爷教我辨左右:“人朝门立,右手为上,这是老祖宗的秩序。乱了秩序可不行。”红联贴上木门,残破处漏出的墙皮,倒成了独特的底色。阳光斜照,金粉顺着褶皱流淌,把缺憾涂鸦成细碎的光。是的,春联不只是喜庆的符号,更是本活着的教科书:墨色的浓淡是岁月的呼吸,笔画的缺憾是生长的印记。
如今再看那幅春联,褶皱里藏着的何止是墨香。传统技艺的美,不在完美无缺的复刻,而在带着烟火气的生长。就像爷爷说的,不完美的春联能映出生活的褶皱,也能接住从缝隙漏下的星光。当我们学会在缺憾里看见生长的力量,那些被褶皱藏起的微光,终会照亮传承的路,让古老的智慧,在不完美中愈发鲜活、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