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考点梳理

2025-07-31 18:1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35人

初中说明文考点梳理

一、说明文阅读有关知识解说

(一)如何快速阅读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说”的。

在考场上,快速阅读说明文,需要做到以下“三读”。

(二)快速浏览——整体把握说明对象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因此,快速把握说明对象是说明文阅读的核心。因此,在我们在考场上进行第一遍阅读时,只需快速浏览,把握说明对象即可。那么如何快速把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呢?

(一)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对象。俗话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通常情况下,文章的题目即包含着说明对象,如《3D生物打印》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就是3D生物打印。

(二)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对象。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对象。

说明文常见的结构类型有:

1.总分结构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类型。事物说明文常用此结构形式。

2.递进式结构文章各部分内容形成一层更进一层的形式。事理说明文常用此结构形式。

3.连贯式结构说明的各层次之间是按照事物发张过程来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4.并列式结构各部分内容之间无主次和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形式。

二、说明文阅读之对象与特征

【考查方式】

(1)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3)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备考锦囊】

一.把握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一类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说明文按照这两类说明对象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如何弄清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呢?

(1)看题目。有的标题直接表明说明对象,如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些都是事物说明文,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说明对象;再如《植物的抗旱本领》,这是事理说明文,题目就表明了要说明的事理“植物的抗旱本领”。

(2)观首段。题目没有表明说明对象时,甚至有时阅读没有题目时,那么我们就要看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往往会点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3)找结尾段。有时文章标题与首段找不出说明对象时,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揭示文章的说明对象,所以要十分关注这些重要的段落。

(4)抓关键句。有些说明文除了在文章开头、结尾处易出现说明对象外,还往往利用一些段首的中心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来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这些句子,进而把隐含在文中的说明对象凸现出来。

(5)归纳总结。如果以上的方法都不可行,那么这时候,只能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二.概括说明对象特征:

(1)认真读题,根据题干表述,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清楚题目问的是整篇还是某段或某几段)。

(2)快速通读全文,看文章题目、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很多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对这些句子进行摘要总结,即可得到答案。

(3)关注文章的开头,很多说明文都是在开头指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再次关注文章的中间部分,如果在开头找不到,就在全文中再分层寻找,且要注意每段的首句。

(4)此外,还要关注文章结尾,有些说明文是在结尾部分总结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三、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

【考查方式】①根据文中第③段内容,给“焚风”下一个定义。②简要说说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说明作用。③第④自然段中使用了作比较说明方法,有何作用?④选文②段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⑤指出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及作用】

(一)列数字:运用准确数学来加以说明的方法。注意,不是所有的数字都是列数字说明方法:如“X年X月如何如何”,这里的数字是年份的代号,不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所以不能算作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只有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些特性所使用的数字才称作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科学、准确、具体说明了……语言标志: 确数 、约数、百分比、小数 、 百分数、 度数

(二)列图表:就是运用各种表格、图片来直观说明事物的特点。作用:直观迅捷、一目了然。

(三)作比较:两个事物进行比较,突出被说明事物的某特点。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横向比较是不同事物间的比较;纵向比较——即对同一个事物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比较时,从中发现事物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趋势。作用: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明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语言标志: “”比 ”、“而 “ 相对于 ”、“ 也 ”“ 较 …… ”“ 与 ……不同 ”

(四)打比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在说明文中,我们称作“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注意,不能说成“比喻”。其效果:可以把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作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更加形象的突出……(事物)的……特点。语言标志“像……” “仿佛……” “犹如……” “如…… ”

(五)下定义:在第一章大家已经了解了什么是下定义。用下定义的方法来说明事物,这种说明方法就叫作“下定义”。语言标志:XX是XX、是、叫做、判断句(这里注意和比喻中的暗喻区分开。)其效果:全面、高度概括、准确、科学。作用: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准确简炼概括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六)做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1.定义要求准确、严密、完整。形如:“OO是……XX。”其中“OO”和“XX”是包涵和被包涵的关系,如“苹果”和“水果”的关系。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是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适当解说的一种说明方法。如《看云识天气》中提到的“虹”,课文注释为:“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条彩色圆弧,这就是‘虹’”。显然这不是一个严格的定义,只是一种解释说明。

2.下定义的语言概括性强,而作诠释的语言一般多为描述性,比较通俗。

3.下定义一般侧重于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作诠释一般注重于外观的表象、性质和特点。

4.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对说明的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

简言之: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

如:A、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下定义)。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作诠释)。A反过来说成立,B反过来说则不成立。 作诠释的作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清楚明白简单概括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七)引用:引用名言,俗语,诗词句等,可以把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语言标志:常有双引号的名句、俗语,诗词句等 。 作用: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更形象生动、科学准确、说明……(事物)的……特点,具有说服力。诗歌古文还具有增加文章文采或者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特点。有说服力。

(八)分类别:有的事物可分为不同种类,而且不同种类特点不同,为了把复杂事物的特征说明得条理清晰,透彻易懂,作者常常采用先将事物分类,再逐类进行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就是分类别。

语言标志: “ 一类(种)是……另一类(种)是……”。首先 …… 其次…… 然后…… (一)、(二)、(三)……将事物分门别类之后进行说明,条理清晰。答题格式: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九)摹状貌:就是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去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语言标志:接近于修辞方法中的拟人或表达方式中的描写。作用: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更形象生动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十)举例子:列举有代表性的实例来加以说明的方法。增强说服力,使说明更为具体,让人容易理解。语言标志: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等。如果要求对说明方法具体分析,答题思路:首先应把握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具体分析该句是如何利用此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了事物的哪些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有时一个句子中使用了两个以上的说明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先后顺序,如果要求依次回答则哪种方法先出现先答哪种方法。如果有特殊要求按主次顺序回答,应学会判断从全局角度使用的方法为主,局部使用的方法为次。

四、说明文之阅读说明语言

【知识要点】

一.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主要有三个特点:准确性、生动性、平实性。其中,准确性为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是生动活泼的。

在三个特点中,准确性与生动性是高频考点。

(一)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一般有两种类型——平实型和生动型。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也一般从这两方面寻找关键词分析。对于平实类的句子主要考查句子表义严密性与准确性,对于有文采的句子主要考查句子表达的生动形象性。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词和短语上。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反映说明对象的客观真实情况。夸大或缩小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都视为语言不准确。相反,有些词:“大概”、“可能”、“据推算”……,看似模糊的语言,却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为它们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去掉后就绝对化了,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在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

限制性词语举例:1、 表约数:约、大约、近(30米)、(30米)上下、左右2、 表确数:30倍、1/5 、30%、一千三百多年3、 表程度:最(多)、至多、几乎、全部、常常、往往;4、表示时间:当时、刚才、有时候、已经、早已、一直、渐渐等等;5、表范围:大部分、遍及、一般、一切、部分、全部、都、大多数、少数等;6、表频率:经常、常常、屡次、总是、有时、往往、通常等。

(二)生动性

一般对于科学小品文,加点词语常常从生动性方面来考查。

经常考查的类型有:

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表达方式的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各种感观感受等;句式变化上: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结合、口语书面语结合等。答题格式从说明内容和作用等方面回答:如文中XX句,XX词,运用了XX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等),生动形象说明了……,极富感染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还有一种类型对动词、形容词等特殊含义及作用的考查。对这一类型题大家一定要准确了解这个词的本义及在文中特殊含义是什么,其作用往往从整篇文章或本段说明的内容的角度来考虑。

(三)平实性

平实的语言常常是直截了当地说明对象,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不必加修饰或描写。例:智能快递站模式可以24小时为居民提供服务,减少交通拥堵,未来还可以变成独立的智能账户,市民在家中就可以完成各种邮政业务及其他社区服务的操作。——《智能快递》

二.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考查方式】

①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②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③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④文中加点的词语不能删去的原因是什么?⑤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其作用。⑥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生动”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其作用。(找比喻、拟人等词句)

【方法探究】

方法一主要从时间,空间、范围、程度、数量去拟题。答题时一般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一是语言句子所涉及的方面在说明语言上总的作用。

【备考锦囊】

在说明文中,为了使说明语言准确严密,通常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数量等方面进行修饰限制,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答题步骤】

A类题型: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1)先做出否定的回答:不能。(2)对加点的词进行解释,并指出加点词限制的角度。(3)结合限制对象谈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如果删掉,太过于绝对,与客观事实不符。例: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以来最早的石拱桥了。

【问题】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参考答案(1)不能。(2)因为“可能”是估计,推测的意思。“最早”在时间上加以限制,它们是对旅人的最早出现的情况进行推测,但并不是绝对的,若删去,九肯定旅人桥是第一个出现的,不符合实际。“可能”和“最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类题型: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

(1)先做出否定的回答:不能。(2)对两个词进行解释,并指出第一个词限制的角度。(3)结合限制对象谈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如果删掉,太过于绝对,与客观事实不符,“XX(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的加点词能否换成“很”,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不能。(2)因为“略”是稍微的意思,表明中部只不过是比两端狭窄些,换成“很”就表明两者在宽度上相差很大,与实际不符,“略”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C类题型:文中划线句/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先判断划线句/加点词的语言特点。(生动性、准确性)

(2)如果判断划线句/加点词的语言特点为生动性。再判断划线句/加点词是否具有独特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或表达方式(记叙或描写)。【修辞方法+(自身作用)地说明了文章内容】【表达方式+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文章内容】

(3)如果判断划线句/加点词的语言特点为准确性。对加点词/划线句进行解释,并指出加点词限制的角度,结合限制对象谈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词、句解释+结合语境谈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捣蛋鬼”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复杂的地形地貌比作“捣蛋鬼”,生动形象地说明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大气环流形势变得十分复杂。

D类题型:

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生动性的词语并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1)先找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生动性的词语,主要集中在限制词(准确性)和修辞方法(生动性)两处。

(2)分析表达作用。参考C类题型即可

五、说明文阅读之说明顺序

【常见题型】

A、文章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B、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C、某段至某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典题回放】

1.(2021年·四川广安)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逻辑顺序 C.空间顺序 D.时空顺序

2. (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备考锦囊】

说明文常见有三种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说明;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形状、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内到外或者由整体到局部等等空间存在的方式来说明;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内在的逻辑关系或人们的认知规律来说明。具体分为: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好处时间顺序:可以使读者清晰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空间顺序:使读者一目了然、全面把握事物的特征。逻辑顺序:符合事物的内部逻辑关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这样写条理清晰,便于读者把握事物的特征。

【方法指导】

1.准确理解局部或整体的说明顺序;能够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排列句序。解答第一种问题比较简单,熟记这三种顺序,根据文意判断即可;第二种问题把几个句子打乱,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其排列起来,那么要注意了,首先要看前后句的衔接,注意关联词语,哪两句的关系最紧密要先挑出来,然后逐一判断其他几个句子之间的先后顺序,最后按照这个正确的顺序排列起来。

2. 注意标志性语言。。时间顺序一般会有朝代、季节、早晚等标志性的词语;空间顺序一般有方位名词作标志;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然后、最后”“为什么”“原来”“因此”等标志性词语。一般情况下,如果一篇文章找不出明显的时间、空间顺序的标志词时,便是逻辑顺序。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就一篇文章而言,有时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揉合起来,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这就要求分析时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注意:在答题时尽可答得具体些,不能只概括说XX顺序。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的逻辑顺序,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等。

六、说明文阅读之拓展延伸题的常见类型在说明文阅读的最后一题上,常出现一类拓展延伸题。这类题目最能检验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在回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结合文本材料的具体内容,调动生活积累,充分打开思路,尽力做到有一定创新性。

这类题目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想象类试题、献策类试题、选文知识运用类试题和解答材料链接题。

一、想象类试题

想象类试题要求联系文章内容,展开联想,发挥想象,解决问题或进行设计。解题思路:(1)读懂文章,审清题干要求,从题干找出答题角度。(2)调动想象、利用积累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进行设计,力求新颖,有个性,符合科学原理。(3)最后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尽量做到清楚明白,有条理。有时候,阅读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或要求结合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等有关常识,推测某一新的发现,认识的前景,这就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测和想象。这种推测和想象必须以原文的有关信息为基础,不是凭空进行的,要有理有据。

七、说明文阅读之结构思路

【说明文思路结构】

说明文结构是反映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的。说明文结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两种),一种是递进式。(递进式结构是指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等等)。把握了全文的条理和思路,就容易把握全文说明了事物什么样的特征或什么样的事理。

【说明文结构辨识方法】

(1)找富有特征的词

有些词语能够鲜明地表现文章的结构,因此可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一些能够体现文章结构的词。如有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或将说明对象分为几类,这些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情况下是并列式。如有能够表示层次、现象本质、结果原因等反映递进关系的词,可考虑是递进式。如出现像“先”“再”“接着”等表示时间发展顺序的词可考虑为连贯式。

(2)抓住关键句子

关键句作用中心句中心句是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所在,可以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的整体,进而把握文章的结构。过渡句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上下文。段首句说明文的开头一般有引出说明对象,引起下文,或从总体上介绍说明对象的作用。除了首句外,说明文中其他段落的开头的句子也很有借鉴意义,有的时候会出现句式相同的情况。有的时候几个段首句的总和就是文章主要内容。总结句总结句的作用和中心句一样,而且位置明显,便于掌握。

(3)逐段概括法  

逐段概括法,这是理解文章结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概括各段大意,将相同的内容归并到同一层次,再将全文内容联系起来,从各层次内容的关系来看,就能非常清晰地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这种方法对任何说明文都适用。 

 另外,理解说明文的结构,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来判断。如事物说明文一般用总分式、并列式结构,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递进式结构。介绍某种工序的说明文一般用连贯式结构。

总之,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不可生搬硬套。

八、说明文阅读之段落分析

说明文段落的含义和作用结构、内容作用:

A、开头:总领全(下)文,引出下文;

B、中间:承上启下(过渡);

C、结尾:总结上(全)文。作为说明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回答。

答题技巧、题型:XX段在文中有何作用?如:①开头通过写……事例,引出说明对象XX。(或引出XX事理)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引出说明对象XX。(或引出XX事理)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XX的趣事(或的奇闻趣事),引出说明对象XX(或引出XX事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