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导航
1.什么叫虚构的情节
虚构的情节,是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凭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构建出的并非真实发生却蕴含生活本质的故事脉络 。它就像一座奇幻的空中楼阁,虽没有现实的砖瓦作为支撑,却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比如小说中一场跨越时空的冒险、一段神秘的邂逅,这些情节或许在现实中未曾出现,但它们融合了人性的复杂、生活的百态、情感的起伏,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 “这仿佛就是真实发生过” 的强烈共鸣,从而透过虚构的表象,触摸到生活的真实内核。
2.虚构的情节体现真实,要注意从以下几点入手
(1)扎根生活,提炼素材:生活是虚构的源泉。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无论是邻里间的家长里短,还是校园里的青春故事,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素材。将这些素材进行筛选、加工和提炼,比如把同学克服学习困难的经历,改编成小说中主角战胜神秘困境的情节,让虚构的故事有着现实生活的影子。
(2)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人物是小说的灵魂,虚构情节要通过真实可信的人物来推动。赋予人物独特的性格、鲜明的外貌、合理的语言和行为习惯。例如,塑造一个性格内向但内心坚韧的主角,在面对虚构的危机时,他的选择和行动都要符合其性格特点,这样才能让读者相信情节发展的合理性。
(3)注重细节描写:细节是虚构情节真实感的关键。描写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环境中的一缕阳光、一片落叶,都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氛围。比如在描写虚构的一场雨中相遇时,详细刻画雨滴打在伞面上的声音、雨水顺着伞骨滑落的轨迹,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事的真实。
(4)遵循逻辑,合理想象:虚构不是无厘头的幻想,情节发展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之间要有合理的关联,人物的情感变化也要有迹可循。即使是充满奇幻色彩的小说,也需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逻辑规则,让读者在虚构的世界中也能找到真实感。
二、同步课题
课题一
1.片段写作
写作要求:以 “深夜的街道” 为背景,虚构一个情节片段,要求通过细节描写体现真实感,字数 200 字左右。
2.写作指导
(1)确定片段的核心事件,如深夜街道上的一次意外相遇。
(2)运用环境描写,刻画深夜街道昏暗、寂静的氛围,如“路灯散发着昏黄的光,将影子拉得很长,偶尔一阵风刮过,卷起几片枯叶,发出沙沙的响声”。
(3)加入人物的动作、心理等细节,让情节更真实,比如“他缩着脖子,双手插在口袋里,脚步匆匆,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安”。
3.片段欣赏
夜已深,街道上冷冷清清。路灯在雾气中显得格外朦胧,像一个个疲惫的眼睛。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脚步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回响。突然,前方拐角处传来一阵微弱的呜咽声。我心里一惊,脚步不由得慢了下来。循声望去,只见一只浑身湿透的小狗蜷缩在角落里,可怜巴巴地望着我。我走上前去,它没有躲闪,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尾巴。
点评:这个片段以深夜街道为背景,虚构了与小狗相遇的情节。通过对路灯、雾气、脚步声等环境细节的描写,成功营造出深夜寂静、神秘的氛围。同时,对 “我” 的心理和动作描写,以及小狗的状态描写,使整个情节真实可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深夜的街道,感受到了相遇时的意外与温暖。
课题二
1.作文写作
以《神秘的来信》为题写一篇小说,至少500个字。写作要求:
(1)运用虚构的情节,体现真实感。
(2)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情节完整,结构合理,语言流畅。
2.写作指导
(1)审题:明确题目关键词 “神秘”“来信”,围绕来信的内容、来源以及带来的影响展开虚构情节 。
(2)立意:可以通过这封神秘来信,展现友情、亲情的珍贵,或者表达对未知探索的勇气等积极主题。
(3)选材:从生活中选取类似收到信件带来情感波动的经历,如收到远方朋友的信,改编成神秘来信的情节;也可以结合幻想元素,让来信与神秘事件相关联。
三、范文展示(1)
神秘的来信
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我正百无聊赖地翻着课本。突然,同桌递过来一封信,神秘兮兮地说:“刚才有人放在你桌上的,没看见是谁。”(开篇营造出日常校园场景,为神秘来信的出现做铺垫,让情节自然展开)
我接过信,信封上没有寄信人的地址,只写着我的名字,字迹工整却有些陌生。我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纸,上面写着:“孩子,我知道你一直对自己的绘画天赋有所怀疑,但请相信,你注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打倒,去寻找城东老巷子里的那间画室吧。”(信件内容充满神秘色彩,引发读者好奇心,同时也暗示了主角的内心困境和未来方向)
看着这封信,我心里充满了疑惑。我确实喜欢画画,可最近在学校的绘画比赛中失利,让我一度想要放弃。难道真的有人在默默关注着我?(通过心理描写,将主角的真实心理与信件内容相呼应,使虚构情节更贴近生活)
放学后,我鬼使神差地朝着城东老巷走去。老巷里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青石板路坑坑洼洼,两旁是破旧的房屋。(环境描写,展现出老巷的独特氛围,为寻找画室增添神秘色彩)
走了许久,终于在巷子深处发现了一间画室。推开斑驳的木门,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画作,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专注地作画。(老人的出现让情节进一步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简洁而生动)
“你来了。” 老人头也不回地说道。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仿佛他早就知道我会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跟着老人学习绘画,他教会了我很多技巧,更重要的是,他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老人与主角的互动,推动情节发展,体现出来信对主角的重要影响)
后来我才知道,那封神秘的来信是老人寄给我的。他曾经也是一名画家,在我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那间画室,成了我梦想重新起航的地方。(结尾揭示来信的真相,让整个故事完整,同时表达出梦想与传承的主题)
点评:这篇小说围绕《神秘的来信》展开,虚构的情节充满悬念与温情。通过主角收到神秘来信、寻找画室、拜师学艺等情节,巧妙地将主角的内心困境与神秘事件相结合。文中对校园场景、老巷环境以及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细腻真实,使虚构的故事具有很强的代入感。故事结构完整,主题明确,成功地在虚构中体现出真实的情感与成长历程。
四、范文展示(2)
神秘的来信
傍晚,我正在家中写作业,突然听到门外传来 “啪” 的一声。打开门,发现地上躺着一封信。(以简洁的方式引出神秘来信,快速进入故事)
我捡起信,发现信封上没有邮票,也没有任何邮寄信息,只是用红笔写着我的名字,字迹潦草得有些诡异。(对信封的描写,突出神秘氛围,引发读者兴趣)
我有些犹豫,但还是打开了信。信里只有一行字:“明晚八点,带着这封信,去城郊的废弃工厂,否则你将后悔莫及。”(信件内容简短却充满威胁感,推动情节发展)
我心里一阵慌乱,不知道这封信是谁寄来的,也不明白为什么要我去那么偏僻的地方。可那封信就像一个魔咒,让我整夜辗转难眠。(心理描写,真实地展现出主角面对神秘信件时的恐惧与纠结)
第二天晚上,好奇心战胜了恐惧,我还是按照信上的要求,来到了废弃工厂。工厂里漆黑一片,阴森恐怖,风从破旧的窗户吹进来,发出呜呜的响声。(环境描写,渲染出紧张、恐怖的氛围)我紧紧握着那封信,小心翼翼 地往前走。
突然,一束手电筒的光照了过来,我下意识地闭上了眼睛。等我再睁开眼,看到一群戴着面具的人站在我面前。(情节突然转折,增加故事的紧张感)
“你终于来了。” 其中一个人说道,声音低沉而沙哑。就在我以为自己陷入危险时,他们却摘下了面具,原来是我的好朋友们。(意料之外的结局,使故事充满戏剧性)
原来,这是他们为了给我庆祝生日,精心策划的一场 “冒险”。那封神秘的来信,也是他们故意设计的。(揭示真相,让虚构的情节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的友情,体现出温暖的主题)
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我又气又笑,心里却满是感动。这场由神秘来信引发的 “冒险”,成了我最难忘的回忆。(结尾点明主题,表达出友情带来的温暖与美好)
点评:这篇小说紧扣题目,以神秘来信为线索,虚构了一场充满悬念和惊喜的生日冒险。文章通过对信件的描写、主角的心理活动以及废弃工厂的环境渲染,成功营造出紧张神秘的氛围。情节跌宕起伏,从恐惧到惊喜的转变自然合理。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使虚构的情节在展现友情的同时,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符合小说创作的要求。
五、作文演练
1.作文题目:以《冬日》为题,写一篇小说,不少于500个字。
2,作文要求:
(1)运用虚构情节,体现真实感,突出主题。
(2)合理安排情节,结构清晰,有一定的波澜。
(3)语言流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六、范文欣赏
冬日
北风卷着雪粒子砸在窗玻璃上,发出细碎的沙沙声。林秋云裹紧褪色的毛线披肩,望着厨房台面上孤零零的白粥,蒸汽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很快消散不见。日历上 12 月 25 日的红圈被水晕染得模糊,像一滴干涸的泪。(通过环境描写 “北风卷雪”“白粥孤零” 营造出清冷孤寂的冬日氛围,以细节 “日历上模糊的红圈” 暗示老人内心的落寞,为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叮咚 ——” 门铃声突兀地响起。林秋云扶着腰起身,透过猫眼看到个穿天蓝色羽绒服的少年,睫毛上沾着雪花,怀里抱着个印着圣诞老人的礼盒。她迟疑着打开门,冷风裹挟着雪沫涌进来,少年冻得通红的脸上绽开笑容:“奶奶,这是您的快递!”(以门铃声打破寂静,引出关键人物少年,对少年的外貌、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鲜活,少年的热情与前文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
拆开包裹,竟是台崭新的电暖器。林秋云愣住了,她从未网购过。少年挠挠头解释:“我是楼下驿站的,寄件人只写了‘给怕冷的奶奶’。” 他弯腰摆弄插头,暖黄的光瞬间漫开,驱散了屋内的寒意。林秋云望着少年耳尖的冻疮,鬼使神差地说:“留下来喝碗粥吧。”(设置包裹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同时通过少年的善举和老人的邀请,让故事逐渐走向温暖,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互动)
此后每个雪天,少年都会 “顺路” 送来不知谁寄的包裹:毛线手套、暖手宝、蜂蜜…… 林秋云偷偷跟到驿站,却发现收件人信息全是打印的。直到某天,她在社区公告栏看到张寻人启事 —— 照片上穿蓝羽绒服的少年腼腆笑着,旁边写着 “寻找在火灾中救我女儿的无名英雄”。(情节波澜再起,包裹来源成谜,寻人启事的出现让故事充满悬疑感,引发读者好奇)
平安夜,林秋云在门口挂起红灯笼。少年抱着新到的包裹出现时,她突然握住他的手:“孩子,你妈妈是不是爱吃荠菜馄饨?” 少年瞳孔骤缩。原来火灾那天,林秋云认出少年外套上的校徽,偷偷去学校打听到了他的家庭情况。(故事迎来高潮,老人反客为主揭开谜底,展现出老人的细腻与温暖,两人之间善意的双向奔赴令人动容)
雪依旧簌簌地下着,林秋云的厨房里飘出荠菜馄饨的香气。少年大口吞咽着,雾气模糊了眼镜,也模糊了他泛红的眼眶。窗外,红灯笼在风雪中轻轻摇晃,像一团永不熄灭的小火苗。(结尾用温馨的场景描写收束全文,荠菜馄饨的香气、少年的感动、红灯笼的意象,都紧扣 “温暖” 主题,余韵悠长)
全文点评:这段故事用冬日清冷氛围起笔,以环境烘托老人孤寂。情节上悬念不断,神秘包裹、寻人启事等设置引人入胜。人物间善意的双向互动刻画细腻,从少年送暖到老人回馈,情感真挚动人。结尾意象温暖,与开头呼应,凸显主题,余味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