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新热点:信息阅读“问题型”题

2024-05-09 01:55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04人

信息类阅读多以学术论文为主,兼及政论、书评等。命题意图在于考查考生快速检索获取信息、分析整合信息、评价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其主观题考查点有:①多角度获取整合信息,分析阐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②能比较、分析多个文本,发现其异同;③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情境化“问题解决”的三种题型:

用文外材料解证文内观点

【典例举隅】 (2021·新高考Ⅰ卷)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这是从对诗句内容的理解的角度作答,答题的关键是引用文本中的理论观点——诗歌宜于叙述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这是从绘画的艺术形式特点的角度作答,引用文本中的理论观点——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这是从对绘画的评说内容的理解的角度作答,答题的关键是从专业角度评说为何“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试题分析】 由本题答案可看出,没有规范的答题模式,无套路可言,重在考查考生对文本关键信息的转换运用能力。从答案组织来看,三个步骤(三个得分点)之间的逻辑推理非常严密,思路层次也很清晰,一步套一步,环环相扣。凸显了“问题解决”的核心指向。

用文内观点解证文外材料(观点)

【典例举隅】 (2022·新高考Ⅰ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我国古人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成为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②这一现象启示我们,今天在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重大问题时,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向世界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为当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用文内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典例举隅】 (2021·新高考Ⅱ卷)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①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这是最根本的看法,从行为结果的处罚角度作答)②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这是从这一行为的直接危害性角度作答)③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这是从出现这一现象产生的思想原因角度作答)④他们应当学习网络基准意识中“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文明的青年网民。(这一点是从解决问题角度分析作答)

【解题指津】 第一步,坚持问题导向,审题很重要,问什么就答什么。特别是对于情境化设题方式,要透过题目看本质。第二步,坚持文本导向,建立在“理解每一则材料的整体结构、论证思路和主要内容”基础上,在文本中寻找答案;注意对点回答,有针对性地找到文本对应区间,扣关键词句。第三步,概括梳理,分条表述,形成答案,力求语言精练。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