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与背景速记(基础考点)
1. 核心常识
• 作者 :张岱( 1597—1689 ),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出身仕宦世家,早年生活优渥,明亡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其作品多追忆往昔繁华,暗含故国之思,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 文体 :山水小品文(兼具叙事、写景与抒情的短篇散文),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小品文的典范之作。
• 创作背景 :本文作于明亡之后,是张岱对崇祯五年( 1632 年)西湖雪夜泛舟往事的追忆。彼时明朝已亡,作者以 “ 前朝遗民 ” 自居,文中看似闲逸的看雪之旅,实则暗藏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与避世的孤寂。
二、核心文言字词精讲(高频默写 + 翻译考点)
1. 通假字
• 本文无典型通假字,默写需聚焦易错字词的语境含义。
2. 古今异义
词语 | 古义 | 今义 | 真题考频 |
是日 | 这一天 | 判断动词 “ 是 ” | ★★★★ |
更定 | 初更以后(约晚上八点) | 重新确定 | ★★★★ |
拥 | 穿着、裹着 | 拥抱、拥有 | ★★★ |
白 | 酒杯(名词) | 白色(形容词) | ★★★ |
3. 词类活用
• 客此 :客,名词作动词, “ 客居、旅居 ” ( 2024 年江苏扬州中考考翻译)。
• 上下一白 :一,数词作副词, “ 全、都 ” ( 2023 年浙江宁波中考考释义)。
4. 重点虚词
• 焉 : ① 疑问代词, “ 哪里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 语气助词,无实义(略无阙处,非本文用法,需结合语境区分)。
• 而 :表承接关系(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译为 “ 然后、就 ” ( 2022 年湖北武汉中考考虚词用法)。
三、核心内容与主旨解析(阅读理解高频考点)
1. 文章结构脉络
段落 | 核心内容 | 写作视角 / 手法 | 考点指向 |
第 1 段 | 铺垫:交代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背景(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写 “ 独往湖心亭看雪 ” 的缘由与过程 | 环境烘托、铺垫蓄势 | 雪景特点、 “ 独 ” 的含义 |
第 2 段 | 核心:描绘西湖雪景(雾凇沆砀,上下一白)与湖心亭奇遇(遇金陵客共饮) | 白描、细节刻画 | 写景手法、情感变化 |
第 3 段 | 收尾:以舟子 “ 痴似相公者 ” 的感叹收束,点明主旨 | 侧面烘托、卒章显志 | “ 痴 ” 的内涵、作者情感 |
2. 核心主旨深度解读
• 表层含义 :以简练笔墨记述西湖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经历,描绘了雪后西湖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的静谧奇景,以及与金陵客偶遇共饮的小插曲,展现冬日西湖的独特韵味。
• 深层内涵 : “ 独往 ” 的 “ 痴 ” 既是对雪景的痴迷,也是明末文人避世脱俗的精神写照;与金陵客的相遇,暗含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的故国之思;舟子的感叹则反衬出作者与知音超越世俗的精神共鸣,核心是 “ 以雪寄情,以痴明志 ” 的复杂情怀。
四、艺术特色与写作手法(赏析题核心)
1. 写景技巧
• 白描手法 :以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十六字勾勒全景,以 “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 的量词变化(痕、点、芥、粒)刻画近景,极简笔墨却层次分明,意境悠远( 2024 年浙江杭州中考考写景手法)。
• 环境烘托 :开篇 “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以 “ 人鸟声绝 ” 的寂静烘托雪景的苍茫肃穆,营造出 “ 万籁俱寂 ” 的氛围,为 “ 独往看雪 ” 铺垫情感基调。
• 视角变化 :从 “ 独往湖心亭 ” 的移动视角,到亭上 “ 上下一白 ” 的全景视角,再到 “ 一痕、一点、一芥、一粒 ” 的特写视角,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画面感极强。
2. 语言特色
• 凝练传神 :全文仅 159 字,却涵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与景物,如 “ 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 ” 七字便勾勒出作者冒雪出行的形象,简洁而富有细节。
• 含蓄蕴藉 :无直接抒情,却以 “ 独往 ”“ 强饮 ”“ 客此 ” 等细节藏情, “ 痴 ” 字更是统领全文,将对雪景的爱、避世的孤、故国的思熔于一字。
3. 表现手法
• 侧面烘托 :以舟子的 “ 喃喃曰 ” 侧面点出 “ 痴 ” 的主旨,既避免直白议论,又让作者的情感通过他人之口自然流露,更具感染力( 2023 年江苏苏州中考考表现手法)。
• 细节点睛 : “ 金陵客 ” 的身份暗藏深意 —— 金陵是明朝旧都, “ 客此 ” 与作者 “ 避世 ” 形成呼应,以细节暗示故国之思,含蓄深沉。
五、中考真题示例与答题模板(实战必备)
1. 文言翻译题
真题 ( 2024 ・江苏扬州):翻译 “ 见余,大喜曰: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答案 :(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 在湖中哪里还能遇到像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
答题模板 :补全省略成分(主语 / 宾语) + 关键词(焉:哪里;更:还)直译 + 语境补充( “ 此人 ” 暗含的 “ 闲情雅致 ” )。
2. 内容理解题
真题 ( 2023 ・浙江宁波): “ 上下一白 ” 中的 “ 一 ” 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 “ 一 ” 是 “ 全、都 ” 的意思,副词修饰 “ 白 ” ,描绘出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的景象,突出了雪后西湖的苍茫与静谧,极具画面感。
答题模板 :词义 + 修饰对象 + 效果(描绘了 XX 景象 / 突出了 XX 特点)。
3. 手法赏析题
真题 ( 2022 ・湖北武汉):分析 “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的妙处。
答案 :运用白描手法与数量词的递进变化(痕 → 点 → 芥 → 粒),以极简笔墨勾勒出雪后景物的渺小轮廓;从长堤到舟中人,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层次清晰;既展现了雪景的辽阔苍茫,又暗含作者 “ 独往 ” 的孤寂感,意境深远。
答题模板 :手法 + 具体分析(词句 / 角度变化) + 双重效果(景物特点 + 情感内涵)。
4. 主旨探究题
真题 ( 2021 ・四川成都):文末 “ 痴 ” 字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答案 : ① 对雪景的 “ 痴 ” :冒雪独往湖心亭,痴迷于 “ 上下一白 ” 的奇景,体现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② 避世的 “ 痴 ” : “ 人鸟声俱绝 ” 中独往,暗含明末文人超脱世俗的避世情怀; ③ 故国的 “ 痴 ” :与金陵客(明朝旧都之人)共饮, “ 痴 ” 中藏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答题模板 :分点解读( XX 层面的 “ 痴 ”+ 对应情感) + 结合背景(作者经历 / 时代语境)。
六、易错点与避坑指南
1. 默写易错字 : “ 沆砀 ” (二字均为三点水,易错写为 “ 亢当 ” )、 “ 拏 ” (易错写为 “ 拿 ” )、 “ 毳 ” (下半部分为 “ 毛 ” ,易错写漏笔画)、 “ 芥 ” (易错写为 “ 介 ” )。
2. 词义误解 : “ 更定 ” 易误译为 “ 半夜 ” ,实际指 “ 初更以后(约 20 点) ” ; “ 强饮 ” 的 “ 强 ” 是 “ 勉强、尽力 ” ,非 “ 强迫 ” ,体现偶遇知音的欣喜与仓促。
3. 情感误读 :易将 “ 独往 ” 仅理解为 “ 孤独 ” ,忽略其 “ 超脱世俗 ” 的主动选择; “ 痴 ” 不仅是 “ 痴迷雪景 ” ,更暗含故国之思,需结合创作背景解读。
七、拓展对比与迁移应用
1. 与《记承天寺夜游》对比
维度 | 《湖心亭看雪》 | 《记承天寺夜游》 |
情感基调 | 孤寂避世,暗含故国之思 | 旷达闲适,藏微妙悲凉 |
写景侧重 | 雪后西湖的苍茫静谧 | 月夜庭院的澄澈空灵 |
核心意象 | 雪、痕、点、芥、粒 | 月、竹、柏、影 |
语言风格 | 凝练白描,含蓄深沉 | 质朴自然,随感而发 |
2. 现实关联
文中 “ 独赏自然之美 ” 的心境,启示当代人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张岱 “ 以文字存记忆 ” 的方式,也展现了文学对 “ 时光与情怀 ” 的留存价值,具有永恒的人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