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模拟作文《走出那片天地》写作指导

2025-07-08 13:51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204人

作文(50分)

24. 校图书馆有两个自习座位:靠窗的位置总能看见梧桐叶影在试卷上摇晃,男生A总是烦躁地拉上窗帘;角落的位置紧邻空调出风口,女生B却用便签纸记录下“今天吹来的风有玉兰花的形状”。月考成绩公布时,A在错题本上写满“完蛋了”,B在同样布满红叉的卷子旁画下“进步阶梯图”。同学们,面对相同的环境,有人看见枷锁,有人发现翅膀。困住我们的可能不是眼前的试卷、父母的期待或青春的迷茫,而是我们自己建构的认知牢笼。

请以《走出那片天地》为题,写下你的思考与故事。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

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1.审题立意。“走出那片天地”中的“天地”既可以是具体的空间,如狭小的房间、封闭的校园,也可以是抽象的困境,如内心的焦虑、学习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困扰等。“走出”意味着突破、改变,暗示着从消极、压抑的状态走向积极、开阔的状态。结合材料中男生A和女生B面对相同环境的不同态度,可知题目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打破自我认知的局限,以积极心态克服困难。初中生可从学习、生活、成长经历出发,如因考试失利陷入自我怀疑,通过他人鼓励或自我反思重拾信心;因性格内向在集体中感到孤独,尝试主动交流从而融入集体等,展现突破困境、实现成长的主题。

2.选材构思。若写记叙文,在选材上可选取贴近初中生生活的典型事例。比如以“学习压力导致的焦虑”为素材,讲述自己因一次重要考试失利,陷入对自身能力的否定,每天被负面情绪笼罩,甚至开始逃避学习,这便是“那片天地”。后来在老师的谈心、父母的理解以及同学的鼓励下,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心态,制定合理计划,逐步调整状态,最终在下次考试中取得进步,成功“走出那片天地”。在构思上,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详细描写陷入困境时的痛苦与迷茫,渲染压抑氛围,再通过具体事件和人物的引导,展现自己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过程,结尾点明“困住我们的往往是自己的认知”这一主题,体现打破局限、实现成长的思考。

若写议论文,可先由材料引入,点明“认知牢笼”对人的束缚,提出中心论点:突破自我认知局限才能走出困境。主体部分从三方面展开论述:其一,阐述“那片天地”是如何形成的,如消极思维、错误认知等导致的自我设限;其二,分析走出困境的重要性,可结合名人事例,说明突破局限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意义;其三,探讨走出“那片天地”的方法,如转变心态、积极行动、勇于尝试新事物等。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打破认知牢笼的意义,呼吁读者勇敢走出困境,升华主题,激励大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例文:

走出那片天地

梧桐叶影在试卷上摇晃的时候,我总忍不住用铅笔去描摹那些斑驳的光影。班主任说这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可我觉得那些跳动的光点像极了小时候在乡下见过的萤火虫。

第一次月考后,我的数学只考了62分。看着同桌小满卷子上鲜红的“98”,我的手指不自觉地抠起了橡皮。课间操时,我躲在厕所隔间里,听见隔壁传来压抑的抽泣声——是班里总考第一的苏晴。原来那个永远挺直脊背的女生,也会因为作文被扣了5分而崩溃。

那天放学后,我破天荒地绕道去了学校后山。夕阳把枫叶染成透明的琥珀色,山脚下有个老人在写生。他画板上是半片残缺的枫叶,却比整棵枫树更让人心动。“丫头,知道吗?”老人头也不抬地说,“残缺的东西往往最有看头。”

周末我去了市图书馆。在三楼靠窗的位置,我发现一个穿蓝校服的男生正在临摹《向日葵》。他的调色盘上只有三种颜色,可画布上的向日葵却像要燃烧起来。突然想起美术老师说过的话:“限制有时候是最好的老师。”

第二次月考来临前,我不再盯着小满的笔记看。梧桐叶影摇晃时,我就把它们想象成解题的线索图;空调出风口的嗡嗡声,恰好可以用来打拍子背课文。当我在几何题旁画下第7个辅助线时,那些曾经狰狞的图形突然变得温顺起来。

成绩单发下来那天,我的数学考了78分。班主任在讲台前说:“这次年级最高分是苏晴。”我转头看向窗边,发现她正把一片梧桐叶夹进词典里,阳光穿过叶脉,在她脸上投下细碎的金色网格。

原来我们都被困在自己画的牢笼里。有人把梧桐叶影当作干扰,有人却看见跃动的灵感;有人听见空调的噪音,有人却谱出青春的歌谣。这个世界从来不止一种打开方式,就像后山的枫叶,残缺处往往藏着最动人的光芒。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