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把握诗句情感
【例题剖析】
【例1】(2024·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前两句借事(物)起兴,请简述这两句所记之事。
2.后两句论史抒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起来自己磨洗,认出那是数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2.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为: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据此可知,诗歌前两句记述的事情是: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诗人以一件古战场的遗物“折戟”为兴,引出对前朝赤壁之战的回忆和感慨。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主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周郎”指周瑜。后句写赤壁之战的故事,诗人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怀古抒怀,表现出诗人对历史非凡的认识,曲折地反映出他无处施展才能的抑郁不平之气。
考点2:把握整首诗的情感
【例题剖析】
【例1】(2024·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惆怅之情和思乡之情。前四句写昔人乘鹤而去,只余空楼,千百年来只有悠悠的白云空自浮动,诗人吊古伤今,生发惆怅之情;后两句描写日暮时分,诗人遥望家乡却只见江雾迷蒙,生发思乡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结合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不复返”,包含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嗟叹。前两联吊古伤今,生发惆怅之情;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看到的景色: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他乡的景色如此明丽美好,更加触动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直抒胸臆,句意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可知,暮霭沉沉中,故乡杳不可见,怎不令人心生无限哀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3:比较两首诗的情感
【例题剖析】
【例1】(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①(其一)
清·王士禛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蓬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其二)
清·王士禛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注]①西樵、礼吉为王士禛两位兄长的别号。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暮东塘正落潮”,诗人傍晚泊船东塘,既点明时间和地点,同时也渲染了凄清的氛围。
B.“孤蓬泊处”与“万里送行舟”都写到了客行之船,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书写离别。
C.“潇潇”与“萧条”,一写夜雨,一写枫叶,都通过描写萧索之景来抒发感怀,寄情深远。
D.两首诗都写到寒山寺的钟声,诗人夜半难眠,钟声打破了夜的寂静,又更添夜的清寒。
2.这两首诗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B 2.这两首诗歌,既反映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又写出了世态沧桑之后的万千思绪。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与分析不正确。“孤蓬泊处雨潇潇”意思是:夜泊枫桥,形单影只,在一只船上,听外面潇潇雨声。此句写景,描绘的诗人自身的处境,写的是孤单,没有写离别,也没有运用拟人手法。而“万里送行舟”则写长江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因此“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书写离别”理解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理解。
其一,“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枫桥第几桥。”前两句写景,天已黑了,东塘正在落潮,诗人当时来到苏州,夜泊枫桥,形单影只,在一只船上,听外面潇潇雨声。后两句抒情,当时的寒山寺早已在咸丰十年的兵火中灰飞烟灭,寒山寺的钟声千古出名,美丽的寒山寺钟声,留给人们多少甜蜜的联想。而今天,明末的战火,早已把寒山寺打得破烂,诗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张继笔下的枫桥来了。作为清初诗人,王士祯发思古之幽情,纯属人之常情。这里面,有多少的家国之思啊!清朝与唐朝,通过枫桥钟声,拉在了一起,而此间,又寄予了诗人多少的感触!
其二,“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经过兵火的枫桥,经过兵火的寒山寺,早已是今非昔比。枫桥是寂寞的,是萧条的,而水边的客店,透露了多少的冷清和寂寥,往来旅客的稀少,反映了此时的枫桥的寂寥和孤独,反映了历经战火之后的寒山寺的萧条。诗人千里迢迢来到苏州,与远方的朋友,有着不一样的惆怅和无奈!十年在江南,诗人的梦想是:独自一人,在寂寞的晚上,独自倾听夜半的钟声,独自享受唐朝张继听到的钟声;而今天,诗人来到苏州,听到的钟声,却是如此不同,心境是这样的状态,不禁感慨万千!
结合诗题“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和注释“西樵、礼吉为王士禛两位兄长的别号”可知,这两首诗歌,既表现了诗人对远方兄弟的思念,又写出了世态沧桑之后的万千思绪。感染力较强,情感冲击力较为强大。
把握诗歌情感六法
诗歌鉴赏中,品味作者思想感情题型就是根据整首诗歌大意及意境,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抒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关注题目,推知情感。
诗歌题目有时明确了写作的目的、背景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背景,往往能够提示抒发什么情感。诗题形式上的标志词有:思、别、送、谪、行、咏、登、寄、赠、感、遇、访、题......关注诗歌题目、知晓诗歌内容,可以推知诗歌情感:1.“题”、“访”,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2.“咏”、“感”,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3.“谪”,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包括离别之事,迁谪之事等。4.“行”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5.“送”、“别”,送别诗,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对友人的祝愿、牵挂......
二.明确题材,分析情感。
中考常考查的诗歌类型(按题材分类)包括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咏物诗、讽喻诗等。考生对古诗词不同的题材表达的具体情感内涵先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考生在鉴赏具体诗歌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田园诗: 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写景诗: 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送别诗: 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行旅诗: 游子漂泊在外(久戌边关、久宦在外) 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咏物诗: 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
三.关注作者,了解风格。
通过诗人来了解古诗词的情感是一个很好的进入方向,因为,古代的很多诗人都有其自己的写作风格以及写作的倾向,一般通过诗人我们就能大概了解某诗的内容及情感。陶渊明:恬淡平和。王维: 诗中有画。杜甫: 沉郁顿挫。李清照: 婉约含蓄。当然,也不是说某个诗人一定就会写什么诗,不同情况下,心情、情感不同,写出的诗也是有差异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四.关注注释,了解背景。
注释,是古诗词中很重要的部分,不仅要借助注释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更要了解诗歌写作的背景,从而领会诗歌情感。如注释中“作者被贬官”、“作者离开家乡”、“安史之乱”等要紧密联系分析情感。
五.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或诗眼。所谓“诗眼”,是指一首或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孤”字就是表达孤独、孤傲以及现实中遭到打击的悲观愤懑而又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情。 又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 ”表达作者对西湖之景的喜爱;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断肠 ”表达漂泊在外游子的孤独、思乡之情。
六.熟知意象,感受意境。
诗歌的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象是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月-思乡思亲,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夕阳、落日 -凄凉失落、忧郁之情。流水、落花 -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伤与哀愁。烟雾、寒霜 -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杨柳-离别难舍等情思。梅、兰、竹、菊、松一高洁坚贞之志。鸦、猿、杜鹃 一凄苦哀伤之情。孤雁 -孤独、思乡。
1.(2024·广东广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被吞没一般。狂风大作,波涛奔腾,古老的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
(2)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绘。描绘的文字切合情景,有画面感,意近即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思: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可根据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
示例:水汽蒸腾,笼罩着广大的云梦泽地带,水波澎湃动荡,岳阳楼好像也瑟缩不安地摇晃起来。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理解。
诗歌中“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就有了双关义,明指船和桨,暗指张丞相。“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渴望有人引荐的心愿。尾联中的“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另翻新意,表达了自己要求援引的心情。本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后四句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到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尾联用典结束,委婉表达渴望得到引荐,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2.(2024·河南商丘·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答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歌开篇是如何强化诗人内心悲苦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运用典故是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请谈谈本诗是如何借助典故表达诗人情感的。
【答案】(1)开头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突出宴席上酒食的昂贵,与下句的“不能食”形成强烈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2)示例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的思想感情。
示例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借用“长风破浪”的典故,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详解】(1)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
金樽清酒斗十千:诗人用“金樽”形容酒杯的珍贵,用“清酒”形容酒的清澈,而“斗十千”则极言酒价的昂贵,以此表现出宴会的奢华和主人的盛情。玉盘珍羞直万钱:诗人又描绘了珍馐佳肴,用“玉盘”形容餐具的精美,用“珍馐”形容食物的珍贵,而“直万钱”同样表达了食物的昂贵。这两句夸张地表现了酒和食物的昂贵,从而更加生动地描绘出宴会的豪华和盛况。但在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宴会的豪华和盛况让人惊叹;另一方面,这也让诗人感到悲愤、苦闷和无奈。
示例:开头两句诗人运用夸张和丰富的意象等艺术手法,通过描绘宴会的豪华和盛况,反衬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悲苦的情感世界。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赏析。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的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从中看出诗人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从中表现了诗人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像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运用典故,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借用“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展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豪迈的情怀。诗人坚信终有一天会乘风破浪,实现理想,表达了他面对挫折时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