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言文断句新题型强化练习汇总

2024-04-29 16:46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48人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钩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

(选自《韩非子·功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千钩得船则浮[A]锱铢[B]失船则沉[C]非千钩[D]轻锱铢[E]重也[F]有势之与无势也

【答案】1.ACF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千钧的重物有船载就能浮起来,很轻的东西没有船载就会下沉,不是千钧的东西轻,很轻的东西重,而是因为有船这个“势”和没有船这个“势”(是不一样的)。

“千钩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是并举成分,应在中间断开,即A处;

“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是对前面两个并举成分的原因分析,应在“非”前断开,即C处;

“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是判断句,句末语气词“也”表判断,故应在“也”后断开,即F处。

参考译文:

只有才能没有势位,即使是贤德的人也不能制服无德无才的人。所以将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上,那么它就可以俯视千仞深的山涧,不是木材长高了,是它处的地位很高。夏桀做了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他的德才好,是他的权势重;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千钧的重物有船载就能浮起来,很轻的东西没有船载就会下沉,不是千钧的东西轻,很轻的东西重,而是因为有船这个“势”和没有船这个“势”(是不一样的)。所以短的东西因为地位高而俯视千仞,无德无才的人因为权势可以控制贤德的人。君主,全天下的人合力来拥戴他,所以地位巩固;大众同心且共同拥立他,所以他尊贵。臣子坚守自己的所长,尽自己的所能,因此叫做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絷反,致命穆公。 穆公曰:“再拜不稽首,不没为后也。起而哭,爱其父也。退而不私,不没于利也。”公子絷曰:“君若求置晋君而载之置仁不亦可乎君若求置晋君以成名于天下则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进退。”是故先置公子夷吾。

(节选自国语·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若求置[A]晋君[B]而载之[C]置仁[D]不亦可乎[E]君若求置 [F]晋君[G]以成名[H]于天下[I]则不如置[J]不仁以猾其中

【答案】1.CEI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主如果追求安置晋君而成就晋国,那么置立一个仁爱的君主不是可以吗?君主如果追求通过置立晋君来成名天下,那么就不如置立一个不仁的晋君以扰乱晋国。

“晋君”是“求置”的宾语,“而”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部分,“置晋君”与“载之”是承接关系,衔接紧密,故A、B处不断开;“之”作“载”的宾语,宾语后断句,C处需断开。

“置仁”是“不亦可乎”的主语,D处无须断开;“置仁不亦可乎”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乎”是句末语气词,E处需断开;

“晋君”是“求置”的宾语,F处不能断开;“于天下”是状语后置,H处不能断开;“以成名于天下”是状语后置,表示求置晋君的目的,G处不能断开;“君若求置晋君以成名于天下”句子较长,和下文“则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构成假设关系,I 处需断开;“不仁”是“置”的宾语,J处不能断开。

故选CEI。

公子絷回到秦国,向秦穆公复命。穆公说:“他(重耳)只跪拜而不磕头,说明他不贪图继承君位而辱没自己。站起来哭泣,那是爱他的父亲。退下后不私自拜访,是不贪图私利。”公子絷说:“君主如果追求安置晋君而成就晋国,那么置立一个仁爱的君主不是可以吗?君主如果追求通过置立晋君来成名天下,那么就不如置立一个不仁的晋君以扰乱晋国,这样我们就可进可退改立他人。”所以秦穆公就先辅立公子夷吾为君。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荻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③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选自《世美堂后记》)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依次把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写在括号里。

以余好书[A]故[B]家有零落[C]篇牍[D]辄[E]令[F]里媪访求[G]遂置书无虑[H]数千卷。

【答案】1.ADG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为我喜爱读书,那时旧时的书香人家有零散的书籍,她就让邻里的老妇人求借,于是购置的书籍不下几千卷。

此句的主语是“吾妻”。

“以余好书”表原因,作前置状语,“书”后应断开。

“故家有零落篇牍”,“故家”意为世家大族,世代仕宦之家,“有”作谓语,“零落篇牍”作宾语,句意完整,“牍”后应断开。

“辄”作状语修饰“令”,“里媪”为兼语,兼作“令”的宾语和“访求”的主语,句意完整,“求”后应断开。

故选ADG。

参考译文:

开始时,县里的人都争着用这样做的害处来阻止我,我就说了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的典故给他们听,众人都在笑他。我对于家中的财务,自己从来没有计算、核查过。我的妻子也从来不把情况告诉我,只是叫僮奴们去开垦荒地,在大旱的年成,只有我家的地获得丰收。每年当稻子成熟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酿酒给我的父母品尝,自己才敢尝。当丰收了大小麦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做成美味的酱制品给公婆,自己才敢用它做菜。祖宗的祭祀,宾客的接待,子女的婚嫁,亲友间的礼尚往来,她没有做得不周到的,姐妹中孤苦无依的大都来投奔我,四方往来的读书人没有不照吃和住的。有时候碰到不顺心的忧愁事,她最后都默默接受没有怨言。因为我喜爱读书,那时旧时的书香人家有零散的书籍,她就让邻里的老妇人求借,于是购置的书籍不下几千卷。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节选自《说苑·贵德》)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

【答案】1.CFG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东西,(对待)寒冷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培育他。

“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结构一致,各自断开,应在C、F处断开;

“将”“养”意思相近,“育”“长”意思相近,因此应断成“将之养之”“育之长之”,G处断句。

故在CFG处断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婴儿一样。(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东西,(对待)寒冷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培育他,总担心他不能长大成人。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他的军队取道(经过)燕国,燕国国君走出国境迎接桓公。桓公问管仲:“诸侯之间迎接一定要出国境吗?”管仲说:“不是天子就不出国境迎接。”桓公说:“这样的话是燕国君主畏惧我而有失礼仪了。我不讲道义,致使燕国国君有失礼仪。”于是将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诸侯听到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贺。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悉使羸兵负草[A]填之[B]骑[C]乃得 [D]过[E]羸兵为人[F]马所蹈藉[G]陷泥中

【答案】1.BEG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曹操)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

“填之”的主语是“赢兵”,“之”作“填”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B处断句;

从固定句式看,“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赢兵”作“为人马所蹈藉”的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E处断句;

“陷泥中”的主语是“赢兵”,省略主语,其前断句,所以G处断句。

故选BEG。

参考译文:

霎时,烟火满天,人马被烧死的、淹死的很多。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兵随后杀来,擂鼓震天,曹操的军队彻底溃散了。曹操带领军队从华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泞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天又(刮起)大风,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刘备、周瑜水陆一齐前进,追击曹操到了南郡。这时,曹操的军队饥饿、瘟疫交加,死伤大半。

曹操于是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把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把守襄阳,(自己)率领(其余)的军队退回北方。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节选自《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谋小仁者[A]大仁[B]之贼[C]故[D]我有天下[E]以来[F]绝不[G]放赦。

【答案】1.ACF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施合小恩惠的做法,是对大德的伤害,所以我从有天下以来,绝不发布赦令。

“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是判断句,在“者”和“贼”后断开,即AC处;

“以来”是状语,在“以来”后断开,即F处。

故在ACF三处断句。

参考译文:

材料二:

贞观七年,唐太宗对近臣说:“天下愚笨的人多,聪明的人少,聪明的人不会作恶,愚笨的人常常犯法。凡是宽宥赦免的恩典,只便宜了不守法令的人。古话说:‘小人的幸运,就是君子的不幸。’‘一年两次赦免,好人沉默不语。’凡是培育杂草就是伤害庄稼,施恩给坏人就是伤害好人。从前蜀国先主刘备曾对诸葛亮说:‘我和陈元方、郑康成往来,常听他们讲说治乱之道,讲得非常齐全,但从来不曾说到赦免。’所以诸葛亮治理蜀国十年没有赦免,而蜀国大治。梁武帝每年赦免几次,最终倾覆败亡。施合小恩惠的做法,是对大德的伤害,所以我从有天下以来,绝不发布赦令。现在天下太平,礼义盛行,特殊的恩典,数不胜数。恐怕愚笨的人常存侥幸之心,只想犯法,却不能改正过错。”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