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当文学短评进入高考试题

2024-04-30 08:04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73人

编辑说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第9题考查了与文学短评有关的知识点。虽然高考强调了文学短评的重要性,但高中语文教学中并未广泛重视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雨轩在本文分享了文学短评的意义和价值,并根据自己的文艺评论写作和教学经验,结合相关高考试题,简单介绍了高中文学短评的写法与教法。一起来看——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的现代文阅读Ⅱ材料为陈村的《给儿子》,第9题要求考生围绕给定的关键词撰写短评: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这道题考查了与文学短评有关的知识点,呼应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之一“学写文学短评”。虽然高考已从考试层面强调了文学短评的重要性,但其在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并未受到广泛重视。一线教师应正确认识文学短评的意义与价值,积极探索其写法和教法。

意义与价值

文学短评在教材中所占篇幅并不大,但它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

首先,将文学短评写作纳入中学教学和考试,与国家文艺评论事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将文学短评纳入中学教学,寻求的是语文基础教育与社会文化事业的相互呼应、有机融贯。在中学阶段进行文学短评写作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而且有助于为文艺评论队伍培养后备力量。

其次,将文学短评纳入中学教学和考试,还能有效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教育公平。在写作文学短评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都能得到提高。笔者发现,在那些语文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教师更尊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感受,甚至会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文学短评的写作难度远低于小论文,更适合作为普适性教学内容。高中开展文学短评写作教学,有助于打破一些地方学生对作品的模板化、教条化理解,鼓励他们立足自己的知识积累和阅读体验,进行创造性、学理化的阐释。

最后,文学短评写作可以视为高中语文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桥梁。这也是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多次出现文学评论类内容的重要原因。

写作方法与教学建议

在讨论文学短评的具体写法之前,先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评的对象。教材是在古诗词鉴赏环节提出文学短评训练要求的,但文学短评本身并没有对象限制,可以针对小说、散文、现代诗、剧本等各种文体展开。二是体例。教材提出的字数要求为800字左右,与高考作文的要求接近,但二者在写作体式上有较大不同。

高考作文更强调以材料为引子进行个性化创作,文学短评则须始终依托给定的文本。限于考试形式和分值,高考时考查大篇幅文学短评写作的可能性较小,通常会将其渗透到各类阅读试题中。笔者根据自己的文艺评论写作和教学经验,结合相关高考试题,简要谈谈高中文学短评的写法与教法。

第一,要把握好个体感受、理论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注意叙议结合。教材提出,写作文学短评要“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基于个人视角产生的独特观点也许无法套用现成理论,却不影响它们具备新的生命力。当然,理论同样重要,它能够提供分析文本的角度、指引评论的方向。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 II卷的古诗阅读题就出现了理论阐释类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诗歌文本分析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观点。高中语文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适当加强学生的文学理论储备,同时也要告诉学生:理论阐释必须贴着文本走,成为烛照文本的光源,而不能让文本成为理论的注脚。此外,要严格将“议”建立在“叙”上,使观点有所凭借。

第二,要从“小”处切入。教材提出:“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失之浮泛。”小切口也能反映大视野。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这道题,甲组虽然给出了三个关键词,但核心切入点是“时间”。材料中的时间看似指向未来(儿子),实则指向过去(作者自己),使文章呈现出未来与过去、自我与他者的双重交织,增添了时间和主体的多维性。乙组提出的关键词“河流”其实是材料的核心意象:在文本之内,河流是不断复现的元素,具有推进叙事的功能;在文本之外,河流是主要的生活背景,也是父亲书写的对象、情感的载体,更象征着一种诗意的农业文明形态。

第三,要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特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短评不仅要分析人物形象、思想情感、意境氛围等文艺作品共有的元素,还应特别关注作者的语言运用。鲁迅的语言冷峻犀利,老舍的语言京味儿十足,汪曾祺的语言典雅生动……这些各具特色的语言往往与作家的知识结构、审美追求和创作姿态有关。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并通过短评加以揭示。

第四,要有鲜明的文体意识。不同文体有不同的分析侧重点:小说可侧重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散文可侧重分析作者的情感浓度和思想深度;古诗词需要考虑格律、典故,现代诗则要探究其语言的异质性与创造性。不过,文体之间也存在“跨界”现象,比如汪曾祺的“散文化小说”就是考查热点。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文体,教学生从人物、情节、思想情感等角度理解“散文化小说”的特质。

第五,要充分利用文本间性。每一个单独的文本都处在文本群之中,教师要通过群文阅读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文本之间进行比较、互证,从而深入理解文本,丰富阅读积累。要求比较教材文本与所给材料,并得出合理结论,也是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复习备考阶段,教师可以基于高考阅读题材料设计相关训练,如陈村的《给儿子》与课文《荷花淀》均以水为主要元素,可以让学生撰写一则文学短评,比较两者的异同。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第9题要求考生写出“短评思路”,而不是正式的评论。这提醒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列提纲,以要点的形式快速形成短评的基本框架。列提纲要注意前后逻辑的连贯性,呈现出完整的思路线索。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4年1月31日文章《当文学短评进入高考试题》;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雨轩)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