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中考真题
选择题
(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呐喊(nà)荣膺(yīn)哗众取宠(huá)
B. 憋闷(biē)惆怅(chàng)不屑置辩(xuè)
C. 侍候(sì)夹袄(jiá)栩栩如生(xǔ)
D. 驾驭(yù)诡谲(jué)两肋插刀(lèi)
答案:D下列关于《呐喊》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他迂腐、懒惰又善良。
B. 阿 Q 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他质朴、愚昧但又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是他的主要特征。
C. 狂人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战士,他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批判深刻而彻底。
D. 闰土是一个在生活的重压下变得麻木、愚昧的农民,他和 “我” 之间的隔阂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答案:C 。狂人虽然具有反抗精神,但他的反抗并非是彻底的、自觉的,他的一些言行还带有一定的疯狂性和局限性,不能说他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批判深刻而彻底。
填空题
(2024・四川达州・中考真题)《呐喊》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从 1918 年至 1922 年所作的 14 部短篇小说,其中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阿 Q 正传》等经典篇目,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 。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不论为体格如何健全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他决定 “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他便发出了 “呐喊” 的呼声,希望以此来唤醒沉睡的国民。
简答题
简述《呐喊》中《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
答:《孔乙己》通过描写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对人性的摧残。同时,小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冷漠和麻木,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和冷漠中走向死亡,展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以及社会对弱者的压迫和歧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病态。分析《呐喊》中《药》的双线结构及其作用。
答:《药》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是华老栓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这条线索展现了普通民众的愚昧无知和封建迷信;另一条线索是革命者夏瑜的英勇就义,以及他的鲜血被制成人血馒头的过程,这条线索突出了革命者的悲哀和寂寞,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但却不被群众所理解。双线结构的作用在于:一方面,通过两条线索的交织,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与群众之间的隔膜,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使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紧凑,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阅读理解题
阅读《呐喊》中的《一件小事》,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的 “我” 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文中的 “我” 是一个具有自我反思精神的知识分子形象。“我” 在一开始对车夫的行为持有一定的偏见和冷漠,但在看到车夫的高尚举动后,“我” 开始深刻地反思自己,进行自我批判,展现了 “我” 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追求进步和自我完善的特点。车夫的行为对 “我”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车夫的行为对 “我”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 “我” 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车夫毫不犹豫地扶起老妇人并承担责任的举动,让 “我” 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和自私,“我” 从车夫身上感受到了一种真正的道德力量和人性的光辉,从而促使 “我” 进行自我反省,增强了 “我” 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批判精神,“我” 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对 “我” 今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中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这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夸张的手法。通过 “我” 的心理感受,将车夫的后影在 “我” 眼中逐渐高大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使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车夫形象在 “我” 心中的巨大变化,突出了车夫行为对 “我” 心灵的震撼,表现了 “我” 对车夫高尚品质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同时也为下文 “我” 的自我反思和思想转变做了铺垫。
文章以 “一件小事” 为题,有何深意?
答:以 “一件小事” 为题,看似平凡普通,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一方面,这件小事与当时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平凡人物身上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品质更加难能可贵;另一方面,通过描写这件小事对 “我” 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小见大,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和觉醒,以及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强调了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蕴含着改变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引发读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