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衔接—理清语言脉络,前后表达贯通

2024-04-28 02:13 来源: 文化之窗 本文影响了:122人

句子衔接——理清语言脉络,前后表达贯通

语言表达连贯是考查的热点及重点,它最容易结合各式各类、推陈出新的开放式语言应用题来考查。


语句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做到话题统一、语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其实质是考查句子的内在逻辑联系,考查说话的条理性。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形主要有:


①语句衔接题,要求根据语段中心内容选择恰当的语句,使语意连贯;


②语句排序题,要求将一组顺序打乱的句子按一定的逻辑关系重新排列,使语意连贯;


③语句补写题:要求填写合适的语句,使语意连贯。


【解题要点】


1、抓前后句式   


一组在统一话题下的句子,对多种事物或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进行叙述时,它们各自的内部语法结构往往有组合上的一致性。


2、抓词语照应   


语脉的前后相承,必定有显性或隐性的词语与之相应。前面或后面出现了某一词语,再寻找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确定其先后顺序,使语脉的链条相承并衔接恰当。


3、抓逻辑顺序   


一段话,不论什么内容,几个短语或句子先说哪一个,后说哪一个,都有着某种合理的逻辑顺序或意义归类。常见的顺序有三种:时间(先后)、空间(高低、上下、前后、左右、内外、远近)、逻辑(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由少到多等)。此外,复句中分句间的关系必须符合其内在的逻辑。复句中分句或语段中句子之间常常有递进、顺承、转折、因果、条件、总分等逻辑关系。


4、抓陈述对象   


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就遭到破坏,语句也就变得不连贯了。


5、抓语气语脉   


语言运用的连贯问题,实际上是语气相承、语流通畅的问题。大凡表达效果好的句群,不仅上下文衔接连贯,逻辑关系严密,读起来不会拗口。因此,语气语流的相承、音节的和谐也是语言连贯的重要方面。


6、抓句群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关键。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


7、抓行文思路   


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


8、抓词语标志   


一个语段中往往会有一些显示语句排序先后的标志性词语,它们主要是:①显示层次的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等;②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如“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等;③表示承前叙述的衔接性词语,如“所谓”“同时”“换句话说”“与此相反”等;④表示举例的词语,如“例如”(用在举例前)、“诸如此类”(用在举例后)等;⑤表示指代意义的词语,如“这些”“上述”等;⑥显示复句分句间意义关系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等;⑦提示结论的词语,如“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等。


【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波澜壮阔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随遇而安。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全力以赴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引人入胜的故事出现。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思考角度


文本对应


抓语气


语脉


  后一个句子“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的主语是“它们”,根据句子成分省略的原则,可以断定补写语句的主语一定不是“它们”,由此排除B项。


抓陈述


对象


  前面几个句子围绕的话题应该是“迁徙的方向感”,因此可以排除D项。


抓前后


句式


  根据语句连贯的要求,这里选用被动句并不合适,排除A项。故选C


题型一 语句衔接

一、七大思考角度


语句衔接,即将某一语段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抽出,另设几组与之相近的语句一起作为选项,要求考生从中选出原句。这种题型考查考生的缀句成文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语句衔接题一般是定位选句,解答这类试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采用“七大思考角度”法。


角度1 话题·是否一致


话题一致,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要密切相关,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或主旨,集中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


边练边悟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中国城市教育母职兴起和“拼妈”现象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家庭形成了教育合力,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教育矛盾。首先是传统的父亲教育角色受到挑战,父亲的教养投入常常因此而无所适从。国外研究者很早就提出了“母亲守门员效应理论”:母亲被视为蚂蚁部落中的“女王”,她们为了保持自身性别角色的独特性,约束、限制、排斥、监督孩子父亲(工蚁)参与到家务劳动和孩子教养的活动中,(  )。在不少城市家庭,父亲在育儿阵地上节节败退,正扮演着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在一些博人眼球的流量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丧偶式育儿”“爸爸去哪儿了”成为女性读者热议的流行词,似乎大部分妈妈都在控诉孤立无援的育儿生活。


A.从而使父亲维持了一个较低水平的教养投入


B.父亲的教养投入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C.从而使父亲的教养投入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D.一个较低水平的教养投入被父亲维持着


解析 从前面的语境来看,这段文字是解说“母亲守门员效应理论”,整个句子的主语是“母亲”,从主语一致的角度来看,此处的句子应也以“母亲”为主语,这就排除B、D两项。结合上文可知,“她们为了保持自身性别角色的独特性,约束、限制、排斥、监督孩子父亲(工蚁)参与到家务劳动和孩子教养的活动中”,这是解说母亲守门员效应理论,后面应是说这样带来的后果,即“使父亲的教养投入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排除A。故选C。


答案 C


角度2 对象·是否一致


陈述主体、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的对象应该保持一致,而不能彼此混杂。


边练边悟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


A.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解析 本语段陈述的是人类到月球背面的梦想,“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根据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补写的句子主语是“人们”,而且应使用主动态。A、B两项前半部分陈述的主语是“人们”,还没说完,后半部分主语就便成为“月球的正面”和“正面的半球”,而且采用了被动态表达,与语境表达不连贯。排除A、B两项。D项“观察月球”的立足点应是“在地球上”,“地球上的人们”语言累赘,说法不妥,目前地球之外还没有发现有人类。排除D项。


答案 C


角度3 事理·是否相承


逻辑关系——因果、条件、递进、并列、总分、大小、轻重、快慢、难易、表里、先后、动静、多寡等;逻辑顺序——时间、空间、事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如由实到虚、有主到次、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语段在表达一定的意思时,总会按照某种逻辑顺序或者符合一定的生活事理,而这逻辑顺序或者生活事理恰恰就是句子衔接的思路或特征。


边练边悟3 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________。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


A.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


B.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C.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


D.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


解析 结合语境,按时间顺序——先古后今;按工艺流程——先传承学习,后创新发展,因此排除C、D两项。按语言艺术——“传承”与“循古”对仗,“创新”与“发展”对仗,气势更足,更加积极向上。故选B。


答案 B


角度4 意境·是否协调


文段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热烈欢乐,或直截了当,或隐晦曲折,或贬或褒等)。文段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要高度契合统一。


边练边悟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土家吊脚楼从整体布局看,可称为不规则弹性组群,房屋布局自由灵活。有的依山顺势,层叠而上;有的沿沟环谷,生动活泼;有的背山占崖,居高临下。加之这些吊脚楼多依山而建,(  ),从而获得变幻的视觉效果,这与我国园林建筑中“借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A.山路的迂回曲折,常常使人领略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B.山势的蜿蜒起伏,常常使人领略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C.山势的蜿蜒起伏,常常使人领略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D.山路的迂回曲折,常常使人领略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解析 “山势”能承接上句的“依山而建”,“山路”则显突兀,排除A、D两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能表现吊脚楼随山势的蜿蜒而隐现的情态,与后面“获得变幻的视觉效果”衔接紧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侧重表现的是幽深,排除C项。


答案 B


角度5 句式·是否一致


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还要注意风格的一致。


句子格式一致性表现在:①语言中常有些排比句、对偶句,这就要求结构上的统一,破坏了这种统一,也就失去了连贯性;②用陈述句还是疑问句,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合说还是分说,也会涉及连贯问题;③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注意不到这一点,将破坏分句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做此类题,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法基础:(1)掌握短语类型。如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等;(2)掌握句子类型。如单句、复句(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等)。


边练边悟5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回首百年奋斗历程,历史的启示催人奋进: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  ),让世界领略“中国智造”;千千万万扶贫干部走村入户,创造脱贫致富的“中国奇迹”。肩负这样的使命,焦裕禄直面沙丘难题,兰考境内遍植泡桐;钟扬扎根科研一线,把“种子精神”播撒在雪域高原;王继才走向荒凉孤岛,让五星红旗迎着旭日高高飘扬。


A.一批批科技工作者肩负这样的使命,呕心沥血、集智攻关


B.肩负这样的使命,科技工作者一批批呕心沥血、集智攻关


C.肩负这样的使命,一批批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集智攻关


D.科技工作者肩负这样的使命,一批批呕心沥血、集智攻关


解析 根据下文“肩负这样的使命”一句的句式可排除A、D两项;分号提示前后句式一致,“一批批科技工作者”与“千千万万扶贫干部”相照应,排除B项。


答案 C


角度6 前后是否·呼应


句子的重点往往在谓语部分。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分句之间明显有顺承、因果、并列等关系,从而使文段在表意上思维清晰、层次井然。


边练边悟6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艺创作与品牌经营是长途赛跑,任何“抢跑”“抄近路”“犯规”“作弊”都将被证明是庸人自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人此论极言面对创作之虔敬。在这个人人皆可成为创作者与传播者的网络时代,文艺创作门槛逐渐降低,作品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背后,是文艺创作“敬畏感”的消退。一些创作者放弃精益求精的创作追求,放弃为读者观众负责的职业精神,(  )。诚然,今天市场经济成为支配物质和文化生产的底层制度,文艺创作面临诸多名利诱惑;从接受者角度看,感官娱乐需求更加强烈,文化快餐消费习惯愈发普及。


A.以眼前利益换取短平快的作品,炮制大量粗制滥造的内容


B.以短平快的作品换取眼前利益,炮制大量粗制滥造的内容


C.炮制大量短平快的作品,以粗制滥造的内容换取眼前利益


D.炮制大量粗制滥造的内容,以短平快的作品换取眼前利益


解析 结合下文“今天市场经济成为支配物质和文化生产的底层制度,文艺创作面临诸多名利诱惑”可知,上句应为“以短平快的作品换取眼前利益”,再从下文“从接受者角度看,感官娱乐需求更加强烈,文化快餐消费习惯愈发普及”可知,下句为“炮制大量粗制滥造的内容”。两句构成因果关系。故选B。


答案 B


角度7 音节·是否和谐


要符合诗歌或语句在字数、句式、平仄、音韵等格律方面所特有的规定。


边练边悟7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每逢深秋季节,_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院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1)“每逢”为六字句,若选①,“置身山顶”是四字句,“俯瞰槐榆丹枫”又是六字句,显得参差杂乱,极不整齐;若选②,两个六字句相对,接下来是四个四字句,不仅句式对称,而且“瞰”与“览”也押韵。排除A、B两项。(2)“远眺”与“近看”形成对称,后面各跟三个四字句。但从押韵上看,若选③,韵脚是“抱”“翠”“水”“茂”,显然读起来不大和谐;若选④,韵脚则成了“抱”“绕”“水”“茂”,韵脚和谐自然,表达流畅自如。故选D。


答案 D


二、三大解题步骤


步骤一:读语段,明大意。


首先读懂语段,明了大意,明确语段话题是什么,括号前后的内容是什么,有何内在联系。


步骤二:读选句,知内容。


读选句,了解选句表述的内容是什么,是否合常理,明显不合常理的即排除。把握选句的主语(或前一分句)是什么,宾语(或后一分句)是什么。


步骤三:入语境,巧排除。


把选句放入原文括号内,看看话题是否一致,如选句的表述和语段的话题(强调点)相悖,即排除。然后看选句是否承上启下,选句的主语(或前一分句)是否承接括号前的内容,选句的宾语(或后一分句)是否引起括号后的内容。


题型二 语句排序

语句排序题要求将一组句子按一定的逻辑关系重新排列,使之有序。


此种题型是考查的热点,判断顺序的标准一般以空间先后(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时间先后、事物发展前后、人们认识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主次轻重为序,还要注意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的顺序。


一、角度“三关注”


角度1 关注·行文思路


从文体来看,记叙文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议论文常常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形成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的结构;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等)。


边练边悟1 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最初用来称呼汉族。


②这种称呼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高度一致的根本利益。


③在我国,“中华民族”大约是20世纪初才出现的民族称谓。


④在不同的场合,为了语言表达的方便,常常作同义词使用。


⑤但很快就用来作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⑥因而与“中国各族人民”有相同的含义。


A.③①⑤②⑥④ B.②①⑤③④⑥


C.③①②④⑥⑤ D.③⑥④②⑤①


解析 首先确定最基本的话题,是谈论“中华民族”,因此③句在前,根据时间和关系逻辑,紧跟着的是①句,因为其中有“最初”二字;⑤显然是紧跟着①句的,前三句排定后基本上可以确定选项。


答案 A


角度2 关注·句群关键句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但其中的关键句(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或主旨句、观点句等)起着主要作用。因此,抓住了句群的关键句,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的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


边练边悟2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________。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


①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


②早在1 800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


③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


④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宋·蔡襄),“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宋·苏轼)。


⑤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A.①②④③⑤ B.①③②④⑤


C.③①②⑤④ D.③①⑤②④


解析 此文段主要讲荔枝的贮藏。根据句间关系和语言环境可知③中“一二星期”顺承上文诗中的时间词“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所以③句排在第一位;①“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承接上文的时间,引出下文的“运输”;②⑤④依时间顺序确定;由此分析,正确的顺序为:③①②⑤④。


答案 C

角度3 关注·隐性标志


(1)关联词语的呼应


关联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关联词语是一一对应的,也有先后关系,从而确定上下句。


(2)暗示性词语的使用


①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


②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对、相反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


③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


④“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


⑤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


⑥诸如此类(表示综合);


⑦所谓(表示有所解释);


⑧例如(表示举例)。


(3)标点的暗示作用


排序题横线后的标点除了逗号、句号外,还会有分号、问号等。遇到横线后标点有变化的连贯题时,可凭借标点的暗示作用来确定答案。如根据句号确定总结句,根据分号确定并列的内容,根据冒号确定总领句及其领属范围,等等。


边练边悟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阵晨风拂过


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⑤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⑥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③②⑥⑤①④ B.④②①⑤⑥③


C.②⑥⑤①④③ D.③①⑤②⑥④


解析 纵观该段文字,讲的就是向日葵的低头谦虚。注意标点符号的提示,第一空紧连首句,第二、三、四空内容紧密,第五、六空内容紧密。根据“晨风拂过”和“传出欢叫”,可知应是①④,③中的“所以”一词显示该句是结果,那原因是什么呢?应该是所给的文字“花盘都是低垂的”,③讲的是谦虚,后面讲的则是我家的向日葵不懂得谦虚,所以③后应紧跟表转折意味的②,⑥和⑤是对②的具体解释。


答案 A


二、掌握三方法


第一种:词语排序法。


根据起照应作用的词语排序。一个语段中句与句之间肯定是前后照应的,而这种照应关系通常会通过某些词语表现出来。使用词语排序法排序时,首先,要看句子中是否有“相同的词语”,如果两句话中出现了相同的词语,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句子应该排在一起。其次,是找“关联词”和“代词”,如果能找到关联词、代词,就可根据关联词成对使用、指示代词和指代内容位置靠近的特点,确定必须连在一起的句子。再次,是找“暗示性词语”,使用了“换句话说”一类词语的句子,要紧跟在和它意思差不多的句子之后;出现“与此相反”“反过来说”等词语的句子,要紧跟在与它意思相反、相对的句子之后;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表示这些句子应该连在一起;出现“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等词语的句子,表示总结,一般是这个语段的最后一句话。


第二种:语意排序法。


根据句子之间的语意联系排序。如果找不到起照应作用的词语,可根据上一句的语意推导下一句语意的侧重点,从而将语意联系最密切的两个句子连在一起。在做这类题时,语意排序法使用频率较高。


第三种:标点排序法。


借助横线前后的标点排序。需要借助标点排序的语言连贯题,横线后的标点除了逗号、句号外,还会有分号、问号等。遇到这种横线后标点有变化的连贯题时,可使用上述两种排序法确定答案,也可凭借标点的暗示作用来确定答案。


三、,确定三步骤


第一步:确定第一句。根据横线前的内容确定第一句


先观察四个选项,判断排在第一句的可能是哪几句;然后将横线前的内容分别与排在第一的句子连起来读,确定联系最紧密的为第一句。确定第一句后一般可排除两个选项。


第二步:相连的两句。找出必须紧紧相连的两句


在题目给出的句子中,找出必须紧紧相连的两句,然后从剩余的两个选项中找出这两句排在一起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如果两个选项都将这两个句子排在一起,可再找出另外两个必须紧紧相连的句子,即可得出答案。


第三步:确定最后一句。根据横线后的内容确定最后一句


如果经过上述两步还不能确定答案,再将剩余两个选项中排在最后的句子,分别与横线后的内容连起来读。通过确定与横线后的内容语意衔接的句子,来确定该句为最后一句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相关信息
各年级视频辅导入口