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复习:18个文言虚词用法分类例释

2024-05-08 10:29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13人

1.而 ér


(1)连词。


①表并列。译为“又”“和”“并且”,或不翻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②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③表承接,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④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⑤表假设,“如果”“假如”。


A.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⑥表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B.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


⑦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⑧表目的,相当于“来”,也可不译。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2)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庖丁解牛》)


③既而:不久,紧接着。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口技》)


(4)名词,才能。而征一国者。(《逍遥游》)


2.何 hé


(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为什么”“什么原因”等。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B.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或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A.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副词。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有”。


A.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B.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离骚》)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这样”。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复音虚词。


①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A.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B.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何以:即“以何”,介词结构,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可译为“用什么”“凭什么”等。


A.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③无何:不久,没多久。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山市》)


④何乃: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hū


(1)助词。


①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②表反问,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④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⑤用在句中,表停顿。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⑥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的对象。对,对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表示地点、时间、范围。在,在……时候,在……方面。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表比较。比。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4.乃 nǎi


(1)副词。


①表承接。于是,就,便。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B.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


②表条件。才。


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③表转折。竟然,却。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B.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限制范围、数量、程度。仅仅,只,才。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


⑤表判断。是,原来是。


A.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


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你们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你们”,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3)复音虚词。


①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吧”。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乃尔:就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qí


(1)代词。


①人称代词。表示领属,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我的,你的,自己的。


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C.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


A.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③指示代词。其中的。


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B.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2)副词。


①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还是”等。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③表婉商语气,译为“还是”“恐怕”。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④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A.其可怪也欤!(《师说》)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连词。


①表假设。如果,假如。


A.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梁惠王上》)


B.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②表选择,相当于“还是”“抑或”“是……还是……”。


A.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A.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6.且 qiě


(1)连词。


①表并列,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表递进。而且,并且,况且。


A.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B.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③表让步。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2)副词。暂且,姑且,将要,快要。


A.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B.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C.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3)复音虚词。


①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③犹且:尚且,还。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7.若 ruò


(1)代词。


①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2)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3)形容词词尾,同“然”,相当于“……的样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氓》)


(4)复音虚词。若夫: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话题。可译为“再说”“至于”。


A.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B.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8.所 suǒ


(1)助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事物、地方、情况)”。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2)固定结构。“为”和“所”呼应,构成“为……所……”“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A.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孔雀东南飞》)


B.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与“以”构成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人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②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9.为 wéi/wèi


(用作助词、动词及表示被动的介词时读wéi,其余均读wèi。)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


A.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给,替。


A.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B.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在,等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⑤表被动,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的格式,译为“被”。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2)句末语助词。表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